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从生活做起,心态改变使生命不一样!
教育不是口号,教育是树人的志业;品德不是八股,品德是做人的基础。
如果说教育是绝对不会亏本的投资,品德就是它最重要的资产。
在【讲理就好】系列第十本《理尚往来》中,以教育部创新品德教育6E为纲,洪兰老师用她一贯的行动力化理念为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建立同理尚礼的社会,强化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典范学习(Example):从身旁亲友到历史人物到贩夫走卒,都有可以让孩子模仿效法、潜移默化的学习典范。
●启发思辨(Explanation):鼓励孩子动脑筋,多听多读多问多思考。借由对话与思辨让他明白,最后决定胜败的是人品与能力。
●劝勉激励(Exhortation):除了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激励的线要留得长,风筝才飞得高;但劝勉的手要抓得紧,一旦偏歪也随时有机会收正。
●环境形塑(Environment):只有顾客想买,商品才卖得出去;只有孩子想学,知识才进得来。教育想成功,就要形塑一个知道他需要什么的环境。
●体验反思(Experience):从心中的认同做起,打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感动。只要孩子能感同身受,这种感动会让他一辈子受用。
●正向期许(Expectation):以正面的教养让他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只有快乐的孩子才会健康,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发挥所学。
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世界,洪兰老师豁命似地深深烙刻在教育之路上的脚印,就是最佳明证。诚恳邀请你加入这个行列,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你而不一样,你的人生就功德圆满。
作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后在中正大学、阳明大学任教,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到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五十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相关写作专栏集结成十八本书,曾获选为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大众心理学丛书》出版缘起
□推荐序∕举例与比喻 黄春明
□自序∕品德教育之本
第1篇 典范学习【Example】
1 年轻人成功的条件-22
2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25
3 朋友是人生的最大资产-28
4 旅馆与学校-31
5 毛豆与虱目鱼松-34
6 花莲柚农的品牌坚持-37
7 法国科学院院士的豁达-40
8 年轻人需要历史典范-43
9 把礼义廉耻找回来-46
10 政府岂能带头做坏榜样-49
第2篇 启发思辨【Explanation】
1 决定胜败的是人品与能力-54
2 改革要追究源头-57
3 大脑类化的「画地为牢」-60
4 教孩子生死的智慧-63
5 坟场旁的学校-66
6 真知、善意、美情-69
7 父母莫须有的罪恶感-72
8 通识教育的沦落-77
9 推敲文字的运作-80
10 老有所用-83
第3篇 劝勉激励【Exhortation】
1 上品、中品、庸品与毒品-88
2 双向的「意念动作效应」-91
3 日日都是母亲节-94
4 用心比用功重要-97
5 小心金钱式激励-100
6 打了才不成才-103
7 很努力,还是很聪明?-106
8 手要抓得紧,线要留得长-110
9 激发动机,乐于学习-115
10 孩子也可以讲道理-118
第4篇 环境形塑【Environment】
1 做事与做人-124
2 教育是不会亏本的投资-127
3 人才没有国界-130
4 新世代的经验学习-133
5 用科技,还是被科技用?-136
6 请从礼貌开始教起-139
7 先知道学生要什么-142
8 环境会深深改变大脑-145
9 可以实践的礼运大同蓝图-148
10 马来西亚大游行的启示-151
第5篇 体验反思【Experience】
1 让孩子及早体验生活-156
2 教学生实际用得到的东西-159
3 一位乡下牧师的临床实验-162
4 英语胎教的迷思-165
5 让学习和经验挂上钩-168
6 陪孩子一同自己动手做-171
7 表达能力靠练习-174
8 用经验培养执行力-177
9 好习惯护一生-180
10 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利器-185
第6篇 正向期许【Expectation】
1 莫忘初衷,永不妥协-190
2 现在做的事会决定未来的人生-193
3 真正的兴趣是浇不熄的-196
4 让孩子赢在快乐的学习-199
5 文化是我们灵魂的根-204
6 快乐的学生才有创意-207
7 真正的兴趣自己会浮现-210
8 让年轻人敢作创业的梦-213
9 夫妻相处像筷子-216
10 全家一同吃晚饭-219
□后记∕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你而不一样-224
推荐序
举例与比喻
洪兰教授又有新书出版之前,远流出版公司要我写一篇序;当然,那一定是经过洪教授的默许,不然出版社那敢随便做主,也因为如此,令我十分为难。
洪教授我虽不曾登门拜师,也无缘做过她的学子,但是,我除了拜读她的着作之外,也有过多次机会的聚会,耳闻春风,又当面请益。另方面,远流出版公司的老板王荣文,他又是多年的好友;早年我们生活陷入困境时,他出了我的两本书:《乡土组曲》、《我们的动物园》,他预支版税,还让我太太带着六岁的小黄国峻,在台北圆山动物园卖书。在这样的关系,前者默许,后者邀请之下,我很难婉拒。如果序文写得文不对题、辞不达意,我想洪兰教授和王荣文先生,也该分摊一部份责任吧。
如果我说我的序文,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话,多多少少有自抬身价的嫌疑。其实在为难之余,写一点先拜读洪教授新集子的心得,也可以自己找个自在一点的理由。
我年近八十了,只剩一张嘴,偶尔也有人邀请演讲,在盛情难却之下,倚老卖老:「我吃的盐巴,比你吃的米还要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长。」在这样的意识下,就走上讲台。我的演讲内容千篇一律,大谈「生活即是教育」为重点。当然它涵盖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文化、经济环境,乃至于精神习惯、知识、实践到创意、智慧、领悟等等有关人文的,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题目嘛就像帽子一样,像一个人戴帽子,随时可以换来换去。这次有机会先拜读洪教授的新集子里面的理念和道理,我发现和我靠一张嘴信口开河的话语,有不少不谋而合的地方。这使我心安了一点,还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自觉得英雄也好、英雌也罢,竟然所见类同哪。
其实洪教授为一般大众写的素养教材,都有这样的特色,几乎篇篇都有举例或是比喻,来印证文章里的道理和看法。并且这些例子或比喻,一方面是从生活中拈来,一方面是从她习惯阅读的书海中捞出来,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可理解的范围里摘举出来的。所以文章里面,再怎么深奥的大道理、大学问,都像古时候母亲先把食物放到嘴里嚼烂了,再吐出来餵食幼儿;可能我举的例子,以现代人来看会觉得恶心,可是我只能这样比喻。我要说的是,传达一些抽象的东西时,具体的举例和比喻是不可缺的。
现在我要拿过去贫困的农业时代,佔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民,为什么比起他人善良得多的事实,来印证比喻与举例,在教育的功能上是何等地重要。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一句俗谚:「半部《论语》治天下。」多少年来,在贫困的农业社会的农民,识字的大概不会超过百分之一,因为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全力投入劳动生产都嫌不够,那有人有条件去识字读书,有的话也不成比例,没有代表性。那时的农民文盲居多,当时的天下也是农民佔绝大多数,那么所谓的治天下,或是天下治也好,那就是说,整个天下的人都遵守《论语》提倡的、教导的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价值,甚至于成为行为的文法。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农民不识字啊,就算识字,也不一定那么简单就读得懂《论语》,并且才半部的《论语》,天下就治了;家庭有伦理了,社会有秩序了。
那么《论语》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让不识字的农民他们懂得《论语》的道德价值,再从道德的价值变成日常生活中,做人处世的行为的文法,让社会有一个普世的价值,制约群众的行为,内在的又成了自律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举例和比喻。文盲居多的农业社会,语言,特别是生活领域的语言,比读书人丰富而又生动得多。当时就透过语言讲古、讲岳传、讲三国、目莲救母、孟宗哭竹、孔融让梨、赵氏孤儿等等不胜枚。故事里面的内容离不开忠、孝、仁、爱、信、义……等等儒教,我们先不管里面有不少没人性的愚忠愚孝,但农民听惯了这一类的道德的故事做为比喻或举例,戏曲也唱这一类的道德故事,农民从不识字,到养成了有儒家思想的生活行为,可见比喻和举例的能耐。反观那少数识字的,还考上状元的人,《论语》他们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好应付科举考试,可是在历史上看到不忠不义不孝不廉的,为数不少都是读书人,例如《铡美案》的陈世美、《王魁负桂英》的王魁等等,他们当时都逃不过包大人的虎头铡!
让我说话,有时像风筝断线离题。趁手上还抓牢那一条线,好回到正题打住我的闲话碎语,再回到洪教授的这本新集子。目前台湾类似这样的集子,写得有东西,又容易消化的为数不多。能将普世的价值,还有一些教育上的新观念,范围又要涵盖得广,还要写来生动有趣,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大众的素养或教养的教材,这本集子就是这样的粮食。
在台湾这些年来,每年上山下海到偏远地区,做上百次以上的演讲,可能只有洪兰教授一人吧。几年前东元文教基金会要颁社会贡献奖给她,主办单位要印一本小册子,同时要我为洪兰教授写几句话。当时我不敢署名写了一首诗〈What a wonderful洪兰〉,我就将这首诗做为本序文的句点吧。
蝴蝶兰、东亚兰、洋兰……
看千看万,五颜六色
各种各样
受绮丽外观的自我束缚
期盼他人的品头论足
待在温室、花店 待价自恋
被幽禁在雅房
渴望关爱的眼神自怜
纵然是国色天香
在世俗里换算金钱之外
还是金钱
What a wonderful洪兰
在名兰系谱不见经传
在温室雅房不见她的踪影
在这不完美的社会里
洪兰 花开在校园
洪兰 花开在深山
洪兰 开在下一代的苗圃
让园丁们在她的身上
学习照顾下一代的幼苗
洪兰!What a wonderful洪兰
黄春明
自序
品德教育之本
二十一世纪才开始十年,两个悬崖就出现了,一个是显性的财政悬崖,另一个是隐性的道德悬崖。这两个悬崖都出自人心,也就是社会道德的堕落。财政的问题出在大家只追求享乐,不顾后果,只图眼前,不管将来;政客为了选票,不加税,但要加福利,选举支票乱开,结果债留子孙。其实道德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大家天天高唱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忘记了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原则,自由的后面是责任,大家以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说:「大部分的人不是真正要自由,因为自由伴随责任,而多数人害怕责任。」我们社会的问题就出在大家只要有自由不要负责任,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悬崖就出现了。
不知从何时起,官员看到立法委员,唯唯诺诺,立刻矮了半截;老师看到学生低头而过,不敢多言;甚至国立大学的学生都可以在民主的议会殿堂咆哮,辱骂教育部长。这种放肆行为是怎么被宠出来的?我们怎么能容忍这样的「言论自由」?中国以前有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做了私慾的奴隶,便失去了自由。」正常的爱并不会宠坏孩子,真正幸福的孩子是获得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尊敬,所以他也学会尊重他人,因为尊重他人反映出他的尊重自己。反思之后,我们要检讨自己:这些辱骂官员的立法委员,这些咆哮师长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没有教好他的品德。
现在整个社会太看重物质,有钱的便是大爷,趾高气昂,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不能量贩的─你的气质、修养、品味。有一次黄富源教授来我们学校演讲,他说「率直是很好的品质,但是礼貌是永远不变的价值」,这个永远的价值不能被别的借口所取代(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礼义廉耻」这个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曾在扁政府时代被拆下来,丢到库房,现在很多校长又重新把它挂回去。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怎么可以丢掉?无礼则天下大乱。以前不能了解孔子为什么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二十年来看到无礼的后果,深觉孔子是大智慧,礼义廉耻是维持这个社会不坠的「纲」!
高官贪防灾的钱真是令人愤慨,台湾每年因天灾丧失无数人命,若是这种钱都可以贪,什么钱不能贪呢?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会想起岳武穆说的「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若是这样,国家怎么会亡?但是「文官要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时,国家要怎么办?想来想去还是只有靠教育,正如曼德拉(Nelson Mandela)所说「教育是改变世界最勇勐的武器」。但是教育的责任不是只有在学校老师的身上,父母应负有最大的责任,因为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
父母浪费,孩子绝对不会惜物;反过来说,父母珍惜一丝一缕,孩子也不敢浪费。我们以前东西没有坏不可以丢弃,现在是东西不流行了,便丢,完全没想到你家的垃圾可能是别家的宝物,为何不把它捐出去,给想要的人用呢?我很想去建立一个这种平台,把别人不要的东西送到要的人手上。我很喜欢〈礼运大同篇〉那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它真的是达到理想世界最简单的方法。
其实品德教育不难,它并不需要高深理论,尤其不需要长篇大论,但需要从生活中教起。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便说「犯病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这句话很简单,小孩子一听便懂:犯病的东西吃下去会生病,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病不能出去玩,连英雄都怕病来磨,所以父母平日把这种话挂在嘴边,小孩耳濡目染,生病的不吃,连带着犯法也不做了。
最近严长寿总裁出了一本新书《为土地种一个希望》,我觉得非常感动,人活着必须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热情,有热情才会去创业,才会对自己有所要求。一碗安稳的饭是好吃,但是它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总得对自己有所期许。意义治疗学家弗兰克(Viktor Frankl, 1905-1997)在《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对生命有什么期待,而是生命对我们有什么期待。」其实人生没有爬不过去的山,何妨放手一搏,至少要有李清照「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豪情。
我们可能无法马上改变世界,但是我们能从改变自己做起,当每个人都改变了时,这世界也就随之不同了。
《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这个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亲切感,也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在台湾,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比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讲理就好”这几个字,给我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好好地“讲理”,就能找到出路。我好奇书中的“10”具体指的是什么,它是否是十个核心的品德特质,或者十个影响我们日常行为的关键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台湾社会现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面对网络霸凌时,我们该如何用“讲理”的方式去制止它;在和朋友发生误会时,我们该如何用“讲理”的方式去化解;甚至是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我们该如何用“讲理”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诉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们,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讲理”带来的积极影响。我想要成为一个有素养的“新未来公民”,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这本书时,它那简洁而充满智慧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在台湾,我们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关于品德教育的内容,但总感觉缺乏一种系统性的、与时俱进的引导。“新未来公民”这个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前瞻性,它不是陈旧的道德说教,而是针对我们这个时代,如何成为一个更有素养的公民。副标题“讲理就好10”,更是让我觉得轻松愉快,仿佛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或者一套简单易学的法则。“10”这个数字,总让我猜测是不是有十个核心的概念,或者十个重要的原则,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困境。我设想,书中会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阐述“讲理”的艺术。比如,在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化解因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摩擦;在工作团队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达成一致的目标;甚至是在网络空间,如何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参与讨论。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性,并且用一种积极、建设性的方式与他人互动。这种“理尚往来”的能力,我觉得对于我们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社会至关重要。
评分《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这个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在台湾,我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这句话蕴含着朴素的智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似乎越来越需要一种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来认识“品德素养”在“新未来公民”身上的具体体现。“讲理就好10”这个副标题,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贴近生活,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10”这个数字,总让我联想到一些结构化的内容,或许是十种经典的沟通模式,或者十个需要我们反思的思维误区。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持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同时又不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台湾社会中一些因为沟通不畅、误解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掌握“讲理”的艺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包容,相信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理尚往来”的原则,成为一个更有素养、更有智慧的新未来公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我,那种简洁又带有未来感的线条,配上“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这样的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在副标题“讲理就好10”后面那个小小的“10”,总让我猜想里面是不是藏着十个关于品德素养的黄金法则,或者十个能颠覆我过去认知的故事。我一直觉得,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一辈来说,光有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内在的品德修养才是我们立足于社会、与人交往的基石。这本书名就点明了这一点,它不是空泛地谈论美德,而是强调“品德素养”在“新未来公民”身上的重要性,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时代感,也很有现实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品德,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在面对冲突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讲理”,而不是情绪用兵;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理尚往来”,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场景,比如在网络论坛上,大家常常因为观点不同而激烈争吵,这时候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份“讲理”的心,少一份攻击性的言辞,网络环境是不是会好很多?又比如在职场上,团队合作至关重要,如果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那种“理尚往来”的默契,是不是能让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本书的标题似乎给了我一个方向,让我对未来如何成为一个有素养的公民,有了更具体、更清晰的期待。
评分收到这本《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时,我第一个想法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温度,很贴近生活。在台湾,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礼貌”、“守规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越来越觉得,光是表面的礼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德素养”。这本书的副标题“讲理就好10”,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一种温和的引导。我设想,里面可能会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讲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比如和家人朋友之间的误会,或者在工作上与同事的意见不合,甚至是参与社会议题时,如何才能理性地沟通、平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或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能学会如何“讲理”,如何用一种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想这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新未来公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同之处。这种“讲理”的能力,我认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评分在台湾,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凡事要留一线”,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似乎有些褪色。而《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这个书名,却让我看到了这些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的生命力。“新未来公民”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面向年轻人,更是为所有希望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依然保持善良和智慧的人们而写。我特别好奇,“讲理就好10”这后面数字“10”究竟代表了什么?是十个关键原则?十个典型案例?还是十个需要我们反思的误区?我设想,书中可能会通过一些发生在台湾社会的真实案例,来阐述“品德素养”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例如,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如何不因小失大,而是用“讲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如何保持理性,不被煽动,做出负责任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提升自己在信息时代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能够基于事实和理性,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成熟、更包容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即使意见不同,也能保持尊重的态度。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会欣赏和理解差异,是未来公民必备的素质。
评分看到《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个充满理性、温情和智慧的未来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是道理,也是规则,更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往来”则意味着互动与交流,强调的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沟通。“新未来公民”的定位,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我猜想,这本书的“10”可能代表着十个核心的品德素养,或者十个通往“讲理”境界的关键步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面对信息过载、观点碰撞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晰的头脑,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去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中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其中不乏因为沟通不畅、理性缺失而导致的冲突和对立。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讲理”,如何在冲突中找到共同点,如何建立一种更成熟、更负责任的公民意识,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学习和实践品德素养的指南,让我们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有效地表达自己,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评分我一直对“品德素养”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看到《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这个书名时,更是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用非常严肃、沉重的语气来探讨道德问题,而是用“讲理就好”这样一个轻松而又充满智慧的词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我坐在窗边,手捧这本书,里面讲着一个个发生在台湾街头巷尾,或者校园里、职场中的小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有血有肉、有缺点但也在努力成为更好自己的人。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被动的、情绪化的,哪些行为是主动的、理性的,以及如何才能将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清晰,从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我想,真正的“品德素养”,并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重要的是,当我们面临选择时,能够做出那个正确的、有智慧的选择。这本书的“10”个关键词,让我猜测它可能是一种有体系的引导,或许是关于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反思、如何宽容等等,每一个方面都深入挖掘,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时,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包容的心。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台湾,我们一直强调“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但“品德素养”这个部分,有时会显得比较模糊,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培养。而“讲理就好10”这个副标题,则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理性、更和谐沟通的大门。“10”这个数字,让我充满好奇,它是不是代表着十个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立刻实践的原则?或者十个能够帮助我们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小技巧?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很多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案例,比如在家庭聚会中,如何化解因为代沟产生的争执;在社交媒体上,如何理性地回复那些充满攻击性的言论;甚至是在参与公共议题讨论时,如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帮助我理解“讲理”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辩论输赢,更是如何倾听、理解、共情,并且在沟通过程中,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相信,这种“理尚往来”的能力,对于构建一个更友善、更包容的社会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或许就是我们迈向这个目标的一本重要的指引。
评分《理尚往来: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讲理就好10》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温暖而又实在的感觉。在台湾,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有教养”、“讲道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时候,简单的“讲道理”似乎已经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讲理就好10”这几个字,给我一种“化繁为简”的启示,似乎它要告诉我们,很多复杂的问题,只要回归到“讲理”的根本,就能找到解决方案。我猜想,书中的“10”可能代表着十种不同的“讲理”情境,或者十种应对不同人际关系挑战的方法。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情商。例如,在和长辈沟通时,如何做到尊重又不失原则;在和同辈相处时,如何保持平等和理解;在面对陌生人时,如何建立初步的信任。我期待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又能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且用一种平和、有效的方式与人建立联系。这种“理尚往来”的能力,我觉得是现代社会非常宝贵的财富,它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稳固的人际关系,也能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