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蚵仔面线一定要配烤香肠?
天王天后最爱鸭舌头有多美味?
让人作梦也会笑的虱目鱼在哪里?
人气不输度小月的担仔面、胆固醇破表也要吃的肉圆、浇头最正点的卤肉饭、甜上心头的烧麻糬、冬天也要排队的凉面、只卖下午就收摊的烧饼,看过这本书,才知道让台北人最骄傲的不只有101高楼,还有这近两百家多让人流口水的感人小吃。
台南有好的小吃是众人皆知,殊不知,汇集大江南北各路庶民美味的集散地,其实是古城台北。沪尾、艋舺、大稻埕、小南门、鸡笼随处可遇见老字号、老摊位,而近来新兴的食尚据点东区、西门町、板桥、中永和一带,也有不少精采的创意小吃出现。
这些制造美味的达人,在有限的空间里面,专心地贩售令人神魂颠倒的独特味道。比起大馆子,台北小吃给人的感觉是真诚、是专注、是孤注一掷的,彷彿要把所有功力与全副精神,都给了这一碗羹、这一块烧饼,和这一杯酸梅汤。
小吃的价格是亲切的,即使放开肚皮吃也不怕伤了荷包,尤其在这个只有薪水没涨的年代里,也只剩这些小吃,始终忠诚地守护我们贪吃的肠胃。
此次饮食杂志锁定大台北县市,最远到达基隆、九份金瓜石,实地採访各大夜市如士林、景美、师大、宁夏、饶河和通化夜市,深入传统市场像是南门市场、东门市场、永乐市场、晴光市场与光复市场等,一步一脚印、大粒汗小粒汗地吃遍台北,为读者用力找出那些大排长龙或是隐身于巷弄间的经典台北好味道。
从传统小吃担仔面、卤肉饭、筒仔米糕、米粉汤、米苔目、肉圆、鲨鱼烟,到全世界有口皆碑的珍珠奶茶、凤梨酥……夏日消暑吃古早味冰、冬日进补吃药炖排骨、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看电影吃猪血糕、逛街吃胡椒饼、大清早吃凉面、大半夜吃清粥小菜……好吃的台北,邀你一同来品味。
作者简介
焦桐
二鱼文化事业群创办人。1956年生于高雄市,曾习戏剧,编、导过舞台剧于台北公演,已出版着作包括诗集《蕨草》、《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壮阳食谱》、《青春标本》及散文《我邂逅了一条毛毛虫》、《最后的圆舞场》、《在世界的边缘》,童话《乌鸦凤蝶阿青的旅程》,论述《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1977 ~ 世纪末》等等10余种,编有各种文选20余种。焦桐长期担任文学传播工作,曾任中国时报副刊组执行副主任,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
赖佳昀
饮食文化工作者。信仰美食美酒,政大中文系不醉不归组、以去University of Stirling唸书为借口,赴苏格兰每日欢畅Whisky年余,曾编辑文建会《传统艺术》杂志,着有《黄金的故乡──品味九份、金瓜石》,主编与合着有《2007台北餐馆评鑑》、《酒食──美酒与佳餚的恋情》、《火锅──评比台湾55家火锅名店》。现任二鱼文化丛书部与《饮食》杂志主编、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
姚忠诚
现任二鱼文化丛书与《饮食》杂志编辑,主编与合着有《幸福指数海拔4000尺——尼泊尔多波》、《台湾四季——日据时期台湾短歌选》、《2007台湾饮食文选》、《素美食──评比台湾49家优质素餐馆》。
这是一次意外的美食发现之旅!我本以为台北的小吃都差不多,顶多就是口味上的细微差异。但读了《台北经典小吃指南》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北小吃的丰富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我穿梭于不同的街区,品尝着那些曾经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美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夜市小吃的章节,把每个夜市的特色和必吃项目都详细列出,让我不会在琳琅满目的摊位前迷失方向。比如书里特别推荐的士林夜市里的炸鸡排,还有饶河夜市里的福州世祖胡椒饼,我特地去打卡了,果然名不虚传,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最让我感动的是,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已经传承了好几代的老字号,他们对于食材的坚持和对传统的守护,让我对这些小吃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更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的人文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美食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小吃。这次收到《台北经典小吃指南》这本书,简直是心心念念的礼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里面那些生动形象的插画和细致入微的文字吸引了。书里对于每一种小吃的介绍都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告诉你“好吃”,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好吃”。比如对于盐酥鸡,书中就详细描述了不同食材的腌制方法和炸制火候的技巧,让我这个平时不太会做饭的人都觉得跃跃欲试。我最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隐藏菜单”或者说是一些比较少人知道的美味,这些信息对于想要深度体验台北美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跟着书里的地图,找到了一家位于老城区里不起眼的馄饨店,那馄饨皮薄馅大,汤头鲜美,真的是一次难忘的味蕾体验。这本书让我觉得,吃小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情味的传递。
评分这次到台北旅行,真的像是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美食宝藏!行前我虽然做了些功课,但还是觉得心里没底,生怕错过那些藏在巷弄里的绝世美味。直到我偶然翻到了这本《台北经典小吃指南》,简直就像找到了救星!书里的排版清晰,图文并茂,每一页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最喜欢的是它不仅列出了那些赫赫有名的老店,还深入挖掘了不少本地人才知道的私房小馆。比如书里介绍的那家隐藏在迪化街附近的老字号蚵仔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吃了,哇塞,那鲜美的蚵仔,Q弹的粉浆,淋上特制的酱料,简直是绝了!我一个人就吃了一大份,意犹未尽。还有书里推荐的那几家面线,每一家的汤头和配料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的浓郁醇厚,有的清爽鲜甜,让我彻底刷新了对面线的认知。不仅如此,书里还贴心地标注了营业时间、交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小贴士,比如什么时候去排队人最少,或者有什么必点的招牌菜。这大大节省了我摸索的时间,让我能更专注于享受美食本身。
评分天啊,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选择困难症”的美食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每次去一个地方,最头疼的就是不知道吃什么,尤其是像台北这样美食天堂,选择太多反而让人无从下手。这本《台北经典小吃指南》简直是我的“定海神针”。它没有那种华而不实的介绍,而是非常实在地告诉你,在哪里能吃到最正宗的肉圆,哪家店的卤肉饭能让你回味无穷。我尤其赞赏它对于小吃背后故事的挖掘,它不仅仅是推荐一个地方,更是在讲述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我跟着书里介绍的,去吃了永康街那家有名的牛肉面,书上说这家店的老板已经做了几十年的牛肉面,从牛肉的选择到熬制汤头的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心血。我吃的时候,真的能感受到那种用心,牛肉酥烂入味,汤头浓郁却不油腻,每一口都是满足。书里还特别提到了如何分辨不同地区小吃的特色,比如北部的猪油拌饭和南部猪油拌饭的微妙差别,这种细致的观察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以往对“旅游攻略”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这类书籍往往写得比较干巴巴,缺乏人情味。《台北经典小吃指南》则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非常熟悉台北的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美食的故事。书里没有枯燥的数据和泛泛的形容,而是充满了细节和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小吃摊主们辛勤付出的描述,以及他们对于美食的热情和执着。比如书中介绍的一位卖烧饼的阿姨,每天凌晨四点就要开始准备,只为了让顾客吃到最新鲜热乎的烧饼。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我觉得那些小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劳动和梦想的温暖。我根据书里的推荐,去品尝了一家颇具年代感的豆花店,那豆花滑嫩细腻,配上香甜的糖水和丰富的配料,真的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这本书让我觉得,品尝台北的小吃,就是在感受这座城市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