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心

瑜伽之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T.K.V. Desikachar
圖書標籤:
  • 瑜伽
  • 身心健康
  • 冥想
  • 放鬆
  • 呼吸
  • 靈性
  • 生活方式
  • 健康養生
  • 自我提升
  • 正念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沒有心識的狀態就叫做瑜伽。
  從瑜伽而來的收獲,是一個更為平靜、
  不沉重也不躁動的生命。
  這是第一本遵循古老的瑜伽原則,
  發展齣一套活生生的呼吸藝術,
  並將步驟、程序提點清晰的瑜伽實踐書籍。

  現代瑜伽之父—奎師那阿闍梨
  他教導齣世界知名的瑜伽大師,影響遍及全球:
  ●阿斯坦加串聯瑜伽的帕達比.究依思(Pattabhi Jois)
  ●經典體位法的茵佐.戴衛(Indra Devi)、
  ●正位法的艾揚格(B.K.S. Iyengar)、
  ●他的兒子--德悉卡恰,是他最後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弟子,
  完整傳承瞭古老瑜伽的精髓與《瑜伽經》經典要義,總其成寫下這本《瑜伽之心》。

  想真正瞭解瑜伽,閱讀《瑜伽之心》是一輩子的任務,
  每讀一次,你就能多瞭解一些和上次不同的東西。

  ●奎師那阿闍梨(Sri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生年逾百,他的瑜伽教法,早已聞名並實踐於全球,他的學生包括瞭當今瑜伽名師艾揚格(B.K.S. Iyengar)、帕達比.究依思(Pattabhi Jois)和茵佐.戴衛(Indra Devi)等人,早年都曾跟隨奎師那阿闍梨學習,而後在全球廣為推行奎師那阿闍梨獨到的瑜伽見解。

  ●作者德悉卡恰是奎師那阿闍梨的兒子,完整承續瞭父親的衣鉢。德悉卡恰透過本書,整理齣父親奎師那阿闍梨瑜伽係統的菁華,並以自身的實修經驗,提齣「脊椎在每個層次--身、心、靈--的修練計畫」。因此,這是第一本遵循古老的瑜伽原則,發展齣一套精密修練,並將步驟、程序提點清晰的瑜伽實踐書籍。

  ●本書完整收錄帕坦伽利(Patanjali)的《瑜伽經》(Yoga Sutra)及其翻譯和注釋,以及奎師那阿闍梨所著〈瑜伽祈請精要〉(Yoganjalisaram)三十二頌,此頌保存瞭其教法的精髓。

  奎師那阿闍梨之子德悉卡恰,終其一生長伴父親左右,並隨其學習,目前則傳授其父的整套瑜伽教法。德悉卡恰的方法奠基於奎師那阿闍梨的根本教法,主張修習必須隨順個人不斷變化的需求,以成就療效價值的至極,而非一種方式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一種治療方式治百病。

  在《瑜伽之心》一書中,德悉卡恰呈現瞭其父瑜伽係統的菁華,以及自身的實修進路,將此描述為「脊椎在每個層次──身、心、靈──的修練計畫」。德悉卡恰詳述瞭瑜伽的所有要素:體位法、平衡、有意識地呼吸、冥想、哲學,並指示瑜伽行者如何開發齣配閤自身當下的健康情況、年齡、職業和生活型態的一套修練。而修練瑜伽時基本且重要的就是呼吸,因為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動作都源於此。平衡的結閤會帶給身心和諧與秩序。

  奎師那阿闍梨從不認為瑜伽僅僅是鍛鍊身體,更意味著跨步朝嚮神,以求與神閤一。循此道路前進的人得有堅強的意誌、信念以及保持精進的能耐。在這條修道上,疾病是一種障礙,會分散專注力,必須處理掉。而運用瑜伽來治病的方式包括真言、改變飲食習慣、練習某種體位法以及呼吸控製法。

  《瑜伽之心》也細數瞭在瑜伽修練之路上可能遭遇的種種障礙,以及有效的解決之道。瑜伽的八個分支為製戒、內製、體位法、呼吸控製法、製感、攝心、禪那、三摩地,論理直指瑜伽本質,實而闡明人存在的本質,若能循著次第進程循序精進,終將消除無明,促進身體療癒,澄明心識。書中尚透過問答形式,釐清瑜伽修練上的許多疑慮與曖昧概念。

  奎師那阿闍梨對帕坦伽利(Patanjali)的《瑜伽經》(Yoga Sutra)有高度的評價,本書也完整收錄,並附上德悉卡恰的翻譯和注釋。奎師那阿闍梨所著的〈瑜伽祈請精要〉(Yoganjalisaram)三十二頌,也收在此書中,此頌保存瞭其教法的精髓,更使《瑜伽之心》一書成為從遠古大師至現代世界之瑜伽傳承的裏程碑。    
 
作者簡介

德悉卡恰(T.K.V. Desikachar)

  當代最偉大的瑜伽師奎師那阿闍梨─師利.帝如瑪萊(Sri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之子,有結構工程師背景。德悉卡恰一嚮相伴父親膝下,並隨其研習,直至一九八九年奎師那阿闍梨過世為止。德悉卡恰將一生投注於瑜伽的教授,不論學生背景與能力程度,皆有教無類。他目前任教於馬德拉(Madras)紀念他父親的學校,並於歐洲、美國和紐西蘭等地授課。

譯者簡介

陳麗舟

  颱大中文係畢,現就讀於政大宗教研究所。曾任電視節目企劃、編劇、齣版社主編等。

  譯作:一行禪師《耕一畦和平的淨土》等;閤著:《中文經典100句--六祖壇經》。

  ※特彆感謝政大宗教所所長黃柏棋老師,在譯者受睏於幾個梵文譯詞時給予協助。

硃怡康

  颱大政治學研究所畢。閤譯有《復製、基因與不朽》(桂冠)、《八正道》(香光書鄉)。現就讀於政大宗教研究所,以成為專業譯者為目標而努力中。

《光影流轉:電影藝術的百年迴眸》 導言:凝視銀幕,穿越時空 自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館投下第一束光影,電影便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魔力,滲透並重塑瞭人類的感知、記憶與社會結構。《光影流轉:電影藝術的百年迴眸》並非一部枯燥的編年史,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之旅。它試圖揭示,在那塊不斷變幻的銀幕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技術革新、美學思潮、文化張力以及深邃的人性洞察。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梭於默片時代的宏大敘事與有聲片興起帶來的革命之間;領略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奢華與類型片的經典構建;體驗歐洲藝術電影的先鋒實驗與哲學思辨;追溯新浪潮運動對傳統電影語法的顛覆;並最終聚焦於數字時代,影像媒介邊界的拓展與重構。 第一部分:曙光與拓荒——默片時代的視覺革命(1895-1927) 這一部分聚焦於電影作為一種新興藝術形式的艱難誕生與野蠻生長。從喬治·梅裏愛那充滿魔術般奇觀的早期短片,到大衛·格裏菲斯在敘事結構上建立的裏程碑式突破,《光影流轉》細緻剖析瞭早期電影人如何在缺乏成熟語法的情況下,通過鏡頭運動、場麵調度(Mise-en-scène)和濛太奇理論,構建起一套全新的視覺語言體係。 我們將深入探討德國錶現主義對潛意識世界的視覺化處理,以及蘇俄濛太奇學派——尤其是愛森斯坦——如何將電影提升到哲學和政治辯論的高度。本章強調,默片時代是純粹“視覺詩歌”的時代,演員的肢體語言和燈光的陰影成為瞭情感錶達的核心載體,為後世所有電影美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石。 第二部分:聲音的降臨與黃金時代的秩序(1927-1950年代初) 有聲電影的齣現並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對電影本體論的深刻衝擊。本章分析瞭“聲音的入侵”如何一度扼殺瞭許多先鋒探索,卻也催生瞭類型片——歌舞片、西部片、黑色電影(Film Noir)的成熟與繁榮。 《光影流轉》將集中筆墨於好萊塢製片廠製度下的工業化生産模式,探討米高梅、派拉濛等巨頭如何通過對人纔和技術的壟斷,塑造齣一種具有普適性和商業吸引力的“美國夢”敘事。黑色電影的章節將重點解析二戰後的焦慮與道德模糊,通過低調照明、復雜敘事結構和“蛇蠍美人”等母題,展現美國主流文化深層的心理陰影。同時,我們也將關注戰時宣傳片對影像意識形態構建的作用。 第三部分:衝破壁壘——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反叛(1950年代-1960年代) 二戰的創傷催生瞭對既有價值觀和電影形式的強烈反思。本章是本書最具思辨性的部分之一。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其對“真實”的近乎殘酷的捕捉,將鏡頭轉嚮尋常百姓的苦難。 隨後,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作者論”(Auteur Theory)被係統闡述。特呂弗、戈達爾等導演如何將個人哲學、創作自由置於敘事之上,他們對跳接(Jump Cut)、即興錶演和手持攝影的偏愛,是對好萊塢完美膠片美學的公然挑戰。這種對電影“語法”的解構,實質上是對傳統權威和綫性時間的挑戰。此外,本書還將考察英格蘭自由電影運動、波蘭電影學派等,它們如何利用電影作為社會批判和民族記憶的載體。 第四部分:世界電影的多元開花與類型片的重塑(1970年代至今) 隨著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提升,電影語言不再局限於歐美軸心。本章追蹤瞭世界各地影像藝術的崛起:日本的“膠片大師”小津安二郎的“物哀”美學;印度的寶萊塢對歌舞的運用與本土神話的結閤;以及更晚近的,以伊朗、韓國為代錶的亞洲電影,如何以其剋製或極端的敘事手段,在全球影壇占據重要位置。 在西方,這一時期見證瞭“電影學校一代”對好萊塢的迴歸與顛覆。斯皮爾伯格、科波拉、斯科塞斯等人,既掌握瞭好萊塢的敘事技巧,又融入瞭歐洲的藝術思辨,創造瞭商業與藝術的完美平衡。同時,我們探討瞭後現代主義對綫性敘事的瓦解,以及類型片(如科幻、恐怖)如何不斷吸收哲學議題,實現自身的更新迭代。 第五部分:像素的邊界——數字革命與未來展望 從膠片到數字載體的轉變,不僅僅是技術迭代,它改變瞭影像的物質性、生産成本和傳播速度。《光影流轉》的最後一部分,關注當代電影的幾個關鍵趨勢: 1. 特效與奇觀的極緻化: 分析CGI技術如何重塑瞭動作片和幻想敘事,同時也討論瞭過度依賴視覺奇觀可能帶來的敘事空洞化問題。 2. 流媒體與觀看體驗的重構: 探討Netflix、亞馬遜等平颱如何挑戰院綫製度,以及“劇集”這種新型敘事載體對傳統電影的擠壓與融閤。 3. 交互性與沉浸式體驗: 展望VR、AR等技術對“看電影”這一行為本身的定義。 結語:電影作為時代的鏡子 《光影流轉》總結道,無論技術如何更迭,電影的本質魅力始終在於其對人類經驗的捕捉與投射。從光影初現到數字洪流,電影始終是一麵誠實的鏡子,映照著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們渴望的英雄,以及我們無法逃避的內心深處。本書意在提供一套理解電影復雜性的工具箱,鼓勵讀者不僅是觀看者,更是積極的、富有批判精神的解讀者。 本書特色: 深度訪談摘錄: 穿插對全球百餘位重要導演、攝影師和理論傢的經典論述。 場麵調度解析圖: 選取關鍵場景,用圖示方法解構其空間設計與光影運用。 美學詞匯匯編: 方便讀者理解從“焦外成像”到“去中心化構圖”等專業術語。 跨文化對比研究: 避免單一的西方中心論,強調全球電影史的相互影響。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祝福 茵佐.戴衛
序言 芳達.史卡拉維利
承先啓後的瑜伽大師傳奇--奎師那阿闍梨
導論 奎師那阿闍梨的一生與瑜伽--訪談德悉卡恰

第一捲 瑜伽修習
1 瑜伽:概念和意義
2 瑜伽修習的基礎
3 體位法原則
4 審慎安排瑜伽練習
5 體位法變體
6 呼吸控製法
7 收束法

第二捲 理解瑜伽
8 讓心迷惑之物
9 行動必留下痕跡
10 世界存在,為瞭被認識,被探索
11 活在世間
12 世界存在,為瞭讓我們解脫
13 心識的特性
14 瑜伽之路的九道障礙
15 瑜伽的諸多道路

第三捲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

第四捲 〈瑜伽祈請精要〉

【附錄1】本書提到的原典
【附錄2】人人適用的四套練習
梵中名相對照錶

圖書序言

序言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提筆介紹這位非凡的老師德悉卡恰,也很樂意花一點篇幅來彰顯德悉卡恰教導的重要性。

  德悉卡恰是一位多麼高尚的人啊!人們總是被他吸引,和他相處充滿愉悅。純真簡樸是他非凡的人格特質之一,他從不矯揉做作。在當今世界,能遇見這樣一位知識廣博又虛懷若榖的人,令人精神為之一振。謙遜,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特質,純真簡樸即來自於此。隻有少數人能真實體現這種特質,而德悉卡恰正是其中一位。

  德悉卡恰在大學攻讀工程學位的時光並不形成一種障礙。相反地,我曾問過他什麼對他現在所從事的助益最大,他迴答說:「我的工程學。」感覺就像是工程學的訓練激發齣他纔智的火光,稍後給予他在傳授教義上精準確實的能力。當德悉卡恰說話時,他的錶達方式自然平易,他的語言風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理解,也跟得上。他步履輕盈地走嚮你,他那燦爛的笑容映入你的眼簾,你即刻明瞭:他的心是開放的。

  有一天,他為我和我的朋友吟誦祈禱文時,我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他嘹亮的聲音帶有一種細膩且具穿透力的律動,那是慈愛充滿的音色。那種共鳴滿室繚繞,創造齣一種迷人的氛圍,即使在他離去後,仍不絕於耳。

  德悉卡恰幫助我們瞭解修練瑜伽時基本且重要的就是呼吸,因為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動作都源於此。平衡的結閤會帶給身心和諧與秩序。

  他傳達瑜伽教義的方式是獨特的:他極尊重他所傳達的知識課題和他所交流的對象,不會強人所難,而是溫和地引導你來到那扇門,最終而無預期地,那扇門也許會打開讓你進入。

瑜伽大師芳達.史卡拉維利(Vanda Scaravelli)

導論

承先啓後的瑜伽大師傳奇--奎師那阿闍梨

  不論師承世界知名瑜伽大師帕達比.究依思(Pattabhi Jois)的阿斯坦加串聯瑜伽(Ashtanga Yoga)、艾揚格(B.K.S. Iyengar)的正位法、茵佐.戴衛的經典體位,或維尼瑜伽(Viniyoga)體係的串聯體位,你修習的瑜伽全源自一位百年前誕生於南印度小村莊,身高僅五尺二吋的婆羅門--帝如瑪萊.奎師那阿闍梨(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

  奎師那阿闍梨一生從未飄洋過海,他的瑜伽卻傳遍歐洲、亞洲和美洲,如今已找不到未曾受到他影響的瑜伽體位法。你的瑜伽老師或許不遵循奎師那阿闍梨的傳承,卻仍可能接受過艾揚格、阿斯坦加串聯瑜伽或維尼瑜伽的訓練。

  事實上,在今日瑜伽重視體位練習的特色上,即可清楚看見奎師那阿闍梨的足跡。在他之前,恐怕沒有其他瑜伽修行者曾如此蓄意發展肢體修行,他將原本晦澀冷僻的哈達瑜伽改造成今日的主流瑜伽。瑜伽能在印度復甦,必須歸功於他在一九三○年代數不盡的演講和示範之旅,而他的四位著名門徒究依思、艾揚格、戴衛和他的兒子德悉卡恰,則扮演瞭使瑜伽普及於西方世界的重要角色。

  統閤各派傳承,普及瑜伽不遺餘力

  奎師那阿闍梨誕生於一八八八年,當時的瑜伽與今日所知的瑜伽迥然不同。印度在大不列顛殖民統治的壓力下,哈達瑜伽幾乎消失殆盡,隻剩一小群瑜伽士仍堅持修習。但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期,印度信仰復興運動為印度的傳承帶來瞭新氣息。年輕的奎師那阿闍梨在此時學習諸多印度經典學科,包括梵文、邏輯、儀式、法律和印度醫藥入門。日後,他將廣泛的學習背景注入瑜伽研究,從傳統學科中鍛鍊齣智慧。

  根據奎師那阿闍梨晚年寫下的傳記筆記,他五歲時父親引他入瑜伽之門,開始教導他帕坦加利(Patajali)的《瑜伽經》(Yaga Sutra)。盡管父親在他青春期前即過世,卻在他心中植下渴求知識的種子,尤其是對研習瑜伽的渴望,因此孩童時期,他便已學會二十四式的體位法。十六歲前往位於阿爾法爾堤魯納加裏(Alvar Tirunagari)的納特穆尼神廟朝拜,並在一場靈視中,遇見瞭傳說中的祖先那塔牟尼。那塔牟尼為他唱頌失傳韆年的《瑜伽密義》,他將之背誦在心,並於日後書寫下來。奎師那阿闍梨創新教學法中的許多元素,都可在此經中找到根源。奎師那阿闍梨有個重要的性格特質,那就是他從未宣稱自己是原創者。在他眼中,瑜伽屬於神界。他將所有的想法,原創與否,都歸功於古老典籍或其導師。

  他曾經師事精鍊三韆種體式的哈達瑜伽大師阿闍梨─師利.羅摩默罕(Sri Ramamohan Brahmachari),學成後,羅摩默罕要求這位忠誠的學生迴到傢鄉教導瑜伽並結婚成傢,作為教學的報酬。古代的瑜伽士是不婚主義者,生活在森林中,既無傢人也無歸所。但導師期望他能學習傢庭生活,教導能使現代傢庭受惠的瑜伽。

  奎師那阿闍梨取得哲學、邏輯學、神學和音樂等學位,學養豐富,足以任教於許多有名望的學校,但他選擇實踐導師在餞彆前的請求,迴到傢鄉。一九二○年代,教瑜伽無法牟利,奎師那阿闍梨生活睏頓,不得不到咖啡園擔任工頭謀生,休假時則在各地旅行,演說並示範教導瑜伽。他想藉由示範瑜伽士超自然的身體能力,包括停止心跳、徒手擋車、以牙齒吊重物等睏難體式,推廣瑜伽,因為他認為要教導瑜伽,必須先引起人們的注意與興趣。

  因材施教,當今世界級瑜伽大師之宗師

  奎師那阿闍梨的運氣在一九三一年獲得改善,他受邀至位於邁索爾邦(Mysore)的梵文學院(Sanskrit College)教學。這份教職不僅提供優渥薪資,也使他得以全心投入瑜伽教學。然而學生受不瞭他的嚴格紀律,沒多久他便欲求去。但是邁索爾邦王公不希望失去奎師那阿闍梨的友誼與忠告,於是提供宮殿的體育館作為他的瑜伽學校。奎師那阿闍梨從此展開最多産富饒的時期,並在這段期間發展齣今日所知的阿斯坦加串聯瑜伽,每一動作搭配特定的呼吸法與「凝視點」(gaze points),並逐漸進入靜心冥想的專注狀態。

  如今,阿斯坦加串聯瑜伽已成為最普遍的瑜伽風格,而一切歸功於奎師那阿闍梨最忠誠也最有名的學生,帕達比.究依思。阿斯坦加串聯瑜伽是奎師那阿闍梨的遺産中,影響最深的一支。或許這種原為青少年設計的方法,為我們這個高能量、專注於外在世界的文化,帶來走嚮深度靈性的可行之道。

  奎師那阿闍梨在邁索爾邦宮殿隻教授年輕人和男孩,但他的瑜伽公開示範活動卻吸引瞭各階層群眾。他在文化、宗教與階級差異之間搭起橋樑的同時,麵對女性,仍維持一貫的父權思想。然而第一位將他的瑜伽帶到世界舞颱的學生,不僅是位穿著紗麗的女性,還是一個西方人,茵佐.戴衛。最初,奎師那阿闍梨拒絕戴衛的求教,但戴衛並不放棄,說服瞭邁索爾邦王公進行勸說,奎師那阿闍梨纔不情願教授她瑜伽課程,不過卻指派嚴格的飲食內容和艱難的練習時程,想打消她的念頭。戴衛成功完成奎師那阿闍梨的每項挑戰,最終更成為他的好友與模範學徒,還因此寫下第一本關於哈達瑜伽的暢銷書《永恆的青春》(Forever Young)。在跟隨奎師那阿闍梨多年後,戴衛在中國上海成立瞭第一所瑜伽學校,蔣宋美齡也成為她的學生;她還說服瞭蘇聯領袖,為瑜伽打開蘇聯大門;並於一九四七年移居美國,居住在好萊塢,成為知名的「瑜伽第一女士」,吸引瞭瑪麗蓮.夢露等人。因為戴衛,奎師那阿闍梨的瑜伽首度享有知名度。

  雖然都是師承奎師那阿闍梨,但戴衛的瑜伽與究依思的阿斯坦加串聯瑜伽不太一樣,戴衛修習的是較為溫和的形式,用以適應、同時挑戰她的生理限製。不過她仍運用奎師那阿闍梨的次第進程原則,配閤呼吸控製法,從立式體位開始,逐漸進入中心體位,接著是輔助姿勢,最後以休息畫下結尾。

  奎師那阿闍梨在教導戴衛與究依思的期間,也曾短暫教導過一位名為艾揚格的男孩,他日後成為把哈達瑜伽帶到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角色。若無艾揚格的貢獻,尤其是他對每一體位精準的係統化錶現,對瑜伽治療運用的研究,以及在他嚴苛的多層次訓練係統下造就的許多具影響力的老師,很難想像今日的瑜伽會是什麼模樣。

  艾揚格也如其導師,從不躊躇於革新,隨著學生的增加而調整各種體式,以適應學生的需求。他大幅拋棄瞭導師的串聯式學習,轉而研究內在調和的本質,在發展每一體式時,都詳加考慮對身體每一部位,乃至皮膚的影響。由於他的學生在體能上不如奎師那阿闍梨的年輕學生,所以他學會使用道具協助學生。也因為許多學生帶有疾病,他開始將體位法發展為療癒法,創造齣特定的治療課程。艾揚格身為老師與療癒者的聲譽持續在一九三○至五○年代不斷擴張,學生包括瞭知名的哲人基度.剋裏須那穆提(Jiddhu Krishnamurti)和小提琴傢曼紐音(Yehudi Menuhim)。後者為他吸引來大批西方學生。到瞭一九六○年代,瑜伽已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艾揚格則是公認的主要傳播大使。

  一個呼吸,永續傳承

  由於學生個人健康狀態各異,奎師那阿闍梨於是根據學生的能力變化體位法的時間長度、頻率與順序,幫助他們達到特定短期目標,如從某一疾病中復原,同時也變化呼吸法來適應學生的需求。

  根據德悉卡恰的說法,奎師那阿闍梨認為呼吸的循環是一種降服:「吸氣,神走嚮你;屏氣,神在你身邊;吐氣,你走嚮神;止氣,降服於神。」奎師那阿闍梨在晚年開始在瑜伽練習中引入《吠陀經》的頌念,這個技術協助學生維持專注,幫助他們進一步進入靜心冥想之中。

  奎師那阿闍梨對過往有無限的尊重,對於實驗與創新卻也從不遲疑。透過發展與修改各種不同方法,他使數百萬人得以接觸瑜伽。而這正是他最偉大的遺産。盡管奎師那阿闍梨的傳承非常多元,但每一傳承都有一共通承襲,也就是對於瑜伽的熱情與信念。在他的教導中隱含著一項訊息,瑜伽不是一項固滯的傳承,而是一項活生生的呼吸藝術,會隨著每位修行者的經驗持續成長。

圖書試讀

瑜伽:概念和意義

一開始,我就想要分享一些想法,也許可以幫助大傢瞭解「瑜伽」這個詞的許多不同的含意。瑜伽是印度思想的六大基本係統之一,這些思想統稱為「見」(darśana),其他五種分彆是正理派、勝論派、數論派、彌曼沙派、吠檀多派。「見」這個詞是由梵文字根衍生而來,可譯成「觀看」。因此「見」(darśana)的意思為「視野」、「見解」、「觀點」,或甚至是「特定的觀看方式」。然而除此之外,尚有另一層意思。為瞭理解這個,我們內心必須浮現一個可以注視自身內在的鏡像。事實上,所有偉大的經典,都引領我們進入不同的觀看方式,為我們創造齣更加認識自己的契機。我們一旦正確地麵對並完全瞭解經典的教導,就越能深入觀看自身的內在。做為六大見之一的瑜伽,起源於吠陀經典,也就是印度文化最古老的記錄。瑜伽是由偉大的印度聖者帕坦伽利於《瑜伽經》中,將其係統化,成為特定的「見」。雖然此後有很多重要的瑜伽經典齣現,無庸置疑地,帕坦伽利的《瑜伽經》始終是最重要的一部。瑜伽這個詞的許多解釋已流傳好幾個世紀,其中之一即是「閤成一體」、「聯結」,還有一個意思則是「將韆絲萬縷的心念綁在一起」。這兩個定義乍看之下,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說的是同樣一件事。盡管「閤成一體」這個解釋賦予瑜伽一種身體上的詮釋,然而將心流綁成束的一個例子,就是在我們著手實際做瑜伽之前,專注念頭於瑜伽修習。一旦韆絲萬縷的心念聚集成一束而形成意嚮,我們就準備好開始身體的動作。

瑜伽這個詞更進一步的意義是「獲得先前未獲得的」。這個概念的始點是:有些事我們今天尚未有能力做到,但如果找到實踐這個渴望的方法,那個踏腳石即是瑜伽。事實上,每一個改變皆是瑜伽。例如,在我們找到方法可以彎下身且碰觸到腳趾頭時,或者透過書本學到瑜伽這個詞的意義,或者經由對談更瞭解自身或其他人時,我們就到達以前從未觸及之處。這些活動的每一個發展和變化皆是瑜伽。

瑜伽的另一個麵嚮和我們的行動有關。瑜伽因此也意味著將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導嚮正在從事的活動。舉個例子來說,當我正在寫作時,心識的一部分正在思惟我想說的東西,然而另一部分想的事,則和這個念頭相差十萬八韆裏。我越是專心寫作,專注力就越是集中在此時此刻我的所作所為。我也許以極高的專注力開始動筆,然而繼續寫作下去後,專注力或許逐漸動搖不定。我可能想明天的計畫,或者晚上要煮什麼纔好,然後就會齣現這樣的事:我明明是專注做著事,其實卻幾乎沒有將心放在手邊的工作上。我正在行使職責,但是我卻不在場,不在當下。瑜伽試圖創造一種我們在每一個行動、每一刻,總是在場、在當下的狀態──真的在場,在當下。

專注的優點是我們可以將每件任務執行得更佳,同時對行動保持覺知。專注力越強大,犯錯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微小。一旦專注在我們的行動,我們就不再是習性的囚徒,不需要因為昨天做瞭什麼,今天就非得做什麼不可。這樣一來,我們便能以未曾經曆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行動,避免掉漫不經心的重復。

瑜伽另一個古典的定義是「與神閤一」。這和我們使用什麼名字──上帝、阿拉、自在天──來描述神聖無關,任何可以帶領我們更靠近、更瞭解比我們更高、更強的力量,即是瑜伽。當我們與更高的力量感覺一緻,這也是瑜伽。

用戶評價

评分

從這本書的結構上來看,它似乎是將瑜伽的理論與實踐巧妙地結閤在瞭一起。我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從最基本的核心概念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層麵。我注意到書中關於“覺察力”的討論,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和不安,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地“活在當下”。這本書似乎提供瞭很多訓練覺察力的具體方法,例如通過呼吸、通過身體的感受來重新連接自己。我還在研究書中關於“自我關懷”的部分,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忽略瞭對自己的關愛,而這本書提醒我們,瑜伽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饋贈。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和經驗的瑜伽行者,她將自己多年的體悟融匯在這本書中,讓我受益匪淺。我打算將書中的一些練習方法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在瑜伽墊上,更是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生命態度的引導。

评分

終於拿到這本《瑜伽之心》瞭,我一直期待瞭很久,因為我知道它不僅僅是關於體式的講解。拿到書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質感,封麵設計也很彆緻,那種寜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撲麵而來。翻開第一頁,就被扉頁上的那句話深深吸引,仿佛它在訴說著一場關於內在覺醒的旅程。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就對書中將要探討的內容充滿瞭好奇。那些關於呼吸、冥想、專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瑜伽哲學的章節,都讓我覺得這本書會給我帶來很多啓發。我尤其期待“內心平靜的藝術”這一部分,我一直覺得瑜伽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心靈的修行,而這本書似乎正是要帶領我們去探索那份更深層次的寜靜。我打算找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茶,慢慢地翻閱這本書,讓自己的心也隨著文字一同沉靜下來。我感覺這本書會成為我瑜伽道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夥伴,它不僅僅是一本指導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領我走嚮更廣闊的內在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這段心靈的探索之旅,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感悟。

评分

我特彆贊賞這本書在語言上的處理方式,它不像許多學術性的書籍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溫暖和人文關懷。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她用最簡單、最真誠的語言,嚮你講述她對瑜伽的理解和感悟。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許多古代的智慧,並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現代的瑜伽練習中,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瑜伽的意義更加深遠。我還在思考書中關於“連接”的主題,它不僅是身體與心靈的連接,更是我們與自然、與他人、與宇宙的連接。這種深層次的連接,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不僅僅是在教我們如何做瑜伽,更是在引導我們去發現生命中那些被遺忘的美好。我已經開始嘗試書中一些關於“感恩”的練習,雖然隻是幾個簡單的句子,但它確實能讓我感受到內心的柔軟和充盈。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瑜伽的書,更是一份來自心靈深處的禮物。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股清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它提供瞭一個讓心靈得以喘息的空間。我注意到書中並沒有過分強調高難度體式或者炫技,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如何通過瑜伽去連接自己的身體和內在。這種 pendekatan (approach) 讓我覺得非常親切和實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基礎體式的詳細闡釋,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的建議。這讓我明白,瑜伽不是非要做到完美,而是要找到適閤自己的方式,用心去感受。我還在思考書中關於“放下”的章節,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各種欲望和壓力所裹挾,而書中似乎提供瞭一種方法,讓我們學會與這些情緒和平共處,甚至逐漸超越。我已經開始嘗試書中介紹的幾個簡單的冥想技巧,雖然一開始有些雜念,但堅持下去,我確實能感受到內心的平靜有所增加。這本書的文字也很優美,讀起來有一種詩意,仿佛作者在用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和你對話,一點點地打開你內心的門。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瑜伽,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平和的人。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傳遞齣的那種“自然”而“ सहज ” ( सहज,意為自然、輕鬆) 的感覺。我喜歡它那種不強求、不批判的語調,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非常放鬆和自在。我注意到書中對於“平衡”的探討,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平衡,更是生活中的平衡、情緒上的平衡。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但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思路。我還在學習書中關於“臣服”的章節,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無法控製的事情,而學會臣服,或許是一種更智慧的生活方式。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擁有非常細膩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她能夠捕捉到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並用最恰當的方式來迴應。我已經開始將書中一些關於“正念”的練習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吃飯、走路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感受當下的體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瑜伽更廣闊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體式的組閤,更是通往內心和諧的橋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