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疯行的习惯改造指南
让你不再好习惯学不会、坏习惯改不掉
《纽约时报》排行榜、amazon书店畅销书
本书2012年初一出版,就引起欧美主流媒体争相推荐,暴红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二名,并且热卖至今,高踞排行榜不坠。作者也亲自拍了精采的宣传影片,解说如何有效地诊断并改变习惯、进而改造生活与事业。
一流企业(宝侨、微软、Google等)与世界级大学(哈佛、耶鲁、剑桥、MIT等)都在研究的最热门学问——「习惯的力量」
不论你想聪明理财、规律运动、成功减重、养育小孩、增加工作效率、革新企业组织都能利用「习惯的力量」达到目的
一名年轻女子走进实验室,过去两年她整个人改头换面,不但不再抽菸,开始跑马拉松,工作也一帆风顺。神经学家发现,她的脑部活动模式已经完全改变。
宝侨公司的行销人员观察家庭主妇铺床的过程,他们想知道新产品该如何广告才能打动人心,之后发现一个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行为模式,于是稍稍改变一下广告内容,最终一年赚了十亿美元。
◎写「饮食日记」可以减肥?
◎失去记忆的人画不出住家位置图,却能顺利走回家?
◎工厂注重安全措施,结果增加营收与获利,股价大涨?
◎星巴克如何让一个EQ有障碍的人成为明星级店长?
其实,它们都是透过改变日常「习惯」而达到的。
原来,人每天的活动中,逾40%是习惯,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
譬如:我们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出门前会跟家人说的话、走哪一条路到办公室、上班时组织思绪或安排作业程序、上餐馆会点什么菜、多久运动一次等等,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很少不是因为习惯。
习惯的定义为:刻意或深思后而做了选择,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一开始,我们会动脑决定自己该吃多少,在办公室该专心做什么,该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么时候该去慢跑。不过一阵子之后,我们不再深思,也不再选择,一切变成自动自发。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成形后,人脑便停止全心全意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是意识到其他新习惯存在,否则该行为模式会自然而然启动上路。
幸好,习惯强而有力,却也脆弱易摧;习惯会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出现,却也能刻意培养;习惯常未经同意便自行探出头来,却也能被拆卸重新组装。本书作者引用近二十年科学家与商业界的「习惯学」研究,包括数百篇学术研究、三百多位科学家与企业主管的访谈,以及数十家企业的实地研究结果,分成三部分来探讨个人的习惯、成功企业或组织的习惯以及社会群体的习惯。他教我们: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周遭的提示讯号与奖酬,就能轻松拆解习惯的步骤,达成每一件你想做到的事。
只要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脱胎换骨!
本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每个人的习惯到底从何而来,深入探索习惯养成的神经学原理,新习惯如何养成,旧习惯又该如何戒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业与组织的好习惯,譬如一家面临瓶颈的公司如何靠着一个核心习惯而成功转型,变成道琼工业平均指数里的第一优等生;也说明当组织惯例乱了调,会犯下怎样要命的失误。
第三部分检视社会的习惯,看一位精神领袖如何替人们建立新的习惯而成功改良社会观念与风气。最后还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问题:英国一位杀人犯若能头头是道说服他人自己是因习惯而杀人,能否因此重获自由?
作者简介
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纽约时报》得奖记者,二○○六年加入《纽约时报》,曾主笔或协助进行系列报导,包括检视企业如何试图占高龄美国人便宜的《黄金商机》(Golden Opportunities,2007)、研究金融危机前因后果的《罪恶的代价》(The Reckoning,2008),并以《毒水》(Toxic Waters,2009)探讨美国水质污染恶化问题与执法者的回应。他近期特别追踪研究苹果公司。
杜希格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全国新闻(National Journalism)、乔治.波尔卡(George Polk)、杰洛德.罗布(Gerald Loeb)等单位颁发的新闻奖项,并曾入围普立兹奖二○○九年决选。他上过《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吉姆.莱勒新闻时间》(The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与《前线》(Frontline)等节目。
杜希格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成为记者前在私募股权业工作,并在旧金山当过一天惊险的脚踏车快递员。杜希格先生会在几分钟内沾染上坏习惯,尤其是油炸食品。他和担任海洋生物学家的妻子以及两个儿子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儿子的习惯包括清晨五点醒来、晚餐时间乱扔食物,以及露出迷人的笑容。
译者简介
钟玉珏
台大外文系毕,夏威夷大学传播系硕士,目前担任国际新闻编译。译作涵盖政治、经济、心理、管理,译有《无敌》、《失业并非坏事》、《活出历史》、《我的一生:柯林顿传》等书。
许恬宁
台大外文系、师大翻译所毕。专职译者,译有《苹果内幕:后贾伯斯时代,苹果还能红多久?》等书。目前正在努力运用本书方法,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习惯成为助力而非敌人。
序 习惯疗法
第一部 个人的习惯
第一章
习惯回路:习惯如何运作?
第二章
大脑的渴求:如何建立新习惯?
第三章
改变习惯的黄金律:为何转变会发生?
第二部 成功组织的习惯
第四章
核心习惯:哪些习惯最重要?
第五章
星巴克与让人成功的习惯:如何让意志力自动运作?
第六章
危机就是转机:领导人如何经由意外来打造习惯?
第七章
连锁零售商抢先知道你要什么:企业如何预测与操纵习惯?
第三部 社会的习惯
第八章
蒙哥马利公车抵制事件:社会运动如何发生?
第九章
自由意志的神经学:我们该为自己的习惯负责吗?
附录 习惯改造指南
这本《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被赋权”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自己的生活轨迹是被预设好的,是无法轻易改变的。但是,通过书中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深入剖析,我发现自己并非是任由环境摆布的木偶,而是拥有强大内在力量的行动者。书中关于“动机理论”的阐述,让我对“内在驱动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常常追求外部的奖励,比如升职加薪,但发现这些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而当我对工作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从中找到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时,我才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这种“内在动机”的探索,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思考如何从中发掘出更多令我兴奋和投入的方面。此外,书中关于“社会影响”的讨论,也让我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到周围人群的潜移默化影响。理解了这一点,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接触那些能够激励我、支持我的人,并且尝试去营造一个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社交圈。
评分初读《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就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实验,引导读者自行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决策疲劳”的论述。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每天我们都在做无数个大小决策,而这些决策会逐渐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导致我们在重要的时刻做出糟糕的选择。书中举的例子非常贴切,比如下班后面对冰箱里琳琅满目的食物,我们往往会选择最方便但可能不那么健康的那一个。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也常出现类似情况,明明知道应该坚持健康饮食,但因为工作了一天精疲力竭,就随手抓起零食。作者提出的“简化决策”的方法,比如提前规划好一周的菜单,或者在做重要决定时,尽量在精力充沛的时候进行,这些都极具操作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环境设计”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我们身处的物理空间,甚至是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个人成长,它更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为经济学”的实用指南,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
评分《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这本书,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一直以来忽视的深层原因。我一直以为,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困境,都源于外部因素,比如不公平的待遇、不合适的机遇等等。然而,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身,那些看似无法改变的现状,或许与我自身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归因风格”的重要性。我曾一度陷入“消极归因”的泥潭,总是将失败归咎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这让我变得越来越被动和沮丧。读到书中关于“积极归因”的分析,我才明白,即使是面对挫折,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这种心态的转变,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开始尝试着在遇到困难时,先问自己:“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不是第一时间抱怨。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幸福感”的来源。它并非是物质的堆砌,也并非是成功的顶点,而是在于我们如何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评分这本《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读完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书中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在作者的笔下被抽丝剥茧,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意义感”的探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谈论工作中的成就感,更是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价值的追寻。书中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不同个体如何通过调整心态、重新定义目标,来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我曾一度陷入“被动”的生活状态,每天机械地重复着,感觉像是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读到书中关于“主动选择”的部分,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生活的安排,而是有能力去塑造它。这种“塑造”并非是轰轰烈烈的改变,而是从微小的决策开始,比如选择如何度过一个周末,如何与同事沟通,甚至是如何看待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挫折。作者提出的“微习惯”和“小步快跑”策略,更是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不再觉得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向更符合自己内心期盼的生活。这本书不是一本“鸡汤”式的励志读物,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全新视角。它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积极的憧憬。
评分《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是一本让我停下来,深入思考的绝佳读物。它不像许多速食的畅销书那样,只是浅尝辄止地提出一些概念,而是层层深入,将复杂的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的章节所打动。我过去常常是“即时满足”的牺牲品,很难抵挡诱惑,也就难以实现长远的目标。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成功,往往来自于对当下欲望的克制,以及对未来收益的耐心等待。作者提出的“番茄工作法”和“奖励机制”等实用技巧,让我看到了具体可行的改进路径。我开始尝试着将一天的工作分解成小块,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这让我的工作效率和专注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效率,它更是在重塑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它告诉我们,生活并非是一连串的被动反应,而是我们可以主动去规划、去设计、去创造的一场精彩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