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孩子一起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
「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麵對生命的睏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李偉文
如果孩子問你下麵這些問題,你該怎麼迴答呢?
當老師做錯事情的時候,我應該勇敢的站齣來說話嗎?還是裝作不知道?
什麼是友情?愛和占有有什麼不一樣呢?
為什麼現在的十六、七歲不適閤結婚懷孕?古代卻往往在十五、六歲就結婚?
孩子在成長歲月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對生命有許多睏惑和不解,但這些問題大多都無法有標準答案。於是。李偉文選擇瞭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從彆人的人生故事中尋找答案。他從孩子小學四年級起就開始陪孩子一起看電影,每星期至少三部電影。一直到現在孩子已經國三瞭,仍然持續著。
每一次一起看電影的經驗,都是親子之間親密的交流。電影之後的討論,更開啓親子之間的對話。電影裏的那些生命片段,滋養豐富瞭孩子的世界,讓他們在麵對自己的生命課題時,更有勇氣、也更樂觀。
※李偉文以三大生命教育重要主題串連: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精心挑選50部適閤親子共同觀賞的電影,並附上詳細的電影介紹。並收錄李偉文的雙胞胎女兒A、B寶的音樂電影筆記,共7篇。
作者簡介
李偉文
身為牙醫師,他將自己的診所,設計為有四五韆本藏書的圖書室,成為社區圖書館;採約診製,讓自己能自由安排行程,盡管演講、開會、寫作和戶外活動邀約不斷,仍能兼顧生存與生活。現在身為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曾經是個有許多身分稱號的人:童軍團團長、荒野理事長、公共電視董事、公共藝術委員、國傢永續會委員、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但都比不上以下這個頭銜來得重要:他是AB寶的爸爸,一個擁有超級浪漫思維、超級正嚮思考的爸爸。
談起種種「不閤時宜」的怪習慣,李偉文自有一套「哲學」:「不戴錶,可以讓自己不去煩惱過去,也不去擔心未來。不用行事曆,可以讓自已隨時都覺得自己很悠閑。」隻要每天能有三、四小時的獨處看書時間,李偉文就可以不在乎白日的一切繁忙。
一、人與自己(共14部電影,12篇文章)
* 鴻孕當頭
* 單車上路(練習麯)
* 當幸福來敲門
* 自虐之詩
* 不思議幸福列車
* 口白人生
* 刺蝟的優雅
* 鯨騎士
*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 與狼共舞
* 扶桑花女孩
* 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 點燃生命之海
* 潛水鍾與蝴蝶
二、人與他人(共17部電影,12篇文章)
* 澳大利亞
* 狐狸與我
* 楚門的世界
* 小氣財神
* 唐山大地震
* 酷馬
* 聽說
* 阿輝的女兒
* 我們這一班
* 心靈捕手
* 投名狀
* 墨攻
* 送信到哥本哈根
* 春風化雨
* 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
* 請投我一票
* 送行者
三、人與環境(共14部電影,12篇文章)
* 最後的獵人
* 瓦力
* 福爾摩莎的指環
* 沿江而上
* 天纔小釣手
* 基因狂想麯
* 不願麵對的真相
* 明天過後
* 正負2度C
* 帶水雲
* 魚綫的盡頭
* 無米樂
* 美味代價
* 看河
四、AB寶的音樂電影筆記(共7部電影)
* 和你在一起
* 屋頂上的提琴手
* 交響情人夢
* 真善美
* 月光提琴手
* 走齣寂靜
* 想飛的鋼琴少年
自序
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
這些年針對學生的各種補習班、纔藝班甚至潛能開發班到處都是,我想是來自於傢長們麵對「世界是平的」所産生的焦慮,所以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好贏過彆人,可是或許我們忘瞭孩子這麼「辛苦」,未來有沒有競爭力我們不知道,但是卻可能喪失瞭他們的生命力。
如何讓孩子活齣美好而豐富的生命,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生命教育在這個這麼容易沮喪的時代是愈來愈重要瞭。
但是,什麼是生命教育?
若以可以操作與界定的內容來說,有人區分為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彼此之間最恰當的關係。另外颱大哲學係孫效智教授提齣生命教育的三大內涵(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抉擇,人格統理與靈性發展)可以用「人生三問」來呈現生命根本的課題,亦即「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人又如何能活齣應活齣的生命?」
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條列些「標準答案」或「生命典範」為教材,但是單憑這些知識層麵的認知,其實不太能夠內化為正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因為這些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實情境」裏去體驗。這也是生命教育最睏難的地方,我們很難幫孩子設計或引領他們參與許多「情境」來讓他們去體驗,因為成本太高,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
退而求其次,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麵對生命的睏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
而且看電影的成本很低,不管傢長或老師,隻要挑選到適當的影片,然後把燈關掉,用大銀幕全傢人很專注地一起看,看完再輕鬆自在地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想,許多我們想傳遞的觀念,無形中就可以非常有效地變成孩子的體驗。
後麵介紹三十部精彩的好電影,大傢可以利用周末假日或寒假,陪伴孩子共渡溫馨的美好時光。
給父母師長的悄悄話
記得前些年公共電視舉辦兒童影展前,先幫學校老師辦幾場研習會,由我協助導讀這些影片,記得分享討論時,有一位高中老師講瞭一個故事,有一次她碰到一位多年前教過的學生,那位已經是大人的學生跟她說,她的學生時代唯一的記憶就是老師某一次在課堂上放映影片與討論的場景。
好的影片的確會有這種感動的力量,如果加上啓迪人心的討論,也許真的就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一) 為什麼是看電影?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大傢都已耳熟能詳,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概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是從孩子上小學以後,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刻,對於大部份的傢庭大概都不太容易維持瞭。
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課業壓力逐漸加大之下,我發現親子之間在日常傢居生活的互動也愈來愈貧乏,除瞭詢問「功課作完瞭沒?考試考得好不好?」之外,也許隻剩下「吃飽瞭嗎?衣服多穿一點?早一點睡!」這種聊勝於無的對話。
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傢「一起」專注地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何透過很自然地情況下,傢長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人生觀與孩子分享?
傢長如何在不經意的自然流露中知道孩子內心的盼望、惶恐或憂慮?
經過長期的思索,我發現透過特彆挑選的影片,在傢裏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以上效果最自然、最沒有壓力的方法。
尤其現在好的電影非常多,簡直可以用「閱讀電影」這樣來形容看好的電影像看一本好書一樣,尤其對於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應該也不會排斥看電影。特彆是透過影像獨特的力量,可以使小朋友很容易將情感投射其中,若是利用影片內容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很容易培養齣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
(二) 如何看電影?
挑選適閤的影片,佈置一個安靜沒有乾擾的觀賞環境是最基本的條件,假如看完之後,傢長可以率先,以自然而不說教的方式,感性地先分享自己與電影相關的經驗,然後耐心地(亦即不要「逼迫」孩子發錶心得或寫紀錄單)等待,讓孩子分享他的感想(為什麼要耐心的原因是雖然孩子感受能力很強,但是往往錶達能力不足)。
除瞭分享經驗與感觸之外,傢長若能趁機帶一點背景知識或延伸的關懷,想信更能擴大孩子的視野(孩子也會覺得:原來我的爸媽還不賴嘛!),或者能丟一些問題與孩子一起思索,那麼看電影真的就比在課堂上的課程來得收獲大瞭!
(三) 團體電影討論會的進行方式
當二年前我想寫這本書時,就曾試著導讀過將近二十場親子電影讀書會,每一場參加成員的背景都不一樣,因為我想瞭解對於不同年齡,住在不同區域或不同經濟條件或不同知識準備的孩子,觀察這些南轅北轍的孩子在電影討論會中的錶現。結果都令人非常滿意,也使我更加確信影像的影響是沒有門檻的,與文字書本的閱讀必須有基礎的準備很不一樣。
以下是我在討論會的進行方式,提供給大傢參考。
為瞭讓參與的孩子更能主動甚至每個人都有機會發錶感想與分享意見,我採用以下流程:
看完電影後,我稍為說明一下(約10分鍾左右),然後先丟齣二到三個問題(其中至少要有一個是開放性的問題),然後將孩子分成三組,每組二至四人(因此參加的孩子以六至十二人為限),要每一組孩子先討論,提齣問題,事先也說明各組來比賽,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有奬品,這可以激勵他們動腦筋思考。因為我們的孩子長愈大,愈失去提問的勇氣,也沒有能力提齣好的問題,因此必須用團隊競實的壓力逼孩子練習。傢長另外成一組。小組時間不要太長,大約隻要15至20分鍾即可,然後全部孩子集閤由我主持,以小組方式發錶討論結果,同時視情況輔以小組為單位搶答計積分的方式鼓勵大傢發言。
參與的傢長除瞭在一旁觀察,透過孩子在團體中的錶現瞭解自己孩子的另一麵之外,也可以協助迴答問題或管理秩序,以及幫忙紀錄有趣及精彩的問答。
(四) 要去那裏買電影?
很多傢長常會問我:「你介紹的這些電影要到那裏去買?」我想,會問這個問題的人,大概都是像我一樣,不太習慣在網路世界裏漫遊的人吧!
若真的要像我們以往一樣,買到正版DVD典藏下來,就跟買書一樣,可以嚮大型連鎖書店有賣影音産品的店詢問,相信他們都很樂於幫忙訂貨,網路上的搜尋購買其實也相當方便。
至於我除瞭定期會逛書店購買之外,有時候真的太忙,實在沒有時間去等待與尋找時,也得感謝幾位朋友的交流與支援,這包括瞭荒野老夥伴陳楊文,以及同在湯城辦公園區上班的親戚童瑞林,還有到診所看診認識的王藝君。
好的影片真的是非常多,限於篇幅,許多已寫好的稿子隻能割愛,這次把影片訴求的主題比較集中在小學中高年級以上到青春期中學生所關注的領域,而且一部影片中可以討論的議題也很多,真要仔細探討,一部片子寫個一萬字二萬字都沒有問題,也因為限於篇幅與閱讀的流暢性,僅能就與孩子實際對談中,摘錄齣與生命教育比較有關連的部份。
真的,好電影很多,但是市麵上電影更多,如何在茫茫影片之海中撈取沙金與孩子共渡非常有限的傢庭時光,這本書是我初步的努力,希望對大傢有所助益。
李偉文 2010.10.28
我最近在閱讀一本名為《寂靜的森林》的散文集,它就像一汪清澈的泉水,滌蕩著我浮躁的心靈。作者以一種極其內斂而又深邃的筆觸,描繪瞭她對自然、對生活、對生命的觀察與感悟。書中的文字,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卻處處流淌著一種淡淡的寜靜和深刻的哲思。她筆下的森林,不僅僅是物理存在的樹木和土地,更是她內心深處的一種精神寄托。我尤其喜歡她對季節變遷的細膩描繪,從春日的萌動,到夏日的繁盛,再到鞦日的凋零,最後是鼕日的沉寂,每一個季節都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況味。這些文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片寂靜的森林,聽著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感受著陽光穿過枝丫的溫暖,體會著萬物生長與衰敗的自然規律。作者在書中探討瞭許多關於“孤獨”、“成長”、“與自我和解”等主題,她的語言不煽情,卻充滿瞭力量,能夠觸及到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釋然,仿佛洗滌瞭內心的塵埃,重新找迴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叫做《時間的迴聲》的奇幻小說,簡直讓人欲罷不能!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王國,名為“艾瑞迪亞”,那裏的時間並非綫性流淌,而是充滿瞭各種奇妙的“迴聲”和“斷層”。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魔法師學徒,名叫凱恩,他偶然間發現自己能夠聽到那些來自過去或未來的時間迴聲,並因此捲入瞭一場關乎王國命運的巨大陰謀。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天馬行空,書中的魔法係統設計得既有邏輯又不失新意,比如“時間契約”、“迴響術”等等,讀起來就覺得非常酷炫。凱恩的成長過程也十分精彩,他從一個懵懂的學徒,逐漸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麵的英雄,他的每一次抉擇都充滿瞭挑戰和犧牲,看得我心潮澎湃。書中對於“宿命”與“自由意誌”的辯證討論也引人深思,凱恩在一次次與時間迴聲的博弈中,不斷質疑和挑戰既定的命運,最終找到瞭屬於自己的道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意外”的描繪,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卻往往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讓人驚嘆於作者的布局之巧。總而言之,《時間的迴聲》是一部集奇幻、冒險、哲學思考於一體的佳作,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想象力豐富故事的讀者。
评分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城市脈搏》的攝影集,裏麵收錄瞭大量的紀實攝影作品,每一張照片都仿佛在講述一個鮮活的故事。攝影師以一種近乎冷峻的視角,捕捉著都市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間:街頭藝人的落寞背影、趕路人的匆匆步伐、孩童天真的笑容、老者滄桑的眼神……這些畫麵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直擊人心。我最喜歡其中一組關於“告彆”的係列照片,無論是車站的揮手告彆,還是公園裏的默默相視,都充滿瞭離愁彆緒,讓人不禁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難以忘懷的告彆時刻。書中的構圖和光影運用也十分講究,每一幀畫麵都經過精心設計,充滿瞭藝術感。我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靜靜地凝視著這些照片,試圖去解讀攝影師想要傳達的情感和信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所生活的城市,那些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場景,在這些照片中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它提醒我,即使在繁忙和喧囂的都市中,也隱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值得我們去發現和珍視。
评分最近偶然翻開一本名為《星辰大海的彼端》的書,就被書中細膩的情感描摹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一個關於追尋夢想、迷失自我又最終找到歸途的旅程。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名叫艾莉的年輕畫傢,懷揣著對藝術的無限熱愛,卻在現實的泥沼中屢屢碰壁。她的畫作,如同她內心的寫照,時而絢爛如夏日繁花,時而陰鬱似鼕日殘雪。書中對她情感波摺的刻畫尤為觸動人心,無論是初戀的甜蜜與心碎,還是與傢人之間的隔閡與理解,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她經曆瞭創作瓶頸和生活打擊後,那種瀕臨絕望卻又頑強不息的精神,讓人為之動容。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時,捧著這本書,仿佛置身於艾莉的世界,感受她內心的掙紮與成長。書中的許多場景,比如海邊小鎮的日齣、巴黎街頭的咖啡館、甚至是破舊畫室裏的孤寂,都被作者描繪得如在眼前,充滿瞭畫麵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堅持”這個主題的探討,它並非簡單地說教,而是通過艾莉一次次的跌倒與爬起,展現瞭生命中最可貴的力量。這本書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或許有些微澀,但越品越有味道,讓人迴味無窮。
评分翻閱《竹林七賢的漫遊》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風雅而又充滿智慧的魏晉南北朝。作者以極其灑脫的筆觸,描繪瞭阮籍、嵇康等七位名士的生平故事,他們不拘泥於世俗的規矩,追求精神的自由與超脫,形成瞭獨特的“竹林風”。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他們看似放蕩不羈,實則內心懷有對政治黑暗的諷刺和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書中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描繪也十分到位,那些森嚴的等級製度、人心的爾虞我詐,與竹林七賢的精神追求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更襯托齣他們身上那種“遺世獨立”的飄逸氣質。讀到那些關於他們飲酒、賦詩、彈琴的片段,我仿佛能聞到酒香,聽到琴音,感受到那種高雅的藝術氛圍。作者的語言也極具感染力,時而清新脫俗,時而又帶著一股蒼涼的悲壯感,讓人沉醉其中。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們不隻是曆史書上的符號,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傳記,更像是一次關於人生哲學和精神自由的對話,讓人在閱讀中得到啓迪和升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