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台湾企业竞争的优势在于低生产成本及高的生产制造能力,但现今已逐渐被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各国所取代,台湾企业的竞争优势已渐渐消失。因此,企业转型、技术创新与提升品质,是台湾企业不得不走的路。
《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以「工厂改善总论」、「基础改善应用工具与案例」、「品质管理系统(QMS)」、「全面生产管理(TPM)」、「全面精实管理(TLM)」与「总结」等六大部分,仔细诠释各项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透过各项改善工具的说明,採用图、表方式深入浅出的介绍,以提供厂商进行改善运用。
本书适用对象为工厂初中阶的人员,除理论介绍与说明外,配合图、表与案例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上手,使企业在进行现场改善活动的同时,能作收事半功倍之效,进而真正彻底落实改善活动。
作者简介
中卫发展中心
由中卫发展中心15位顾问合力编撰,作者群专精领域包括精实生产、精实管理、品质改善、品质管理、企业诊断、合理化、卫星体系改善、工厂全面生产管理、小集团流程改善...等。作者群的平均辅导年资逾20年,产业经验深厚,主要有医疗业、传产业、制造业、生技业、电子业。
出版序
推荐序
第一篇 工厂改善总论
第1章 制造现场管理的基本思维
第2章 产品制造现场的应有姿态
2-1.落实品质三不
2-2.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生产必要的种类及数量的产品
2-3.以最少资源而非最低成本来达成客户满意
第二篇 基础改善应用工具与案例
第1章 基础改善概论
1-1.浅释「改善」
1-2.基础改善工具介绍
1-3.如何落实推行基础改善工具
第2章 5S
2-1. 5S活动起源与含意
2-2. 5S活动推动要点
2-3.整理活动案例
2-4.整顿活动案例
2-5.清扫活动案例
2-6.清洁活动案例
2-7.教养活动案例
第3章 目视化
3-1.何谓目视化
3-2.推动目视化的目的
3-3.目视化活动推动要点
3-4.目视管理的应用范畴
3-5.目视管理的成功基本要素
3-6.目视管理与工厂管理
3-7.现场改善目视管理之运用
3-8.目视管理工具的制作要领
3-9.现场改善目视管理之实务
3-10.目视管理与PQCDSM改善活动案例
第三篇 品质管理系统(QMS)
第1章 品质管理系统概论
1-1.何谓品质管理系统
1-2.产品实现流程说明
1-3.品质绩效
第2章 制程设计品管
2-1.制程设计品管概述
2-2.制程设计品管核心工具
2-3.制程设计品管核心工具应用案例
第3章 制程变异管制
3-1.制程变异管制概述
3-2.制程变异管制常用工具
3-3.制程变异管制常用工具应用案例
第4章 客诉回馈改善
4-1.客诉回馈改善概述
4-2.客诉回馈改善常用作法
4-3.客诉回馈改善常用作法说明
第5章 供应商品质保证
5-1.供应商品质保证概述
5-2.供应商品质保证常用作法
5-3.供应商品质保证常用作法应用说明
第四篇 全面生产管理(TPM)
第1章 TPM概论
1-1.何谓TPM
1-2. TPM理念与目标
1-3. TPM推动架构与8大支柱
第2章 自主保养
2-1.自主保养概述
2-2.自主保养常用改善工具
2-3.自主保养改善工具应用案例
第3章 个别改善
3-1.个别改善概述
3-2.个别改善工具简介
3-3.个别改善改善工具应用案例
第4章 计画保养
4-1.计画保养概述
4-2.计画保养改善工具介绍
4-3.计画保养改善工具应用案例
第五篇 精实生产(TLM)
第1章 TLM概要
1-1. TLM源起
1-2. TLM精要
1-3. TLM主要绩效指标
第2章 基础IE
2-1. IE概述
2-2. IE常用的改善工具
2-3. IE改善工具应用案例
2-4. IE是提升生产力的有效工具
第3章 标准作业
3-1.标准作业概述
3-2.标准作业常用的改善工具
3-3.标准作业改善工具应用案例
第4章 工程流程化
4-1.工程流程化概述
4-2.工程流程化常用的改善工具
4-3.工程流程化改善工具应用案例
第5章 后补充架构
5-1.后补充架构概述
5-2.后补充架构常用的改善工具
5-3.后补充架构改善工具应用案例
第六篇 总结
推荐序一
杨锦洲∕中原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所教授
中卫发展中心可说是台湾导入及推动TPS或精实生产的大本营,为了协助企业成功的导入及推行TPS,而编写了《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本书将这些暨基本又重要的管理工具编写成册,而且编写方式深入浅出,又有许多实例,以及相关图表、照片,读者应很容易读懂此书,并且易于使用。
推荐序二
坂口光生∕日本TPM赏审查委员、中卫荣誉顾问
22年前我首次踏上台湾这块土地,并开始辅导台湾第一家推行TPM活动的厂商。今日看到中卫中心出版《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感受到我所培养的顾问们,从其过往的辅导实战经验中,利用较为深入浅出的文词,以及清楚的步骤说明,撰写出适合台湾工厂的管理技术书籍,这也表示中卫中心的顾问们,在工厂改善技术上已经走向自己的道路了。
推荐序三
曾崧柱∕A-TEAM 会长、美利达公司董事长
1998年至2003年之间,台湾的自行车出口量骤降61%,因此A-TEAM应运而生。A-TEAM的改造,初期便是从工厂改善做起!透过本书,制造团队可以学习到工厂改善的基本精神与手法,让精实再进化。
《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构式”学习体验。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箱”,里面装着的不是冰冷的金属件,而是能够解决实际生产痛点的“灵丹妙药”。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精准,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定义和直观的比喻。例如,在介绍“5S管理”时,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个词汇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要做5S,它对减少查找物品的时间、提升工作环境安全、甚至培养员工的责任感有哪些具体的好处。书中通过大量图示和流程图,将抽象的管理原则具象化,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防错法”的部分,作者用“香蕉皮的包装”和“USB接口的防呆设计”等日常实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何通过流程设计、工具改良等方式,在源头上杜绝错误发生。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改善不仅仅是事后的补救,更是前期的预防。读这本书,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中来。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手中的迷茫正在一点点被理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技术手册,但《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和实用性,深深吸引了我。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改善流程和管理工具拆解得如同烹饪一样简单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价值流图”的讲解,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绘制方法,而是先用一个贴近生活的“家庭早餐制作”场景来类比,从食材的准备、烹饪的步骤、到最终餐桌上的呈现,一点点地引导读者去识别其中的“浪费”环节。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让我茅塞顿开,仿佛瞬间掌握了识别生产线上瓶颈的“火眼金睛”。书中穿插的案例也十分生动,有制造业大厂的成功案例,也有小型企业的转型故事,让我看到了这些工具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纸上谈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考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感觉自己就像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关于工厂效率提升的头脑风暴。即使是对工具不甚了解的新手,也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系统性的改善思维,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读完《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重新认识了工厂的运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看似分散的管理工具,巧妙地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阐述“六西格玛”时,并没有过分强调其统计学原理,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DMAIC循环来解决实际的质量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精益生产”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准时制生产”和“消除浪费”等概念,更是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识别和消除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从而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书中穿插的“现场管理”小贴士,也十分实用,比如如何通过观察“5M1E”(人、机、料、法、环、时)来发现潜在的问题。读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单一的环节,而是能够从全局的视角来审视工厂的运作。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改善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和工具的协同作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更高效、更精益工厂的大门。
评分《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实战指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可操作性”。作者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将每一个工具的运用都与实际的工厂场景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授“看板管理”时,书中详细描绘了看板的构成要素、信息传递的流程,以及如何在实际生产线上布置看板,以实现拉动式生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平衡计分卡”的介绍,它并没有将这个工具描述得过于复杂,而是通过一个小型制造企业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并通过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和监控。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管理工具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落地。读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知道有这些工具,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工厂里发挥作用的,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用这些工具来提升效率。它让我感受到,改善和管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切实地改变工作现状的有力手段。
评分不得不说,《工厂改善与管理工具 基础篇》是一本令人惊喜的“启蒙读物”。它避开了许多同类书籍的“大而全”的通病,而是专注于“精”和“实”。在许多书中,管理工具往往被描述得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这些工具的精髓娓娓道来。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书中对“根本原因分析”的阐述。作者并没有直接教你使用“鱼骨图”或“5个为什么”,而是先让你思考一个常见的工作失误,然后引导你一层层地剥离表面现象,去探寻那个最核心、最容易被忽略的根源。书中列举的案例,从一个小小的零部件不良品到一次生产计划的延误,都充满了真实感,让我能够迅速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工作实践联系起来。它并没有试图一次性教会你所有的高级技巧,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你掌握最基础、最核心的工具和方法。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去面对工厂里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手里已经有了应对它们的“法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