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顾忠华
学历德国海德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87年)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社会学硕士(1984年)政治大学经济学系学士(1978年)经历国立政治大学社会系特聘教授公民监督国会联盟理事长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董事长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理事长台湾社会学会理事长澄社社长着作韦伯学□新探(1992年)社会学□□与社会实践(1999年)韦伯的《基督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导□(2005年)解□社会□:台湾的学习社会与公民社会(2005年)顾老师的笔记书Ι 学习社会□繁盛(2012年)
自序:公民社会与知识的「返身性」
Part 1 公民社会篇
1. 公民社会: 概念史与影响史
一、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
二、公民社会、市场经济与民间组织
三、家庭、公民社会与国家
四、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
五、社会资本、信任和民主政治
六、非营利组织、全球化与全球公民社会
随想‧ 笔记
2. 公民结社的结构变迁─以台湾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例
一、前 言
二、戒严时期对结社自由的限制及其后果
三、解严后的结构变迁与公民结社的实践
四、公民社会的理论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角色
五、结 论
随想‧ 笔记
3. 公民社会的价值观─论「社会自治」的重建
一、前 言
二、传统台湾社会中的结社与自治
三、台湾的社会变迁与公民参与
四、公民社会的新价值观
五、结论:「社会自治」机制的重建
随想‧ 笔记
4. 社会价值重建的机制与困境
一、前 言
二、价值重建的社会学分析
三、公民社会与「全盟」的角色
四、结论:突破困境、走出宿命
随想‧ 笔记
5. 台湾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与自主性
一、前 言
二、「非营利组织」的意义及文献回顾
三、问题意识的提出:非营利组织与「公私之辨」
四、台湾非营利组织的质化研究
五、问卷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
六、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与公民社会:「公共性理论」的建构与解释
七、结 论
随想‧ 笔记
6. 公民社会在台湾的成形经验
一、前 言
二、公民社会的概念史与继受史
三、解严后台湾社会的「正常化」:公民社会的萌芽
四、台湾的「第三部门」与「社会自治」:公民社会主体性的建构
五、结 论
随想‧ 笔记
7. 社会运动的「机构化」:兼论非营利组织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
一、前 言
二、社会运动「机构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三、社会运动与「第三部门」的形成
四、台湾的「本土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社会」
五、结 论
随想‧ 笔记
8. 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
一、前 言
二、公共领域的基本问题:公共性
三、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台湾经验的分析
四、结 论 随想‧ 笔记
9. 民间社会新典范的崛起
一、台湾的「国家VS. 社会」关系:一页沧桑史
二、解严前后的社会力分析
三、新兴社会运动与台湾非营利部门的兴起
四、政党轮替后的发展:公民社会新典范的建立
五、结 论
随想‧ 笔记
10.台湾民间社团的政治文化初探
一、前 言
二、台湾民间社团的发展轨迹及其政治文化特质
三、台湾民间社团如何增进公民素养与公民参与
四、结论: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的辩证关系
随想‧ 笔记
Part 2 社会资本篇
11.社会信任、社会资本与非营利组织
一、前 言
二、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
三、台湾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基础
四、结 论
随想‧ 笔记
12. 「社会资本」的理论定位与经验意义:以战后台湾社会变迁为例 245
一、前言:「社会资本」的理论发展及其社会意义 246
二、「社会资本」的理论定位与理念型建构 248
三、解严前后台湾「社会关系」的形态转变与「自我组织」的趋势 268
四、台湾社会「公共信任」的建立与社会资本的扩大积累
五、结 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随想‧ 笔记
参考文献
本书文章出处一览表
自 序
公民社会与知识的「返身性」
公民社会代表了在一个自由国度里的政治生活…只有在真正地实践公民社会的事务时,人类才会发现他们能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充分运用他们的才能,并且找到他们最珍贵之感情可以投注的对象。
─Adam Ferguson
在《顾老师的笔记书I:学习社会.繁盛》出版之后,紧接着的任务,就是这本《顾老师的笔记书II:公民社会.茁壮》了,说起来,这两本书都是我十几年来观察台湾社会的变迁,同时参与打造一个更文明、自知、自信之生活条件的反省心得。我在每篇文章后面,以「随想.笔记」的方式,简要提示了文章书写的脉络,以及与现在情境的关联性,希望不只纪录我们这个世代做过的努力,也盼望激励更多同伴一起来圆「公民社会」的大梦!
本书对于「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这个主题,除了概念和理论上的论述之外,同时也触及到对实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特别是有关于台湾蓬勃发展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进入主题之前,请容我引用《解读社会力》导论的部分内容,向读者交待一下个人曾经参与其中的「田野经验」,或许可以更明白我的成长历程。
事情可以从我参加的第一个民间社运团体开始说起,我在一九八八年从德国完成学业回国,发现台湾的政治社会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前一年蒋经国宣佈解严,没多久后他就去世了,而在统治阶层出现权力移转的情况下,台湾的「社会力」蠢蠢欲动,爆发了不少社会运动的风潮,包括了农民运动、环保运动、劳工运动、妇女运动、老兵运动等,其中也有大学教授组成的「大学教育改革促进会」,发起了修改「大学法」,争取大学自主的运动。我大约在一九九○年成为「大学教育改革促进会」的成员,接着在一九九三年杨国枢教授担任理事长期间接任了秘书长,直接参与了核心的决策。这个团体并未依〈人民团体法〉登记,但是我们当时定期开理事会,理事们志愿从全国各大学赶来开会,还必须在立法院开议时间,轮流排班到旁听席旁听,以密切监督〈大学法〉修正案何时会进入院会讨论。结果到了一九九三年年底,〈大学法〉正式在立法院对决,最后在教授、学生联合包围立法院的形势下,通过了─虽然有不少妥协,但仍带着进步色彩的修正案。而这段经验,对我而言,像是一番全新的民主洗礼,让我亲身体验到民间的非营利组织如何靠着一股使命感进行运作,又如何实际介入法案游说以及社会动员,并对公共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或许是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让我觉得可以增长不少见闻,一九九四年我欣然受邀加入了「澄社」,进一步关心到国内的政治发展和民主改革议题,并且不时得发表评论,尽一份知识份子的言责。「澄社」成立于一九八九年,创社的成员都属于台湾学术界的前辈,发言很有份量,也奠立了澄社公信力的基础。而我在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担任了两年的澄社社长,经历台湾的政党轮替,更见识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极端化,让台湾民间的社团往往很难维持住「自主性」,或很容易便会被贴上标签。不过,随着政治激情的消退,我反而对台湾「公民社会」的成熟愈来愈有信心,因为我观察到,一般的民众不再轻易受到政治符咒的支配,会依个人的自由意志来做政治判断,毕竟「民主」对大多数台湾人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逐渐落实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虽然每到选举就出现不同阵营的「对决」气氛,媒体的叩应节目、政治谈话秀也常常刻意抛出激进的话题,但是整个社会基本上是冷静、理性的,日常的分工合作也没有陷入混乱。
前面提到的「大学教育改革促进会」和「澄社」,都算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为台湾政治民主化过程出了点力,也具体地实践了「公民社会」的理念。进一步来论,现代的民主国家,政治并非少数政党或政客可以垄断的,政治既是「众人之事」,意味着每一位「公民」享有着充分的基本权利,并有足够的机会来行使「公民权」和「参政权」。这类的概念即使大家耳熟能详,却不见得了解相关内涵,尤其台湾过去的民主观,经常只集中在关切大大小小的选举竞争,使得一般民众对于「选民」的行为模式比较熟悉,但是涉及到在非选举期间还可以持续参与公共政策讨论的「公民」身分和意识,似乎便不甚了解。这也造成台湾的民主制度始终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黑金、贿选、利益输送、不当言行、立法怠惰、施政不力……种种,民众在选出总统、选出各级民意代表之后,好像无从再监督政治人物的表现,到最后充满了「无力感」,甚至可能对民主制度产生质疑或失望。
因此,一个合理的、稳固的民主政治,其实一定要以「公民社会」的健全作为配套,并且应该提供大量的管道,鼓励公民们要积极地关心公共事务,不能让政治被少数人把持,成为特权孳生的渊薮。如同西方的民主先进国家一般,民主绝不等同于选举,还要加上公民的参与,才能建立起「参与式民主」,换句话说,台湾的民主进程必须要将「民主参与」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社会的民主化」,我们方可以期待台湾未来的民主能真正深化、巩固,成为长治久安的坚固支柱。相对地,如果台湾的公民们缺少普遍的觉醒,任令政党恶斗、政客诈骗的情事天天上演,那么政治发展的「恶质化」,将可能吞噬全民好不容易取得的建设成果,而台湾也不排除会沦落到类似某些国家般,因为政治因素导致民生凋敝、国力一蹶不振。
幸运的是,台湾在经济起飞的阶段中,民间已经发挥不少「自我组织」的力量,也就是由人民自由与其他人组成营利组织,来追求共同目标、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譬如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靠的是自己「打拚」的实力,而不是依赖政府或大财团的施惠,抢占到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一席之地。这种自立精神在解严之后,多少延续到台湾许许多多中小型的非营利组织,当政府对民间结社的法规限制一旦松绑,马上各个类型的基金会、协会、促进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笼,填充了过去在戒严时期无法自行满足的社会需求,也带动了更多新的创意,使社会的组织活动显得多采多姿,并且慢慢地充实了原先贫瘠的「第三部门」,也令「公民社会」的想像开始具体成形。我还记得,大约在回国初期我就在课堂上使用过「公民社会」这个概念,但是学生们的反映好似从来没有听过,更何况一般社会大众。这与目前在总统、行政院长的文告或施政报告中,正式应用「公民社会」来阐扬施政目标的情况大不相同,多少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让「国家」不再掌控一切,由「公民」们组成的「社会」则争取到相对的自主性,不用屈就附庸的地位,在某些公共政策,如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教育改革、人权保障、两性平等……方面,还有可能主导了立法或政策走向。
事实上,我实际参与到这些社团的运作中,对我学术研究的取向也有很大的启发,我自己一向对于抽象的理论很感兴趣,尤其浸淫在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当中,有时难以自拔,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参考我即将增订出版的《韦伯学说当代新诠》(开学文化)。直到开始投入民间的倡议性活动,我对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一九九五年起,结合了政治大学跨学科的多位教授们,发起成立「非营利组织研究室」,陆续主持国科会研究计画,希望能更清楚地界定和诠释台湾非营利组织相关的现象。这本论文集在后半部分蒐集的文章,便是我将近十年以来在这个领域研究成果的结晶。这类的研究比较不是「纯理论」的论述,多半是採用了实证性的经验研究来取得资料,再加上理论论点的分析,以便描绘出我对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社会之间关联的看法。与之前出版的《解读社会力》相较,本书收进了更多篇当时囿于篇幅,无法收录的相关论文。
我们可以想像,当社会上的「公民」数量增加时,台湾的政治可能不再令人如此烦心,有可能变得比较清明;当有更多的公民得到「培力」(empowerment) 时,社区民众将懂得如何善用组织的力量,来共同维护公共利益,「社会资本」和「信任」也可逐渐累积。于是,如我在《顾老师的笔记书I:学习社会.繁盛》一书中表达的论点,我始终认为,在「学习社会」与「公民社会」的交集处,人们有理由期待一个较合理的生活方式,彼此和平、友善、理性地结合成新的「生命共同体」。社区大学在这层意义上,很有机会创造出台湾的「教育奇蹟」,而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争取的「终身学习学士学位」若能成真,社区大学的「文凭」可能会吸引更多民众进入成人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有知识力与行动力的现代公民,这样的愿景说不定就更容易实现。
提到社区大学,我必须承认,它有点像是我所建构的「公民社会理念型」(ideal type of Civil Society) 的实验室,也是我参与观察的重要田野。虽然我从头开始便投入社区大学运动,但所扮演的角色,比较维持在倡议和推动的位置,而不是亲自「下海」经营,所以一九九九年为了正式申办文山社区大学,我们一群伙伴成立了「台北市社区大学民间促进会」(我记得当时台北市教育局还深怕这个组织被误会买有官方色彩,要求特别加上『民间』才准予成立,我当下即欣然同意,却不免感叹政府部门的保守心态)。当年年底,又看到社区大学有扩散趋势,因此再接再厉,创办了「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简称「全促会」),以持续倡导社区大学运动的初衷。
不知是否成立社团上了瘾?我日后常被推为筹备新社团的负责人,二○○七年成立「公民监督国会联盟」,二○一二年又为了推动「华人民主书院」的业务,筹设并担任「华人民主文化协会」的理事长,若再加上之前做过六年的「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董事长」、也担任过一届两年的「台湾社会学会理事长」,确时有段日子是拥有不少头衔,趁机了解了更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无论是基金会或协会──的运作和治理模式。在我看来,台湾的结社活动与企业部门有点类似,均以中小型规模为主,但这些中小型的非营利组织常常缺乏稳定的财源,人事流动性大,制度化程度不足,往往还会遇到「人治」高于「法治」的问题,不利于永续经营。
不过,如前所述,台湾非营利组织的优势,乃在于共同创造了互相可以流通、累积、再生产的「社会资本」。透过个人和团体之间的信任,台湾各种倡议型的非营利组织,经常可以发挥「小兵立大功」的结盟力量,在不同的改革议题上,快速形成虚拟的「联盟」,并灵活地运用媒体宣传、立法游说等策略,展现对政府或企业的压力。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新兴社会运动,可说反映了丰厚的「社会力」,这种凝结于草根基层的「公民社会」网络,很可能成为台湾屏障自由民主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也是面对「中国崛起」,台湾社会必须「自我保护」的重要堡垒。有时候,在熟识的朋友圈中,我们会开玩笑说:公民社会不是只培养公民,也会制造「刁民」,如果人人都可以自己「维权」,更知道如何强力监督政府官员及民意代表,那么民主的基础就比较稳固了!
本书的论文,虽然多数属于严谨的学术着作,但背后则反映了上面论述中的价值立场,我向来主张社会科学不是一种「冷冰冰」的科学,也和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取向脱不了关系。各个社会科学的学者常常装出一副无辜样,好像价值好恶是「非科学家」才有的倾向,科学家自己一定是冷静、客观、中立,不做价值的选择。如果还相信这种说法的人,不妨听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沈恩 (Amartya Sen)在《经济发展与自由》里怎么说,他声明自己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把「个人自由看做一项社会的承诺」,从而不断强调「发展可以视为一种扩张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过程」。他如此崇尚自由,并将这种价值观充分地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却不让人感觉他有任何的意识形态偏见,或减损了着作的学术品质,这样的功力,该是我们下一阶段应该好好「学习」的。
话说至此,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谈一下自己为何有点「提早」由政治大学退休的理由。我对于教书、作研究其实仍抱着很深的兴趣,但是随着学术界兴起用发表登在国外期刊的论文篇数作为评鑑奖励的判准,即所谓的SSCI指标,我感觉「学术自由」已经逐渐沦丧,而且更可悲的是,大学所重视的研究成果,似乎也愈来愈与台湾的现实世界脱离关系,只剩下一堆数字游戏。正如吴介民所感叹:「过度早熟的学院分工与专业化,使学者无暇顾及公共写作,形成一种幽微的『自我审查』,眼界被限缩了,胆气也消融于无形。」(吴介民,2012:10)」
必须声明我并不特别质疑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因为就如韦伯指出,现代的社会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判断」上,都是「经验科学」(Erfahrungswissenschaft),他在这样的认知上,才进一步主张研究者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误导,应该坚持拥有「免于价值判断的自由」(Werturteilsfreiheit),勇于「说真话」(由此可知,韦伯的「价值自由」绝非「价值中立」),这和殷海光一再强调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实有异曲同工之效。不过,实证研究只是揭露事实的方法之一,不能垄断非常复杂的「经验世界」,令人不安的是,台湾的社会科学界一直向量化的实证研究倾斜,乃至压缩了理论研究的生存空间。既然「学术自由」快要荡然无存,我干脆急流勇退,回到一个「民间学者」身份,可能还有更大的挥洒自由。
总之,我意识到自己早期对于西方理论的兴趣,已经日益聚焦在:对于「公民社会」、「公共性」、「自主性」这些具有「现代性」指涉的概念,如何发掘其在台湾这个「场所」展现出来的实质意涵,以赋予这类理论思考更切合在地经验的生命力。换言之,当我们大量学习西方知识、探究到整个知识生产的know-how之后,真正该努力的方向,是创造出具有「反身性」(reflexive)的知识,以克服移植一堆套装知识、却「无用武之地」的遗憾。台湾社会学界启蒙我的前辈是台大退休,到世新大学担任讲座的叶启政教授,二○一二年十一月初,他适逢七十岁生日,学生辈齐聚一堂,我在研讨会的场合,将「反身性」扩大诠释为「返身性」,也就是一种「回返自身」的姿态,这和叶老师致力的「本土化」,有着同样的目标,都期待我们不是死抱着知识的「异化」躯壳,浑然不知觉自身生存处境究竟变成什么样子?叶老师着书立说,建立起「修养社会学」的理论大厦,我则试图结合理论与实践,修筑通往「公民社会」的康庄大道,但愿各种不同的努力,都能殊途同归,最后终究能让我们自己创造的知识,成为养料,让台湾成为真正安身立命的沃土。
于思涌斋
**第一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老實說,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裡是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猶豫的感覺。畢竟「公民社會」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帶著點學術的味道,我怕讀起來會太枯燥,像是教科書一樣,但顧老師的名字,又讓我對內容充滿了好奇。我一直覺得,公民社會的建立,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時間的醞釀,需要民眾的參與,更需要有識之士的引導。「茁壯」這個詞,更是點出了這個過程中的活力與成長。 拿到書後,我翻開第一頁,就被裡頭的筆觸吸引了。那不是生硬的理論堆砌,而是帶著溫度、帶著觀察的文字。顧老師似乎不只是在闡述概念,更像是在分享他對於台灣這片土地上,公民社會如何一步步走來的觀察與體悟。他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樣,而是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案例,一段又一段的細膩描寫,讓你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受、去思考。我特別喜歡他對於社會運動的描述,那些看似微小的個人力量,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改變動力,這讓我對台灣的社會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與信心。 整本書的結構,也不是那種線性敘事,更像是散文的片段,但每個片段又緊密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圖景。有時候,我會在通勤的捷運上讀,有時候,會在夜晚的書桌前翻閱。每當讀到一個觸動我心弦的段落,我就會停下來,久久不能自己,好像看到了過去種種的社會變遷,也看到了未來可能的美好。我特別欣賞顧老師在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那份溫柔與堅韌,他沒有批判,只有引導;沒有指責,只有啟發。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平和的力量,一種對於社會進步的熱切期盼。
评分**第四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我會推薦給所有關心台灣社會發展的朋友。它不是一本速食式的讀物,也不是一本充滿激情的口號書,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深刻之作。顧老師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帶著一種溫潤的氣質,他用極為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脈絡。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民主」與「公民社會」之間關係的探討所吸引。他並沒有將民主視為終極目標,而是強調,真正的民主,離不開一個活躍、健康的公民社會。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能夠監督政府,能夠推動社會改革,能夠為每一個公民爭取應有的權利。這種將民主視為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公民不斷參與和努力的觀點,讓我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書中對於「公民的責任」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他認為,公民的責任,不僅僅是履行義務,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將責任感融入日常生活的觀點,讓我開始反思,我在生活中是否足夠盡到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公民社會的理論,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公民,如何讓我們的社會更加「茁壯」。
评分**第九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場充滿智慧的對話。顧老師的筆觸,溫柔而堅定,他用一種引導的方式,帶領讀者一同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公民社會,以及如何讓它「茁壯」成長。 書中對於「公民的素養」的討論,讓我獲益匪淺。他認為,一個成熟的公民,不僅要有知識,更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要有對不同意見的包容,更要有對公共事務的關懷。這種全方位的公民素養,是建構一個健康公民社會的基礎。 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未來」的展望。他並沒有回避台灣社會面臨的挑戰,但他始終相信,只要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能積極參與,都能為社會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那麼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迎來更為美好的未來。這本書,就像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對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
评分**第六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啟發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認為,公民社會的建立,不是單純的政治運動,而是需要紮根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斷地滋養與呵護。顧老師在這本書中,恰恰展現了這樣一個過程。 書中對於「公民意識」的培養,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公民意識的覺醒,並非源於對政治的狂熱,而是源於對自身權益的關注,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用許多貼近生活的例子,說明了這些看似微小的個人動機,是如何匯聚成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我特別欣賞他對於「學習」與「成長」的闡述。公民社會的「茁壯」,離不開每一個公民的學習與成長。這不僅僅是指知識上的學習,更包括了公民素養的提升,包括了對不同意見的理解與包容。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引導我們如何成長為一個更為成熟、更有責任感的公民的指南。
评分**第七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我拿到手後,就被裡面的文字深深吸引。顧老師的文筆,一如既往地帶著一股溫暖的力量,他沒有用宏大的理論,而是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公民社會」這個重要議題。 書中對於「參與」的定義,讓我耳目一新。他強調,公民的參與,不只是在政治層面的投票或請願,更包含了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行動。例如,關注社區事務,參與志工服務,甚至是一次對不公義的質疑,都屬於公民參與的範疇。這種將公民責任融入日常的觀點,讓我對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希望」的描寫。在台灣社會,有時候會面臨許多挑戰與困境,但顧老師的書,卻總能傳遞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他讓我知道,即使面對困難,只要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能積極參與,都能為社會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那麼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茁壯」。
评分**第八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對「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感到好奇,但市面上相關的書籍,大多過於學術化,難以消化。顧老師的書,則以一種非常個人化、非常感性的方式,來呈現這個議題。 書中對於「個人與集體」之間關係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一個健全的公民社會,既要尊重個人的權利與價值,也要強調集體的責任與義務。這種平衡的觀點,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對台灣社會的發展,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我特別欣賞他對於「韌性」的描寫。公民社會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會遇到許多挑戰與挫折。但顧老師的書,卻總能讓我們看到,即使在逆境中,總有那麼一群人,在默默地為社會的進步而努力。這種韌性,正是讓我們的社會能夠「茁壯」的關鍵。
评分**第二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的書名,乍聽之下,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些政策研究或是學術論文,但實際翻開,你會發現它的內涵遠比書名來得更為豐富與動人。我個人一直對「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感到興趣,但市面上相關的書籍,要嘛過於理論化,要嘛就只是空泛的口號。顧老師這本書,恰恰填補了這個空白。他並沒有使用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極為貼近生活、貼近台灣實際的語言,來闡述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書中對於各種社會議題的切入點,都讓我感到驚喜。他沒有選擇那些最為眾人皆知的事件,而是挖掘了許多被忽略的角落,那些默默發光的草根力量,才是真正讓公民社會「茁壯」的基石。例如,他描述的幾個在地社區組織的案例,讓我看到了公民意識是如何從最基層的日常生活中萌芽,然後逐步擴展影響力。這種從細節處著手,展現宏大敘事的寫作手法,是我非常欣賞的。 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參與」的定義。他認為,公民社會的參與,不只侷限於大型的集會遊行,更包含了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微小的發聲,每一次對不公不義的質疑,甚至是一次認真的討論。這種將參與的門檻降低,將公民責任融入日常的觀點,讓我對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已經足夠積極地參與到周遭的社會事務中。
评分**第十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我認為是近期台灣社會議題討論中,一本極為重要的作品。顧老師的文字,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關懷,他透過深入的觀察與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描繪出公民社會蓬勃發展的藍圖。 書中對於「權力與監督」的論述,尤為精闢。他強調,公民社會的建立,就是要能夠有效地監督權力,確保權力的行使符合公共利益。這種對權力制衡的重視,對於台灣社會的民主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我非常欣賞他對於「參與」的鼓勵。他讓我知道,每一個公民,無論身處何種位置,都能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賦予每一個公民力量的觀點,讓我對台灣社會的未來,充滿了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公民社會的理論書籍,更是一本鼓勵我們積極參與、共同創造美好未來的行動指南。
评分**第三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我拿到的時候,其實對「筆記書」這個形式有點好奇。我平常閱讀的習慣,比較偏向於結構完整的論述,所以對於這種「筆記」形式,一開始是有些保留的。但翻開之後,我發現這種形式反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顧老師的文字,就像是他真實的思考過程,有時候是某個事件的引發,有時候是對某個概念的深入探討,有時候則是對自身經歷的反思。 這本書沒有固定的章節劃分,更像是一系列跳躍性的思考,但這些跳躍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圍繞著「公民社會」與「茁壯」這兩個核心概念,不斷地拓展與深化。我喜歡這種隨性而為的筆觸,它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在偷窺一位智者的思考過程,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會引用一些經典的論述,但更常的是從台灣的現實出發,結合具體的社會現象,來進行分析與論證。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公民」定義的重新詮釋。他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將公民僅僅視為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而是強調了公民的能動性、批判性,以及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這種觀點,讓我對台灣的公民運動,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我開始思考,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所需要的公民,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與能力,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茁壯」。
评分**第五段** 「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正值台灣社會充滿變動的時刻。我對公民社會的議題一直很關注,但總覺得市面上討論的,大多是比較宏觀、比較宏大的概念。顧老師的書,則像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用一種更為貼近生活、更為細膩的方式,來展現公民社會的「茁壯」是如何發生的。 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於「在地力量」的描寫。他沒有只聚焦在全國性的社會運動,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描寫那些在地方上默默耕耘的團體,他們是如何凝聚社區居民的力量,解決實際的問題。這些案例,讓我看到了公民社會的活力,是如何從最基層的角落,一點一滴地匯聚起來。這種真實的、接地氣的描寫,讓我對台灣的社會發展,有了更深的信心。 書中對於「對話」與「溝通」的強調,也讓我印象深刻。在現今社會,意見分歧似乎是常態,但如何進行有效的對話,如何尋求共識,卻是公民社會能否「茁壯」的關鍵。顧老師在書中,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透過對不同觀點的呈現,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才能建立一個更為理性、更為包容的社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