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教育

康德论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mmanuel Kant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学着作中,都是深奥、抽象难解的,然而在本书中,他却是以最亲切的方式来论说成人世界要如何来引导、教养儿童。在道德陶冶或实际的教育方面,都主张必须让儿童自己本身去了解、领悟到他作为一个人所应尽的义务、责任和行为,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使一个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家长或教师而言,在教导儿童的过程中,若能依循其理念:在心中存着人的观念、人的尊严,来教导儿童,并经常阅读、了解并熟悉这些基本原则,必要时透过讨论的方式来澄清一些观念,应可使我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防患于未然,而更有助于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基本上,康德的教育理论受到卢梭《爱弥儿》很大的影响,所以重视从儿童本位出发的教育理念。

本书特色

  透过大师康德的教育洞见,提供当代老师及所有父母参考,要如何来引导、教养儿童的教育省思。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学着作中,都是深奥、抽象难解的,然而在本书中,他却是以最亲切的方式来论说成人世界要如何来引导、教养儿童。基本上,康德的教育理论受到卢梭《爱弥尔》很大的影响,所以重视从儿童本位出发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8世纪德国有名的哲学家(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其主要领域在形上学、伦理学、认识论等。

译者简介

贾馥茗

  曾任国立台湾大学教育系教授陈宝山 中国文化大学教育系教授黄汉昌 国立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游振鹏 中国文化大学教育系助理教授吴美瑶 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系助理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保育
第三章 培植
第四章 心灵的培养
第五章 道德陶冶
第六章 实际的教育人格教育实施重点

图书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类,说到教育就要知道保育(照料并养育儿童),动作训练和教养,加上道德陶冶,照这样,人才能通过成长阶段,由婴儿(需要保育),而儿童(需要动作训练),而少年(需要教学)。动物有了力量就用力量,按照自然律,以不伤害自己为准。很奇妙的是,刚孵出的雏燕,虽然看不见,却会很小心的不弄脏窝巢。动物不需要保育,最需要的是食物、温暖和引导,或一些保护。很多动物确实是需要哺育,但不需保育。因为保育指细心照顾,是父母必须用于儿童的,以防他们妄行伤害自己。例如,若小动物一出生也像婴儿般的啼哭,必然会引来环伺的野狼等野兽,而成为牠们的口中佳餚。训练是为了将儿童的动物性变成人性,动物只根据本能,(有些也有理性表现),但是人却需要自己的理性。却没有这种本能,必须自己练习出理性的作为方式。既然不会本能的自行发展,就要别人来帮助他实行。人的天赋本性必须靠自己一点点发展出来。上一代人教下一代。开始时教的方式可能粗鲁而杂乱无章,也可能一下就做对。但如果老是用后一种方式,人就会退步而落到野蛮的境地。动作训练防止人从人文堕落到野兽冲动的深渊。训练必须禁止人甘冒野蛮粗鲁的危险。

因此,动作训练几乎是消极的,和原来的无法无天相反。教育的积极面是教导。无法无天在于目无法纪,动作训练将人置于人类的法律之下,而有所约束。这必须尽早完成。例如儿童初入学,学什么并不重,重要的是习惯静坐和服从。如此日后才不会盲目躁动。人本来就强列的爱好自由。因而一旦习惯于自由,就会不顾一切的唯自由是求,因此必须将动作训练尽早置入游戏中;否则此后终其一生便很难再改变他的品格。未经训练的人会很容易变幻无常。我们在野蛮的国家看见,虽然有时他们也会表现些欧洲方式,却永远不能习惯欧洲仪表,对他们来说,就不能用卢梭等所想像的高尚的爱自由来解释,只能说是野蛮。─和动物一般,尚未发展出人性,因此人要及早习惯于理性的命令,因为人若自幼便一意孤行,毫无阻挠,肯定将会终生无法无天。自幼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不会进步,因为他日后将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

进入事业途中,必然到处碰壁。上层阶级常犯的教育错误是,自以为会成为领导者,从小就不容人反对,由于人天性爱好自由,就必须摒除野性,至于动物,由其本能使然,并没有这个需要。人需要保育和道德培植。道德培植包括动作训练和教导。多数动物不需要这些,因为牠们不需要跟着长辈学,只有鸟儿的叫声是学的:看母鸟努力教小鸟叫,非常感人,小鸟像儿童在学校般,围成圆圈,用稚嫩的喉咙跟着学。要确定鸟叫不是本能而是学的,不妨来作个实验。假定我们从金丝雀窝内取出一半的卵,而把麻雀卵放进去,或放两者的幼雏也可以。如果把小麻雀放在室内使牠们听不见大麻雀在外面的叫声,牠们就会唱出金丝雀的歌声,于是我们就有了会唱歌的麻雀。很奇妙的是,每种鸟都有自己的叫声,世世代代不变,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实的传统。人只能靠教育才能成为人。端在受的是什么教育,要知道只有人能教人─那就是,教的人要受过教育,故而没受训练和教导的,就不适合教学生。

如果有高出人性的来作教育工作,我们将会看到人将变成什么样,我们很难估量人的天赋能力,因为有些东西是教育灌输的,另一些则是借由教育发展的。如果可能,借高等人的帮助,加上多数人通力合作,作一个实验,也许可以知道人可能达到最卓越的程度。思考的心灵虽然如此重要,使博爱者悲哀的是,那些在上位的人只管自己,不爱别人,不想做这个重要的实验,不能把人性再提昇一步到接近完美的境界。一个幼年被忽略了的儿童,到了能辨别的年龄,才会知道缺点在于训练或培植(也就是教导)。未经培植的人必然粗鲁,未经道德训练的人则无法无天。忽略训练比忽略培植更严重,因为培植还可在日后补救,无法无天则可能无恶不做,而一个错误的道德训练则永远不能纠正。教育可能有继续改进的功能,每个世代都进一步接近人类的完美,因为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目前唯一能做的,因为我们已经开始能正确判断,且明白了解,改善人性完全在于良好的教育。经过教育继续改善人性,提高人的品格,使人性具有价值,是非常可喜的,由这一点可以看到人类快乐的前途。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