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发展史: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

汉语语音发展史: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语语音
  • 语音发展史
  • 历史语言学
  • 语音学
  • 中国语言学
  • 语言演变
  • 语音演化
  • 历史语音学
  • 语音系统
  • 汉语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语音学是认识人类语言的基础。
  它并非冷门的学科,而是现代人必备的常识。
  有了语音学基础,
  方能观察词汇的组成、句子的结构等「语言」现象,
  「语言」必须从「语音」开始,
  语音的规律,是历史语言学的灵魂。
  从二十世纪中叶迄今,七十年过去了,
  为何直到现在仍迟迟未见汉语史的语言连续性?
  张光宇教授打破古代文献的迷思,
  建立现代方言的对应,追索语音定律,
  深具开创性和完整性。

  汉语语言学家张光宇教授在这十几年中,
  耗费时间最多、用力最深的学术领域,
  总结十九世纪西方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教训,
  检讨二十世纪比较法在中国的演练,
  其中之研究理论与方法可以作为多方面的参考,
  所引述西方文献的内容尽可能採取原文与译文并陈的方式,以免失真。
  内涵包括逻辑和历史的演进过程,
  也就是文献、方言和历史人文活动三合一的结晶;
  让读者了解如何在中国古今的材料上正确地使用,
  要解答这些基本问题,一方面有必要准确解读文献,
  另一方面也须认真执行比较法,以及具有可操作的守则,
  这样才是本书的用心用力所在。

  为什么经过百年的研究,看不到语言的连续性?
  从历史语言学的视角看来,比较法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相当突出的特色,那就是始终没有语言的连续性—从奠基人开始到追随者的修订,所有努力似乎都是为重建而重建,没有像西方那样追索语音定律。

  现代方言的语音形式到底是怎么来的?
  现代方言跟切韵的关系实在不难理解,它们都是从前切韵的方言来的,方言读法与切韵注音一致的是因为那个音被收入韵书,不一致的也是从前切韵来的,只不过没受到韵书编者的青睐。

  其地理格局是在什么历史因素下、以什么音系特色造就的?
  移民史给历史语言学家不少启发,它不但改变了我们对韵书与方言关系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对古音重建的认识。历史人文活动不只移民史一项值得注意,文教推广和底层因素在汉语发展史上的角色也不宜忽视。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分成三个单元进行探索:第一个单元是语音规律篇(2~4章),第二个单元是比较法篇(5~7章),第三个单元是汉语方言发展史篇(8~10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光宇    


  台湾花莲人,1947年生。

  学历: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专长是历史语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

  经历: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讲座教授 (2016)、北京大学中文系成立一百週年纪念演讲 (2010)、北京大学暑期讲座教授 (2018)、台湾大学百家论坛讲座教授 (2012) 。

  现职:台湾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

  着作有《切韵与方言》(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闽客方言史稿》(五南出版社,2016)、《汉语音韵史论集》(湖北华中理工大学,1987)。

 

图书目录

序言: 语言的连续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语音变化    

一、引言    
二、语音变化    
三、音系变化    
四、其他范例    
五、借词问题    
六、类比变化    
七、蕴涵关系    
八、过渡阶段    
九、路径沿袭    
十、音变解释    
十一、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整合音系学    
一、引言    
二、听者的角色    
三、空气动力学    
四、鼻音与鼻化    
五、浮现的塞音    
六、音变的扩散    
七、挑战与回应    
八、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音变原则    
一、引言    
二、辅音韵尾的发展    
三、介音的产生、转移和消失    
四、声母的变化    
五、韵母的发展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比较法:西方篇    
一、引言    
二、比较法    
三、西方里程    
四、文献与方言    
五、树形分枝    
六、波浪扩散    
七、内部重建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比较法:中国篇(上)    
一、引言    
二、文献材料    
三、比较方法    
四、高本汉的途径    
五、古闽语重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比较法:中国篇(下)    
一、《切韵》与闽语    
二、古官话的重建    
三、世纪工程 : 语言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汉语方言地理类型:北方篇    
一、引言    
二、陕西    
三、山西    
四、河南    
五、山东    
六、河北    
七、江淮官话    
八、西南官话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汉语方言地理类型:南方篇    
一、徽语    
二、江西    
三、湖南    
四、吴语    
五、闽语    
六、客家话    
七、粤语    
八、平话与土话    
九、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汉语方言:历史发展    
一、引言    
二、移民运动    
三、文教推广    
四、文白异读与时代层次    
五、树干分枝与波浪扩散    
六、底层理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汉语史最早的爱欧塔    
附录二   前切韵:现代汉语方言的共同来源    
后  记


 

图书序言

序言

语言的连续性


  我原来给自己订的写书计画题目叫做《重建与演变—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我的目的是:一方面总结十九世纪西方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检讨二十世纪比较法在中国的演练。改为今名,那是因为汉语史问题经纬万端,提起一线不能不涉及相关的面,于是随着日月的推展,卷帙越写越多,成为现在的模样。虽然涉及面很广,但是主轴只有一个,那就是历史语言学的天职:语言的连续性。

  语言连续性是汉语史的未竟之业,其核心就是语音规律。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印欧语发展的足迹就可以获取深刻的印象。十九世纪印欧语研究的结晶包括:梵语的颚音定律和鲁奇规律(即卷舌化规律),希腊语的爱欧塔化运动和异化现象,拉丁语的丝音罗化规律,义大利语的边音伊化,法语的巴曲定律,英语的元音大转移,日耳曼语的伊音变和格林定律、罗特纳定律、维尔纳定律,以及跨越印度──伊朗语、斯拉夫语和日耳曼语的欧音阿化。这些语音规律刻划了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里程,每个发现代表一次重大进展,见证历史比较法的威力。如果把这些语音规律从历史语言学的教程移除,那就像是一个人只剩躯壳而没有灵魂,因为语音规律的建立是历史语言学这门学科的科学成就。

  从西方回看东方,经过一百年中西共襄盛举的经营,汉语语音史到底有什么可以称述的语音定律?这一点,只要看一下汉语史研究奠基人前后两次的谈论就不难明白,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未竟之业。1915年,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绪论说:

  中国语言学现在还不过刚在起头的时候,这是必须承认的。在这一方面, 我愿意对于这个新科学的建树有所贡献,我就想开始:
  1.把中国古音拟测出来,作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起点,这一层是很有必要的;
  2.把中国方言的语音做一个完全描写的说明,做过这层之后然后可以;
  3.用音韵学的研究指明现代方言是怎样从古音演变出来的。

  这个早年的宏愿到了晚年仍然留下一大片空白。1954年,高本汉在做一生研究总结的时候说:
  从上古汉语如何过渡到中古汉语,从中古汉语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方言,我只是略微触及而未做全面的描写。

  高本汉穷一生之力也没有完成早年描绘的蓝图,用梅耶的话来说,那是因为高本汉所做是两个历史阶段的拟测,未竟之业是语言的连续性。诚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从二十世纪中叶至今,七十年过去了,为什么直到现在还迟迟未能见到汉语史的语言的连续性? 原因多端,要克服的障碍一言难尽。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来自几个思想上的门槛,只要跨越这些门槛,语音规律自然浮现而语言的连续性也就变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第一,打破古代文献的迷思。语言连续性的探求是要用比较法去重建共同来源,让古代文献发潜德之幽光,让现代方言材料虎虎生风;所得结果既要能够解释文献材料,也要能够解释现代方言。二十世纪学者在这方面的一个迷思是,文献既然出自古代,它所代表的也一定比现代汉语方言还要古老。这样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得,有必要说吗? 迷思就在这里。实际的情况是,古代文献有保守之处,但是也有创新的地方;方言也同样保守与创新兼具。比较法就是在这种语言发展不平衡的地方大有用武之地。如果简单地假设古代的文献一定比现代汉语方言保守,那不但无视于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事实,也是比较法学者自废武功的行径。

  第二,建立现代方言的对应。汉语史重建发轫之时,印欧语重建已经完成,西方的语音变化条例尤其是条件音变唾手可得,也的确给汉语史学者不少启发。但是,除了日耳曼语的伊音变等少数条例之外,其余很少被用来探讨汉语史的语音变化。如果问为什么? 一个不假思索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因为汉语是汉语,而印欧语不是汉语。其实,得不出汉语史的语音规律不在是否有现成的规律可以参考,而在于是否从汉语内部建立了足够的方言对应关系。本来重建就是从方言的对应关系开始的,由近及远一步步往上推求,重建工程竣工,演变规律自然浮现。作为单音节语言的代表,汉语有自身的语音变化特点,阐明其中的规律是汉语史学者最有趣的挑战。

  检讨汉语史研究的基本假设很早就已开始,但是早年的提法只是简短的评论,还不足以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从1960年代以来,汉语史学者开始认真的解析文献材料,其中最值得瞩目的是北大周祖谟教授所写的关于〈切韵的性质及其音系基础〉一文,这篇文章由高本汉的学生前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马悦然教授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学者,在学界引发不同的回响。个人的看法是:这篇论文考证扎实、叙述详瞻,对历史语言学的方法论而言,它代表新的、正确的基本假设的起点,有必要透过方言去加以深入理解。经过长期的反覆比较、求证,我终于证实了一个洞察:如同切韵一样,现代汉语方言都是从前切韵来的,改变了长期以来切韵生出绝大多数方言的荒谬观点。

  197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中国语言学工作室的时候,一群年轻的中国语言学家聚在一起,开始认真检讨汉语史重建的方法论问题。他们质疑奠基人以文献串联为务的有效性,主张汉语史的重建应如印欧语的重建那样,一个语系一个语系分别进行,比如首先把古闽语、古吴语、古客家话重建起来,然后在其上建立共同汉语。他们的学说被学界称之为普林斯顿学派。就方法学而言,普林斯顿学派悉依方言重建,不免矫枉过正。文献固非圣旨,亦非金科玉律,但是它毕竟是古代某一种语音状态的反映;全然漠视文献,历史比较法所得结果必然缺乏时间深度。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不要完全被文献所蒙蔽,也不要轻易否定文献材料的价值。此外,不管途径如何不同,二十世纪汉语史研究的一个共同倾向是无视于汉语方言发展史的历史人文活动: 移民运动与文教推广。如果把历史人文活动纳入,那么汉语语音发展史研究就不仅限于探讨逻辑过程,同时也照顾了历史过程。

  总结言之,汉语史奠基人早年说他的工作只是刚刚起头,但是他的许多粉丝误以为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从而比较法可以束之高阁,方言演变的问题也可以置若罔闻。走笔至此,我不禁想到国际语音学会前会长欧哈勒对生成音系学派的评论,他说那个音系理论对语音行为缺乏解释的能力,只不过是一种描写的设计,但是追随者不明白描写分类并不同于解释,以为规律描写就是解释──这种情况哪能叫做科学,全然是politics。我们一旦了解汉语方言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解决,就不难知道汉语史研究长路漫漫,任重道远,充满刺激和挑战。

  是为序!
 
张光宇  写于
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
2019/3/1

图书试读

第二章   语音变化
 
奥斯托夫与布鲁格曼:语音定律是我们这门科学的主轴,只有严守语音定律这个原则,我们才能立稳脚跟。
 
〔Osthoff & Brugmann(1878): Only he who adheres strictly to the principle of sound laws, this mainstay of our whole science, has firm ground under his feet.—Lass 1984:324.〕
 
凯伊:有些语言学者彷彿迷途羔羊,只一昧看音标符号而不大留心语音本身。
 
〔T. Hewitt Key(1852): Some [scholars of language]......have allowed themselves……to be led astray b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symbols of sound than to sounds themselves.—Ohala 1990a.〕
 
一、引言
 
作为语言史研究的核心课题,语音变化可以概略分为发现音变,分类与描写,提供音变动机的解释三个基本内涵。发现音变主要是透过比较法,把散落各地的方言差异有机地、辩证地连结起来揭示其先后发展关系,这是后文(第五章比较法:西方篇和第六、七章比较法:中国篇)即将探讨的重点。分类与描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语音规律,这个工作对现代学者而言可从音系学取经;实际上,十九世纪发现的历时音变是在二十世纪初叶共时音系学的洗礼下才表述清楚的。提供解释是科学的语音学的工作,更明确地说,这是整合音系学家的工作目标,把历史上所见语音变化放到实验室,提出图谱或数据说明其来由。上面所引两段评论出自十九世纪的欧洲,分别见于音系学家(Roger Lass)和科学的语音系学家(John J. Ohala)的扉页,值得历史语言学家置于案上细细品味。底下,我们就从语音定律和语音内涵说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非常详细,让我一眼就能看到它所涵盖的内容范围。作为一个业余的语言爱好者,我对汉语的演变一直很好奇,尤其是古人说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的疑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拟音”的部分,作者通过对古籍的分析,尝试还原一些古汉语的发音,虽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但已经足够令人兴奋了。我读到关于“重纽”和“不重纽”的讨论时,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作者解释了在中古汉语中,同一个韵母的不同发音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诗歌的押韵的。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我熟悉的古诗,发现原来它们在吟诵时还有如此细微的差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汉语语音变化的对比也非常清晰,比如商代、周代、汉代、魏晋南北魏、南北朝、唐代、宋代,每个时期都有详细的描述,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汉语语音的演变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古朴的字体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汉语语音演变时期。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总觉得每个字、每个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索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语音变化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条理清晰地梳理了韵母、声母、声调等方面的演变轨迹,并且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出土文物作为佐证,这让我感觉非常扎实。书中的理论部分,例如“次浊”、“全浊”等概念的解释,虽然一开始有些烧脑,但反复阅读几遍后,再结合作者的例子,便豁然开朗。让我欣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纯粹的理论阐述,而是巧妙地将理论融入到对古代诗歌、词赋的语音考证中,例如曹操《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歌”和“河”在中古音中可能押韵,这让我对这些古籍的理解又增添了新的维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与古人共享对语言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很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热爱的读者,我一直对古诗词的声律之美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明白了这背后的语音学原理。作者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汉语语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声母的消失、韵母的变化,到声调的演变,都做了非常详实的论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中古汉语的“四声”和“平上去入”的讲解,以及这些声调是如何影响古代诗歌押韵的。作者还结合了一些古代的音韵学著作,比如《切韵》,来解释这些语音现象,这让我觉得非常专业和权威。阅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欣赏古诗词的文字之美,更能体会到它在吟诵时的音乐之美。它让我明白,语言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字的演变,更是声音的演变,是一种活态的历史。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看起来很厚重,仿佛蕴藏着巨大的知识量。我是一位对汉语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历史普及类读物,但对于语言学方面的内容,我坦白说,之前涉猎不多。这本书在处理学术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相对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语音演变理论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每个语音现象时,都会举出具体的字例,并解释其演变的原因和规律。比如,关于“鼻音韵尾的脱落”,作者列举了“南”和“男”在某些方言中的发音差异,以及它们在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联系,这让我对“同音不同义”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声调演变的图表也非常直观,帮助我理解了不同声调之间的复杂关系。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参与到汉语语音演变的这场宏大叙事中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讲究,纸质优良,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手感极佳。我是一位对汉语语音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初学者,此前阅读过一些关于汉字演变的书籍,但对语音的深入了解还远远不够。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语音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上古时期的声母、韵母、声调划分,到中古汉语的“十八韵”,再到近古汉语的语音演变,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语言学理论的解释,比如“层次”、“归派”等概念,作者都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并辅以大量的例证。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古代文献的语音考证,例如《诗经》、楚辞的语音特征,这让我对这些经典著作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汉语语音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