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摆脱恐怖食品添加物(附VCD)

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摆脱恐怖食品添加物(附V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品安全
  • 食品添加剂
  • 健康饮食
  • 营养学
  • 家庭健康
  • 科普读物
  • 健康生活
  • 饮食健康
  • 食品真相
  • VCD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今天吃了多少毒?
  饭团→乳化剂
  香肠火腿→防腐剂
  面包油条→膨胀剂
  塑化剂、石油色素、漂白剂、阿摩尼亚…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吃的食物吗?

  向食品添加物说不,让全家人吃得安心,《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摆脱恐怖食品添加物》
  统整国内市场食品添加物滥用情形,告诉您蜜饯、香肠、热狗、豆干制作过程的秘辛,并提出解决之道,教您自己动手作安心食物的作法,附上清晰的照片,一步一步,只要照着买、照着做,就可以远离各种化学合成物质的危害,「健康要从改变冰箱、厨房生态做起」!

  摆脱塑化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物,找回饮食与健康的平衡。

  附赠免费VCD: 新手也能立即上手的 9 道无添加食谱!

作者简介

素人天然食研究会

  为一群关心家人健康饮食、爱好慢活健康的主妇们所组成。由于市售食品一再出现问题,在读过《恐怖的食品添加物》、《超市食品的恐怖真相》、《速食的恐怖真相》(世潮出版),《与食品添加物和平共处》、《该给孩子吃什么──健康决定于幼时饮食》(世茂出版)等书之后,终于彻底觉悟,「健康要从改变冰箱、厨房生态做起!」不再依赖市售食物成品,彻底贯彻买食品前先阅读「成份表」、「制造日期」、「保存期限」,并选用天然食材,取代市售品,制作健康又美味的食物!

推荐者简介

王康裕

  台北医学大学药学系第一届毕业之资深药师、胃药第一品牌「吉胃福适」创办人、「无毒的家」国际连锁创办人。

  58岁那年,长期工作应酬的生活型态使他健康亮起红灯,后来更历经嵴椎、神经纤维瘤、切除胆囊等多次手术。但第一眼见到他的人,都会惊讶于他的精神健旺,而且活力十足地四处演讲授课,完全看不出曾经疾病缠身,这完全归功于他採行的低温烹调,以及有机健康的生活。

  从药桶变成药王,从药活改成乐活,再到慢活。当众人都想当永远的CEO,2009年5月1日,王康裕却毅然从两大知名企业的CEO退下,成为自在优游人生的OEC。他并将一生的养生心血结晶,写成《非常识  低温烹调──35 ~ 85℃的未病养生》一书,交由世潮出版社在2011年10月出版国际中文版和英文版。

王明勇

  原本是中原大学建筑土木系毕业的建筑工程师,对工作更是满腔热血,曾参与一个大型眷村改建案,在吊车上模板掉落的意外中受伤,之后奇蹟般好转,于是毅然决定转换跑道、从头学起,开始进修相关学分,并远赴德国、瑞士、日本、澳洲、美国、加拿大体验养生研习,终于成为新世代的饮食专家。目前致力于推广健康饮食「三好(我好你好环境好)运动」。TVBS「健康两点灵」、「女人我最大」、「MONEY我最大」、东森电视「五七健康同学会」、纬来电视「冰火五重天」、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专家来宾。出版有多部着作。

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摆脱恐怖食品添加物(附VCD) ——揭开现代食品工业的迷雾,重获餐桌的自主权 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前,你是否曾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那些色彩鲜艳、保质期惊人的食物,真的安全吗?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味”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我们不愿触及的真相? 本书,《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摆脱恐怖食品添加物(附VCD)》,并非一本单纯的“健康指南”,它是一次深入现代食品工业腹地的探险,一次对我们日常饮食习惯的彻底审视。它旨在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为每一个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反恐”行动方案。 这不是一本贩卖恐慌的书,而是一本授予力量的工具书。 第一部分:揭开“好味道”背后的化学面纱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工的黄金时代”,然而,这种黄金的色泽,往往是用化学合成物精心调配出来的。本部分将带你认识那些在食品标签上堆砌如山的字母和数字——食品添加剂。 深入剖析常见的“四大天王”: 防腐剂的“永生之术”: 它们如何延长食物的生命周期,而这种延长对人体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可能意味着什么?我们将详细解析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常见防腐剂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的长期影响。 色素的“视觉欺骗”: 从鲜艳的糖果到诱人的饮料,人工色素如何影响儿童的注意力和行为?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柠檬黄”的存在,而是探究其来源、审批标准以及国际上对不同类型色素的最新限制。 增稠剂与稳定剂的“口感工程”: 为什么酸奶会变得如此浓稠?冰淇淋为何不易融化?卡拉胶、黄原胶等物质如何模拟天然食物的质地,以及长期摄入对肠道菌群的干扰。 甜味剂的“甜蜜陷阱”: 代糖真的更健康吗?从阿斯巴甜到三氯蔗糖,本书将对比不同代糖的代谢路径,解释为什么无糖产品可能比含糖产品对血糖波动造成更大的影响。 本部分不只是罗列清单,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风险评估”的思维模式。 你将学会如何根据添加剂的种类、用量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风险判断。 第二部分:从原料到餐桌的“供应链透视” 现代食品生产依赖全球化的供应链,这意味着我们吃的食物在到达我们手中之前,已经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旅程。本部分关注的是食品从源头到加工环节中不可避免的污染与转化。 聚焦农药残留与重金属: 我们探讨了“最大残留限量”(MRLs)背后的实际操作空间,以及哪些食物(如“脏十二”名单上的蔬果)是需要优先考虑有机替代的。同时,针对水体污染和土壤退化带来的重金属(如铅、汞、镉)在食物链中的富集效应,提供了家庭自测和预防的初步知识。 加工过程中的“隐形敌人”: 高后果的油炸与高温: 深度解析反式脂肪的形成过程,以及丙烯酰胺等在高温烹饪(如薯片、饼干)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包装材料的迁移: 塑料容器、保鲜膜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和双酚A(BPA)如何在加热或接触油脂时“潜入”食物,影响内分泌系统。 VCD 影像支持: 随书附赠的VCD中,将直观展示一些关键的实验或田间考察片段,让抽象的化学概念具象化,例如观察某些防腐剂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效果,或不同油品在高温下的变化。 第三部分:重塑你的厨房——“非加工食物”的实用指南 知识的目的是行动。本部分将完全聚焦于如何通过智慧的选择和简单的烹饪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假食物”的依赖,回归到自然、完整的食材。 选购的“火眼金睛”法则: 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购物策略,帮助你在超市中快速识别“高风险”产品,并推荐“低风险”的替代品。 1. 解读标签的艺术: 不仅看排名前几位的配料,还要关注配料的数量。如果配料表超过五种,且包含大量看不懂的化学名称,应立即警惕。 2. 拥抱“单成分”原则: 优先选择配料表只有“一个成分”的食物(如纯牛奶、纯橄榄油、原味坚果)。 3. 识别“伪装的天然”: 很多产品声称“天然”,但其加工过程依然复杂。学会区分“天然提取物”和“人工合成物”。 家庭烹饪的“减负”革命: 本部分提供大量实用的厨房技巧,教你如何用天然材料替代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天然着色剂: 用甜菜根粉替代人工红色素,用姜黄替代部分人工黄色素。 自制保鲜技术: 学习利用天然的酸(醋、柠檬汁)和盐进行短期腌制和保鲜,取代化学防腐剂。 油脂的智慧选择: 区分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并针对不同的烹饪温度选择最耐热的食用油。 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制化”建议: 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具体的“避雷”清单和营养替换方案。 结语:回归餐桌的掌控权 《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的目标是消除你对食品标签的恐惧,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选择能力。食品工业在不断进步,但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必须进化。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不能吃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才能吃得更真实、更健康”的行动手册。 拿起这本书,就是拿回了你餐桌的最高主权。 告别被动的接受,开始主动的甄选。你的健康,从你拒绝下一块“假食物”开始。 --- 本书特色: 实践导向: 每章末尾附有“行动清单”和“家庭实验”。 图文并茂: 大量对比图,直观展示添加剂前后的食物差异。 附赠VCD: 独家视频内容,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专家视角: 内容基于食品科学、毒理学及营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你的身体选择最简单、最纯净的燃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从塑化剂谈起

第一章恐怖的食品添加物──我吃的食品安全吗?
食品里为什么会放添加物?
恐怖的市售加工食品──我吃的食品安全吗?
1.豆浆、奶茶、三合一咖啡(乳化剂的问题)
2.罐装、瓶装饮料
3.热狗、火腿、香肠、培根、腊肉
4.一罐100元与一罐20元酱油的差别
5.豆腐、豆干素料,起司(素食的问题)
6.乳酪、起司、干酪里的凝结剂
7.饮料爱好者的恶梦:珍奶、粉圆、芋圆、仙草冻、爱玉里的添加物
8.脱水蔬果干:蜜饯、果干、金针、白木耳、红枣、枸杞
9.烘培糕饼里的添加物:月饼、蛋黄酥、绿豆椪、凤梨酥
10.油条、松饼、甜甜圈、双胞胎(膨胀剂)
11.面包、馒头、包子、面条、米粉
12.便当是食品添加物的大集合

第二章食品添加物总体检──今天你吃了多少毒?
食品的正确标示
防腐剂
抗氧化剂
杀菌剂
漂白剂、保色剂
着色剂
膨胀剂和品质改良剂
调味剂
黏稠剂和结着剂
乳化剂和香料

第三章自己做无添加安心食品──请你跟我这样做,新手也能立即上手!
助你一臂之力的帮手【器具与容器】介绍
动手做超省力梦幻逸品各式机器
如虎添翼的梦幻逸品各式器具
第一次做也能成功!【我们试过绝对不失败】食谱
豆浆
豆花
豆腐
花生酱
果酱
果冻
布丁
日式蒸蛋
爱玉冻
仙草冻
芋圆.地瓜圆
粉圆
美乃滋
面条
肉松.鱼松
鸡块
萝卜糕

图书序言

前言

2011年5月底,卫生署公佈了一则新闻:

  『食品药物管理局与检调合作查获市售「起云剂」含有塑化剂成分DEHP 』

  这个消息一发布立即引起恐慌,大家都害怕自己吃到了有害的物质。

  「起云剂」是一种合法食品添加物,经常使用于果汁、饮料等食品中,通常是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作用在使加工食品的颜色更好看。由于制作起云剂需要使用天然的棕榈油,棕榈油放久了会变质,因此添加塑化剂,加上塑化剂价钱只有棕榈油的1/5,因而才在市场畅行了30年之久。

  塑化剂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不可以添加在食品中,也已被环保署公告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就算是盛装食物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在「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中规定,可以容忍溶化出来的DEHP量是1.5 ppm。

  但是DEHP究竟是什么呢?会造成哪些毒害?从维基百科可以查到: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或DOP),化学式:C6H4(CO2C8H17)2,学名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是邻苯二甲酸与2-乙基己醇生成的酯。它是最重要的邻苯二甲酸酯,也是使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塑化剂。

  DEHP事实上就是一种PVC塑化剂,常见于保鲜膜(PVC保鲜膜)等与食物相关的容器,例如塑胶袋、塑胶碗、塑胶杯里面,用来制造出柔软透明有弹性的容器或包装塑胶袋,塑胶膜。

  PVC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对这个英文很陌生,但是恶名昭彰的戴奥辛,就是燃烧包装电线电缆的PVC所产生的。这样一看,果然非同小可。

  DEHP有什么危害呢?在卫生署所公佈的文件中,定义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国家癌症中心则定义为第2B类致癌物,也就是确认为一种致癌物质。环境荷尔蒙指的是生殖与发育毒素,对发育中的男性生殖系统有很大的影响,譬如出生的男婴生殖器官阴茎短小、先天畸型、尿道下裂与隐睪症。若在成年男性体内DEHP浓度愈高,精子的数量就会愈少,品质跟活动力也愈差,也就是不孕的情形。包括生殖率降低、流产、天生缺陷、异常的精子数、睪丸损害、以及导致肝癌与肾癌等。

  2009年秋天,中华民国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公佈,市售仿冒布希鞋、塑胶鞋含有可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DEHP)超标。建议消费者应该先穿上袜子,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胶鞋)。2011年4月,经济部标准检验局查到市售塑胶手表、玩具含有过量可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DEHP及DINP。因此市面上的塑胶制品含有过量DEHP的印象,使得有心的父母产生戒心,拒绝购买,以免造成家人和孩子的身体伤害。

  由于DEHP不是食品里容许的添加物,因此在食品添加物的危害里面并没有将DEHP纳入,这就跟前几年恶名昭彰的三氯氰胺事件有类似性质,两者都不是食品添加物,却加入食品,造成危害。

  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本应该带来便利与幸福的科学,却反而带来了灾难。从前没听过的名词:环境荷尔蒙、经皮毒基因、重组食物、狂牛症、食品包装标示不实、辐射食品、过期食品等,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或翻开报章杂志,随时都可见到这些和食品相关的报导。

  特别是一家之「煮」的主妇们,由于掌握着家里的厨房大计,绝对不希望自己买回来的食物会毒害全家人和自己的孩子,因而常常不知所措:「到底该给孩子吃哪些食物?」「让人安心的食物在哪里?」。

  我们的生活太便利了!到处都是速食和小吃,便利商店里24小时贩售着加工食品,不断播放的电视广告,一再地给大众洗脑,使得大家以为,只要购买着名厂商制造贩售的食品,一定没问题!结果,食品含有塑化剂的新闻报导,却大大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原来广告做得大,并不代表比较安全!同时,也对着名食品业者产生了怀疑。

  自塑化剂事件以来,食品添加塑化剂的阴影,虽然看来大致上告一段落,却因为厂商的不明白告知,使得大众觉得还在迷雾中不是很清楚。究竟自己吃的是什么?除了不该添加的物品以外,是否吃进了许多合法却有害的物质?

  就是因为厂商这样模煳的态度,使得大家只好自立自强,自己去追究市售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结果发现了惊人的内幕。不是这些厂商不愿意告知,而是,加工食品的确都有不可告人的恐怖真相!

  譬如,许多食品添加物虽然合法,却已经陆续有医学报告指出,这些添加物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例如,食用色素中,有些研究指出会引发过敏。饮料里的代糖宣称可以减少热量摄取不发胖,结果却有引发膀胱癌的风险。

  更甚者,有些我们根本不知到会添加到食物中的食品添加物,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竟然会出现在想不到的地方!例如,一个简单的火腿三明治,竟然就含有乳化剂、抗氧化剂、食品、改良剂、亚硝酸纳等。看似健康的营养早餐,却吃下了这么多不该有的东西。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妨害呢?没有官员敢下定论,也没有食品业者敢打包票。

  厂商都会说,食品添加物在法定安全范围内,请安心食用。问题是,东吃一点,西吃一点,累积起来就可观了。

  事实上,如果要避免食品添加物的危害,首先就要尽量避免「祸从口入」,也就是不要购买经过多次加工的食物。因为,在食物加工的过程中,都免不了要添加各种物质,让产品看起来美观好吃,又能保存长久。

  为此,「素人天然食研究会」决定自立自强,将市面上常见的食品添加物一一找出来,并寻求对应之道!只要作过一次,透过实际制作芋圆、肉松、汉堡等过程,读者们应该就能实际体会到「自制品」与市面贩售品完全不同之处!

  摆脱恐怖食品添加物的第一步,请动手自己作,就能实际体会!

图书试读

今天我们走进市场和超市,随便拿起一罐饮料、一盒饼干、一包火腿、一瓶酱油,会看见上面的成份表註明的食品添加物:果胶、胺基酸、柠檬酸钠、焦糖色素、苯甲酸钠、次氯酸钠、维生素E……等。

这些令人难以记得的化学专有名词,提供我们的味觉不同的感官享受。次氯酸钠可以让切好的蔬菜杀菌,延长蔬菜的保存期限;苯甲酸钠其实就是防腐剂,普遍存在于孩童青少年爱喝的碳酸饮料中。糖精钠盐、阿斯巴甜能增加蛋糕和饮料的甜度,又能维持低热量,让爱美的女士们趋之若骛。色素使让食物的颜色漂亮诱人,而且可以长时间维持产品卖相。这些都是食品添加物的杰作。

食衣住行是人生的大事。人必须要吃东西才能活下去。虽然我们无法避免食品添加物存在于生活中,但却可以借由对食品添加物的认识,主动避免对身体的伤害。

我国卫生署规定,食品标示指的是「标示于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或食品用洗洁剂之容器、包装或说明书上用以记载品名或说明之文字、图画或记号。」

关于食品的成分,在包装上面必须清楚地标是制造日期及成分等,主要有五大类。第一是「品名」,也就是食品的名称。第二是「内容名称及重量、容量或数量」。第三是「食品添加物名称」。第四是「制造厂商名称、地址、电话」。第五是「制造日期、保存期限」。

在购买食品前,要仔细看清包装标示,才不会选到过期食品。但是有经验的消费者就知道,食品包装上的标示常常混淆不清,让人眼花撩乱。

譬如,目前国内通用的日期标示法,是以民国和西元共存。有的标示民国,有的标示西元,而且有的是从年份起头,有的是从日期起头,非常混乱。

目前通用的年份表示有三种形式,以民国100年为例,有部份厂商标示民国年「100」,有部份厂商标示省略性的西元年「11」,有部份厂商标示完整性西元年「201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一件民国100年9月5日生产的食品为例:
1.2011 09 05(完整西元年 月 日)
2.09 05 2011(月 日 完整西元年)
3.05 SEP 2011(日 英文月完整西元年)
4.11 09 05(省略西元年 月 日)
5.09 05 11(月 日省略西元年)
6.100 09 05(民国年 月 日)
(上面1-6要列表格)

如上所示,一个相同的日期,标示竟然可以有6种不同的标示法!像是第3种有英文,阅读起来不方便。而第4、5种,会让人怀疑是西元2009年生产的,甚至会怀疑是否已经过期或生产太久而不敢购买。而且究竟是9月生产还是5月生产,也令人一头雾水。

没有统一的标示格式,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而且有的食品是印在背面,有的印在封口,有的印日期的地方同时还印上一大堆序号,让人难以辨识究竟哪一个才是日期?

有些商品的日期标示不够清晰,好像在考验我们的眼力,令人怀疑是否要带个放大镜来选购商品?有的罐头商品,将日期标示印于罐头上方开罐处,可是刚好有个开罐拉环挡住,难以辨识日期标示。有些饮料罐的瓶盖凹凹凸凸,也是无法辨识。

有些卖场的大包装(家庭号、三合一包装等等),有些外包装上没有加註有效日期,无法辨识,必须等购买后拆开,才能够在包装内部看到有效日期。

这些「标了等于没标」的状况,还有关于日期标示的混乱情形,一部分是由于目前台湾食品商品有国内制造与外国进口两种,法规对于日期标示的格式完全没有统一规格,增加了消费者在选购时的困扰。一部分也是由于消费者对于商品标示清晰的自觉不高,甚至完全不看标示就购买,使得厂商也不重视这个项目。

除了政府机关对于食品的日期标示,应建立统一的标准格式,并且要求业者依循,消费者在选购上更要有主导权,只要是标示不清的产品就不购买,这样一来,自然就会促使厂商做清楚的标示。

另外,目前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定,散装食品是不需要做食品标示,例如小吃摊、面包店等等。但基于消费者的权益,如果厂商既够在包装上增加,成份标示,这样一来可以让消费者获得更完整的资讯,也代表厂商重视这个项目,可以建立信誉,令消费者更加安心,进而支持这样的业者。

而且,虽然是散装食品,由于有些人因为健康或宗教原因而吃素,如果买一个面包,能在包装上知道里面是否含有猪油、鸡蛋,是不是素食,这样就方便多了。
另外,我国规定「黄豆、玉米为主要原料之初级加工食品,包括豆腐、豆干、豆浆、豆花、冷冻玉米、罐头玉米、黄豆蛋白等制品」,必须强制标示是否含有基因改造的成分,如果没有也必须标示「非基因改造」字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真的太庆幸自己买了这本书!老实说,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健康书籍太多了,很难分辨哪本真正有价值。但这本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就像一个贴心的生活顾问,帮我理清了许多关于食品添加物的迷思。我尤其喜欢书里那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会一开始就丢给你一堆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本、最容易理解的概念开始讲起。它让我明白,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里面可能藏着我们不知道的“小秘密”。而且,它没有鼓吹我们要彻底回归原始的生活,而是教导我们如何“聪明地选择”,如何辨别那些真正需要警惕的“假食物”。书里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让我感觉作者很了解我们的烦恼。特别是VCD的部分,真的太有帮助了!我以前总觉得看书学知识有点枯燥,但有了VCD,就像有一个真人老师在旁边讲解,而且还能看到实际的画面,更能加深印象。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如何教我们解读食品标签,那些原本看了就头疼的成分列表,现在在我眼里就像是一张张清晰的地图,我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买的东西里到底有什么。这本书让我不再是那个对食品添加物一知半解的消费者,而是变成了一个更有主见的“食品辨识者”。

评分

我必须说,《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一本阅读经验!它不是那种看了之后让人感到焦虑的书,反而是那种让你感到安心和赋能的书。我以前对食品添加物一直有点模糊的概念,知道它们可能不好,但具体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又说不太清楚。这本书就像一个非常细致的老师,把我所有关于食品添加物的疑问都一一解答了。它没有用那些吓人的标题或者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最根本的角度去解释,什么是“假食物”,为什么我们要避免它们。书里列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然后详细地分析了它们可能含有的添加物,并且给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替代方案。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附带的VCD,这简直是太有用了!我可以直接看到书中提到的一些例子,而且讲解者的声音也很温和,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看完VCD,我感觉自己好像瞬间掌握了一套“食品辨识秘籍”。它让我知道,原来避开那些不必要的添加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现在,我买东西的时候,会更加谨慎,也会更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我买回来的食物到底是什么。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为家人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台湾家庭厨房必备的“宝典”!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食品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奇的食物层出不穷,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健康食品的焦虑也越来越深。市面上那么多加工食品,包装上密密麻麻的成分表,看得我眼花缭乱,也让我心生疑虑:我到底在吃什么?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内心的困惑。它没有用那种让人看了就毛骨悚然的“恐吓式”语言,而是非常温和、非常理性地,一步步带我认识那些隐藏在食物背后的“真相”。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慢慢深入到具体的添加物,并且还给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小贴士。附送的VCD,简直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我常常一边看VCD,一边翻阅书本,感觉学习效果比单纯看书要好很多。VCD里面的讲解非常生动,而且有很多实际的画面,让我更能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它让我明白,原来辨别“假食物”并不需要成为一个专业的营养师,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有信心去为家人创造一个更健康的饮食环境。

评分

这本书真的改变了我许多对食物的看法,让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购买。过去,我常常被那些精美的包装和诱人的广告词吸引,买了回来才发现,那些所谓的“美味”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我不了解的添加物。我常常在想,我们吃的到底是真的食物,还是被“加工”过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对食品添加物的认知盲区。作者没有用很夸张的语言去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非常有条理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剖析这些添加物到底是什么,它们可能带来什么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避免。我尤其欣赏书里提供的那些“实操性”建议,比如如何挑选食材,如何判断哪些加工食品是相对安全的,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接触这些不必要的添加物。附送的VCD更是锦上添花,它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我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摄入过多的不良添加物,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辨别。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让我学会了“看懂”食物,不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我现在去超市,都会有意识地去留意标签,不再像以前那样随便拿。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过去我一直觉得外面的食物看起来都好好吃,但又隐隐约约觉得不太对劲。市面上那些琳琅满目的零食、加工食品,包装上花花绿绿的,但仔细看看成分表,那些我根本不认识的英文、数字,看得我头晕眼花。每次带小孩出门,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我总会在“满足小孩口腹之欲”和“担心那些看不懂的添加物”之间挣扎。直到我朋友推荐了这本《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书》,我才好像突然开了窍!书里用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揭开那些食品添加物的真面目,而且不是那种让人看了就心生恐惧的“恐嚇式”介紹,而是很务实地告诉你,哪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哪些是可以稍微放心的。它就像一个超级耐心的向导,带我一步步认识这些“隐藏在食物里的秘密”,让我不再对包装上的成分表感到绝望。尤其是它还附送了一张VCD,这真的太贴心了!我常常一边看VCD一边翻书,感觉学习效果加倍。VCD里的讲解生动有趣,有些案例分析也很有启发性,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现在,我去卖场买东西,至少能看得懂一些基本的东西,也不会再盲目地跟着广告走。真的,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对市售食品感到不安,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拥有!它会让你重新找回对食物的信任,也能让你更有底气地为自己和家人选择健康的食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