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主张国界逐渐消失,全球口味日渐聚合,造就一个平坦的世界,工作与商机都不会因为地理位置而受限,《地球是平的》俨然成了新世界宣言。但世界仍然是圆的,自始至终都称不上是平的。全球化至今也只实现了十分之一,而百分之十的全球化,从来就不是全球化;加上文化、政府/行政、地理,以及经济等因素,造就了全球渐行渐远的四种距离,各国之间差异之大,超乎一般大众的想像。
在这个差异化仍攸关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全球化从来就不是唯一的一条路,这也宣示了作者所说的「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这个世界的真实状态是「半全球化」;这个世界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依然是半全球化;半全球化的观点可让企业避免在全球化的末世预言--成长热潮、追求规模经济、无国界、无所不在,以及放诸四海皆准--之下做出各种决策;半全球化让企业有空间可以拟定跨国策略,内容和单一国家策略有别。
本书为全球策略提供确实有效的「可行知识」,更为读者提供一致的强大思考架构,强调国界依然重要,对跨国发展加以评估。更重要的是,本书协助读者理解差异化世界的全球价值所在,其效能远远超越单纯以偏概全的世界是平的或圆的全球策略。
本书特色
全球化只实现了1/10
并且还拉大了4 种最远的距离
但,创造价值的祕密,就在这1/10与4之间
欢迎「半全球化时代」的揭幕
作者简介
葛马万教授 Pankaj Ghemawat
巴塞隆纳IESE商学院全球策略教授,也是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企业管理学系教授。他在取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和企业经济博士学位后,于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任职伦敦的麦肯钖公司,并从那时开始任教于哈佛商学院,接着并以「永续经营」以及「竞争动态」等杰出研究成果,获得永久教职,他也成为哈佛商学院有史以来获得这项殊荣的最年轻的教授。他是《哈佛商业评论》十大畅销案例撰写员(case writers)之一,身兼《管理科学策略》(Strategy at Management Science)主编。二○○七年获选为国际企业学会(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理事,二○○八年荣膺(加州)管理学院(Academy of Management ﹝California﹞)「杰出教育奖」,同年获选为策略管理学会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SMS)院士。
曾着有《承诺:策略力学》(Commitment: The Dynamic of Strategy)、《策略与企业景观》(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Landscape)等多部全球策略布局之重要作品。面对全球化被过度夸大的困境,葛马万教授创造了「半全球化」(Semiglobalization)这一较能正确描绘世界现况的名辞,未来数十年他的全球布局策略仍将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前言
致谢
导论:无国界的幻影
I 世界不大同,地球不太平
1从1/10到半全球化
百分之十的全球化,从来就不是全球化
2 四种最远的距离
文化距离、政府行政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
3创造全球价值:1/10与4之间
从在地到跨国,ADDING价值计分
II 创造全球价值的三A策略
4调适--因地制宜
越单纯越好,但不是简化:本土化vs.标准化
5整合--异中求同
区域化的跨国行动
6套利--成本效益
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7竞争力配置--AAA三角形
利用各国的差异性
8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攸关未来数十年的全球化预测
前言
我在一九七八年九月第一次和葛马万见面,当时我在哈佛正要开一门+新兴的谈判专案(Negotiation Project)课程,正在大学部寻觅可以从旁协助的人才。葛马万的国际色彩、智慧上的天赋,以及好奇心立刻脱颖而出。我当时便看出这个年轻人拥有无穷的潜力,在与他共事这一年当中,更印证了当初的直觉。
短短六年中,葛马万在哈佛大学一路从学士念到博士,在拿下博士学位之后,更决定投身顾问工作;我看着他一路走来,心中感到十分欣慰。他二十三岁时便为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相中,加入哈佛商学院的教职员行列。接着他更以「永续经营」(sustainability)以及「竞争动态」(competitive dynamics)(尤其是《承诺》〔Commitment〕这本书,他的诸多着作当中我最欣赏这一本)的杰出研究成果,获得永久教职,成为哈佛商学院有史以来获得这项殊荣最年轻的教授。
本书是他十年来对全球企业策略的研究成果。他陆续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其中两篇最新的文章分别为〈全球领导的区域策略〉(Regional Strategies for Global Leadership)(二○○五年十二月)--这篇文章获得《哈佛商业评论》当年最佳文章的荣誉--以及〈管理差异性:全球策略的核心挑战〉(Managing Differences: The Central Challenge in Global Strategy),这篇文章在二○○七年三月更成为《哈佛商业评论》的首要文章。但葛马万的核心主张--「各国市场的差异性依然重要」--却是在本书之中才获得深入的说明与探讨。他说,我们这个时代并非「完全」全球化--甚至连接近完全都说不上。其实,以这个世界的现状来说,「半全球化」(semiglobalization)会比较贴切。
现在有许多人主张国界逐渐消失,造就一个「平坦的」世界,工作与商机都不会因为地理位置而受限;而葛马万对于「半全球化」的理念则正好相反。对于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而言(「平坦说」知名的支持者),「地球是平坦的」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科技的推动。对于李维特(Ted Levitt)而言(他比佛里曼早了二十年),这是因为需求面的力量、世界各地消费者口味的聚合的结果。这套广泛的说法另外还有许多变化,但各种学说自然而然都强调规模的重要性,以及「以一概全」的策略。
葛马万并不为所动。我觉得他就像是站在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前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一样,忍不住就是要说,「可是地球真的绕着太阳转!」换句话说,有些人或许还是深信这个世界是平坦的,可是大量的实证观察以及分析却在在显示,各国之间文化、政治以及地理疆界的隔阂还是很大--而且对于全球策略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葛马万就此罢手,世人只知道这个世界很复杂和策略性领导很困难。但他想为全球策略提供确实有效的可行知识,因此以《1/10与4之间:半全球化时代》这本书,为各位读者提供一致的强大思考架构,强调国界依然重要以及应对跨国发展加以评估。或许更重要的是,本书介绍各种相关策略,协助企业面对这样的差异性--远远超越单纯以偏概全性质的策略。
对我而言,这些策略尤其具有吸引力;我担任策略顾问的二十年之中,许多客户就是因为无法摆脱规模和策略之间的差异而失败。然而,「战略」(strategy)--这个名词和学问都是在波斯人和希腊人在马拉松(Marathon)战役及萨拉米斯(Salamis)战役建立的--其实讲的是怎样克服规模优势的艺术和科学。战略旨在以小赢大、以寡击众--至少有时候是如此。葛马万所提半全球化的概念不但符合「战略」这个广泛的概念,同时也赋予我们成功全球化的工具。
默克基安尼斯(Nikos Mourkogiannis)
导论
无国界的幻影
一九九○年代初期,我到旁遮普(Punjab)这个冲突不断的印度城市,造访百事可乐(Pepsi)位于当地的工厂;这是我第一次国际性的案例研究工作。由于当地的政治环境--低程度的内战--工厂许多员工都是民兵,每天早上拿着AK-47步枪来上工。百事可乐建立一套体系,要员工上工之后得把步枪收起来,下工之后才能取回。大楼之内绝对不能有AK-47,人力资源主管再三强调--让我大开了眼界,终于了解国际企业必须面对的差异性有多么庞大。
自从我针对全球化以及全球策略进行研究以来,对于各国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以本书的重点不在怎样追求市场规模以及无国界世界的幻影,而是要提醒企业主管,如果公司想要成功跨国发展,在开发以及评估策略时,就得认真面对各国之间这些根深柢固的差异。本书阐述的见解和介绍的工具也让各位主管得以这样做。
在此我要以橄榄球(football)这个比喻阐述这个全球化的观点--也就是我所说的半全球化○1。美国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失望--我所说的橄榄球就是美国人所谓的足球(soccer);但这也凸显出各国之间的差异。足球照理来说应该是全球性的现象--联合国前祕书长安南(Kofi Annan)曾经羡慕地说,足球的国际主管机关国际足球联盟(FIFA)拥有比联合国还多的会员国--但球迷分布非常不平均,美国更是不受其魅力影响的最大例外○2。
英国中世纪乡村村民拿猪膀胱当球到处踢,大英帝国发展得如日中天时,足球开始传到世界各国,到现在已有非常长久的发展。但这项运动的全球化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因为主管当局对球员跨国发展设限而走上回头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球队比赛的风气日盛;尤以世界盃(World Cup)最受欢迎。在一九五○年代末期到一九六○年代初期,皇家马德里(Real Madrid)成军,集结各国球员,成为欧洲首见的主要球队○3。不过一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期,西欧球队对于每个球队外籍球员的人数,还是限制在一到三名之间,东欧国家则对本国球员「出口」设限。国际赛事虽然活络,但各地激烈的竞争并未因此停歇。皇家马德里以及FC巴塞隆纳(FC Barcelona)就是如此,这两队人马之间的比赛可说是西班牙内战的再现--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我现在住在巴塞隆纳,会去看他们的比赛,亲眼见证双方人马激烈的竞争。
球员移动性的限制在一九九○年代大致上已经消失--虽然可以转战其他球队,但还是不能跨国发展。不过东欧和其他比较贫穷的国家在经济压力下,取消球员跨国发展的限制,并对许多当地球队出口导向的策略以及当地培养出口球员的足球训练中心松绑。在需求面,欧洲法庭(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在一九九五年做出裁决,取消欧洲球队外籍球员的人数限制。一九九九年,车路士(Chelsea F. C.)成为英超(English Premiership)有史以来第一支在球赛开始时,球场上没有一个英国人球员的球队○4。到了二○○四年到二○○五年,开场的选手阵容据估计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比例是外籍兵团○5。其他欧洲球队这样国际化的迹象也十分明显。不过在各国竞赛的世界盃中,国际足球联盟还是规定球员必须代表祖国或是国籍所属国家出赛。
各国球员跨国发展的程度不一,也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球队球员跨国发展的现象,使得胜仗或多或少集中在国家和区域层次有钱的球队○6。譬如欧洲冠军盃(European Champion League),过去二十年来顺利打入前八强的球队愈来愈没有变化。最近德勤(Deloitte & Touche)会计师事务所报告指出,营收集中在前二十大球队--全部都是欧洲--的现象也跟着增加,因为比较有钱的球队拥有比较优异的球员,转播权同样也比较有价值○7。有意思的是,在二○○五年到二○○六年,营收最优异的球队--皇家马德里的三亿七千三百万美元--其亮丽的财务成绩不光是因为球队建立本土定位,同时也是因为球队奉行「天皇巨星式」(gala?cticos)的策略,其中包括贝克汉(David Beckham)以及罗纳度(Ronaldo)(不过,这种策略在球场上似乎也付出了代价。球队在令人汗颜的差劲表现之后〔在本书尚在写作期间〕,改以年纪较轻的球员重新调整出场球员的阵容)。
不过,胜仗集中在有钱球队的现象并未出现在世界盃的层级。球员球技经过欧洲球队的磨练,愈来愈多来自贫穷国家的球员也开始具备国际的竞争力。所以最近五回世界盃打进八强赛(quarterfinals)的球队,平均而言,都有两队是以往从来没有打到这么前面的排名。这些后起之秀的表现不俗:过去五次世界盃八强赛以上的平均净胜球(goal differential)的进球数一直只有一球,战后头五次世界盃的平均值却有两球。很显然的,球员缺乏跨国发展移动力的现象,对球队表现也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
不过,国家层级逐渐拉平的现象并不表示所有国际间的差异都会就此消失。如果对国际足球联盟官方排名的决定要素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就会对这个现象有些大略的了解。一般来说,拉丁文化背景的大国名列前茅,气候温和以及人均收入高的国家也是(有一定的水准)○8。
资本以及员工的跨国移动也值得考虑。近年来,英超多家球队出现许多外资(像是车路士的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tch〕)。不过巴西球队的外国投资人却显然没有这么顺利。各位不妨想想,达拉斯收购公司Hicks, Muse, Tate & Furst公司在一九九九年决定投资巴西的球队。诚如该公司合伙人所说的,「在巴西很难找到其他很理想的投资标的。如果你把美国职棒、篮球、足球和曲棍球所有球迷加起来,总数比起巴西的足球迷可还差一截。」○9基于这样粗略估算,Hicks, Muse, Tate & Furst公司和巴西圣保罗顶尖球队哥林多(Corinthians)签下长达十年的合约,取得球队的商业控制权,第一年投资的金额就超过六千万美元。
可惜的是,巴西足球的打法虽然引人入胜,但球队人事斗争和腐败的情形也不遑多让。哥林多球队赢得二○○○年的世界盃冠军,但成绩接着就一落千丈,球迷对于球队换将、更换球衣颜色以及加码大打广告大表不满。二○○三年,Hicks, Muse, Tate & Furst公司和当地合作伙伴发生严重争议(公司指控当地伙伴滥用资金)之后,终于决定退出--另外两家大约在同一时期投资巴西球队的外国投资集团也落得同样的命运。
以上对足球简短的探讨可让我们对全球化--以及全球策略(本书的焦点)建立哪些了解?
.足球在全世界的发展和全球化许多经济指标不谋而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达到高峰,紧接着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战之间逆转,然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复甦,并创下多项纪录。尽管如此,足球就是无法打动美国这个最大体育市场的事实也提醒我们,尽管创下种种新的纪录,但全球化许多层面依然发展不均、也不完整。第一章会从足球这个领域的发展进一步衍生,更广泛探讨全球化。
.足球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打入美国,再度凸显出各国差异性依然不容忽略的事实。在国际足球联盟名列前茅的国家还包括一些其他指标,像是拉丁文化的角色、合宜的气温,以及经济发展的门槛水准。世界盃准许球员转换球队,但限制球员跨国的移动性,这一点也凸显出政府以及机构要素的重要性亦是不容忽视,许多外商对英国球队的投资成果比起对巴西球队来得亮丽也是如此。这种种要素预示一套各国差异性的思考架构--也就是第二章探讨的CAGE架构,强调各国之间在于文化(culture)、政府行政(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以及经济(economic)面的差异性。
.Hicks, Muse, Tate & Furst公司投资巴西球队的故事,也凸显跨国策略评估最常见的偏见:也就是对于「规模主义」(size-ism)的重视;可是这一点却忽略了各国之间的差异。第三章探讨的重点是,怎样超越对规模和规模经济的焦点,评估策略行动跨国效应的一般架构--ADDING价值计分卡。
.足球队採取的策略突显各种因应各地差异的方法。我在此所说的是AAA(也就是因地制宜〔adaptation〕、整合〔aggregation〕以及套利〔arbitrage〕)策略。许多球队都致力于凝聚当地定位,也就是因地制宜的做法。不过也有些球队进行跨国整合(譬如皇家马德里的全球销售策略)。有些贫穷国家的球队则为其他较富裕国家的球队提供人才;这种做法可说是穷球队对套利的协助。另外像是跨国投资以及专门投入要素(足球)的制造,显然也是套利;巴基斯坦的西亚寇特将近一百年来都是着名的足球制造中心,至今全球产量依然绝大多数出自此地○10。因地制宜的策略是针对各地差异性加以调适,整合策略是试图克服差异性,而套利的做法则是利用各地的差异性,这些主题将分别于第四、第五和第六章探讨。第七章将加以整合:探讨企业在因应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条件)时,可以调整、配合这些AAA策略到什么程度。
.最后,以上对于足球的说明是以二○○六年年底之前的状况为主。不过我们不能排除变化的可能性。譬如,国际足球联盟总裁布莱特(Stepp Blatter)便大力批评,欧洲财力雄厚的球队主导球坛以及各球队互换球员的现象,并指称互换球员的做法简直和奴役无异○11。全球化总是会有引发争议的负面「凶兆」,令人质疑这种发展究竟会停滞还是逆转。第八章将透过前面几章阐述的见解,探讨各位在面对这类辩论时应该怎样思考--以及你们公司现在可以怎样做,为更美好的未来建立一条康庄大道。
总结而言,本书不同之处是从各国差异性为切入点阐述全球策略。这是为了协助企业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而不是理想化,以便在跨国发展时能够顺利创造获利。要达到这个目标,本书秉持所谓的三R原则:第一,本书具有可读性(readable),全书阐述的理念、结论一致,并于每一章最后独立单元总结说明,书中更提出无以数计的例子(各位可在我的网站www.ghemawat.org参考更多额外的例子和讨论)。第二,本书和企业决策者相关性(relevant),我是基于他们的需求来写(不过政策官员或其他想要了解跨国事业的读者,可能也对本书很有兴趣),相关讨论也是以价值创造以及掌握的现实面为重。而且,世界各国企业可以根据本身需求,轻易地应用本书阐述的架构--后续的执行工作显而易见。第三,本书对于各领域研究的说明--像是国际经济学、产业组织、企业策略以及国际企业--以及和从业人员密切互动方面都极为严谨(rigorous)。
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弗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弗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看到时,就觉得很有意思。「1/10与4之间」,这数字组合,总让我想起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模糊的区间,像是介于「大概」和「一定」之间的期盼,又或者是「准备好了」和「还差一点」的犹豫。而「半全球化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贴切,仿佛点破了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不像过去那种真正无远届、完全融为一体的全球化,但也并非完全封闭自守。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既连结,又分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