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心识的状态就叫做瑜伽。
从瑜伽而来的收获,是一个更为平静、
不沉重也不躁动的生命。
这是第一本遵循古老的瑜伽原则,
发展出一套活生生的唿吸艺术,
并将步骤、程序提点清晰的瑜伽实践书籍。
现代瑜伽之父—奎师那阿阇梨
他教导出世界知名的瑜伽大师,影响遍及全球:
●阿斯坦加串联瑜伽的帕达比.究依思(Pattabhi Jois)
●经典体位法的茵佐.戴卫(Indra Devi)、
●正位法的艾扬格(B.K.S. Iyengar)、
●他的儿子--德悉卡恰,是他最后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弟子,
完整传承了古老瑜伽的精髓与《瑜伽经》经典要义,总其成写下这本《瑜伽之心》。
想真正了解瑜伽,阅读《瑜伽之心》是一辈子的任务,
每读一次,你就能多了解一些和上次不同的东西。
●奎师那阿阇梨(Sri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生年逾百,他的瑜伽教法,早已闻名并实践于全球,他的学生包括了当今瑜伽名师艾扬格(B.K.S. Iyengar)、帕达比.究依思(Pattabhi Jois)和茵佐.戴卫(Indra Devi)等人,早年都曾跟随奎师那阿阇梨学习,而后在全球广为推行奎师那阿阇梨独到的瑜伽见解。
●作者德悉卡恰是奎师那阿阇梨的儿子,完整承续了父亲的衣钵。德悉卡恰透过本书,整理出父亲奎师那阿阇梨瑜伽系统的菁华,并以自身的实修经验,提出「嵴椎在每个层次--身、心、灵--的修练计画」。因此,这是第一本遵循古老的瑜伽原则,发展出一套精密修练,并将步骤、程序提点清晰的瑜伽实践书籍。
●本书完整收录帕坦伽利(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 Sutra)及其翻译和注释,以及奎师那阿阇梨所着〈瑜伽祈请精要〉(Yoganjalisaram)三十二颂,此颂保存了其教法的精髓。
奎师那阿阇梨之子德悉卡恰,终其一生长伴父亲左右,并随其学习,目前则传授其父的整套瑜伽教法。德悉卡恰的方法奠基于奎师那阿阇梨的根本教法,主张修习必须随顺个人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成就疗效价值的至极,而非一种方式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一种治疗方式治百病。
在《瑜伽之心》一书中,德悉卡恰呈现了其父瑜伽系统的菁华,以及自身的实修进路,将此描述为「嵴椎在每个层次──身、心、灵──的修练计画」。德悉卡恰详述了瑜伽的所有要素:体位法、平衡、有意识地唿吸、冥想、哲学,并指示瑜伽行者如何开发出配合自身当下的健康情况、年龄、职业和生活型态的一套修练。而修练瑜伽时基本且重要的就是唿吸,因为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动作都源于此。平衡的结合会带给身心和谐与秩序。
奎师那阿阇梨从不认为瑜伽仅仅是锻鍊身体,更意味着跨步朝向神,以求与神合一。循此道路前进的人得有坚强的意志、信念以及保持精进的能耐。在这条修道上,疾病是一种障碍,会分散专注力,必须处理掉。而运用瑜伽来治病的方式包括真言、改变饮食习惯、练习某种体位法以及唿吸控制法。
《瑜伽之心》也细数了在瑜伽修练之路上可能遭遇的种种障碍,以及有效的解决之道。瑜伽的八个分支为制戒、内制、体位法、唿吸控制法、制感、摄心、禅那、三摩地,论理直指瑜伽本质,实而阐明人存在的本质,若能循着次第进程循序精进,终将消除无明,促进身体疗癒,澄明心识。书中尚透过问答形式,釐清瑜伽修练上的许多疑虑与暧昧概念。
奎师那阿阇梨对帕坦伽利(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 Sutra)有高度的评价,本书也完整收录,并附上德悉卡恰的翻译和注释。奎师那阿阇梨所着的〈瑜伽祈请精要〉(Yoganjalisaram)三十二颂,也收在此书中,此颂保存了其教法的精髓,更使《瑜伽之心》一书成为从远古大师至现代世界之瑜伽传承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
德悉卡恰(T.K.V. Desikachar)
当代最伟大的瑜伽师奎师那阿阇梨─师利.帝如玛莱(Sri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之子,有结构工程师背景。德悉卡恰一向相伴父亲膝下,并随其研习,直至一九八九年奎师那阿阇梨过世为止。德悉卡恰将一生投注于瑜伽的教授,不论学生背景与能力程度,皆有教无类。他目前任教于马德拉(Madras)纪念他父亲的学校,并于欧洲、美国和纽西兰等地授课。
译者简介
陈丽舟
台大中文系毕,现就读于政大宗教研究所。曾任电视节目企划、编剧、出版社主编等。
译作:一行禅师《耕一畦和平的净土》等;合着:《中文经典100句--六祖坛经》。
※特别感谢政大宗教所所长黄柏棋老师,在译者受困于几个梵文译词时给予协助。
朱怡康
台大政治学研究所毕。合译有《复制、基因与不朽》(桂冠)、《八正道》(香光书乡)。现就读于政大宗教研究所,以成为专业译者为目标而努力中。
祝福 茵佐.戴卫
序言 芳达.史卡拉维利
承先启后的瑜伽大师传奇--奎师那阿阇梨
导论 奎师那阿阇梨的一生与瑜伽--访谈德悉卡恰
第一卷 瑜伽修习
1 瑜伽:概念和意义
2 瑜伽修习的基础
3 体位法原则
4 审慎安排瑜伽练习
5 体位法变体
6 唿吸控制法
7 收束法
第二卷 理解瑜伽
8 让心迷惑之物
9 行动必留下痕迹
10 世界存在,为了被认识,被探索
11 活在世间
12 世界存在,为了让我们解脱
13 心识的特性
14 瑜伽之路的九道障碍
15 瑜伽的诸多道路
第三卷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第四卷 〈瑜伽祈请精要〉
【附录1】本书提到的原典
【附录2】人人适用的四套练习
梵中名相对照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