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鑑》是国立台湾大学于2011所举办的艺文活动全记录,除了依月份时间序呈现出相关单位于台大校园举办的各式艺文活动,更于书中以专题的方式介绍第十七届台大艺术季、台大校园的公共艺术与第十四届文学奖。
台大的艺文活动除了多元面向发展,并注重跨领域与人文关怀的视角,显出台大正将艺文之美融合到不同的领域,将美学思考落实到更广的范围之中。例如:艺文中心主办的「青春映像:杨力州纪录片工作坊」,结合电影艺术与社会关怀,而跨界新视野、雅颂讲堂更是将绘画、文学、建筑、生活、经济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结合,而昆虫系举办的昆虫艺术季亦为艺文与科学结合之一例,除此之外,更有许多单位透过影展的方式,探讨了生命、族群观点等议题,充分显示出2011年,台大的艺文活动与学术上综合多元的诉求互相唿应,使得艺文除了美的追求之外,同时展现艺文对于其他学门的载体功能,充分展现本校在跨领域方面的发展优势。
在引进专业艺文进入校园的工作上,艺文中心持续担任领航的推手。本年度午间户外节目,朝向风格多变的表演艺术领域,从古典、爵士到民族,从音乐、舞蹈到民俗技艺与当代杂技,让本校师生能够轻松接触到各式缤纷多彩的艺文节目。此外本届校庆活动,邀请了年轻的优秀新生代剧场「身声剧场」、享誉国际目前正致力于回馈台湾的音乐家胡乃元以及经典相声团体「吴兆南相声剧艺社」连袂演出,多元的表演内容形式以及不同世代的对话,再次唿应本校多元发展的艺文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甫获文建会颁发「人间国宝」的吴兆南先生惊喜现身校庆演出会场,一段精彩的特别表演让全场师生起立喝采、深受感动,也让在场观众共同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经典魅力,沐浴于吴先生的真挚情感与魅力之中。
作者简介
刘少雄
台大艺文中心主任。
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毕业,现任台大中文系专任教授。
曾开设词曲选及习作、稼轩词、词选及习作、二李词、东坡词、唐宋令词、国文领域等课程。研究专长为词学、宋代文学、诗。
序
2011年的台大艺文活动,仍朝向多元面向发展,并注重跨领域、人文关怀的视角,显示出台大正将艺文之美融合到不同的领域,将美学思考落实到更广的范围之中。例如:艺文中心主办的「青春映像:杨力州纪录片工作坊」,结合电影艺术与社会关怀,而跨界新视野、雅颂讲堂更是将绘画、文学、建筑、生活、经济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结合,而昆虫系举办的昆虫艺术季亦为艺文与科学结合之一例,除此之外,更有许多单位透过影展的方式,探讨了生命、族群观点等议题,充分显示出2011年,台大的艺文活动与学术上综合多元的诉求互相唿应,使得艺文除了美的追求之外,同时展现艺文对于其他学门的载体功能,充分展现本校在跨领域方面的发展优势。
在引进专业艺文进入校园的工作上,艺文中心持续担任领航的推手。本年度午间户外节目,朝向风格多变的表演艺术领域,从古典、爵士到民族,从音乐、舞蹈到民俗技艺与当代杂技,让本校师生能够轻松接触到各式缤纷多彩的艺文节目。此外本届校庆活动,邀请了年轻的优秀新生代剧场「身声剧场」、享誉国际目前正致力于回馈台湾的音乐家胡乃元以及经典相声团体「吴兆南相声剧艺社」连袂演出,多元的表演内容形式以及不同世代的对话,再次唿应本校多元发展的艺文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甫获文建会颁发「人间国宝」的吴兆南先生惊喜现身校庆演出会场,一段精彩的特别表演让全场师生起立喝采、深受感动,也让在场观众共同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经典魅力,沐浴于吴先生的真挚情感与魅力之中。
台大拥有广阔的校园、自由的学风、多样的人才、多元而深厚的学术成就,这些特质交互影响,共同成就了台大的艺文活动质量俱佳、内容变化多采多姿的特色。走过2011年的美好演出,期待更精采的2012年,希望在艺文的世界里,台大的师生能共同享受一场又一场丰美的心灵飨宴。
2011年,当我偶然间在书架上发现《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时,我正经历着一段较为低迷的时期,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有些麻木。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注入了一剂色彩斑斓的活力。它所收录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绘画或雕塑,更有动态的戏剧、音乐和舞蹈。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当年台大戏剧系的学生创作的先锋话剧的介绍,那些作品虽然可能带着些许青涩,但其大胆的题材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却让我看到了青春的呐喊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美好的,它也可以是尖锐的,是可以触及内心深处的。我还记得,年鉴中对一些户外艺术装置的介绍,那些在校园各处点缀的艺术作品,为沉闷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漫步在校园,不经意间与这些艺术作品擦肩而过的场景。这本书,让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趣味,它提醒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发现艺术的光芒。
评分2011年,《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对我的意义,在于它连接了“学术”与“生活”。我一直认为,艺术是高雅的,是属于少数精英的。然而,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不仅收录了专业的艺术评论和研究,也记录了许多校园内的艺术活动,例如学生艺术节、公开的艺术讲座、甚至是一些艺术工作坊的介绍。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当年艺术系学生举办的一个小型展览,那些作品虽然可能在技法上还有待打磨,但其创意和表达的真诚,却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生活的结合,在于其能够引发共鸣。它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体验。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在这些活动现场,师生们是如何热烈地讨论和交流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亲切、更加生动的艺术世界,它鼓励我去发现身边的美,去参与艺术活动,去感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评分2011年的《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就像是一份献给时代和学府的精致答卷。我当初接触它,纯粹是被它“年鉴”的属性所吸引,想看看一个顶尖学府在过去一年中,是如何描绘其艺术版图的。事实证明,它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艺术活动的简单罗列,更像是对艺术思潮、创作动态以及学界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边缘艺术形式的关注,例如一些独立影像展、跨界艺术合作项目,这些内容往往是普通艺术刊物较少涉及的。年鉴的深度体现在它对艺术现象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语境、社会意义,甚至哲学思考。那些作者,很多都是学界泰斗或在各自领域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他们的文字冷静而犀利,既有学理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我记得里面有一篇关于当代装置艺术发展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几个标志性作品的剖析,展现了艺术家如何运用空间、材料和观念来挑战观众的认知,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年鉴还收录了一些对未来艺术发展的预测和探讨,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我对艺术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深入研读,并且可以反复品味的艺术宝典。
评分2011年的《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美学”的深度探索之旅。作为一名对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当代的美学思潮和艺术实践。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展示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地探讨了这些作品背后的美学理念。我记得其中有一些文章,是关于不同艺术流派的美学特征分析,例如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表现主义对情感的张扬,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多元视角的融合。这些分析不仅让我理解了艺术的“是什么”,更让我明白了艺术的“为什么”。此外,年鉴还收录了一些对艺术评论的探讨,它阐述了如何去欣赏和评价一件艺术品,这对于提升我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非常有帮助。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在教室里,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们去解读这些作品的。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欣赏者,逐渐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分2011年,《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个回溯的时光胶囊。那时候,我刚从台大毕业没多久,正值人生的十字路口,对未来感到迷茫,也对过去充满了怀念。当我偶然间在书店看到这本年鉴时,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我母校一年艺术活动的缩影。我记得里面详细介绍了当年台大在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各个领域所举办的活动,有些活动我当年曾亲身参与,有些则是我遗憾错过的。翻阅的每一页,都勾起一段回忆:是某场音乐会悠扬的旋律,是某场戏剧精彩的表演,是某次画展深刻的视觉冲击,或是某个文学讲座启迪的思维火花。年鉴的编排设计也十分用心,图文并茂,将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感性巧妙融合。我不禁细细品读那些艺术评论文章,它们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文章作者们或旁征博引,或抒发己见,都带着对艺术的真挚热情。读着读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学术气息和艺术活力的校园,那些青春的梦想和对美的追求,似乎从未远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大学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意识到,艺术的熏陶是多么重要,它能滋养灵魂,启迪智慧,丰富人生。
评分2011年的《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时代印记”的珍贵回溯。我当时正值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高度敏感的年纪,总想抓住一些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东西。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间的印章,将2011年台湾的艺术生态和文化脉动,浓缩其中。我记得年鉴中对当年一些具有社会议题的艺术作品的介绍,例如那些关注环保、社会公平、性别议题的创作,都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担当。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让我对艺术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年鉴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当年艺术界重大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例如某个重要的艺术奖项的颁发,某个艺术家的重大成就,这些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注脚。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在报纸上、在网络上,人们是如何讨论这些艺术事件的。这本书,让我得以穿越时空的限制,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艺术气息,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份充满活力的文化见证。
评分2011年的《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对我而言,是关于“创新”与“传承”的一次深刻对话。我当时对艺术的理解,还比较传统,总觉得艺术就应该是学院派那种规规整整的作品。然而,当我翻阅这本年鉴时,我看到了许多颠覆我固有观念的作品和艺术形式。书中对当年一些新兴艺术展览和表演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突破界限,运用新媒介、新观念来表达自己。例如,有关于数字艺术、互动装置的展示,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震撼。但与此同时,年鉴也并没有忽视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梳理。它收录了一些对古典艺术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一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某个传统音乐表演的评论,作者在赞美其精湛技艺的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释和推广这些古典艺术。这种将创新与传承巧妙结合的态度,让我对艺术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艺术世界,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既有对经典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探索。
评分2011年,当《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出现在我视野中时,我正值对知识和文化有着无限渴求的年纪。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文化盛宴,邀请我去品尝。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集锦,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对话。我记得年鉴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当年举办的一系列跨领域艺术论坛的记录,那些讨论涵盖了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哲学等多个维度,嘉宾们观点鲜明,交锋激烈,让我大开眼界。这些讨论不仅拓宽了我对艺术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开始思考艺术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的作用。此外,年鉴对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事件的梳理和回顾,也让我对台湾的艺术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艺术之光,被年鉴以一种严谨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本土艺术家的访谈,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理念,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激励着我不断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年鉴,更是一位良师益友,它引导我走上了一条探索艺术、理解文化的道路,让我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说实话,2011年的《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鉴》刚拿到手时,我其实有点犹豫。我并非艺术科班出身,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理论可能不太熟悉,担心自己看不懂。然而,当我翻开它,这种顾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它在介绍艺术作品和活动的同时,会配以大量的精美图片,即使是抽象的概念,也能通过视觉呈现变得直观易懂。而且,年鉴中收录的文章,虽然专业,但很多都写得十分晓畅,作者们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艺术概念,并结合时下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阐释,让即便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当年台大校内一些学生艺术社团的介绍,那些年轻学子的作品,虽然可能不如专业艺术家那样成熟,但却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独特的创意,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感受到了校园艺术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走进生活,贴近大众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
评分2011年,当我还是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鲜人时,就对“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鑑”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那时的我,对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教科书的知识和零星的画展体验,总觉得艺术离我有些遥远。拿到这本年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我记得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简约却不失设计感,隐约透露出一种学院派的严谨和艺术的深邃。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些精心挑选的图片,无论是油画、雕塑,还是摄影作品,都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个人风格。那些艺术家们,有的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师,他们的作品我只在书本或小幅印刷品上见过,而年鉴以高质量的印刷呈现,让细节栩栩如生,色彩也还原得相当到位,仿佛能感受到笔触的力度和颜料的厚重。更让我惊喜的是,年鉴中还收录了许多当时在台大校园内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演出信息,那些曾经让我驻足流连的瞬间,如今被定格在泛黄的书页里,成为珍贵的记忆。我甚至能回想起,为了看某个展览,我如何匆忙地在课间穿梭于校园各个角落,那种青春的活力和对艺术的渴求,如今在翻阅年鉴时再次被唤醒。这本书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召唤,召唤我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去将艺术融入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