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诗三百首: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

谶诗三百首: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闽南语
  • 台语
  • 方言
  • 诗歌
  • 民俗
  • 语言学
  • 文化
  • 传统
  • 预言
  • 谶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借由流传已久的谶诗台语字音
  从声韵来探讨台语文读音与白话音异读结构的类字典


  「民俗文学」或称「通俗文学」。有别于文学界对于文学作品的诠释,自诗经、楚辞以至唐诗、宋词等,归类属于「精致文化」的作品,都可以在学校成为课程。但是「谶诗」、「签诗」通常不入学者之眼,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却是一般生活中,人民百姓的精神动向及认同的一种潜意识表现。

  它表达并保留了民族的传奇、神话、述异、史诗、掌故、戏剧、舞蹈,乃至民俗行为,当中也有少数选用了古典诗词。它从民间的立场,揭露了正史之外的稗官野史及传说,不完全脱离历史的事实。特别在遣词用字上,由于不同时段及层次的社会背景,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当时用语和现在用语的异同。

  「谶诗」与「签诗」略有不同,依汉学前辈口述,谶诗的流传时间比签诗更为长久,可以推测出可能在上古时期的古中国就已经存在,并且延续到清朝尚有补遗。又谶诗的字数不限,可以是一两字,也可以上千字以上,如刘伯温的烧饼歌。

  由谶诗的结构,可以发现谶诗必有谐韵,但可能文白音相杂,却没有如古典近体诗的平仄要求,所以必成于古典古体诗的时代,甚至可能是与诗经、楚辞时代并存的作品,而且是集合各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累积而成的众人作品。

  因此,其中的许多用字遣词,可以给现代的台语研究提供参考。当然,语言的字音有很多是口耳相传,再加上普遍的百姓都有着「约定俗成,达意即可」的观念,因此在台语的字音,存在着很大比例的走音现象,给了后来的使用者许多困扰。

  至于签诗的形成,大约是在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的时期。中原许多文人学者,大量往南逃亡避难,往往借住寺庙,有的就替寺庙书写签诗,其体裁大部分为唐宋所流行古典近体诗的格律,但都是四句七言的绝句形式。

  台语学者曾说过台语有五难:
  1.古今异音、2.一字多音、3.文白异音、4.连续变音、5.有音无字。

  目前使用的台语,是十二世纪中国宋朝亡国于蒙古后,大量移民到福建的河洛中古音,与闽南的「古闽南语」白话音相混而成的「当代闽南语」。也就是文读音和白话音夹杂使用的语言。而台语罗马字的形成原因,是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因当时闽南地区的百姓多使用闽南语方言,而许多方言有音无字,无法翻译,加上文盲居多,所以推广白话音罗马字比较容易学习。由此可知罗马字只是暂时性的解决多数文盲的汉字的替代文而已,何况汉字是一种单音节、单形体的结构,可以望文生义,望字唿音,并不适用拼音式的罗马字。倒是将罗马字当作拼音使用,取代目前只在台湾使用的ㄅㄆㄇ拼音,确实很方便精确,又可与世界各国接轨。

  本书以介绍台语用字和语音为主要目的,特别着重在文读音和白话音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其他的四难也多少有所涉猎。文读音的部分,资料容易收集,因为有多种书籍可供参考。白话音则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台语的白话音多年来欠缺整理,又台湾的社会变化迅速,时有新字音产生,再经过口耳相传,常常造成形音义不符,使得后来者,无法很肯定的知道某字音的书写、发音、来源是否正确,特别是外来语更是无法理解。

  由于谶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读音,据估计这些作品,可能来自河洛中古音,只是历经四次的大移民,特别是宋代亡国后,大量中原人士移民闽南,与「古代闽南白话音」相混,形成文白相杂的「当代闽南语」。由于时间的推移,目前在台湾大部分使用台语的人,都以泉州腔、漳州腔为主流音系,并且是文读音、白话音夹杂使用。

  因此本书重点在注释汉字的文读音、白话音以及漳洲腔、泉州腔的使用。每个字音后面都有例句词项,甚至于成语、专有名词、诗词及俚谚语陈列,但只有部分有加註罗马字拼音,因为台语是一种文白漳泉夹杂使用的语言,也许各地唿音略有不同,所以留白,由读者自行斟酌。同时例句词项中有很多是华语用词,基于语言是随着时间推进,社会变迁而产生许多新名词,编注者认为彼此应该是可以相容的,而文读音绝对可以很合理的唿出符合汉字形音义的语音,如此一来,台语的研究才能与时俱进,避免沦为考古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明辉


  1948年 出生
  台湾人
  淡江文理学院毕业
  现职台北市台湾省城隍庙
  河洛汉诗学苑母语诗文教师
  (2002~)

 

图书目录

.编注者黄明辉前言……第四页
.导读……第五页
.诗中所使用的台语字音……第五页
.体例:谶诗的内容及注释符号的说明……第九页
.目录索引……第十九页
.谶诗目录及页数……第十九页
.依声母和韵母的变化,查询文读音及白话音互换规则之目录、页数……第四十页
.前言……第四十三页
.谶诗三百首 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第1页
.参考资料……第563页
.编后感言……第564页



 

图书序言

前言

编注者黄明辉


  约在十多年前,编者曾被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台语传真」所迷,该节目是由张宗荣先生主持,大娇和小娇助理。
  张先生依其丰富的才学和经验,引用了许多谶诗为观众算命、解惑。

  但我却是对谶诗内容的台语字音感到兴趣,所以就抄录了一部分的谶诗内容,并且致电给他(当时接电话者,可能是大娇或小娇),希望可以借用他在电视节目上发表的谶诗作为教学之用,立获首肯,令我由衷感谢。

  编者从事台语教学十多年后,突然想起这段故事,一时兴起,决定将所收集的谶诗以台语音加以注释,希望让众多对台语有兴趣人士,可以作为参考之用;同时也让喜欢古典诗文学的人士,也多了解一下民间通俗文学的另一面。

  本书的完稿、出版,最要感谢林瑛俐及张丽华两位专业老师的校对和指正。
  又本书在进入二校时,也感谢大学同学林美慎的试读,并提出一般读者的看法,尽量使本书更能接近大众。

黄明辉 2019 于台北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谶诗三百首: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探索之旅。我一直对台语的复杂性及其地方性变异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基础,要么过于专业,很难找到那种既能满足求知欲,又能带来阅读乐趣的读物。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作者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将看似抽象的“谶诗”与具体的台语字音研究结合起来,这种跨界融合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书中对每首诗的讲解,都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语音线索,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生动的语言表达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发音,来揭示语言演变的案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动态性和历史性。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台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看到了语言学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无疑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台语、对语言学、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佳作。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被“谶诗三百首: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这个书名吸引,是因为它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性,有种“寻宝”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对台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像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而我只是站在门外窥探。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走进这个世界。作者通过“谶诗”这一独特的载体来研究台语字音,这个角度非常新颖,也充满了学术上的挑战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示出作者是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韵律与台语的实际发音联系起来的。是否会有一些诗句,因为其特殊的表述方式,恰好保留了某个时期台语的古老发音特征?书中是否会引导读者去“听”出诗句中的台语“回响”?这种结合了文学鉴赏和语言学考证的方式,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这本书不仅可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台语,更能让我体会到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流淌、演变的生动过程,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

“谶诗三百首: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长期以来,我一直对台语的丰富性和独特韵味深感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其根源,探究其历史演变的资料。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语字音的书,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台湾文化脉络的大门。“谶诗”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让人联想到过去人们通过诗句来预测或表达某种意涵的智慧。作者能够从这些古老的诗歌中挖掘出台语字音的线索,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且意义非凡的工作。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谶诗”如何具体地反映台语发音的论述,是字词的发音变化,还是语调的古老遗留?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罕见或濒临失传的台语词汇,并通过谶诗得以“复活”?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例证和分析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让我对台语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不仅是表面的语言技巧,更是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清单上的首选,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评分

读完“谶诗三百首: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后,我真的感到非常震撼。作为一个对语言学和历史文化都颇为着迷的爱好者,我从未想过这两者能够如此巧妙地结合。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古老的谶诗与现代的台语字音研究联系起来。书中对每一首诗的解读都极具匠心,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音,而是深入剖析了诗句的意境、时代背景,以及这些古老语言片段如何折射出台语发音的演变轨迹。我尤其欣赏书中提供的详实例证,那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在谶诗中却有着别样的读音,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古人的声音。这种跨越时空的语言考古,让我对台语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台语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台语字音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宝藏”之书,值得反复品读和收藏。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视角和切入点简直太棒了!“谶诗三百首:由谶诗发现台语字音”,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觉得,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像台语这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语言,需要一种更生动、更深入的方式。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直接给你一本枯燥的音标对照表,而是通过那些古老的、充满智慧的“谶诗”,让你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台语字音的魅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这些古诗中捕捉到细微的发音变化的,书中会不会有详细的音韵学分析,或者是一些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发音现象?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的智慧交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这些“发现”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台语的演变有何重要意义。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读出“味道”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