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

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
  • 小吃
  • 台湾美食
  • 在地美食
  • 旅游美食
  • 吃货必备
  • 美食攻略
  • 夜市美食
  • 台湾小吃
  • 美食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很多在地的好味道
  其实也只有在地人晓得!
  当然身为媒体工作者
  把每家不同的特色店家透过镜头
  去呈现它令人流连忘返的味觉
  从早吃到晚严选50家在地人必推小吃
  一再令人流连忘返 台湾真实的美味
  许多美味小吃往往躲在市场里面,有些要透过在地人介绍,有些就要透过熟门熟路的老饕才能一尝为快。

  曾身为美食记者,为了要报导美食新闻,不断穿梭在排队人龙及街角巷弄间没有招牌的小吃店,不管是透过某些美食散步达人或美食部落客的推荐,每一次为了要给阅读专栏的读者最美味的第一手消息,都要一家家深入探访,一家一家记录在扫街笔记中,而一吃再吃,挑嘴的舌头烙下了美味的记忆,有些店家再次光顾的理由绝不是为了工作,而是魂牵梦萦的滋味就如同总是耐心地排在店门外的人龙,当自己也不得不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才了解这排让人彼此挤着位子还是要一尝美味的小摊子里,原来,在台湾就有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味小吃!

  .夜猫子永远吃不到清晨美味

  说起台湾人的早餐,很有趣而且丰富,有人喜欢来份烧饼油条或蛋饼配豆浆,也有人喜欢吃碗羹面,有肉羹、花枝羹或鱿鱼羹等,也有人喜欢吃颗饭团或面线当早餐,更有人会吃古早味的咸粥、米粉汤、切仔面或米苔目,当然还有包子、馒头、凉面等等不胜枚举的早餐主角,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在这本书的头一部份把所有採访过的早餐店家通通写进来,因为在筛选的过程里我历经了许多的挣扎,我只能说,我大致上把许多好吃且在地人也十分推荐的店家兜了进来。另外还精选了4家隐藏版早餐,要让读者跟着赏味,用美食来唤醒一天的开始。

  ◎加班族与运将的幸福宵夜

  在当美食记者时,总会熬夜到很晚,把今天早上吃过採访过的店家稿子交出去,然后再拿着相机出门去拍「宵夜美食」,身材因为这样不断地吃吃吃而变胖了10公斤,然而,在台湾的生活里,最幸福的,还是随时都可以吃到美味小吃的宵夜。像我在法国唸书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想到台湾的,都是夜市里的美味,还有某些我经常在夜里跑出去吃的人气小吃摊子。

  尽管宵夜多「万恶」,我还是要告诉大家那些小吃是很棒的「宵夜美食」!像我非常推荐的西门町「无名关东煮」,已经是在地老店了,一盘童年时光的蛋包饭是我的最爱;那家永远要排队等位子的「阿财虱目鱼肚」也是,让我不再讨厌吃虱目鱼;还有永吉路30巷里头,从路边小摊卖到变成大店面的「四川特色卤味面店」,还是一天到晚在排队,永远在10点左右就把卤味卖完,让人特地赶去想吃都还吃不到。

  ◎不管天气只要人气─没有四季之分的排队冰店与饼店

  早期在我还从事媒体工作时,我每天都在思考该做哪些美食主题?像「排队小吃」的念头一闪之后,让我开始挖掘台北市有哪些每天一堆人来排队的小摊子。如位于温州街上的无名萝卜丝饼小摊,尽管是大热天还是一堆人来排队吃热唿唿的饼,对我来说,真是奇观!而太晚来就买不到的「马叔烧饼」,那经典的「芝麻酱烧饼」,应该在台北市已经很少人在做了!所以,一定要把它收纳在这本书里。

  充满「热情」的饼吃完之后,当然要配碗让你「冷静」的剉冰!往往在夏季到来之前,我已经开始找资料准备介绍「各类剉冰」了!台北市是个美食大熔炉,当然剉冰凉品也是千百款。从早期小时候的「杏仁露」、「鸡蛋冰」到「粉粿」、「爱玉」、「仙草」,甚至是四种冰、枝仔冰、创意冰淇淋等,每一款在夏季的热卖程度,可以说是「全民都在疯呷冰」的感觉,每家剉冰老店门口都是满满的人龙。

作者简介

食尚作家 里维

  我常常在工作上或是旅行途中,利用「调镜头」的方式拍到美好的食物。我常自我解嘲,我真的是日本人口中的「失格的旅人」。当然身为媒体工作者,把每家不同的特色店家透过镜头,去呈现它令人流连忘返的味觉,正所谓有图有真相,让大家透过图片与文字与我一同来感受生活中最真实的美味。

  从巴黎留学回来之后,就以笔名里维及本名江烈伟等名号踏入出版及媒体界,负责美食消费等採访工作。目前除了自由作家外,在淡江、华梵、稻江等大学还开辟了「媒体行销」、「实用法语」跟「美食线写手」等人力加值课程。平日喜欢品尝美食美酒、假日爱跟朋友一起办趴做菜、也热爱到法国、日本等地旅行,未来计画执行「角落村」的世界饮食文化交流概念。

  曾经于回国后在FNAC举办过法国文学系列讲座,讲解法国文学与法式生活。当时还曾译有《卡布奇诺》、《阅读的十种幸福》、《幽默公寓2》等法国文学。在法国儿童书系方面也译有《太阳与生态系》生态科学童书、《遇见莫札特》、《露露克娜汀》等系列童书。2005年底出版个人创意食谱《恋上普罗旺斯的餐桌》。

  着有《法国人搞什么?在台湾也可以活得像个法国人》

个人部落格:

  .奇摩的「跟着小王子吃遍天下」tw.myblog.yahoo.com/levi-lepetitprince/  
  .痞客邦的「小王子的美食圣经」leviprince.pixnet.net/
  .Facebook脸书的「里维的幸福餐桌」粉丝专页

舌尖上的江湖:寻味陌生的城市 简介: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味蕾秘境。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美食指南,而是一场深入城市肌理,追溯风土人情与历史脉络的美食探险。《舌尖上的江湖:寻味陌生的城市》带领读者跳脱出旅游手册的刻板印象,走进那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苍蝇馆子”,品尝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与生活哲学的街头小吃。 我们相信,食物是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钥匙。每一口味道,都讲述着当地人的日常、他们的骄傲与无奈。本书的核心在于“在地性”与“人情味”。我们摒弃那些华而不实、仅供打卡的网红餐厅,转而聚焦于那些默默耕耘数十年,用手艺留住传统味道的匠人。 第一章:烟火气里的哲学——小吃与城市精神的对话 本章深入剖析了地方小吃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它不只是一种果腹的食物,更是特定地域生活方式的缩影。我们将探讨北方热气腾腾的肉夹馍如何体现西北人的豪迈与直接,以及南方一碗精致的早茶点心背后,对“慢生活”的坚持与仪式感。 我们将走访数个不同类型的城市——从历史悠久的古都,到充满活力的新一线城市。在这些地方,我们不谈米其林星级,只关注摊贩的坚持。比如,在某个老城区的巷口,一位坚持用老式石磨磨制米浆制作肠粉的阿婆,她对火候的精准把控,蕴含了对食材最原始的敬畏。这种敬畏,构成了城市精神中最坚韧的一部分。我们会记录下他们与顾客之间的互动,那些关于天气、家庭、市井八卦的简短交流,这些瞬间,才是食物温度的真正来源。 第二章:食材的秘密:从田间到街头 美食的灵魂在于原料。本章将展开一场寻源之旅,追溯那些决定小吃风味的“关键性”食材。我们不会满足于仅仅提及“使用新鲜食材”,而是深入到产地,探究这些食材的生长环境、采摘时机以及加工方式。 例如,考察制作特色腌制品的工艺。一个地区的泡菜风味之所以独特,往往与当地的水质、气候以及祖传的菌群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专访了数位专精于此道的老手艺人,记录他们如何解读“时令”,如何根据季节微调盐度和发酵时间。在沿海城市,我们将探究海鲜小吃(如特色海蛎煎或鱼丸)的供应链,分析渔民的捕捞习惯如何直接影响了最终的鲜甜程度。 此外,我们还会关注那些被现代工业化遗忘的“土法”制作技术,如手工拉制的面条、柴火慢炖的高汤。这些技术往往耗时耗力,但却能带来机器无法替代的口感层次与风味厚度。 第三章:味道的变迁:现代都市里的守旧与创新 城市在发展,口味也在演变。本章聚焦于传统小吃在面对快速城市化和新一代消费者时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我们记录了那些坚守传统的“老字号”。他们面临着铺面租金上涨、年轻人不愿继承手艺的困境。我们记录了他们如何拒绝使用廉价替代品,即使这意味着利润的减少。例如,在某处制作酥皮点心的作坊,坚持使用猪油而非人造奶油,只为那份独特的酥松口感,即便这让他们的成本高出数倍。 另一方面,我们也探索了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一代如何“改造”传统。他们并非简单地颠覆,而是以尊重为前提进行微调——比如改进卫生条件,优化包装,或者巧妙地融入现代人喜欢的健康元素(如使用低糖配方或增加粗粮比例)。我们分析了这些改良是否成功地保留了“神韵”,同时吸引了新的食客。这种“守正出奇”的平衡艺术,是当代小吃江湖最引人入胜的故事线。 第四章:地方的秘密语言:小吃背后的社交图景 食物是社交的媒介。在不同的城市角落,不同的小吃扮演着不同的社交角色。本章将呈现一幅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 清晨,路边摊的豆浆油条是上班族启动一天的能量补给站,那里充满了匆忙但热络的问候;深夜,大排档里的烧烤则是结束一天劳累后,朋友间卸下心防、畅谈理想的场所;而茶馆里的糕点,则往往是家庭聚会或商务洽谈中,调节气氛、增进情感的润滑剂。 我们将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细致观察和访谈,揭示特定小吃如何成为一种无声的身份认同符号。对于一个城市的外来者来说,学会如何点单、如何选择最佳的佐料,甚至是理解当地人对某个摊位的“偏爱”,都构成了一种融入地方文化的“秘密语言”。书中收录了大量当地人推荐的“非官方”美食地图,这些地图往往不会出现在主流旅游攻略上,而是深藏于社区的口碑之中。 结语:一次关于“本真”的追寻 《舌尖上的江湖:寻味陌生的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体验食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希望读者在品尝任何一道小吃时,都能感受到那份渗透在食材、技艺和人情味中的“本真”。真正的美味,往往不在于华丽的辞藻和精致的摆盘,而在于对传统不变的坚守,以及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拿起这本书,准备好你的味蕾,开启一场深入灵魂的寻味之旅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法国情调里的台湾味
推荐序─老饕带路,从早到晚都是飨受!
自序─美食圈到底吃什么?!从早吃到晚的50严选
编辑的话─24H想吃就吃─专属的贴身美食导览

TASTE 1 清晨─不「早」起永远吃不到的清晨美味
一早起床,想喝杯豆浆还是吃碗肉羹?
【中正区】超大的韭菜盒,充满人情味的早餐─大三元早餐店
【中正区】名家推荐的老滋味─林家干面
【中正区】晚来吃不到的包子─康乐意小吃店
【中正区】国际时尚感的早餐店─阜杭豆浆
【中山区】媒体圈偏好的道地家乡味─嘉义香菇肉羹小摊
【中山区】夯到日本去的台湾人气小吃─阿财彰化肉圆
【大安区】以川味挂帅的上班族最爱─芝乡凉面
【信义区】凉面店里有鲨鱼的人气小店─易家凉面
【文山区】总统常光顾的包子店─青岛包子
【万华区】部落客及店家都推崇的店─阿春凉面
【万华区】油醋皆香的传统好味─老麦面店
【大同区】东石直送的大而美新鲜蚵仔─颜家蚵仔面线
【大同区】光汤底就令人回味不已的幸福美味─柴寮仔米苔目
【大同区】汤里的米粒会跳舞─双连肉粥
【大同区】双连老字号的弹Q美味─燕山汤圆
【大同区】「现煮」的肉羹鲜味,就是好吃─大龙峒肉羹
【大同区】接近百年的台湾老面店─「卖面炎仔」
【大同区】庙门前的台式家常饭汤─叶家咸粥
【士林区】企业大老也热爱的在地好味道─「勇伯米粉汤」
【北投区】北投人每天吃卤到化汁的市场好味─矮仔财鲁肉饭
【北投区】吃得到鲜肉条的排队肉羹─「汉奇肉羹」
【隐藏版】「粒粒分明」的古早味油饭─大龙峒油饭
【隐藏版】隐身在民房车库里的美味膜拜─双连车库油饭
【隐藏版】每週只卖两天的节庆传统味─双连润饼小摊
【隐藏版】没招牌却传香千里的饼─邻长早餐店

TASTE 2 宵夜─加班族与运匠的幸福宵夜
夜猫子哪里吃?宵夜真的是越夜越美丽
【中山区】离岛的家乡味,黑芝麻面」最特别!─马祖面店
【松山区】运将大哥的美食天堂汤─司机俱乐部
【大安区】喝一口汤就会上瘾的必吃宵夜─阿文鱿鱼羹
【信义区】让人口水直流的经典川味双酱─四川特色卤味面店
【文山区】入口弹脆的独家双管美味─景美双管四神汤
【万华区】观光客爱排队的台南风味─阿财虱目鱼肚
【万华区】吃过的老饕都会回流─昆明街无名关东煮
【大同区】重庆30年猪脚大王老店,温暖老台味─当归猪脚
【大同区】运将最爱「鲯鱼米粉」,百吃不腻!─新竹鲯鱼米粉
【士林区】现点现煮的平价极品粥─世界一粥

TASTE 3 人气夯店─排队才吃得到的美味
 不管天气只要人气─没有四季之分的排队冰店与饼店
【中山区】晴光商圈超人气的粉粿爱恋─城市爱玉与 大家爱玉
【中正区】吃一个不过瘾的「芝麻酱烧饼」─马叔烧饼
【大安区】让人欲罢不能的酥脆口感─  萝卜丝饼
【大安区】下课学生们最爱的「葱味」─巧房馅饼
【信义区】强调多层次口感的便宜饼食─哈尔滨葱花大饼
【万华区】古早「把晡」款的零嘴冰─永富冰淇淋
【万华区】西门町看电影必吃的冰─杨记玉米冰
【万华区】因电影「艋舺」再次火红的老店─龙都冰果
【万华区】给人惊奇感受的传统冰品─「雪王」与「丽华饼店」
【大同区】再远都一定要绕去吃的冰店─杉味豆花
【北投区】永远都在创新冰品的老店─水龟伯
【士林区】新鲜的草莓汁调入牛奶,正妹最爱冰店─好奇营养豆花
【北投区】配料丰富如糖果屋的冰品─ 陈家剉冰
【新北市永和区】色彩华丽缤纷的粉粿冰─「福满溢」黑糖剉冰
【新北市三重区】人气「蜗牛饼」,好吃又香脆─「蜗牛饼舖」

图书序言

自序

食尚作家 里维 美食圈到底吃什么?!从早吃到晚的50严选

  从小,我就是一个在「吃的方面」很难搞定的小孩,偏偏又出生在一个爱吃的家庭!一家大小团圆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同时,就会此起彼落地品头论足一番,把眼前的盘飧从食材鲜度、烹调火侯等,彻底进行一番热烈的讨论。说真的,这源自小时候对爷爷的记忆,因为要讨好爷爷这嘴巴特别厉害的老饕,还真的很难,印象中,只有妈妈的手艺可以让爷爷没话讲,从小就跟在妈妈身边,我知道,妈妈除了烹饪天份外,还多了份用心。

  这也是妈妈教给我的美食第一课:「要了解用餐的人的习惯与喜好」。等到渐渐长大之后,以前不吃的东西,像是茄子、苦瓜、生鱼片等食物,通通变成爱吃的或可以接受的,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从小是多么难搞!为了顾全营养,妈妈还把煎好的土魠鱼用成鱼块拌入粥里头让我吃,咸咸带着米香的鱼肉粥,总能让小时候的我吃得好开心!

  当然,家里的餐桌上永远有着妈妈精采的厨艺,也让小孩子们开心地长大,外食的机会自然就少很多。偶尔妈妈也会带着大家在家里附近吃吃担仔面、米糕、土魠鱼羹、清蒸肉圆、棺材板、碗粿、鳝鱼意面等,而这多半都是「宵夜场」点心或是全家不在一起用餐时,用来打牙祭的。说真的,我从小还真的是「从早吃到晚」(虽然食量很小),到现在都还依稀记得自己在打瞌睡中被爸妈挖起来去吃美味的担仔面的那一幕…。

  从法国到台北 ─ 美食是旅人一步一脚印的味觉记忆

  随着年岁渐长,高中毕业后就离家到台北,对台北这让人又爱又恨的首善之都,从冬天湿漉漉的天气都要重新适应,连饮食的口味都要跟着调整。所以,一开始吃到台北的沙茶鱿鱼羹,会觉得「口味怎么那么咸?!」随着来台北久了,吃过许多小吃或店家,加上出国唸书回来后,跨行走入媒体、担任消费美食记者,对台北这城市的小吃生态虽然不算陌生,但要找到让不同的人满意的美味,还是要靠「扫街」一步一脚印,才能慢慢发现。

  这两年,金融风暴让景气走下坡,大家也开始了「省钱大作战」,我便开始着手进行台湾「排队小吃」系列介绍,把那些又便宜又热门的街头小吃好好地介绍了一番,这风潮还让某些电视美食节目跟进报导。之后更继续进行「巷弄美食」、「夜市小吃」跟「吃遍台中」等系列报导,并以团购排行榜美食来做「美食秘密客」检视,引起网友们热烈点阅,也让我应邀参与谈话性节目,大谈台湾小吃的爱恨情仇。

  殊不知,吃美食固然很幸福,可是当你每天都要面对美食,并把它变成工作压力时,吃东西的动机再也不单纯,乐趣自然少了很多。在那些「从早吃到晚」加上「从早写到晚」的忙碌日子里,每天面对的是大太阳高温,还是要继续去扫街,用力找出哪些目前还被遗忘的街头美食,当然也吃到许多令人摇头的「地雷店家」。在这些被我打叉叉的店家里头,有些还是非常出名的排队店家,登门一吃的结果,「真是我的妈呀!这么难吃也有这么多人排队?」

  或许,有人认为美食观感「见仁见智」、「酸甜苦辣咸」各有所爱,的确,在口味拿捏上是「见仁见智」,但就食材运用比例拿捏、烹调火候手法来看,基本上都是要有一定准则的,不然,师傅怎么教徒弟呢?怎么会有所谓的配方?更何况,「食材鲜度」,也应该是烹调者最基本的坚持。

  美味尽在人心,「比较」是进步的动力

  2010年到稻江大学教育推广中心开了两堂「美食线写手养成班」,教学生如何缮写部落格,如何扫街找店等技巧,学生也在课堂上颠覆了自己以前对美食的认知。也许,他们都觉得自己已经吃过最好吃的「某某」食物,究其实,吃过的店家太少、导致比较值太少,如何能知道评判的标准在哪呢?所以,当个美食记者除了要会扫街,懂得如何扫街外,还要有够多的比较值,才能说出个好坏,也才能对自己的读者负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的是大大的不容易!

  转眼间,民国百年来到,台湾的小吃正夯,大家更要开始重视自身努力的价值。小吃「快快吃完,快快离席」的饮食习惯,非常符合台湾人的个性与生活方式。要在最短的时间判断哪种小吃好吃?那种经营多年、坚持单纯只卖一种口味的小吃,应该都不会太差。你想,年复一年地煮同一样东西,只要方法对、用料实在,老店成为名店自然不难。在庆祝民国百年同时,我也将自己累积多年经验、辛苦扫过的店家,从早到晚精选出店家,邀请大家同来分享。

推荐序

NOW news今日新闻网採访中心主任 庄雨琳

  法国情调里的台湾味

  里维这个人,我是从《恋上普罗旺斯的餐桌》这本书上,透过那张阳光迷人微笑的脸而认识的。后来,因缘际会,有了机会和里维共事。当时,我一样每天做着我的硬梆梆政治、财经新闻,但看着里维日日在美食新闻领域里悠游,我心上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在媒体圈陪着线上记者这么多年,里维几乎是我所身处的报社,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带枪投靠」的「专家记者」,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晤谈,当下就决定邀请他来加入我们的团队。因为,我真的很想看看,本来就是「美食大师」、「厨艺专家」、「美食作家」的里维,要如何把这么多重的身份,做一次彻底完美的结合与发挥。

  在媒体圈工作,总是让人紧张、无法纾放,美食方面的报导,在这样的大环境氛围下杀出重围,说真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身处的网路原生即时报里头,要质量俱进、要耳目一新、要吸引读者、要老旧并重、要高低合宜……许许多多的要求,同样是这样框框在里维这位「美食路线记者」的身上。

  认识里维的人,看到这里,恐怕心里头正在疑惑着:「结果里维没跟妳翻脸?!」我的答案是「并没有!」里维不但没跟我这「要求精」、「贪心鬼」翻脸,而且还多给了更多更多,不只是为我、不光为ETtoday《东森新闻报》、NOWnews《今日新闻网》,而是为了更多更多他珍惜的网路新闻读者。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他在过程当中的心血结晶之一。

  从2005年出版《恋上普罗旺斯的餐桌》到2010年写下《法国人,搞什么?!》,里维成功在台湾文化圈引爆法国风潮,而在这几年期间,与里维在同一家报社工作,时时被里维浪漫却踏实的法国特质所感染、所导引。尽管如此,里维心底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来时路。在巴黎接受法国文化洗礼的他,其实是台中长大的孩子,台湾味像老卤汁、女儿红一样,越陈越香。

  欣闻好记者、好同事、好朋友里维又要出书和大家分享好吃、好玩的,翻看这本《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我心里头的感受可是五味杂陈,当读者们边看边流口水,盘算着怎么跟着吃的同时,我的脑中却是里维顶着太阳铁着腿、小白脸变小黑脸的画面……原来,泪中有笑、雨后彩虹就是这么一回事。

  法国情调里头的台湾味,这本书,见证了里维的坚持、完整了里维的努力。恭喜里维!恭喜台湾!

  资深美食记者 张瑀庭

落入凡间的小吃王子—里维

  认识里维算算也有七、八年,他从一个餐厅老板转换成美食作家,我一点都不惊讶!

  我在《苹果日报》担任美食记者期间,因缘巧合曾有幸採访他在台中经营的小餐厅,记得餐厅只有三、四桌,那时我点的菜色有手工的义大利面疙瘩、南瓜浓汤、玫瑰奶茶,整套吃来简单不失美味,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从菜单到装潢,处处都可以看到他的细腻及用心,尤其绿手指的他,也在花园栽种许多新鲜香草,用来入菜,鲜香的滋味更是令我激赏。

  后来餐厅因故歇业,我虽然惋惜,但却很欢喜里维开启人生的另一扇门。再见到他时,他依旧热衷美食,只是身分改变,开始吃吃喝喝评论起食物。他曾经跟我说过当年妈妈台湾菜、小吃都一把罩,是他美味的启蒙者。不知是对妈妈的怀念还是嘴馋,他开始寻找记忆中的台湾味。

  他在Now news担任美食记者期间,为了让美食版面充实和实用,他白天写稿,傍晚背着相机出巡,锁定一个区域边找美味,边细心纪录,他常跟我分享,「这个鸭翅毛拔的很干净」、「这里的小菜做得很精致」、「你看这面条是现打的特别Q」、「这里的泡菜很道地」,身为他的好友,我偶而会跟他一起穿梭大街小巷到处找好料,见面时我们的话题也永远都是「哪里有好吃」、「最近吃了什么好吃」、「这个好料千万别错过」等等,我们常常边吃边讨论,还交换彼此的情报。

  前阵子经济不景气,脑筋动的快的里维开始为上班族着手採访一系列小吃,他每天顶着大太阳到处採访,有时后听到他沮丧地说:「整天没吃到什么好吃的!」,有时候他又用充满惊喜又神祕的口吻告诉我,「改天我带你去!」没错他就是如此热心又爱分享的大男孩,以前在法国读书时,他很喜欢研究食谱,北上后,就算一个人他也喜欢下厨做好菜给朋友吃,像我就吃过不少他的私房好菜,他常告诉我说,在台湾也可以过得很法国。
 
  这次,生在台南小吃之都的他,就像落入凡间微服出巡的小王子,不管是《从早吃到晚》还是《从北吃到南》,他将各地小吃一一品尝、整理,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鑑,相信大家只要手上拿着这二本书,就可以感到他好似在你身边陪你四处吃透透般的美妙。这二本书是里维这些年的心血和结晶,也是一步一脚印的成果,我相信他妈妈在天之灵看着他的努力,一定很欣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就对美食充满热情,尤其热衷于探索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地道美味。市面上关于美食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打动我的,往往是那些有温度、有故事的内容。《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老饕”和“在地人必推”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经验丰富、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美食家形象,他/她不是那种追逐潮流的人,而是真正懂吃、懂生活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带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风味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美食列表,更重要的是,它能教会我如何去品味,如何去感受。比如,在吃一道煎饼果子的时候,老饕会如何评价它的层次感,如何分辨出面糊的比例是否恰当,如何欣赏脆饼的酥脆程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层次的美食探索欲,让我不仅仅满足于“吃到”,更能“吃懂”,去感受每一份食物背后所蕴含的匠心和情感。

评分

《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平时就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吃,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特色小吃,总觉得它们承载着浓浓的地域风情和历史的痕迹。但是,作为游客,我们往往很难接触到最真实、最地道的美食。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经过包装的“网红店”,真正的好味道反而被埋没了。所以我对这本书抱有非常大的期待,我希望“老饕”能带我领略最纯粹的美食体验。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非常详尽的介绍,不只是简单地列出店家名字,而是能详细地描述每一款小吃的口感、味道、香气,甚至是可以唤起读者美好回忆的场景。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于“早吃到晚”这个概念的详细解读,比如一天中不同时段,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小吃最受欢迎,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以及在什么时候品尝最能体会到它的精髓。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种“慢食”的哲学,去用心感受每一口食物带来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复古又带着点生活气息的插画风格,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仿佛能闻到街边飘来的食物香气。我平时就特别喜欢研究各地的小吃,但很多时候,即使去了当地,也很容易被游客的攻略带着走,吃到一些“网红”但味道一般的店。这次看到《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这个书名,简直击中我的心!“老饕”这两个字就代表着经验丰富、懂吃懂生活的人,而“在地人必推”更是金字招箴,说明这本书里的推荐绝对不是那些人造的噱头,而是真正能让当地人也排队也要吃的美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我之前从未听说过,但却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店,比如那种藏在小巷子里,没有华丽装修,但老板娘的手艺却能让全家人都念念不忘的秘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店名和地址,更能深入挖掘每一样小吃的背后故事,比如它的由来、食材的讲究、制作的秘诀,甚至可以分享一些老饕品鉴的独门绝技,比如如何通过一看、二闻、三尝就能分辨出小吃的真味。这样读起来,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美食的传承。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灵魂,从它的市井小吃开始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方式。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才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拿起来了。我非常好奇“老饕”这个身份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她是如何做到从早吃到晚,并且还能精准捕捉到每一个时段最适合品尝的美味?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一日游”的美食地图,不仅仅是早点、午餐、晚餐的简单划分,而是更细致地,比如清晨的豆浆油条,上午的特色点心,午后的小茶点,傍晚的街边小吃,甚至是深夜的暖胃夜宵。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避开高峰期,如何点单才能吃到最地道的招牌,以及在品尝过程中可以注意的一些小细节,比如搭配的饮品,或者如何与店家进行一些有趣的交流。光是想象一下,就能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美食之旅充满无限的期待,感觉这本书会是我的下一趟旅行的最佳伴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老饕带你从早吃到晚:在地人必推人气小吃》真的太有吸引力了!我一直是个对外地美食充满好奇心的人,每次旅行前都会做大量的功课,但往往发现,那些攻略里推荐的店,要么排队到天荒地老,要么味道平平,甚至有时候还会踩雷。所以,看到“在地人必推”这几个字,我真的感觉找到了救星!我想象中的“老饕”应该是个非常懂得生活、非常懂美食的人,他/她不会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是能挖掘出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真正有味道、有故事的店。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有那种,你只要跟着“老饕”的指引,就能吃到当地最地道的味道,不用再费心去筛选,去比较。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吃法”建议,比如哪种小吃配什么酱料最棒,或者在吃哪种小吃的时候,一定要配上一杯当地特色的饮品,这样才能达到味蕾的极致享受。而且,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关于小吃制作的小知识,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都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消费者,更像是一个美食的探索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