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认同台湾主权独立,热爱乡土而关心台湾前途与公共事务的专业人,在一九九○年十二月九日组成了「台湾教授协会」,大家想要透过团体的群力,能为百病丛生而危机重重的台湾,尽点心力,做些知识份子应该做的事。
除在街头的各形各式的社运与演讲之外,我们亦各就自己的专业,分别对于台湾的学术、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环保等等问题,提出时论,发表于自立晚报、民众日报、自立早报、自由时报,并由本会每月汇集成册,出版�教授论坛�,广为流传。
为使这些时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执委会决议敦请张炎宪教授策划出版「教授论坛丛书」,就�教授论坛�第一期至第十七期中的文章,依其性质分门别类,编辑成五册问世,第一册为�创造台湾新文化�,由张炎宪教授主编;第二册为�知识份子与反对运动�,由林逢庆教授主编;第三册为�台湾的永续发展�,由林意桢教授主编;第四册为�解析经济垄断�,由张清溪教授主编;第五册为�迈向民主独立之路�,由陈仪深教授主编。
理论与实践,必须相互配合。理论不宜停留在空论的阶段,实践不应是轻举妄动,而应有其理论的依据。
「教授论坛丛书」的出版,除告诉台湾人民有关台湾的国家定位与认同、政治、反对运动、恶法、经济、环保、文化、族群关系等等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之外,并且做为实践的理论基础,期盼各界参考与指正。
我必须说,《媒体改造与自由民主》在梳理历史脉络上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它对台湾解严前后,媒体从“党国喉舌”到逐步多元化的过程的描绘,堪称是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书里不回避那些争议性的话题,比如,在野力量如何利用媒体争取话语权,而执政者又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影响舆论。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析了一些看似微小的媒体事件,如何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你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捕捉,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媒体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民主发展进程的缩影。读的时候,我经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时代印记,那些因为媒体报道而燃起的希望,也曾因为不实信息而产生的困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为什么这些很重要”。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媒体改造与自由民主》在探讨“媒体权力”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作者没有把媒体妖魔化,也没有神化,而是非常客观地分析了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影响政策走向方面所拥有的巨大能量。我特别赞同它关于“议程设置”的论述,想想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哪些是被媒体主动推到台前的,哪些又是被悄悄忽略的,这背后一定有其逻辑。书里还讨论了一些关于“框架效应”的内容,即同一件事,通过不同的媒体呈现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让我在看新闻的时候,开始下意识地去审视信息背后的“角度”。这本对于台湾读者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身处一个信息高度流通且充满各种角力的环境中。它提醒我们,不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去辨别、去思考,甚至去参与到信息生产的过程中。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媒体使用说明书”,让你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媒体丛林中生存,并且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
评分读完《媒体改造与自由民主》,我脑子里一直在回响着书里关于“公民参与”和“媒体素养”的章节。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运动层出不穷,从太阳花学运到近期的各种线上线下连署,媒体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它究竟是引导舆论,还是被舆论裹挟,书里的一些观点让我开始反思。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当公民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组织动员时,传统的媒体权威是否受到挑战,又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我特别喜欢它讨论的“参与式媒体”的概念,这听起来就像是把我们每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新闻源,大家一起拼凑出事实的图景。当然,这其中也伴随着信息碎片化、缺乏专业核查等问题。书里提到的一些建立独立事实查核机制、提升全民媒体辨识能力的倡议,感觉就像是在为台湾的媒体生态“对症下药”。它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著作,而是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被列为很多社会运动组织者的必读书目,毕竟,要让民主的实践更加扎实,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更成熟的媒体互动和信息辨识能力。
评分这本《媒体改造与自由民主》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都在新闻洪流中浸泡的台湾读者来说。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贴近地分析了媒体在政治转型时期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书里那些案例分析,我看了特别有共鸣。比如,它提到了一些非主流媒体如何挑战传统信息垄断,为社会注入新的声音,这让我想起当年解严前后,许多地下刊物、杂志社,甚至是民间团体办的报纸,是如何一点点打开了言论的空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媒体塑造成民主的救世主,而是深刻剖析了媒体自身存在的利益纠葛、政治压力,甚至是被外部势力渗透的可能性。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写实。尤其是一些关于媒体所有权集中、广告商影响力对新闻报道的潜在影响的讨论,更是直指台湾媒体生态的痛点。它不是那种只讲好话的书,而是会让你思考,在追求自由民主的路上,媒体究竟是帮手还是潜在的阻碍。那些关于信息茧房、假新闻的论点,虽然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和分析深度,依然值得细细品味。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我们自己所处环境的全新视角。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媒体改造与自由民主》里面关于“媒体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讨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假新闻、深度伪造层出不穷,对社会信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媒体从业者应该坚守的职业道德,以及媒体机构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它强调了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这些新闻的“黄金法则”,并且分析了在商业压力、政治干预下,这些原则是如何被挑战的。书里的一些案例,让我反思,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吸引眼球的同时,媒体是否正在悄悄地牺牲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对于我们这些每天依赖媒体获取信息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轻易被煽动性的标题或片面的报道所左右。它也鼓励我们,要积极地去支持那些秉持良知、坚守原则的媒体,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信息环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媒体的“改造”可能,更让我们思考了如何让这种改造朝着更符合自由民主精神的方向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