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有为入无为

金刚经是有为入无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般若经
  • 佛教
  • 哲学
  • 修行
  • 智慧
  • 空性
  • 无常
  • 禅宗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有为以修身,是离一切相;
入无为以修心,是修一切善;
身心双修,以成就如来。

  .圆则行——是有为。
  .行而通——入无为。
  .通能成——当知所谓成佛者无他,觉性圆明而已。


  佛性本无差别,人人俱足,个个圆成(圆则行)。
  本来是佛,与佛无异(行而通)。
  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通能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果铭


  luocharter@gmail.com

  以资讯科系毕业及几十年来的资讯业经历的他,理应较难接受佛法,但进入佛学世界后至今多年,稍有心得的他看见不同的生活风景,何其自在快乐。日常生活期间也延伸钻研相关之佛学经典。

  2013年出版《佛在心中莫远求》
  是他皈依法鼓山10年后,些许的心得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作为另类的心灵小品。

  2015年出版《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久久久——卷一前378问》
  将佛教流传最广的《金刚经》试着以学佛者可能常会遇到的疑问,以问答方式切入,让修行者可以轻松深入经藏,花开见佛悟无生。

  2018年出版《布施在金刚经在布施》
  于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在《金刚经》中而布施,布施不求报而自报,进而乐在随说是经,活是金刚意境。

  2018年出版《金刚经生活化》
  希望透过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清楚感受到《金刚经》的生活化,进而达到自在意境、消归自性。

  《金刚经是有为入无为》是他的最新力作
  修有为以离一切相,修无为以行一切善,用布施的心来为人解说《金刚经》。

  ■着作:
  《佛在心中莫远求》(城邦印书馆,2013)
  《快乐写作文》(城邦印书馆,2014)
  《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佛久久久——卷一前378问》(城邦印书馆,2015)
  《布施在金刚经在布施》(城邦印书馆,2018)
  《金刚经生活化》(城邦印书馆,2018)

图书目录

导读
自序
前言
 
《金刚经》经文解读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结语
结尾
 

图书序言

自序

  本书既名《金刚经是有为入无为》,自是应先说明笔者认为有为法、无为法的出处,再来说明如何经有为入无为?即说明《金刚经》从有为法到无为法的脉络关联。

  ■《金刚经》从有为法到无为法

  .金刚经有为法:出处〈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笔者:如梦幻泡影,如在此解释是好像、类似、雷同,每一个人都作过梦,梦是比较容易被回味且误以为真的,但却是如梦幻如泡如影般生似无生无灭、如露亦如电,恰是有为法让吾等凡夫能感受到色声香味触法的脉动,俾能由有为入无为。应作如是观,应该是这样来了解。

  .金刚经无为法:出处〈无得无说分第七〉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以下几段节录的经文也许可以让我们略见有为法(一般放在前段)与无为法(一般放在后段)的内容:

  是有为:「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乘正宗分第三〉

  入无为:「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大乘正宗分第三〉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妙行无住分第四〉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正信希有分第六〉

  是有为:「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入无为:「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是有为:「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入无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唐诗三百首之孟郊〈游子吟〉
  此诗亦可略疏有为无为之义:
  慈母手中线, 一切有为法
  游子身上衣。 如露亦如电
  临行密密缝, 如梦幻泡影
  意恐迟迟归。 应作如是观
  谁言寸草心, 一切贤圣
  报得三春晖。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是有为:我们看得见的是,慈母、手中线及密密缝,正如笔者小时候确曾看过,但似乎是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因为很快就消失不见了。邻居娃娃的哭声让年近七十的笔者蓦然惊觉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成长过程,却也正是如梦幻泡影般。

  入无为:看不见而深深感受到的是慈母盼望我们早归的心。正如古人以「上马饺子、下马面」作为接送朋友的谚语,上马远行的请他吃饺子,饺子短小希望他早去早归;下马回来的请他吃面条,面条细长希望他长长久久地留下来;其隐喻的手法类似〈游子吟〉,饺子、面条是有为,早去早归、长长久久地留下来是入无为。

前言

  圆则行,行得通,通能成。(以人身心的运作为例)

  圆则行是有为:吾人身上的血管环绕全身,故得以圆形容其形状,虽在某些地方会转弯。不圆则有罣碍,血液势必无法通行全身。

  行得通入无为:这个行是说血液能通行其中。

  通能成无罣碍:因血液通行其中而成就了我们的生命,让吾等耳清目明,故常以气血通畅形容人之健康。除血液之外,其实还有食物、精、气、神经等的运作模式,学医者当能为吾等说明之。是知行、通、明若非以圆为底、为基础不可能为之。犹有进者,若非有为的健康维护机制。事实上应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曾经听闻人体细胞一天有十亿生灭,可见一斑,这些都是有相的,故称为各种相、各种有为法。现代化科学尚未完全揭露,为何身体内外部这个系统会如此圆融的运作,让我们能有健康的乐活,但笔者以为是身心之有为入无为法的机制在运作着。

  又吾人若将《金刚经》视为金刚宝石矿。金刚宝石矿必须经日月精华的淬鍊方能取得蕴藏其内之宝,日月风火水电是有为法,内部的随顺变化是入无为,内外的磨合必须历经「内敛弹性、外应可塑性」这样的淬鍊,金刚宝石矿才能成其为宝石。正是启示我们,《金刚经》的修练亦必经历是有为的圆则行(内敛弹性),行得通(外应可塑性),入无为的通能成。

  吾人亦可以珍珠的形成来形容是有为入无为。珍珠的形成是因贝壳有受伤,这时受伤的个体会产生能形成珍珠的内分泌到伤口处,以利伤口癒合,经年累月遂成珍珠。人工养殖珍珠则是借由注入真珠质核,创造让个体以为是受伤的情境,而让前述的流程发生。吾等身心受伤可能是因带业而来,或是因今世的贪瞋痴招致,势必如蚌类般能分泌有为物以进行入无为之能让身心复原。这个是有为的媒介就是《金刚经》,而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是入无为的行持,故所以能净业障,请看〈能净业障分第十六〉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净空法师于《二○一二净土大经科註》第632集中,提到海贤老和尚的事蹟,恰是经历是有为的圆则行、行得通,入无为的通能成,最佳的案例:

  海贤老和尚是修行人最好的榜样,很多人非常尊重他、礼敬他。他二○一三年过世,享年一百一十三岁。一生修苦行,持戒念佛,没有读过书。

  1. 出家之后,师父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像锅漏匠一样,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任何障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念(这是圆则行:有为法必须是圆融的流程才可运行)。

  2. 走的时候预知时至(行得通:一旦运行则需透通时空,故生死毫无罣碍)。

  3. 没有生病,自在往生(入无为的通能成:无身心的牵挂)。

  4. 往生之后,入殓时全身柔软,比活着时还要柔软。神通自现!一向专念,一门深入(入无为的通能成:既已死此妄心,是知一切相皆是虚妄更能弃妄返真。觉性逐渐圆明:既无相是无生死,哪来的死后身相僵硬等事)。

  《金刚经是有为入无为》
  圆则行:是有为以修身,是离一切相。
  行而通:入无为以修心,是修一切善。
  通能成:身心双修,以成就如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金剛經是有為入無為》的名字就讓我很驚豔!「有為」到「無為」,光是這幾個字,就充滿了哲思的張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身為一個長期在台灣的生活者,我一直對佛教的智慧抱有濃厚的興趣,但有時候經典的文字讀起來總是有點距離感,需要有人用比較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去詮釋,才能真正打動人心。這本書的書名就傳達了一種「不玄虛」的感覺,彷彿是要帶我們從日常的種種「作為」中,找到通往「無為」的鑰匙。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視角,來闡述「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透過生活化的比喻,還是從現代人的心理困境出發?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是一趟充滿啟發的心靈之旅,很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生活的指引,讓我在面對紛擾的世界時,能多一份寧靜與智慧。

评分

收到《金剛經是有為入無為》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書名取得真巧妙!「有為」到「無為」,聽起來就像是一段旅程,從我們每天汲汲營營、努力付出的一切,最終能達到一種超脫、自在的境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大家都很努力地生活,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哪一樣不是「有為」的展現?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被這些「有為」的事情壓得喘不過氣,覺得很疲憊。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股清流,提醒著我們,或許在這些忙碌的背後,存在著另一種更寬廣、更深刻的生命樣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金剛經」這部經典,與「有為入無為」的概念連結起來的?是透過對經文的深入解讀,還是結合了現代心理學的觀點?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放下執著、獲得心靈解脫的方法,讓我在生活中,也能學習如何在「作為」的同時,保持一顆「無為」的平靜之心。

评分

《金剛經是有為入無為》這個書名,實在太有深度了!「有為」跟「無為」,這兩個詞在佛教經典中是核心概念,但要怎麼理解並應用在實際生活,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活力、但也充滿壓力的社會裡,我們總是習慣於「做」,習慣於追求成果,習慣於「有為」而為。然而,有時候越是強求,越是感到困頓。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出了從「努力付出」到「順其自然」的轉化過程。我很好奇,作者會以什麼樣的風貌,來闡釋「金剛經」的精髓?是從佛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經文的涵義?還是會結合時下流行的生活哲學,提供更貼近現代人思考模式的解讀?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學會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份不被外境所動搖的內在平靜。

评分

聽到《金剛經是有為入無為》這個書名,我整個心就被勾住了!「有為」到「無為」,這聽起來就像是從凡塵俗世,走向心靈解脫的旅程。在台灣,我們每天都在上演著各種「有為」的戲碼,從早上的通勤,到晚上的加班,再到與人互動的種種計較,無一不是「有為」的展現。然而,很多時候,這些「有為」反而帶來了煩惱與束縛。我一直覺得「金剛經」是極具智慧的經典,但要將其義理融會貫通,確實需要有人指引。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一種從「努力做」到「順其自然」的途徑。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運用「金剛經」的智慧,來引導我們放下執著,體驗那份不生不滅的清淨心,讓我們的生活,也能從紛擾走向寧靜,從追求走向自在。

评分

這本《金剛經是有為入無為》的書名,真的非常吸引人。在台灣,我們談論「金剛經」,常常會聯想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樣的名句,但「有為入無為」這個說法,卻多了一份動態和過程感。它不像直接告訴你「什麼是無為」,而是引導你如何從「有為」的狀態,逐步走向「無為」的境界。這點非常貼合我個人的需求。我常常覺得自己處在一個不斷「做」的狀態,即使知道要「放下」,卻不知道該如何著手。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它或許提供了一個實際操作的途徑,讓我們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轉化的契機。我很期待作者會如何解析「金剛經」中關於「離一切相」、「無所得」等概念,並將其轉化為現代人可以理解和實踐的智慧,幫助我們在不斷追逐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與自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