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曾任康乃狄克、罗德岛、联邦的首任教育长官,创办十九世纪重要的教育史料──《美国教育期刊》,教育行政资历丰富。从探讨巴纳德在康乃狄克、罗德岛与联邦对公共学校的领导过程,观察此时期美国教育制度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美国本土化与欧洲化之间的冲突辩证,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视导制度。对于习惯中央集权的我国而言,本书可以深入了解美国偏向地方自主的教育制度特性。
作者简介
彭焕胜
现职: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学历:
省立新竹师范专科学校普师科78级行政组
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夜间部肄业
辅仁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
经历:
台北县泰山乡明志国小教师
慈济大学教育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分校访问学者(教育部「菁英留学计画」公费补助)
黄光雄教授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公共学校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主要史料
第二章 巴纳德的生平与教育理念
第一节 巴纳德的成长经历
第二节 巴纳德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 康乃狄克州教育长官
第一节 康州公共学校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公共学校审议委员会的成立与废止争议
第三节 巴纳德在康州的教育领导
第四章 罗德岛州教育监督
第一节 罗德岛州的公立学校发展背景
第二节 罗德岛州公立学校教育行政组织的成立与功能
第三节 巴纳德在罗德岛州的教育领导
第五章 联邦教育监督
第一节 建立前的背景
第二节 联邦教育部门的建立
第三节 巴纳德在联邦的教育领导
第六章 巴纳德教育理念与领导的评析
第一节 公共学校视导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巴纳德与曼恩教育理念与领导的比较
第三节 过去评价的省思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巴纳德的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一) 這本書的書名一開頭就吸引了我,"巴納德的教育領導",這個名字讓我不禁聯想到台灣早期對於教育的重視,以及當時為人師者肩負的重大責任。儘管書名標註了美國公共學校的具體時段(1838-1870),但讀書不僅僅是看歷史的片段,更是尋找跨越時空的共通性。我很好奇,在一個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一位教育領導者如何能夠擘劃出影響深遠的願景,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書名中的「公共學校」也讓我思考,當時的公共教育體系是如何建立、發展,以及面臨哪些挑戰。在台灣,我們對「普及教育」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但回顧歷史,會發現這條路並非一蹴可幾。當時的美國,是否也面臨著資源分配、師資培訓、課程設計等諸多難題?而巴納德又是如何一一克服?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教育理念、行政管理技巧,甚至是與社會各界溝通協調的策略,都充滿了想像。尤其是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教育的發展往往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緊密相連,我想這本書一定能提供寶貴的歷史視角,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文化脈絡下,教育領導者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三) 這本《巴納德的教育領導》吸引我的地方,不僅在於它聚焦於一位重要的教育人物,更在於它將研究範疇設定在美國公共學校的關鍵發展時期。1838年至1870年,這段時間美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教育體系從萌芽到初步成熟的過程。我猜想,書中很可能會深刻剖析,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卻也伴隨著諸多挑戰的環境下,巴納德如何運用其領導才能,引領美國公共教育朝著更為現代化、普及化的方向邁進。我對書中對於當時美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層面的背景描寫,抱持著極大的期待,因為教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社會脈動息息相關。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理解當時的教育思潮,以及巴納德是如何將這些思潮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政策與實踐。對於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學習其他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發展經驗,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並在面對當前教育改革時,找到更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评分(四) 單看書名「巴納德的教育領導:以美國的公共學校為例(1838-1870)」,我就聯想到一股歷史的厚重感。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次深入的歷史考察。我特別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巴納德這個人物的「領導」特質。是在政策的制定上展現遠見卓識,還是在執行層面展現堅毅不拔的韌性?書中所述的「公共學校」是否已經具備了現代意義上的規模和制度?我預期書中會詳細闡述當時美國教育體系所面臨的具體困境,例如師資不足、經費匱乏、學制不統一等等,以及巴納德是如何一步步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我也想了解,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民眾對於公共教育的看法是如何的,以及巴納德是如何爭取社會的支持,推動教育的普及。台灣的教育發展歷程也充滿挑戰,從早期資源匱乏的年代,到現今追求多元化、國際化的教育,我們都在不斷摸索。我相信,透過研究像巴納德這樣的歷史人物,我們能夠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學習如何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為我們的下一代建構更優質的教育體系。
评分(二) 翻開這本書,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作者如何將「領導」這個詞彙,具體地展現在「教育」這個領域。尤其是在1838年至1870年這個階段,正值美國社會經歷巨大的轉型,從一個新興國家走向強盛。我想,在那個時代,教育領導者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肯定遠超乎我們現在的想像。書名點出「巴納德」,這意味著作者的分析將圍繞著這位核心人物展開,我希望能透過文字,描繪出他鮮明的形象,理解他的思維模式,以及他為美國教育體系留下的印記。我預期書中會探討,他如何在高層次的政策制定與基層學校的實際運作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凝聚共識,推動教育改革。此外,我對書中可能提及的具體措施,例如課程標準的制定、師資的專業化、學校的建築與設施的改善,甚至是如何影響當時的民眾對於教育的認知,都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在台灣,我們也一直在討論如何提升教育品質,培養具備未來競爭力的人才,我想,學習過往的經驗,無論是成功還是挫敗,都能為我們帶來啟發。
评分(五) 這本書的標題「巴納德的教育領導」讓我想起,在任何一個時代,能夠洞察教育的本質並付諸實踐的領導者,都是稀缺而珍貴的。美國公共學校在1838年至1870年的發展,對後世影響深遠,而巴納德作為其中的關鍵人物,其領導經驗必定蘊含著深刻的啟示。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呈現出,巴納德如何看待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將個人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育體系建設。這包括了他可能推動的課程改革、師資培育的標準、學校組織的管理模式,乃至於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評價機制。我想,在那個資訊傳播相對緩慢的時代,一位教育領導者如何能夠跨越地域的限制,影響如此廣泛的教育體系,本身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課題。在台灣,我們也經常面臨教育政策的調整與改革,如果能從巴納德的領導歷程中,學到如何有效地推動變革,並使其真正惠及學生,那將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相信,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歷史研究,更可能是一份關於教育領導力的實踐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