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来,麦可.波特引领竞争策略领域的研究。在《竞争论》全新增订版中,新增七篇经典文章,包括彻底翻新策略经典的「竞争五力新论」,并收录谈论保健、慈善、企业社会责任、领导力的重要新作,全书结集十五篇曾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重量级作品。
波特擅长结合理论与实务,让这些文章成为事业领导人者、非营利组织领导人、政策制定者、学者的必读经典。他对竞争与价值创造的观点持续为多重领域订定基调。
波特见解独到,探究范畴愈来愈广的问题:公司如何在特定事业中竞争?多重事业体的策略原则是什么?区域与国家如何竞争?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对策略有实质的影响?全球化与网路等改变如何影响竞争动态?在慈善与保健等领域中,策略性思考如何转变整个社会?
本书依主题归类,方便读者吸收波特的多元研究:
.第一篇探讨公司如何获得与维持竞争优势,包括波特最知名的核心策略概念:五力分析、价值链、策略性定位。
.第二篇揭露区域与国家如何竞争,群聚扮演的角色,以「钻石理论」说明地点的竞争力。
.第三篇说明策略性思考如何解决社会上最迫切的挑战,从环保永续性到改善保健体系的医疗效果等等。波特指出一般认为互有冲突的社会经济政策如何整合。
.第四篇说明非营利机构与企业如何把策略原则应用在慈善领域,更有效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五篇探讨策略与领导力之间的关联。
作者简介
麦可.波特 Michael E. Porter
自26岁时起即任教于哈佛商学院,是该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目前并带领哈佛大学的「策略与竞争力机构」。他的策略理论为现代策略课程打下基础,也是全球商学院必授的内容,因此被誉为最具影响力的策略理论家。波特曾出版17本书籍,其中《竞争策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竞争论》(以上各书中文版均由天下文化出版),被公认是探讨竞争力的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高登第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行销硕士、中央大学企管博士。曾任宝丽金唱片产品企划、远流出版企管暨网路丛书主编、天下文化财经企管系列主编。有《票房行销》、《科特勒谈行销》、《哈佛商业评论精选:成长策略》、《哈佛商业评论精选:品牌管理》、《品牌领导》等译作。现任职于实践大学企业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
李明轩
美国密苏里州立中央大学大众传播硕士、台湾师范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法学博士。曾任《中央日报》记者、《天下》杂志资深编辑、世新大学与实践大学高雄分校讲师,有《国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与邱如美合译)等译作。现任教于慈济大学传播学系。
导论 竞争与价值创造
第一篇 竞争与策略:核心观念
第1章 竞争五力新论
第2章 策略是什么?
第3章 如何利用资讯形成竞争优势
第4章 策略与网路
第5章 从竞争优势到集团策略
第二篇 地点的竞争力
第6章 国家竞争优势
第7章 产业群聚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的新议题
第8章 跨地点的竞争:透过全球化策略增强竞争优势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第9章 绿色竞争力:解开僵局
第10章 城中区的竞争优势
第11章 重新界定医疗业的竞争力
第四篇 策略、慈善与社会责任
第12章 慈善机构的新议题:创造价值
第13章 企业慈善的竞争优势
第14章 策略与社会:竞争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第五篇 策略与领导力
第15章 未来执行长的七个惊奇
导论
竞争与价值创造
在人类活动领域中,竞争是促使社会追求进步力量中,最强大的一种。我数十年来持续关切有关竞争的研究和价值创造。竞争无所不在,不论是抢佔市场的企业,争相全球化的国家,或回应社会性需求的社会组织,都无法自外于竞争。因此,任何组织都需要订定策略,以提供顾客更大的价值。
这个道理如今更加明显,因为过去几十年来,几乎所有领域中竞争激烈程度都在急遽增强。竞争也已经跨越地理位置,使得各国必须倾全力才能维持既有的成果,更别提要增进更大成果。竞争也扩散至社会中艺术、教育、医疗保健及慈善事业等所有部门。
今天,各个领域的组织都必须在提供价值上竞争。价值是一种满足或超越顾客需要的能力,并且要能绩效卓越。公司必须提供顾客价值,国家也必须为企业所在地提供价值。如今,医院提供医疗保健或基金会提供慈善捐助,也跟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没两样。这样的概念对试图增进公共利益(public good)的组织和机构而言,很快就变得攸关重大。
了解竞争和价值创造,目的是要掌握实际发生的复杂性。经济学的训练,加上沈浸于经济理性法则(economic reasoning),我在提出理论同时,也试图让理论对实务工作者具有可行性。我的目标是,发展出严格缜密且好用的架构,有效弥合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落差。
本书汇集了我为了解竞争和价值创造所提出的所有概念和工具。这当中有比较新的着作,也有它们赖以建立的原始基础。书中文章针对各种不同的层次和情况来检视竞争,但都是依据一个与它们有关连的共同参考架构。
这个扩增版本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份为企业整理出竞争策略的核心概念,首先针对单一产业层次,继而是多重事业(multi-business)或多角化企业。竞争的核心概念离不开产业竞争的趋动力,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拟定一个有特色的策略。企业深入了解如何在特定行业中拥有竞争力,提供它做出其他选择的基础。比方说,多角化(diversification)如果不直接连结到特定行业的竞争,就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补充一句,第一部份针对企业所列的原则,对非营利事业而言也同样适用。
第二部份探讨的是,地点(location)在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随着竞争不断扩大和激化,关注国家、州省及城市的竞争力的兴趣已经愈来愈高。当科技已经让企业活动愈来愈全球化,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也变得更自由,很多理论家认为地点的重要性已经随之降低。不过,第二部分的文章挑战此一论点。在选录的文章中,我说明企业和整个国家的荣景高度依赖当地环境,而那也正是进行竞争的所在。传统上,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竞争力主要被看成是,政府企图促进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议题。新的竞争力模式则揭示了,在型塑竞争环境上,企业对自己相对陌生的角色;企业、政府和其他当地机构之间一种新的关系型态的必要性;以及对政府政策全新的思考方式。了解地点对竞争的影响,再加上第一部份所提出的观点,对企业制订全球策略相当重要。
第三部份是,以竞争力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运用前二部份的理论架构(framework),讨论环保、都市贫穷与收入不均、医疗保健等通常被视为社会问题的议题。然而,它们都与经济密切相关,更具体地说,它们都与竞争密不可分。我愈来愈相信,持久且能永续的解决之道就在于,有能力有效运用最深刻的竞争经验教训。如果我们能以正确方式处理像环境、弱势社群(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及医疗保健之类议题,社会和企业很有机会创造双赢。在这些战场上创造正和(positive-sum)竞争将会促进创新,为社会创造庞大价值。
第四部份是,策略、慈善与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将策略原则运用到包括社会组织与企业两者的慈善捐赠和善款。在一个公共资源缺乏,解决社会需求的渴望却不断升高的世界中,能提供价值的慈善活动当然有其迫切性。不过,社会部门必须证明,它用于捐助的庞大资源是合理的,毕竟其中大多享有赋税补贴,而且是由全民所资助。捐助的行动不应再被视为单纯行善。相反地,捐助必须对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
对企业领导人来说,各界要求企业以社会责任下,参与社会议题的声浪空前。企业应该以何种方式、在哪些地方参与社会议题,又应该如何投资它们的慈善捐助,都是一个急迫的问题。企业处置得宜的关键就在于,确实体认社会议题与经济议题并非互不相干,反而是相互强化,这也是第三部份所强调的。因此,社会考量(social considerations)不但是,也应该成为企业策略的一部份,而不是一个不相关的议题。
第五部份,策略与领导力,则是确认领导是达成卓越价值创造所不可或缺。对组织而言,拟定策略就是一项领导行动,策略也可能是领导人让所有组织成员遵循某一共同目标和方向时,最强有力的工具。尽管领导如此重要,我们对领导人,尤其是复杂的大型组织的领导人角色所知仍然出奇地少,例如名列财星一百大(Fortune 100)或财星五百大(Fortune 500)的企业。这类组织的庞大和复杂程度,让无论哪种领导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的事业部门,独力管理数以千计的员工,甚至负责制订一个小小的决策。在这样的组织中,领导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微妙且间接的,在新作中,我们也已经开始探讨这些角色。
竞争与策略:核心概念
这里所收集的文章中,由〈竞争五力新论〉(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2008)开场。这篇新修订过的文章,从一九七九年首度发表以来,一直对型塑商业实务和学术思维有所贡献。无论处在哪个行业,企业的表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份:第一部份可归因于所属产业,第二部份则与企业在所属产业中的相对获利能力(relative profitability)有关。常有人问我,要了解我的着作该从何着手。即使是那些自认为熟知「五力」(the Five Forces)的读者,这篇文章都是绝对必要的切入点,我也乐于提供这篇修订版,以更进一步协助策略制订者和投资人建立产业分析的概念。
策略中很多错误出自于,竞争是什么,竞争如何产生作用的根本性误解。竞争往往被界定得太狭隘,好似它只会出现在直接竞争的对手当中。这篇文章为评估任何产业中的竞争,提出一个奠基于经济理论的参考架构。它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评估任何产业的结构,以及该结构可能出现的变化。这篇讨论五种竞争力的文章专注于前者,也就是说明产业的平均获利能力中,主要且持续的差异性,还有它们对策略的意义。利用「五力架构」(five-forces framework),包含买方的议价实力、供应商的议价力量、新进业者的威胁、替代性产品的威胁,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明了任何产业的长期获利能力,以及企业可以如何影响产业竞争而对自身有利。
〈策略是什么?〉(What is Strategy?)一文探讨的是,获利能力状况(profitability equation)的第二部份:为什么有些企业的表现能够明显胜过竞争对手。我先前讨论过「定位」(positioning)这个主题,或如何在产业中创造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竞争方式,并介绍一般性策略(generic strategies)的概念。「策略是什么?」这篇一九九六年首度发表的文章,对定位的概念做了更大的剖析。这篇文章指出,企业通常借由达到比竞争者更高的价格或较低的成本,而在所属产业中获得优异的获利能力。我也说明存在竞争者之间的这些价格或成本差异性的两种来源:作业效益(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也就是一家公司是否已达到最佳实务)和策略性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在最佳实务上面竞争也是我所谓「成为最优者的竞争」(competition to be the best)。企业虽然都必须持续不断地增进各种活动的作业效益,这却是一场不易获胜的竞争。最常出现获利能力差异的情况,其实就在于拥有某种有特色的策略性定位,或我所称「成为最有特色者的竞争」(competition to be unique)。而成为最有特色者终究是比较能持续的,这篇文章就在说明其中的道理。
〈策略是什么?〉提出策略性定位的基本理论。策略差异性来自价值链中各项活动的差异,如企业在运筹、订单处理、产品设计、组装、训练等方面的作法。策略的持久之道在于取舍抉择,也就是说,企业为了提供某种型态的价值,不得不做牺牲其他价值的决定。竞争优势有赖提出一个独特的价值定位,并由一个量身定做的价值链来履行,这涉及到既得做出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取舍抉择,还得在众多活动中一致适用。
第一部份的前两篇文章是针对个别企业层次,提出制订策略所需的核心分析架构:产业结构和具有竞争力的定位。接下来的两篇文章,〈如何利用资讯形成竞争优势〉(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1985)和〈策略与网际网路〉(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2001),则检视资讯科技在现代竞争中普遍存在的角色。这些文章应用且延伸了以资讯科技为核心的架构,说明它们如何协助因应创新。其中,〈如何利用资讯形成竞争优势〉(1985)为资讯科技在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架构。在这篇文章中,维克多.米拉(Victor Millar)和我指出,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定位两方面,资讯科技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五力架构」提供了分析产业效应所需的结构,而价值链则提供检视竞争优势效应所需的架构。这篇文章虽然已经发表多年,而且是讨论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至今依然相当切合实际,因为它揭示了基本概念,而非描述当前最新趋势。也正是这个原因,该文章持续提供了一种方法,让大家能了解任何新一代资讯系统和软体在竞争上的重要性。
我们常会听到「网际网路改变一切」(the Internet changes everything)的说法。〈策略与网际网路〉谈的就是网际网路在竞争中的角色──探究到底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以及组织要如何评估网际网路对它的竞争力的影响。同样地,当组织试图搞清楚导致改变的强大力量时,产业结构分析显然也成为策略性思维的强大来源,虽然很多人辩称网际网路会让策略过时,事实却正好相反。这篇文章指出,网际网路为何会削弱产业获利能力,而不是提供独家优势(proprietary advantages),这也使得策略的重要性不减反增。
这篇文章还进一步说明,当既有产业中技术断裂(technological disruption)时,企业应该如何策略性地思考问题。大部分有关创新的文章认为,技术断裂是破坏性的,现有企业也将是受害者。产业结构的工具能协助经理人预测,能否在产业受到新科技冲击时维持获利。竞争优势的逻辑说明,现有企业比新进业者更善于利用新科技的时机,文章也协助企业(新进或既有企业)思考,当产业转型时它能佔有什么样的获利地位。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可以预期科技创新将会源源不断地出现,重新型塑主要的产业经济状况。竞争愈来愈激烈的趋势将是无可避免,这也已经出现在我们周遭。我的长期观察是,当企业发觉自身面临重大科技变革时,它们往往会暂停策略性思考,这对它们其实是有害无益。
第一部份前四篇文章探讨的是在单一产业中的策略,我统称为「竞争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个别产业中的竞争是策略的核心层次,因为它可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得失。不过,很多企业的现实是,它已经进入多个产业进行多角化经营。〈从竞争优势到集团策略〉(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1987),则转到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层次,即跨足一个以上行业的多角化企业的总体策略,或称为「集团策略」(corporate strategy)。
很多研究将多角化视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在行业层次将它与竞争策略分开讨论。不过,这种错误的二分法说明了,大多数多角化企业的沈闷表现,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所描述。有些企业所以会经常陷入劫难,往往是因为它们把有关多角化的思维,从所在诸多行业的竞争现实中抽离出来。
〈从竞争优势到集团策略〉要说的是,虽然集团策略牵涉到的问题与竞争策略不一样,两者仍然需要密切连结。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集团策略关系到应该选择在哪些产业中竞争,又该以何种方式进入这些产业。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集团层次的中心问题在于,个别事业单位如何因集团中其他事业单位,导致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强化(而非贬损)。〈从竞争优势到集团策略〉一文运用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的概念来探讨这些问题。 它说明了价值活动的概念怎么用在了解多角化的策略性逻辑,以及集团策略应如何与组织和管理实务衔接。
这篇文章发表以来,企业界仍热中于多角化,而多角化的营运记录也依然问题重重。多角化经营中屡遭诟病的投资组合模式,虽然早已被核心能力与关键性资源的概念取代,这些概念却过于简单化,使得多角化的结果依然不佳。根据经验显示,多角化如果不能与事业单位层级的持续竞争优势紧密结合,通常只会破坏而非创造经济价值。
地点的竞争力
竞争策略与集团策略的核心概念是,检视各种竞争状况的基础。今天,这通常指的是跨疆界的竞争。企业以全国性、区域性和全球化策略进行跨越地理位置的竞争。此时,国家和地区则必须在提供有利的经营环境上与其他地点竞争。对企业和国家两方面而言,处理跨地点竞争时必须具备两组新的观念。第一组观念与地点在竞争中的角色有关。当企业进行跨越疆界竞争时,它们有能力在任何地点安排各种活动。了解地点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在引导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上同样攸关重大。另一个因跨疆界竞争引发的新议题是,企业如何将价值链中的活动,分散到区域性或全球性网络中,并且透过有效协调而赢得竞争优势。由于贸易和投资障碍已被打破,许多新兴国家也在外包上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地点,企业频将价值链跨疆界分散的情形是前所未见。
本书第二部份是从地点的议题开始。在〈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1990)中,我提出一个新理论,讨论国家、州省与其他地理区域的竞争力。大多数有关竞争力的论述,要不是专注于总体经济政策(政府预算赤字、货币政策、开放市场或民营化),就是着重于劳动力、天然资源和资本等天赋资产的相对优势。我的观点截然不同,强调地点的竞争力主要源自它作为企业的商业环境的资质。能够取得劳动力、资本和天然资源并不能决定荣景,因为取得这些资源并非难事。相反地,竞争力源自于企业能「利用」当地的资源,生产出更具价值的货品与服务的生产力。进一步观察,某个特定地点的生产力和荣景,通常并非仰赖企业在哪些产业中竞争,而是企业採用何种竞争方式。传统上把经济体区分为高科技与低科技,或制造业与服务业,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制造与服务之间的界线已经模煳不清,而且几乎所有产业都能运用先进的科技和熟练的技能,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生产力。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我说明了生产力如何源自国家和区域的竞争环境。要理解这一点,可以利用由四个主要面向构成的架构:生产因素条件、需求条件、策略与敌对的背景,以及相关和支援产业的表现。这是现在一般说的「钻石理论」(diamond theory)。政府的政策可以对钻石的四个面向产生正、负面的影响。「国家竞争优势」一文,探讨这些竞争力的来源、变化,以及它们对政府与企业的意涵。钻石理论不仅是经理人的工具,也是政府发展经济,处理真实竞争议题时,一种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方法。
〈产业群聚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的新议题〉(Clusters and Competition: New Agendas for Companies,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1998),探讨整套竞争力理论中最重要的观念──产业群聚。产业群聚是指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专业化机构集中于某一地理区位,通常出现在一个国家、州省或城市的特定区域。这篇新的文章归纳我从研究和实务观察中对产业群聚的了解,内容包含产业群聚理论,产业群聚在竞争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对政府政策、企业和法人行为的意义。产业群聚是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明显可见的一项重要特色,产业群聚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在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企业、国家和法人机构的新角色,乃至于建构企业/政府或企业/法人机构的新关系上,产业群聚都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数百个产业群聚正在全球许多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篇文章也蒐集摘要一些先进国家与开发中经济体的群聚状况。
第二部份的最后一篇文章,〈跨地点竞争:透过全球化策略增强竞争优势〉Across Locations: Enhanc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a Global Strategy; 1999),将跨疆界竞争的两个层面──地点与全球化网络结合起来。有关活动和价值链的概念,对于了解竞争优势的一般意涵相当重要,同时也提供了国际化策略的基本架构。当企业进行跨国竞争时,它可以把活动扩散到许多地点,以便利用地点上的优势,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协调这些分散各地的活动,发挥网络的优势。
〈跨地点竞争〉试图为某一特定行业中的全球化策略,发展出这套架构所具有的意涵。全球化策略的重点是,利用在某些群聚地点设置企业总部或「总部」(home-base)活动,取得创新和生产力优势,同时又把其他活动扩散至其他地点,以争取低成本的原料来源和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透过协调统合,可以把这些分散的活动转化成一个全球网络。早期有关全球化策略的思维,只专注全球化和网络,其实是过于简化。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将全球化策略的思考提升到另一层次。它明确指出,全球化策略只是一般跨地区竞争议题中的一例。同样的架构也适用于致力成为全国性厂商的地方性厂商。
以竞争力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深入了解竞争和价值创造,提供了洞察广泛社会问题的强大能力。第三部份由一篇讨论环保的文章开场,由卡拉斯.代林德(Claas van derLinde)与我合作撰写的〈绿色竞争力:解开僵局〉(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1995)。企业由于配合达到环保标准会增加成本上的负担,改善环境往往被视为与经济竞争力水火不容。不过,这类观点是出自于一种静态且过度简化的竞争概念。因此,我在〈绿色竞争力〉一文中指出,「环境vs.竞争力」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
在新的思维下,竞争力来自提高资源使用上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提升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从这一点来看,几乎任何形式的污染都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例如资源使用效率差,能源浪费,或丢弃有价值的原料。因此,借由更好的科技和方法改善环境,通常能够增加生产力并抵销(至少部份抵销)改善的成本,而这个想法已经开始在环保社群中被称之为「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这意味,环保法规应该着重于提高表现标准而非明确规定作法,降低法规本身不必要的执行成本,以及促进产品与流程的创新。这篇一度极具争议性的文章,如今已被广泛接纳,特别是在实务社群。企业应该把改善环境看成是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一部份,而不是恼人的法律规定。
〈城中区的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Inner City; 1995),着眼于美国都会核心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的难题。城中区的贫穷问题基本上被视为一项社会问题,提议的解决办法也都将焦点放在满足城中区居民的人道需求。但是这个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没有健全的经济就不可能有真正健康的社区。如果没有工作机会以取得收入和创造财富,社会投资就无法产生持续的助益。此外,尽管各界对城中区经济发展不遗余力,也有许多人试图打破市场法则。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城中区有许多不适合作为商业地点的竞争劣势,因而所谓的「经济」发展,通常主要包含设立非营利机构,以及迁移政府办公大楼等动作。要不然就是以大量补贴,试图影响企业对地点的选择。
然而,〈城中区的竞争优势〉一文的重点并不在于竞争上的劣势,而是逆向思考。这篇文章强调,唯有锁定城中区在地点上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才可能持久。我将竞争力的研究所得应用在城中区,并以全美国成百上千家设在城中区成功企业为证,描绘出城中区的优势。以这些优势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但可以解决城中区作为商业地点的竞争劣势,还可以提供一个更理想的模式,处理最苦恼的社区问题。如果能将重心从减少贫穷转为创造就业、收入与财富,城中区不必然会式微。这篇文章的论点导致一个非营利组织「建设富竞争力的城中区」(Initiative for a Competitive Inner City, ICIC)出现,除了延伸有关城中区经济情况的研究,也协助将一些想法付诸实行。我也曾经运用同样的思维,处理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种种挑战。
国家的另一个社会关切焦点是医疗保健问题。在美国,由于医疗成本过高,加上大量民众没有医疗保险,如何最适当地重新建构医疗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话题。在〈重新界定医疗业的竞争〉(Redefining Competition in Health Care; 2004)中,伊莉莎白.泰斯柏(Elizabeth Teisberg)与我共同指出,各种错误的竞争已经把美国的医疗保健体系搞得一团糟。正确的竞争,即着重在为病患创造价值,将会提供一个可持久的解决办法。价值的定义是,病患花费的每一块钱所获得的健康成果。唯有透过持续不断的创新,着重于增进医疗诊断和服务上的价值,医疗的成本才有可能受到控制,而且不必借由限量医疗或戕害品质来达成。事实上,真正降低医疗成本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善医疗品质,毕竟身体健康比起病痛缠身要花的钱比较少。
这篇文章探讨,因为医疗体系中参与者分食而非增加价值,竞争演变成一场零和游戏(zero-sum)。竞争出现在错误的层面,错误的事情上面。参与者靠着过份的成本移转和累积议价力量,索求更高的收益或从其他参与者手中抢走病患。要修正这样的体系,就必须把竞争的重心从「谁来付钱?」(Who pays?),转为「谁来提供最佳价值?」(Who provides the best value?)。我们为医疗保健产业中的正和竞争(positive sum competition),勾勒出一个愿景。这个愿景在我们合着的《重新界定医疗业》(Redifining Health Care,2006)已有完整详述,并且指出医疗服务如何转型的作法,整个体系中的每个参与者又能怎么为病患健康创造价值。
第三部份中的文章,代表着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一种新的整合的开始。传统上,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一直被视为壁垒分明,而且会互相抵触。经济政策忙着借由提供诱因,鼓励储蓄和投资,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来创造财富。社会政策则专注于为公共教育和其他人道需求作准备,并透过各种形式的法令规定来资助弱势团体,最近也着重于保护环境。社会政策非常依赖市场干预、补贴和再分配等作法。
制订社会政策的人通常把市场看成问题,试图修正它所造成的结果。经济政策制订者则将政府干预视为问题。社会运动团体又把企业看成祸端,至于企业则对社会目标毫无兴趣,并把社会组织看成特殊利益团体。企业认为,一个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破坏的强大经济体,就是最佳的社会发展计画。
这些传统的二分法是错误的,代表一种愈来愈不受重视的观点。从长远来看,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其实未必互相抵触。一个具生产力且不断成长的经济体,需要受过教育、安全、健康、拥有适当住所的劳工,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到就业机会而获得激励。经济竞争力也可以因环境保护做得更好而得以提升,因为污染其实是企业未能有效利用资源的结果。社会与经济目标唯一真正的冲突在于所用的方法。正如我在讨论环保和城中区经济发展的文章中所指出,努力想要透过再分配、补贴和市场扭曲,以达到社会进步目标,通常以失败收场,而且耗费庞大的经济成本。同样地,试图牺牲人员的训练、安全和健康幸福的感觉,一味提升利润的作法,就长期而言也将失败。
这部份的文章显示出,我们需要一种兼容并蓄,能同时追求经济与社会目标的新作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重心集中在竞争、创新和价值──也就是克服进入市场的门槛,而非与之相抗。社会发展计画应该要能协助个人做好进入市场体系的准备,并在其中成功,而不是隔离于市场之外。对污染和医疗成本过高等社会议题,也必须强化创新和竞争,以解决根本的问题成因,而非试图将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其他群体。
第三部份的文章,借由讨论医疗保健、环境与城市贫穷等问题,阐明了这些原则。不过,同样的原则还可以运用到社会安全、教育或住宅等很多社会议题上面。
策略、慈善与企业社会责任
当今很多社会问题已经不再单纯依赖政府来解决。各种基金会、法人团体与无数非政府组织(NGO)的慈善活动,正动用高达数千亿美元,处理社会议题中一些最棘手的挑战,并且通常会与政府联手合作。它们投入如此庞大的珍贵资源,究竟获得什么绩效成果也愈来愈受关注。
第四部分一开始探讨的问题是,如何透过慈善活动创造价值。大多数慈善活动偏重于捐助行动,而且假定捐助就是行善(giving does good)。然而,在〈慈善的新议题:创造价值〉(Philanthropy’s New Agenda: Creating Value; 1999)一文中,马克.克拉默(Mark Kramer)和我提出理由证明,很多慈善捐助带给社会的助益有限,而且效果肯定比可能获得的少很多。为数庞大且愈来愈多的资源,正经由慈善家,特别是各种基金会调度使用,而这种情形升高了解决社会问题失败的可能性。
这篇颇具争议的文章指出,基金会单单给钱的作法,并未创造相称的价值。如果要真正创造价值,基金会需要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策略,要做的事情也不光是针对所重视的目标发放补助金而已。这篇文章提供一个架构,说明基金会如何透过补助对象的选择,在扩展和增加社会影响力上面协助补助对象,以及做有系统的投资,并且在基金会可以成为真正专家的领域,增进实务作业经验等作法,增加所创造的价值。这一切都需要基金会做出清楚的策略性选择,以便界定出它们将执行的领域,以及让它们在发挥社会影响力上面显得别具特色的活动。
在〈企业慈善的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2002)中,我们将这些慈善活动的一般性原则运用到企业的捐助行动上面。企业在处理社会议题方面,可用来创造价值的资产,几乎比社会中任何机构都还来得强大。不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应该限定在,选择与它们本身事业有长期关连性的社会议题,因为这么做让它们拥有做出改变所需的相关技能、资源与人脉关系。为了让企业的捐助变得更具策略性,这篇文章提供的作法是,找出存在双赢机会的领域,以便企业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能增进本身事业的长期竞争定位。
第四部份的最后一篇文章,〈策略与社会:竞争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连性〉(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2006)探讨一个更广泛的问题,企业与经营事业所在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受到社会监督,并且被要求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起责任的声浪高涨,很多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防备心态也在升高,并且对自家形象的关心胜过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但是,正如先前所讨论的,企业竞争力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依存,而非互不相干或互相抵触。这篇文章提供一个架构,以了解一家企业与营运所在的社区之间的交会点。这将有助于引导企业让社会责任成为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事实上,很多企业可以将某个社会层面整合到策略中,并让策略变得更能持续。
第三部份和第四部份的文章说明,策略原则对社会进步是不可或缺,绝非只与经济发展有关。从价值的角度思考,就可以清楚分辨出,哪些是会真正造成改变的组织,哪些又是针对重要目标,仅以採取捐助行动为满足的组织。
第四部份介绍了一些有关领导的角色的研究。任何企业、国家或社会要创造最大价值,有效的领导不可或缺。然而,对这个深奥难懂的课题,尤其是复杂的大型组织的领导,我们的所知依然极为有限。
在〈新任执行长的七大惊奇〉(Seven Surprises for New CEOs; 2004)一文中,NitinNohria、Jay Lorsch和我分辨,执行长角色与其他高层主管角色的差异,借此检视领导在复杂的企业组织中的基本特性。我们利用哈佛商学院为新任执行长开设的一套密集课程「新科执行长工作坊」(New CEO Workshop),取得了一些独特
哇,拿到這本《競爭論(全新增訂版)》真的讓我很驚喜!我一直以來都對社會學、經濟學以及人際互動中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感到好奇,而「競爭」絕對是其中最核心、最引人入勝的一個主題。台灣這塊土地,從早期開墾到現在的經濟發展,處處都充滿了競爭的影子,有時候是外在的壓力,有時候是內在的驅動力。我特別期待這本「全新增訂版」能帶來什麼樣的新視角,畢竟時代在變,競爭的形態也在不斷演化。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類似的學術概念,是在大學的社會學入門課上,當時老師提到了社會達爾文主義,雖然有點極端,但確實打開了我對社會結構和個體奮鬥之間關係的想像。不過,純粹的「適者生存」理論往往忽略了合作、互助以及更為複雜的社會網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以我非常渴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面向,而不是流於表面。我個人一直認為,台灣社會的韌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在各種資源相對有限的環境下,仍然能夠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方式,這背後一定有著深刻的競爭與適應邏輯。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清晰地梳理這些觀察,並且能夠將書中的理論與我身處的台灣社會現況做一個有意義的連結。光是想像一下,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有些產業能夠蓬勃發展,有些人才會脫穎而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是否也隱藏著一些我之前未曾察覺的競爭機制。這是一趟充滿探索的旅程,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了!
评分《競爭論(全新增訂版)》的到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關於「自我提升」的深度探索。我本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的都是一群年輕的學子,而「競爭」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從學業成績的較量,到課外活動的參與,再到未來升學就業的規劃,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競爭的因子。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良性競爭」的啟發。我希望它能夠告訴我,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競爭的真正意義,如何讓他們在競爭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如何培養他們的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台灣,教育的競爭壓力一直都很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持,讓我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讓他們不至於被競爭壓垮,而是能夠將競爭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動力。我對書中關於「學習型組織」或者「持續學習」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因為我認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終身學習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競爭力。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為我的教學理念注入新的活力,並且能夠將這些寶貴的知識,傳遞給我的學生,幫助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更加從容、更加自信地迎接挑戰。
评分這本《競爭論(全新增訂版)》的出現,對我而言,就像在一個資訊洪流中,找到了一個可以沉澱和深入思考的錨點。我平常的工作,需要頻繁接觸到各種類型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策略,而「競爭」無疑是這些活動中最核心的驅動力之一。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企業能夠在市場上脫穎而出,而有些則默默無聞?這裡面一定隱藏著一套深刻的邏輯。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不同形態的競爭,從價格戰、產品差異化,到品牌形象的塑造,甚至到無形的市場規則的建立,它能否為我提供一個系統性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些競爭的動態。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滿競爭的史詩,從過去的代工製造,到現在的科技創新,每一次轉型都伴隨著激烈的市場角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將理論與台灣的實際案例相結合,讓我能夠更具體地理解書中的概念。特別是「全新增訂版」,我猜測作者一定加入了近年來數位經濟、平台經濟等新興領域的競爭分析,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因為這些是當前市場上最活躍、也最具挑戰性的競爭場域。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提升我對市場趨勢的判斷能力,並且能夠將書中的智慧,轉化為更精準的商業決策,幫助我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
评分老實說,我對《競爭論(全新增訂版)》的期待,更多是從一個比較人文、哲學的角度出發的。我一直覺得,「競爭」不僅僅是經濟或軍事上的較量,它更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種深刻的內在驅動力。為什麼人類社會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想法、新的技術、新的組織形式?很多時候,這種推動力的源泉,就是來自於一種對更好、更優的追求,而這種追求,自然就伴隨著競爭。我對這本書希望能從更宏觀、更具歷史縱深的視角來探討競爭的本質,它如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又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台灣,我們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現在的知識經濟和數位時代的轉型,每一次轉型都伴隨著劇烈的競爭和適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這些歷史性的變遷背後,競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它又是如何驅動了社會結構的演進。同時,我也非常好奇,在當代社會,隨著資訊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全球化的連結日益緊密,競爭的邊界是否變得模糊,或者是以一種我們難以想像的新形式存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領我思考,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時代,個體如何在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如何能夠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被龐大的競爭體系所裹挾。光是想到能透過這本書,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就覺得充滿了學習的樂趣。
评分《競爭論(全新增訂版)》的標題,雖然聽起來充滿了力量,但我對它更深層次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個人如何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一直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和別人去爭個輸贏,而是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並且把它做好。但現實往往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各種競爭的壓力,尤其是在求學、求職的過程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不被外界的評價所左右,並且能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我對書中關於「獨特性的價值」或者「差異化生存」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希望它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發掘自身獨特優勢的建議。在台灣,很多年輕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我希望這本書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心靈上的指引,讓他們明白,即使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我對書中關於「內在驅動力」或者「個人使命感」的探討也充滿期待,因為我認為,真正的強大,來自於內心的堅定和清晰的目標。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在人生道路上的一盞燈,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並且幫助我,在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找到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评分對於《競爭論(全新增訂版)》,我充滿了好奇,因為「競爭」這個詞,聽起來總是帶著一種強烈的衝突感,而我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歡追求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我總覺得,如果社會上的一切都只是為了「競爭」,那會不會變得非常疲憊和功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是否存在一種「非零和」的競爭,也就是說,在競爭的過程中,所有參與者都能有所收穫,甚至共同進步?我對書中關於「協同作用」或者「共贏」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希望它能夠打破我對競爭的刻板印象。在台灣,我們常常強調「團結」、「互助」,這些價值觀在面對外部挑戰時尤為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理論上的依據,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強調個體競爭的同時,依然能夠保持和諧的社會關係,甚至能夠通過競爭,來促進更好的合作。我對書中關於「規則」和「公平」的探討也非常感興趣,因為我認為,一場健康的競爭,必須建立在公平的規則之上,否則就容易走向惡性循環。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審視「競爭」這個概念,並且能夠將書中的智慧,運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一種更加平衡、更加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评分這本《競爭論(全新增訂版)》的出現,簡直就像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為我提供了一盞明燈。我平常的工作就常常需要面對各種市場的挑戰,從供應鏈的建立,到行銷策略的擬定,再到團隊內部的協作與激勵,競爭無處不在。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憑著經驗和直覺在摸索,缺乏一個系統性的理論框架來支撐我們的決策。我常常在思考,台灣的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利基點,並且持續保有競爭力?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點出了我最想釐清的痛點。我特別希望它能夠探討一些比較實際、操作性的內容,例如,如何識別並分析競爭對手,如何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以及在面對強大競爭者時,有哪些有效的應對策略。我記得過去讀過一些關於策略管理的書,但很多都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面,而這本《競爭論》聽起來就更加聚焦,更加貼近實際的商業戰場。而且,「全新增訂版」這幾個字,讓我覺得作者一定對近年的發展有深入的觀察和更新,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商業世界的變化太快了,過時的理論很容易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藍海策略」或者「差異化競爭」這些概念非常感興趣,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紅海」廝殺的新思路。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競爭」這個概念有更深入、更全面、更具實操性的理解,並且能將書中的智慧轉化為提升我工作績效的實質動力。
评分我對《競爭論(全新增訂版)》的期待,更多是從對社會結構和人際互動的觀察出發。我一直覺得,人類社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關於「如何組織與協作」的歷史,而「競爭」則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推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更廣泛的社會學角度,探討競爭的起源、演變及其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群體之間,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競爭,從政治上的角力,到文化上的傳播,再到資源分配的爭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這些競爭背後的核心機制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社會的運作。我對書中關於「合作與競爭的辯證關係」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因為我總覺得,純粹的競爭可能會帶來破壞,而有智慧的競爭,往往能夠與合作相輔相成,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很多複雜的問題,例如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都需要跨國界、跨領域的合作才能解決,但這種合作的基礎,又往往建立在各方對自身利益的考量,也就是一種更為隱蔽的競爭。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社會運行的複雜性,並且能夠以更為成熟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互動。
评分收到《競爭論(全新增訂版)》這本書,我的內心是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有點興奮,但更多的是一種對自我認知的挑戰。我平常的生活相對比較平淡,我不是那種會主動去「爭」什麼東西的人,甚至在很多時候,我更傾向於保持一種和諧、穩定的狀態。但我也知道,「競爭」並不是只有硝煙瀰漫的戰場,它可能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對知識的渴望、對技能的精進,甚至是對個人品德的追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競爭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它是否可以是一種更為積極、更為建設性的力量。我特別想知道,在書中會不會探討到「良性競爭」的概念,以及如何在高強度的競爭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與獨立?台灣社會其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但也難免會有各種壓力,尤其是在教育、就業等方面。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啟發,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競爭」,並且能夠從中學習,不斷地成長。我對書中關於「競爭策略」的探討非常感興趣,但我更想知道,這些策略是否也適用於個人成長的層面,例如,如何「競爭」自己的惰性,如何「競爭」自己的不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視競爭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它看作是一種推動自身前進的力量。
评分對於《競爭論(全新增訂版)》,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它能否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看待失敗」的視角。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害怕競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害怕失敗。一旦輸了,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到自信心。但我也知道,沒有人能夠永遠成功,失敗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競爭與失敗之間的關係,它會不會告訴我們,失敗其實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在台灣,我們有時候會過於強調「贏」的價值,而忽略了從失敗中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種更為健康、更為成熟的競爭觀念,它能夠告訴我們,即使在競爭中落敗,我們依然可以保有尊嚴,並且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我對書中關於「復原力」或者「韌性」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實質性的方法,幫助我們在面對競爭壓力時,能夠更好地調整心態,重新站起來。光是想到透過這本書,能夠改變我對失敗的恐懼,讓我更有勇氣去嘗試,就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如何將每一次的競爭,無論輸贏,都轉化為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