荣格论自我与无意识

荣格论自我与无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rl G. Jung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入浅出,剖析自我与无意识的神祕领域
☆荣格经典之作,亦是最佳入门原典
☆德文版完整直译,繁体中文界首次出版


一九〇二年,荣格在一位患有梦游症的年轻女病患身上,发现了人类心灵中「无意识的自主性」存在的可能性,由此展开对这个课题的探索。一九一六年,他举行了一场名为「无意识的结构」演讲,并将讲稿发表于期刊。但由于这个主题太过复杂,直到十二年后,荣格才正式将修改并扩充的论述成果出版成书。
在这本书里,荣格探讨了无意识对意识人格的反应及行为方式所造成的种种影响。和佛洛伊德的观点不同,荣格认为,无意识是独立自主的系统,而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是荣格心理学思想的本质之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会显现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话(即所谓的「原型」)里,原型既是人类不断重复出现之经验的载体,也是全人类——即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的共有物。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总览荣格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观点、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其论述范围涵盖心理学、神话学、宗教学、文学、哲学等,读者得以深入浅出地一窥这位分析心理学大师的思想洞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卡尔・荣格Carl G. Jung
瑞士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Analytische Psychologie)始祖。一八七五年生于瑞士凯斯韦尔(Kesswil),二十岁开始在巴塞尔大学(Universität Basel)学医,并旁听法律和哲学课程,一九○○至○九年,于苏黎世大学(Universität Zürich)的附设医院继续其学业和研究工作,一九○五至一九一三年,担任苏黎世大学的讲师,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三年,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与巴塞尔大学授课,一九四八年,荣格于苏黎世邦的库斯纳赫特(Küsnacht)创立荣格学院(C. G. Jung-Institut Zürich),作为分析心理学的人才培育与研究中心,一九六一年逝于当地。

荣格和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与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同为现代深层心理学(Tiefenpsychologie)的三大先驱。一九一三年,他与亦师亦父且为工作伙伴的佛洛伊德决裂之后,开创了自己的学说「分析心理学」,其对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提出的深刻洞见,至今仍极具影响力与启发。


译者简介

庄仲黎
一九六九年生,女,德国汉堡大学民族学硕士、博士候选人。目前从事英、德语译介工作,译笔简明流畅、清晰易读,译有《荣格论心理类型》、《心理韧性训练》、《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班雅明精选集》、《盛会不歇: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时光,纳粹统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德国文化关键词:从德意志到德国的64个核心概念》、《柏林:欧洲灰姑娘的重生与蜕变》、《想像之城:与二十三位经典人物穿越柏林五百年》、《德意志领导:足球场的哲学家-勒夫,德国足球金盃路》、《带着两只大象翻越阿尔卑斯山》、《七天学会用哲学思考》、《达尔文密码》、《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与美味料理》、《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守护者的凝视:八个不放弃生命的动人故事》、《怎么有人研究这个?》、《读书别靠意志力 : 风靡德国的逻辑K书法》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专文
第二版自序

上篇・无意识对于意识的作用
第一章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第二章     对无意识的同化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章     人格面具作为集体心理的一部分
第四章     个体性摆脱集体心理的几个无效的尝试
第一节     人格面具的倒退性重建
第二节     对集体心理的认同

下篇・个体化
第五章     无意识的功能
第六章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第七章     区分自我与无意识人物的技巧
第八章     神力人格

参考文献
西文与中文人名对照表
西文与中文专有名词对照表

图书序言

第二版自序
这部篇幅不长的着作起初滥觞于本人那场标题为「无意识的结构」(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的演讲,一九一六年十二月,我还将讲稿发表在《心理学档案》(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二页起)这份法国心理学期刊。此外,我还把这场演讲的内容扩充为论文,并收录于《分析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这本我在一九一七年出版的英文着作里,论文标题则改为〈无意识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我之所以提起这个过程,是因为我希望借此指出,本书的内容其实不是经由单次的撰述所完成的,而是我数十年来致力于理解、并至少依据某些主要特征而把人们「内在戏剧」(drame intérieur)的特性和发展过程——即无意识心灵(unbewußte Seele)的转变过程——呈现出来的成果。
早在一九〇二年,当我在处理一位患有梦游症的年轻女性的心灵发展史时,「无意识的自主性」这个观念便在我的心里萌芽滋长。后来在苏黎世市政厅那场以「精神异常的内容」(Der Inhalt der Psychose)为主题的演讲里,我则改由另一个面向来探讨无意识的自主性。到了一九一二年,我在〈力比多的转变与象征〉(Wandlungen und Symbole der Libido)这份论文中,曾以某个案例作为例证,说明无意识心灵转变过程有哪些主要部分,同时我还指出,人类显然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在历史与族群文化层面里,仍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在前面已提到的〈无意识的结构〉这篇发表于一九一六年的讲稿里,我首次试着总结无意识心灵的整个转变过程。然而,这却只是一个尝试,因为我当时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论述仍不够充分!由于相关的材料相当错综复杂,我当时根本不认为,仅仅透过一篇文章的撰写就可以对这个主题有合宜允当的阐述。我那时只将那份讲稿「暂时发表在期刊上」,而我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有明确的用意—我希望留待日后再重新探讨这个关于无意识的主题。到了一九二八年,我又累积了十二年的诊疗经验,因此,我已有能力全面而仔细地修改〈无意识的结构〉这篇文章,而相关的论述成果就集结在本书里。
我在本书所试图阐述的内容,主要是自我意识(Ichbewußtsein)和无意识过程(unbewußtes Prozeß)的关系。依据这个研究目的,我特别讨论意识人格(bewußte Persönlichkeit)如何回应无意识作用的那些现象,并由此而尝试探索人类真实的无意识过程。当然,这些研究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为至今我依旧无法回答关于无意识过程的性质和本质这个主要问题。在竭尽所能地累积最大量的经验之前,我还不敢贸然展开这项格外艰难的任务,因此只能留待日后再完成。
或许我可以请求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以谅解的态度将本书视为我本人在这个崭新的、尚未被研究的经验领域里,所进行的一场郑重而认真的探索。因为本书所涉及的,并不是已构思完备的思想体系,而是对人们的综合心理体验(psychische Erlebniskomplexe)的阐述,更何况这些心理体验从来不是学术研究的对象。由于心灵(Seele)是非理性的东西,因此,我们绝不可依照旧的思维模式,把它和或多或少比较卓越的理性相提并论。还有,当我们在心理经验(psychologische Erfahrung)里极其频繁地碰到某些不合乎我们的理性预期,因而被我们理性倾向的意识所摒弃的心理发展过程和体验时,其实大可不必为此感到讶异!毕竟我们的理性倾向往往没有科学根据,所以不适合进行心理方面的观察。这就好比我们如果想观察大自然如何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运作,就不该对大自然怀有先入之见一样。
我当然不认为,本书已呈现二十八年来自己在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里累积的一切经验。不过在撰写本书时,我的确试图依据长年的诊疗经验,提出一些概括性结论,因此,本书应该受到读者认真看待。此外,读者不妨把《太乙金华宗旨》这部中国道教内丹学经典,当作本书末章的续篇。我和已故挚友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 1873-1930)曾以「金花的祕密」(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为名,共同发表《太乙金华宗旨》的德译本,由卫礼贤负责翻译和注释,我则针对内容撰写评论。我在这里必须提到这份出版品,因为,东方哲学早在好几百年前,便已探讨人类内在心灵的发展过程,而这部中国道教经典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跨文化比较材料,因此,对我们的心理学研究着实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卡尔.荣格
一九三四年十月

【推荐专文】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部荣格原典的前世今生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荣格分析师   洪素珍


《荣格论自我与无意识》一书虽然短小轻薄,但却是荣格心理学的浓缩精华,为荣格学派入门最重要的原典之一。
本书(或者更精准地说,是篇论文),出于一九一六年荣格在苏黎世对分析心理学派同道的演讲,同年先以法文译出,题为「无意识的结构」(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刊登在《心理学期刊》(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XVI卷,一五二到一七九页)。英语版本明显的是根据一份随后却遗失的德文手稿所翻译的,以「无意识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为题,刊登在《分析心理学合辑》(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一九一七年)。而现在被收录于荣格全集中通行的英语首版,则是从法文版英译出来的。
一九六一年荣格过世后,题为「关于无意识及其内容」(Über das Unbewusste und seine Inhalte)的德文手稿,才又重见天日。作者本人曾根据自己手稿,进行过一次修订和增补,内容大部分都被囊括在一九二八年题为「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dem Ich und dem Unbewussten)的修订与扩充版本当中,也就是我们现在将要读到的这本书的初版。然而,德文抄本并未包括一九二八年所增添的新内容。
《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是荣格对自己毕生戮力建构的心理学理论,所进行的第一次完整论述,将与佛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的关系作出理论与实务经验的区别。他与佛洛伊德同样重视无意识对意识的影响力,但荣格认为:无意识并不仅止于佛氏所主张的个人层面,集体无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会促使人必须走上从集体中脱颖而出,以彰显个体性的个体化历程,也就是熟悉荣格心理学读者常谓之以「英雄之旅」的心灵征途。
而本书的结构就是在个体化理论假设架构下所进行的,它分成上下两篇,上篇标题为「无意识对于意识的作用」。重点在于从意识到个人与集体无意识后,发现阻隔在个人与集体无意识间的那层隔膜就是「人格面具」,能够区别属于集体的「personality」与属于个体的「individuality」是不同的,才有办法正确处理人格面具,继而有机会碰触到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与在个人与集体交界间的情结遭遇;接下来面质原型、扩张意识层面,甚至获取不可思议的巨大集体能量。
严格而言,《荣格论自我与无意识》一书的故事仅仅说了一半,如果说这部分是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今生」,那么还有个「前世」的部分,其重要性也不遑多让。
荣格在一九一三年与佛洛伊德彻底决裂前,在一九一二年就于《Rascher瑞士艺术年鑑》(Rascher’s Jahrbuch für Schweizer Art und Kunst)以〈心理学的新途径〉(Neue Bahnen der Psychologie,苏黎世,一九一二年)为题发表论文,概述了新心理学研究由「生理的」到「心理的」的转折,进而触发深度心理学的历史过程,并初步提出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是不同存在的论证,进而阐述两者在研究进路、治疗实务上的取向,以及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该文之后英译为〈心理学的新途径〉(New Paths in Psychology),收录进《分析式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初版,伦敦,一九一六年)一书之中。随后经过校订与扩充,内容扩张超过三倍之多,再以「无意识过程运作心理学」(Die Psychologie der unbewussten Prozesse,苏黎世,1917)为题,以德文出版。随后英译为〈无意识过程运作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收录于《分析式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第二版,伦敦,一九一七年;纽约,一九二〇年)。这份论文在进一步修订与扩充后,最后成为《无意识心理学》(Ueber die Psychologie des Unbewussten,苏黎世,一九四三年)一书面世。
〈无意识心理学〉与〈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日后被同时收录进《荣格全集》的第七卷当中,加上历年来荣格自行修订、增删、改写,或者新出土的本人手稿资料等,合编成为着名的《分析心理学二论》(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是为最完整的荣格心理学入门经典。
《荣格全集》分别有德文版与英文版,内容大致相同,部分行文、论述稍有出入,但经历多年来,包括荣格本人的修正后,基本上已经没有版本优劣的大问题存在。然而,有鉴于英文是最通行的国际语言,大多数人入门荣格,还是通过英语,不免在文化思维上愈形「美式」,积久成习,「美国荣格」随「伟大的美国」国际扬威,将来若定于一尊,未免可惜。荣格在世时就强调自己是荣格,而非「荣格学派」。他早就预知到他的思想将来一定会开枝散叶,愈形纷杂,至于是好、是坏?也很难说。因为思想是发展的,而不是「标准答案」。
本书的价值在于由德文翻译,相较于英译本氾滥,当然是华文市场的珍本,有可能更接近以德文为母语的荣格本来的想法。然而,这是不是就表示和其他译本存在着争执「对错」的问题?这就仁智互见了。毕竟,翻译是门大学问,不可能有一个文本可以全然对等转译成另一个语言,当中所涉及的,不仅是文字意涵,还有文化脉络、思维方式、环境指涉、存在意境……等诸多问题,错综复杂,根本难以完全解决。对于不顾文化背景,执着于文字的完美主义者,只能抱歉地说,一说就是错,若恐误入文字魔障,还不如干脆一开始就放弃文字相。其实,深度心理学的价值在于「心领神会」,而非「虫鱼之学」,过于执着文义精准,恐怕只会落入另一个阻碍进步的迷思陷阱当中。比如有荣格基本教义派学者主张,荣格心理学在荣格死后就已经定调,他本人所制定的理论结构与内涵,都不能加以改变。这样的论调,令人不寒而慄。他们似乎完全忘记荣格说过的,他所探究的心灵是不可言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段文字可以表达于那种心灵实相于万一者,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殚心竭力所完成的这一切。
荣格心理学还在发展当中,就华文读者而言,与其囫囵吞枣,遍阅二手糟粕,倒不如扎扎实实地由原典入手,如果能读德文当然最好,次求英文亦非不可。若限于语言,一定得从中译本入手,那就真的得找到一本好译本。商周出版的这本《荣格论自我与无意识》,源自荣格最重要的原典之一,虽为迻译,惟译笔流畅,文义足够精准,加上对心理学叙事脉络掌握具一定水准,堪为信达雅之作,凡有志于荣格心理学者,在目前相关书海氾滥的本地市场中,本书无疑地,是必选的口袋名单之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