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版前言 《语音学教程》出版已有二十余年了。当初,林焘先生和我编写这本书,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语音学专题课的参考书用的。为了加深和拓展现代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并吸收当时国内外一些现代语音学的研究成果,教材的各章节几乎都是先从传统语音学的角度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全书是由传统语音学、普通话语音和实验语音学三方面的知识组成的。作为文科高年级的选修课,书内还提出了一些在现代汉语基础课内不宜论述和加以探讨的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语音学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之初,印量不大,但之后却连年重印,达十五六次。因为当时高校文科开展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工作需要有这样一本有关普通话语音的较为浅近通俗的专业参考书,一些理工科出身从事语言声学、言语工程、听力矫治和言语心理研究的研究者以及这些领域的学生也需要这样一本具有文理结合色彩的参考书。这本书后来又相继在台湾和韩国出版发行。有鑑于此,北大出版社汉语编辑室在林焘先生去世几年后,找我和王韫佳同志商量,希望我们对本书加以修订和增补。几经商谈研究,我们接受了出版社的建议。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我们做了分工,王韫佳同志主要承担原书「绪论」和前面各章的修订增补工作,我主要承担最后一章的扩展改写工作。之后,两人再一起审定全稿。
对「绪论」和前面各章的内容以及对全书体例进行的修订增补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 修订或删减了原书中与目前国际语音学界通行说法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原书中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阻碍方式、送气、清浊、附加特征四个方面的内容,现在改为发音方法部分只讲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法,送气、清浊和附加特征归入一个独立的小节「辅音的其他特征」,其内容包括清浊和送气、几种常见的附加音、非肺部气流音三个部分。又如,原书把腭化、唇化等属于发音部位特征的附加特征与吸气、挤喉等属于气流来源的特征都归入「辅音的附加特征」,现在把非肺部气流音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类讲解,并把原书中当成同一种类型的「先喉塞音」 (相当于voicedimplosive,今也称「浊内爆音」)和「挤喉音」(即ejective,今有人译为「喷音」)分开讲解,因为这两种辅音的气流来源并不相同。
2. 由于语音声学研究的技术手段今天已经完全软体化,因此删去了原书中基于类比信号技术进行声学分析的内容,代之以基于数位信号的软体化分析内容。例如,在第五章「声调」中就删去了原版中依据窄带频谱来观察基频的内容,因为现在各种语音分析软体都可以直接得到基频资料并显示基频曲线了。
3. 根据最近20 余年来国际和国内语音研究的进展,对一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普通话韵母的分析中吸收了音系学家的看法,按韵尾对韵母进行了分类,并且把鼻韵母en、in、uen、ün,鼻韵母eng、ing、ueng的韵腹都看作中母音/e/。又如,第五章关于声调感知的内容就吸收了2000 年以来国内外关于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声调感知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进入21 世纪以来,由于汉语语音研究的主流方向是韵律研究,因此修订最多的部分是原书第七章「轻重音和语调」。这一章的题目改为「韵律」;增加了句重音和节奏的内容;对词汇层面的轻重音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语调」这一节完全重写,吸收了自原书出版以来国内汉语语调方面一些公认的研究成果。
4. 国内汉语语音学和汉语方言学界有一些惯用已久的学术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与目前国际语音学界的做法不太一致,例如,关于辅音的发音部位,国内习惯使用舌尖、舌面、舌根等与舌相关的术语来界定,而国际语音学界早已改用上颚的某个部位来界定,如齿龈、硬腭、软腭等。增订版採取折衷做法,把参与形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都列举出来,如原书的「舌尖中」改为「舌尖中-齿龈」。又如,对汉语普通话及方言语音的描写,国内一直使用「国际音标简表」,增订版在保留这个简表的基础上给出了最新版的国际音标全表的汉译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既方便读者了解国际语音学界的惯例,又能使本书的内容与国内通行的观点有所衔接。
5. 对原书中一些技术和文字层面的欠妥之处或错漏之处进行了修订。
6. 按照现行学术规范,为所有的图增加了图题,对所有表格进行了编号并在正文前列出了图表目录,以方便检索。
7. 过去国内的教材一般都不设参考文献部分,增订版遵从现行的学术规范,给出了全书的主要参考文献。此外,由于本书是一部教材,为遵从国内教材的通行做法,同时也为了行文的通俗和简洁,在正文中尽量不出现参考文献的资讯。
此次增订对原书的第八章也做了较大的改动,原有一章的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独立成章,并予扩展重写。之所以这么做,是由于在各种语音学研讨会的多次会下个人交谈中,不少同志都反映本书关于音位学的那一章写得过于简括,教和学都很费劲。这些意见细想起来跟现今高校和科研单位学术背景的变化是有关联的。一方面,20 世纪90 年代后作为高校文科低年级必修课的现代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动,几乎都增加了以前不讲授或极少讲授的普通话音位分析,有的甚至一直讲到了音位的区别特征。而音位分析的结果,各教科书又不尽相同,普通话的音位总数相去甚远,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实在令人困惑却又不容易找到可以解惑的参考书。另一方面,在普通话语音研究中,有一些理工科出身的人士,一般都是通过中文拼音来了解普通话语音的。而所谓音素制的拉丁化拼音,字母和语音之间又会涉及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如果把字母和语音简单地等同起来,那么在了解普通话语音时,有些问题就会纠缠不清,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甚至在高校文科的普通话教学和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中也是存在的。
由于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增订版第八章着重说明了语音学和音系学、「音素」和「音位」这两对概念学术内涵的不同,并介绍了音位归纳取舍的原则(它历来被人称为「将语言变为文字的技术」),以及这些原则内部包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一章为后两章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第九章则围绕对普通话音位分析的讨论,用具体的语言事实诠释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的经典论断:音位归纳的多答案性是由音位分析原则的多重性造成的,而不同的音位答案之间,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问题,它各自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和物件。第十章则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阐明了《中文拼音方案》和普通话音位元、字母和语音,以及拼写形式与实际读音之间的关系,提醒读者要透过字母学语音,并列出注音符号、中文拼音、音位的宽式标音和严式标音四者之间的对照表,以便应用。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这三章的内容,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其实均浓缩在原书的最后一章,增订版不过是予以扩展和增补而已。
本书的修订和增补,因受每年的教学任务和其他许多必须克期完成的科研专案的影响,前后持续了三年之久,现在虽然终于杀青定稿,但也不能说尽如人意。一方面是限于自己的学养水准,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说,在国际音标的应用方面,原本打算按国际语音学会公佈的最新版本对全书的标音加以改动,但这会涉及原书文字叙述上的修改,工作量太大;甚至于有些纯粹是操作上的问题,例如,按理全书应该统一送气符号的标写方式并使用目前国际通行的符号[h],但许多用例均引自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专着,我们不宜擅自改动。因此在大部分章节中仍然保留了国内通行的[‘],引自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就保留原材料的格式。在全书内容方面,也有其他前后有失照应的地方。例如,关于普通话声母r的通音性质的描写,没有做到贯彻始终(第一至七章用了国际音标的卷舌通音符号[ɻ]([r]),第八至十章用的是国际音标的卷舌浊擦音符号[ʐ]),后三章为了照顾现行大多数着作和教科书的描写传统,便于学生学习阅读,所以保留了原有的说法。在这些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的地方或者前后不统一的地方,我们都用註脚加以说明。
我因年届耄耋,且目疾严重,诸多不便,因此王韫佳同志承担了本书增订的主要工作。她在现代汉语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和研究方面始终紧密结合语音的实验研究,成果喜人。倘若若干年之后,这本《语音学教程》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需要再一次修订的话,她一定会改得更好、更出色。
北京大学出版社杜若明、王飙两位老师促成了本书的增订工作,杜老师还协助我们进行了前期的修订。责任编辑周鹂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加工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她在专业层面和技术、文字层面都严格把关,帮我们找出了不少疏漏和欠妥之处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吕士楠教授对本书「绪论」的修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研究生东孝拓协助补充了部分参考文献的详细资讯。在此我们一併表示感谢。
这次修订增补是对关心本书的读者的回报,同时也是对我和王韫佳共同的老师林焘先生的纪念。增订版中的不妥或错误之处由我和王韫佳共同负责,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粲正,我们衷心感谢。
王理嘉
2013 年端午节于北京大学智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