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手册:从顾客洞察到企业价值

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手册:从顾客洞察到企业价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用户体验
  • 创新设计
  • 顾客洞察
  • 企业价值
  • 设计方法论
  • 产品设计
  • 用户研究
  • 设计思维
  • 商业设计
  • 服务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顾问领航系列

  一、 按部就班了解五大步骤操作手法
  二、 CPC 历年工作坊实务经验大公开
  三、 图解流程与范例说明,轻松易读

  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手册 ─ 从顾客洞察到企业价值

  本手册主要介绍丹麦哥本哈根互动设计学院(Copenhagen Institute of Interaction Design, CIID)使用之「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User Experience Innovation Design, UXID)手法」,该手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开发理念,运用「设计思考」,深入探索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以「视觉化沟通」、「说故事」、「原型制作」等设计方法,让创新点子能迅速地具体化、更加成熟而完整。

  本书理论与实务案例并重,按部就班说明「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操作手法,辅以实际案例具体呈现,使读者得以将理论知识内化,灵活运用于企业与工作中,为产业带来源源不绝之动能,相当适合产品管理、服务企划、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等人员阅读使用。

手册使用说明

  本手册主要介绍与丹麦哥本哈根互动设计学院(Copenhagen Institute of Interaction Design, CIID)使用之「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User Experience Innovation Design, UXID)手法」,该手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开发理念,而非以技术为中心;运用「设计思考」之理念,深入探索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以「视觉化沟通」、「说故事」、「原型制作」等设计方法,让创新点子能更迅速地具体化、更加成熟而完整。操作执行时分为五大步骤:

  使用者研究→概念发想→情境模拟→原型制作→策略蓝图

  内容综合整理历年累积之工作坊与教学材料,以及在台湾推动企业先导合作专案(Pilot Project)之经验,内容包括基本观念与知识(第一章)、操作步骤与工具(第二章)、创新实践方法(第三章)等,希望以化繁为简的方式,提供各界企业先进一个可按部就班操作,兼具理论与实务之手册。

  本手册适合产品管理、服务企画、研发、设计、经营管理人员阅读使用。可运用在制造业新产品之概念设计、制造业转服务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业提升使用者体验、以及产品策略规划、创新商业模式等。

编着者简介

卢崇仁

  现任:中国生产力中心技术服务与专案整合事业部 协理 资深高级顾问

  学历: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硕士

  经历: 经济部「培训系统与服务创新研发管理专业人才计画」、「研发管理与经营策略专业人才培训计画」计画主持人、经济部「服务业创新研发计画」(SIIR)、「小型企业创新研发推动计画」(SBIR)计画督导、经济部「协助传统产业技术开发计画」(CITD)计画主持人

  专长:前瞻规划、使用者体验设计、研发专案管理、系统分析、政府计画管理

徐千捷

  现任:中国生产力中心研发创新组 副理

  学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研究硕士

  经历:文化部「文化创意产业专案办公室」协同计画主持人、经济部「管理顾问创新价值服务团」计画负责人、服务营运模式创新辅导、经济部「产业创新腾龙抢珠」计画,CIID国际创新方法导入辅导、经济部「培训系统与服务创新研发管理专业人才计画」、「研发管理与经营策略专业人才培训计画」、「独特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计画」欧洲创新设计、绿色创新考察团、研讨会、工作坊规划与执行、加入CPC前曾任设计策展、设计产品通路行销、电子产品客服规划等职务

  专长:经营企画、设计策略、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教学

王如玉

  现任:中国生产力中心研发创新组管理师,美国新产品开发管理认证NPDP。

  学历:中央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经济部「培训系统与服务创新研发管理专业人才计画」、「研发管理与经营策略专业人才培训计画」Philips Design、CIID考察团、研讨会、工作坊规划与执行、经济部「产业创新腾龙抢珠」计画,CIID国际创新方法导入辅导

  专长:以人为本的创新、互动设计、服务设计、使用者体验创新方法

创新设计与战略实践:面向未来的商业转型指南 本书旨在为寻求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实现突破性增长的企业领导者、产品经理和设计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化、实用的战略框架与执行蓝图。它不侧重于单一的用户体验设计流程,而是聚焦于如何将前沿的创新思维、深刻的市场洞察与严谨的商业战略深度融合,从而驱动企业实现可持续的、颠覆性的价值创造。 在当今这个高度互联、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仅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已不足以构筑持久的竞争壁垒。真正的商业胜利属于那些能够预见未来趋势,并以前瞻性的视角重塑其业务模式、运营流程和价值交付方式的企业。本书正是为理解和掌握这种“从洞察到价值”的转化艺术而编写。 第一部分:重塑商业思维的底层逻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驱动现代企业创新的核心哲学,强调创新不仅仅是产品迭代,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转变。 1. 告别增量思维:迈向颠覆式创新的战略路径 传统企业往往陷入“渐进式改进”的陷阱,不断优化现有流程,却错失了被新技术和新需求定义的新市场机会。本书首先解构了增量思维的局限性,并引入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我们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识别和瞄准那些尚未被现有市场参与者充分服务的“空白地带”。这包括对市场成熟度进行深层分析,识别驱动消费者行为转变的“宏观力量”(如社会结构变化、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拐点),以及建立一套能够容忍短期失败、但追求长期战略回报的投资组合机制。 2. 从线性增长到指数级扩展:构建可复制的增长引擎 成功的创新必须能够规模化。本书详细剖析了如何设计具备“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潜力的产品与服务架构。我们不再将增长视为线性投入产出关系,而是研究如何通过平台化思维、数据闭环以及合作伙伴生态系统的构建,实现非线性的扩张。这部分内容涵盖了业务模型画布的升级版应用,重点在于如何清晰地定义“核心价值主张的规模化杠杆点”,以及如何设计能够自我优化的反馈回路,确保每一次扩展都能反哺核心能力。 3. 战略的流动性与组织敏捷性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僵化的年度计划已失去意义。本书倡导一种“流动性战略”的制定方式,即战略应被视为一组持续验证的假设,而非固定的路线图。我们探讨如何将战略制定与执行过程紧密结合,引入基于成果的指标体系(OKR的深度应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在信息层面快速响应、在决策层面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重点是如何在保持企业核心稳定性的同时,培育出允许“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创新单元,确保组织对外部信号的敏感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第二部分:洞察的深度挖掘与价值链重构 本部分将焦点从宏观战略转向微观执行层面,探讨如何获取驱动变革的深度洞察,并将其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价值。 4. 超越用户调研:构建多维度的情境理解 本书强调,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深刻理解,而这往往是用户自己也无法清晰表达的潜在痛点或未被触及的渴望。我们超越了传统的焦点小组和问卷调查,引入了“人种学研究的商业应用”、“社会叙事分析”以及“未来场景推演”等方法论。目标是深入理解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动机、冲突、仪式和价值观,从而挖掘出那些能够带来情感共鸣和深层忠诚度的创新机会点。 5. 价值链的解构与重组:挖掘隐藏的利润中心 企业价值的创造往往被固定的价值链流程所限制。本部分教授读者如何像工程师解构机器一样,系统地解构现有的价值创造链条——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交付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然后,探讨如何通过技术集成、流程再造或服务外包来“重新编码”这个链条。这包括对“看不见的成本”和“未被货币化的活动”进行识别,并设计新的商业模式来捕获这些原本流失的价值,例如通过构建基于订阅的服务或数据增值生态系统。 6. 跨界整合与生态系统构建 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任何单一企业都难以独立完成颠覆性创新。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并战略性地进入或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关于如何设计共享的治理结构、互补的价值交换机制以及共同的知识产权框架。我们将分析成功案例中,企业是如何通过巧妙地整合技术提供商、内容方和分销渠道,从而创造出远超各自能力之和的整体市场影响力的。 第三部分:创新成果的落地与价值变现 创新只有落地并产生可衡量的商业成果,才有意义。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将前瞻性的洞察转化为可执行的项目,并确保其能高效地转化为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数字。 7. 最小可行商业模式(MVBM)的构建与快速验证 区别于传统的最小可行产品(MVP),本书提出了“最小可行商业模式”(MVBM)的概念。这是一种在早期阶段就验证核心假设(包括定价策略、获客渠道和关键伙伴关系)的精益框架。我们探讨如何设计一系列低成本、高信息量的实验来快速测试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投入大量资源。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假设-实验-学习-迭代”的闭环,将商业风险量化并分散化。 8. 创新投资的组合管理与风险对冲 企业需要同时管理短期盈利项目和长期颠覆性项目。本书提供了一套实用的矩阵工具,帮助决策者平衡“核心业务优化”、“邻近市场扩张”和“远期颠覆性研究”三类投资。我们将讨论如何为不同成熟度的创新项目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时间框架,并建立一套跨部门的资源调配机制,确保资源不会被短期业绩压力过度挤占。 9. 衡量变革:从投入指标到价值指标的转变 传统的绩效指标往往只能反映现有业务的健康状况,无法衡量创新带来的潜在价值。本部分指导读者建立一套“创新健康度”指标体系,关注早期信号如“新客户获取成本的下降趋势”、“跨部门知识共享的频率”以及“市场对新概念的接受度”。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对齐的价值衡量框架,确保所有创新活动都清晰地指向企业下一阶段的战略高度。 --- 总结而言,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超越工具箱范畴的战略操作系统。它面向的读者是那些不满足于在现有框架内修修补补,而是立志于通过深刻的战略洞察和系统化的设计思维,为企业开辟全新增长曲线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套严谨的方法论,用于识别、构建和执行能够驱动企业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未来价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前言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手册使用说明

第 1 章 使用者体验与设计思考
1.1 创新典范转移 ─ 从技术导向到使用者为中心
1.2 创新策略:设计思考
1.3 探索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1.4 让未来愿景更为具体,加速学习与沟通
1.5 使用者体验创新方法

第 2 章 流程操作步骤
2.1 使用者研究
1. 文献整理
2. 规划访谈
3. 执行访谈
4. 访谈纪录
5. 需求分析与创新挑战
2.2 概念发想
2.3 情境模拟
2.4 原型制作
2.5 策略蓝图
2.6 小结:提案简报与评估

第 3 章 创新实践
3.1 服务设计原则
1. 使用者旅程
2. 产品服务系统
3. 多重利害关系人
4. 客户共创
5. 体验做为卖点
3.2 导入常见问题
1. 如何定义客群与市场区隔?
2. 如何进行概念的筛选与评估?
3. 如何衔接现有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制定新产品规格?
3.3 创新组织文化
1. UXID适用的主题、时机与参与对象?
2. 该投入多少时间与资源?
3. 如何开始逐步推动?
4. 如何建立创新的团队文化?
3.4 总结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使用者导向创新 触发产业蜕变升级

  民国九十八年夏,逝友Bill Moggridge(IDEO创办人)捎来电子邮件并来电引荐丹麦CIID创办人Simona Maschi来台会晤,特别介绍她对使用者情境体验导向创新的执着。

  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手法(User Experience Innovation Design,简称UXID)源自于80年代,由Bill Moggridge的ID2设计公司与史丹佛大学教授David Kelly的David Kelly Design共同合作,为了协助Xerox复印机公司夺回遭到日本厂商侵占的市场,在使用者使用情境分析研究中产生。1994年个人任IDEO在台代表时,与Bill Moggridge于生产力中心举办为期三天的设计工作营时,正式引进生产力中心。

  CIID创办人Simona Maschi原在义大利已获情境设计博士学位,因有鑑于数位科技时代来临,数位产品介面的人因互动设计将是未来通讯发展的主流,与哥本哈根地区学界合作成立Copenhagen Institute of Interaction Design(CIID),创办互动设计学程,并对于欧洲产业界提供互动设计服务。

  当年于国际间,尤其是国内,对互动设计的定位尚属介于电脑软体、人因工程与平面设计间的一门新学科,在学界泛称为HCI(Human Computer Interface),于业界应用于实务市场的需求尚未明确,对Simona Maschi女士以其情境设计的学术背景,面对国际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及国内产业转型对使用者导向创新的迫切需求(国内代工制造OEM及代工工程设计的制造业ODM)已届强弩之末,遂极力鼓励其与生产力中心合作。

  CIID历经近四年来的耕耘与国际产业宏观环境的演变及数位科技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窜起,CIID在欧洲已从互动设计教学研究单位,发展为欧洲使用者体验创新与服务设计的推手,足见人类智慧发展的自然律「只要耕耘就有收获」。

  在全球历经多年的工业经济时代,由于数位科技与其他产业经济宏观环境因素影响,国际产业已从工业经济,历经知识经济、体验经济转向重视使用者需求的服务经济时代,以市场与使用者导向的创新是否能有效应用,将是台湾产业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

  诚如生产力中心张总经理于本书出版的缘起序中所提示:

  1. 台湾企业必须掌握宏观市场环境变化,了解本身资源、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脉动,以UXID方法中因变应变的创新设计思维,界定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方向与定位,针对目标终端使用者的需求,有效进行创新设计。

  2. 国内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研发, 过去只重硬体实力的工程制造技术开发(C-system),而对市场导向的设计开发程序(M-system)及重视使用者需求的软实力却未觉醒。

  3. 台湾企业不单只缺乏CIID于本书中所推动的UXID,由于过去代工制造期间,只重视产品设计开发后端的工程设计与制程的开发,更缺乏产品开发前端市场导向的完整开发流程(如IBM近年所推动的产品创新管理架构(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Frame Work))及UXID方法背后所强调的跨领域协同合作之T型人才的培育。

  国内产业转型已刻不容缓,很高兴能看到国家负责辅导产业经营管理与生产力发展单位-中国生产力中心,能主动推动创新设计,更企望「使用者情境体验导向设计与跨专业合作创新」能成为国内产业蜕变的触媒。

中华民国工业设计协会首席顾问、华冑设计企业公司创办人 梁又照

推荐序二

使用者经验决定产品最终价值

  中国生产力中心在经济部支持指导下,长期以国内研读、中小企业个案探讨,与国外专家面对面学习,并实际走访国外学术单位及标竿企业成功案例等等的活泼互动学习方式,举办各种创新设计研习团。其目的在协助国内企业精英干部,熟悉国外各种创新设计的观念与企业内实际推行所需的手法工具。对深耕台湾启发当代设计师的设计能量,贡献范围既大且影响深远。这种深植基础,培养地力的方法,与只求人民有感的短线种树追求亮点相较,其着眼真是深远而独到。

  最近几年「创新使用者经验」与「设计导向的逻辑思考」已成为国内新一代设计师或产品策略决策者都会朗朗上口的火红名词。 但是,国内真正从这类创新设计手法所展示的成功案例,仍然不多见。 尤其是,类似丹麦国际机场以全国力量,引进大胆开放创新营运模式,并以旅客为使用者翻新航站,重新设计机场内外的软硬体设施与服务流程,更是少见,殊为可惜。

  其实「使用者体验创新设计」观念并非近年来为西方社会所独创。从最早的「水以载舟」,到「民心之向背」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就一再明示暗示,最终的使用者才是产品或服务有多大价值,甚至是有没有价值的关键。但是,随着工商发展,社会上下游,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企业已忘了谁是最终要服务的人,而迷失在买卖成交即是生意完成,只求短期获利了结的短视与迷失之中。 因此,才会发生类似毒奶粉等置最终顾客健康于不顾的社会问题。

  有鑑于最终使用者的经验对企业经营是如此重要,乃至对周边所有利益关系人的权益保护亦影响深远,近年来,研华公司不落人后的推展企业利他行动。期望透过基金会与企业本身的努力与投入,持续举办类似倡导十余年的校园创业竞赛等活动,以便在各种与教育及创新设计有关的公益活动中,善尽一份社会责任。

  个人有幸参与本计画,且得以两度陪同国外研习团分别拜访本手册中所描述的丹麦设计学院 CIID 以及剑桥大学 IfM两所知名学院,对于CPC同仁的专业素养与服务精神,深为佩服与感谢。 同时也要谢谢同行团员的合作与无私分享,让个人的知见与学习,能从全程参与中,深获心得。

  因此,个人除了乐见生产力中心继续举办这种有利台湾企业发展,且有利年轻一代设计人员学习成长的计画外,对于,此次生产力中心发行手册,以继续扩大鼓吹「以使用者为导向,以设计概念创新价值」的创举,深表赞同。 期待,借由本手册的发行,能发挥点燃星星之火的效果掀起国内另一波重新学习此观念、手法、工具的野火燎原之效,进而促成以设计力带领台湾企业进入下一世纪的新蓝海。

研华科技公司技术长 陈赞鸿

推荐序三

从使用者美好体验为中心的创新思维

  为协助产业提升价值,宏□集团施振荣董事长很早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鼓励厂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与「品牌」迈进。使用者美好体验并运用human-centric「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串连两端,建立使用者体验纳入回馈(feedback)机制,让微笑变成开口笑。在当今「体验经济」的时代,经济部推动「三业四化」政策:「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也是强调以human-centric「以人为中心」、「顾客导向」的理念,与产业创新、价值创新的政策主轴息息相关。

  中国生产力中心在经济部支持下,十多年来不断地带领国内企业经营主管,走访国际知名之创新机构,进行学习与交流,2012年以丹麦服务创新、剑桥系统整合、美国商业模式为三大主题,这些都是台湾产业创新面临最大的挑战,也是全世界谈产业创新方法的主流。感谢中国生产力中心让我有这个机会,参与本计画,担任团长与企业菁英一同到丹麦CIID研习,跟同学一起互动,激盪许多创新的火花,并制作小组个案报告并公开发表,以及到最后生产力中心汇整国内外知识与工具,制作本操作手册教材,内容精彩,点出企业创新服务的新思维,相信对台湾产业有很大的助益。

  丹麦CIID的创新方法以「设计美好的经验」为主轴,强调「以人为中心」,并同时关注商业上的成效。首先进行「环绕人的使用脉络」的研究,与一般市场调查重量化成果不同,而是更深入地理解人们的潜在需求;然后进行概念发想,如何能为使用者设计满足此需求,透过便利贴脑力激盪互动方式来集思广益,交流并累积跨领域成员的专业知识;然后运用情境模拟方法,来发想使用情境与体验;最后做出原型验证,并以策略蓝图盘点营运模式,是个非常完整、可操作的方法,非常值得体会了解个中精髓,并运用于创新产品设计及制造服务。

  目前许多研发概念是以技术导向,但当技术门槛已非高不可及,如PC产业则面临很多的限制,因此造成低价竞争的局面;运用本操作手册教材所述方法可以协助厂商跳出既有框架,让技术变成enabler(赋能者、推动者)角色,但也挹注服务创新元素,协助消费者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体验,让产品与服务变成一个「使用生命週期」的旅程,以建立品牌与企业知名度。最重要的是,企业高层CEO需感受其重要性并亲自参与以营造创新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愿意去改变、去开放思维的心态,建立好的创新发展文化与团队, 并结合跨领域人才,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意,促成企业全体成员一同落实创意创新的执行力。

  我的研究专长在智慧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面对「高龄社会、低生育率」的全球趋势,运用这个丹麦「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手法,很能感受创新服务的机会不可限量。相信本手册能够协助更多的台湾企业,提升价值、创造美好的体验!

台湾研发管理经理人协会理事长 罗仁权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光看書名就充滿了知識的能量,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尤其關注「創新設計」這個部分,因為在現今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中,不創新就等於退步。然而,真正的「創新」並非易事,它需要靈感,更需要方法。我過去常常覺得,創新似乎是一種天賦,有的人天生就比較有創意。但這本書的出現,似乎正在挑戰這個觀念。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系統性的方法,引導我們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從顧客的回饋中、甚至從競爭對手的身上,挖掘出創新的契機。它會不會提供一些腦力激盪的技巧、設計思考的流程,或是像「SCAMPER」這樣的創新思考模型?我希望書中能夠強調「使用者導向」的創新,也就是說,創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以使用者為核心,去發現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進而提出解決方案。這也呼應了書名中的「顧客洞察」部分,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洞察」的技巧,是透過數據分析、用戶訪談,還是更具象化的使用者畫像建構?我希望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團隊,將原本零散的創新想法,轉化為有邏輯、有方向、並且最終能夠為企業帶來價值的創新產品或服務。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對如何系統性地推動創新,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覺得這應該是一本能解決我工作中不少痛點的寶典。我經營一家小型文創工作室,常常覺得我們的產品雖然有創意,但似乎總抓不太住目標客群的真正喜好,有時候推出新設計,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就覺得很挫折。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能幫我們抽絲剝繭,找到問題根源,然後再對症下藥的指引。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顧客洞察」的部分,因為我們團隊雖然花了很多心思在產品設計上,但卻很少有系統地去了解使用者的真實需求、痛點和期待。有時候會憑藉團隊成員的個人經驗或猜測來做決策,這樣當然風險很高。我希望書裡能提供一些實際、可操作的方法,像是問卷設計的技巧、訪談的注意事項、甚至是如何從社群媒體的討論中挖掘有價值的資訊。另外,「企業價值」這個詞也很吸引我,畢竟我們工作室雖然是小規模,但最終還是要追求永續經營和成長。如果設計的創新能夠真的轉化為市場競爭力,為公司帶來實質的效益,那絕對是我們最大的目標。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將「使用者體驗」與「企業價值」緊密連結,是否有具體的案例可以參考,讓我們知道如何從一個好的用戶體驗出發,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商業目標。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學到一套有系統的設計思維,而不是零散的技巧。

评分

這本《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的書名,對我這個剛從學校畢業,進入設計領域的菜鳥來說,簡直就是一盞明燈。我一直很嚮往能夠做出既美觀又實用的設計,但常常覺得自己對「使用者」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做出來的設計有時候會離用戶真實的需求有些距離。書名中的「使用者體驗」聽起來就很重要,但我對於如何去「體驗」用戶的體驗,去「感受」他們在使用產品時的心情,還有些迷茫。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洞察」方法,例如,如何進行一次有效的用戶訪談?在訪談中應該問些什麼問題?如何觀察用戶的使用習慣?甚至是,如何透過一些非傳統的方式,例如角色扮演、同理心地圖等,來真正走進用戶的世界。我希望書中能引導我理解,為什麼要去洞察用戶,以及洞察的目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書名中的「創新設計」和「企業價值」這兩個詞,讓我看到了設計的終極目標。我不想只是一個畫圖的,我希望我的設計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為公司創造效益。我期待書中能夠將使用者體驗的洞察,與創新設計的過程巧妙結合,並且說明這些創新設計如何最終轉化為企業的價值。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學習設計技巧,更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有影響力的、能夠為企業貢獻價值的設計師。

评分

這本《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對我這個在科技產業擔任產品經理多年的老兵來說,可謂是久旱逢甘霖。我見證了科技的快速迭代,也體會到了市場競爭的激烈,深知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然而,真正的「創新」,並非憑空而來,它需要紮實的基礎和系統的方法。書名中的「顧客洞察」,正是關鍵所在。我們常常會投入大量的資源去做市場調研,但很多時候,這些數據卻難以轉化為真正有價值的洞見。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更為深入、更具操作性的「洞察」方法,例如,如何透過數據分析,挖掘出用戶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如何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用戶說出他們真實的需求,甚至是那些連他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隱藏需求」?我希望書中能夠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維,將用戶的痛點和期望,作為創新的起點。而「企業價值」這個詞,更是將使用者體驗的創新,提升到了戰略層面。我期待書中能夠闡述,如何將從用戶洞察中提煉出的創新點,轉化為能夠為企業帶來可衡量價值的產品或服務。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如何將看似虛無縹緲的「使用者體驗」,轉化為驅動企業成長的實質動力的可能,也為我指明了在產品創新道路上,更為清晰的方向。

评分

說實話,在拿起這本《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之前,我對「使用者體驗」這個詞的理解還比較片面,總覺得它就是 UI/UX 的設計,或是網站介面的美觀與流暢度。但這本書,明顯地將這個概念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讓我意識到使用者體驗的影響力是如此深遠,可以觸及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我尤其對書中「從顧客洞察」這個部分感到好奇,這意味著它不會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美學設計,而是要深入到顧客的內心世界。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引導我們去「洞察」顧客,是透過大量的市場調查、數據分析,還是更側重於定性的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訪談、民族誌研究,甚至是觀察法?我們公司其實也做過一些市場調查,但很多時候都只停留在「他們喜歡什麼顏色」、「他們覺得價格如何」這種比較淺層的資訊,卻無法真正觸及到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隱藏的需求,以及他們在整個消費過程中遇到的真實痛點。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更能挖掘深層資訊的方法,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套更為精準、更貼近使用者的「洞察」機制。因為我深信,唯有真正理解了顧客,我們才能設計出真正能夠打動他們、解決他們問題的產品和服務,進而為企業創造不可取代的價值。

评分

在眾多關於設計和創新的書籍中,《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以其紮實的內容和清晰的脈絡,吸引了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我們的產品或服務,真正觸動使用者,並且在眾多選擇中脫穎而出。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出了我最關心的幾個要素:「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顧客洞察」以及「企業價值」。我尤其對「顧客洞察」這個部分充滿了期待。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時候會基於一些猜測或直覺來做設計,這樣往往會冒很大的風險。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引導我們如何深入了解我們的目標用戶,包括他們的行為模式、潛在需求、以及他們在與產品互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書中會不會介紹如何進行一次有效的用戶訪談,如何觀察用戶的使用習慣,甚至是如何從用戶的言談舉止中,捕捉到一些細微但關鍵的資訊?我期待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團隊,建立起對用戶更深刻的理解,從而為後續的創新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企業價值」這個詞,則讓我看到了設計的終極目標。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學會如何將使用者體驗的創新,與企業的商業目標緊密結合,最終創造出能夠為企業帶來實際效益的設計。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對如何打造更有影響力的設計,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评分

這本《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真是意外地讓我收穫良多,尤其是在「創新設計」這個面向,它提供了一個相當全面且具體的框架。我過去常常覺得創新是一種靈光乍現,可遇不可求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創新其實是可以透過系統性的方法來培養和驅動的。它打破了我對創新是純粹藝術創作的迷思,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科學且有策略的過程。書中應該有深入探討各種創新設計的方法論,比如可能包含一些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流程,像是同理心地圖、使用者旅程圖、或者是低保真原型製作和使用者測試的循環。這些工具聽起來就很實用,我一直想將這些方法應用到我們公司的新產品開發流程中,但總覺得無從下手,或是知道有這些方法,卻不清楚如何有效地執行。我期待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步驟、範例,甚至是模板,讓我可以照著學習,然後實際應用到我們的專案上。更重要的是,書名中的「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這句話,讓我看到了創新設計的最終目的,它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要為企業創造實質的價值。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如何將使用者需求轉化為具有商業潛力的創新點,並且理解這些創新如何最終體現在營收、品牌忠誠度、市場份額等企業指標上。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對如何推動團隊進行有效的創新設計,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大的信心。

评分

最近在書店發現的這本《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讓我感到一陣驚喜,尤其是書名中「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這條線索,讓我看到了它與我目前工作上遇到的挑戰高度契合。我是一名產品經理,經常面臨著如何將市場上看似琳瑯滿目的需求,轉化為具體的產品規劃和功能。過去,我們在做產品決策時,往往會依賴於一些較為籠統的市場調研報告,或是團隊成員的個人經驗。然而,我越來越意識到,這種方式缺乏深度,也很難真正觸及到用戶的核心痛點和隱藏需求。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生的。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顧客洞察」的方法論,它會不會包含一些像是使用者訪談的技巧,如何設計有效的問卷,甚至是如何從社群媒體、用戶評論等海量資訊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洞見?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流程,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目標用戶,不只是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更能明白他們「為什麼想要」,以及他們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潛在問題」。一旦我們對顧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接下來的「創新設計」和最終「企業價值」的實現,也會變得更加順理成章。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對如何打造真正能夠解決用戶問題、並為公司創造價值的產品,有了更清晰的指引。

评分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這本《使用者經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它真的提供了一個非常宏觀且實用的視角,讓我對「使用者體驗」這門學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過去在一家電商公司工作,常常需要思考如何優化網站的使用流程,提升用戶的購物體驗。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做一些表面的優化,例如修改按鈕的顏色,調整頁面的排版,卻很少能深入到用戶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這本書,顯然是想引導我們從更深層次去理解使用者。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闡述「顧客洞察」的精髓,究竟要如何才能真正「洞察」到顧客的需求?是透過數據分析,像是購買紀錄、瀏覽行為的分析,還是更側重於定性的研究,像是用戶訪談、可用性測試?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和方法,讓我們能夠系統性地收集和分析用戶的資訊,進而發現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甚至是預測他們未來的需求。而「創新設計」和「企業價值」這兩個詞,更是為整個過程注入了商業的思維。我期待書中能說明,如何將這些使用者洞察,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創新點,並且這些創新點如何能夠為企業帶來實際的商業價值,例如提高用戶轉化率、增加用戶的留存率、甚至開拓新的市場。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看到了使用者體驗設計,不再只是單純的技術或美學問題,而是一個能夠驅動企業成長的戰略性課題。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真正引導我進行「價值驅動」設計的書籍,而《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從顧客洞察到企業價值》的出現,恰好填補了我長久以來的空白。我對「企業價值」這個詞的解讀,不僅僅是指產品的銷售額,更包含了品牌形象的提升、客戶忠誠度的建立、以及長遠的市場競爭力。很多時候,我們團隊在做設計時,會過於專注於美學或功能性,卻忽略了這個設計最終要為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這本書的書名很直接地點出了核心,它告訴我們,好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必須要能夠轉化為企業可衡量的價值。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如何將使用者體驗的創新,與具體的企業目標相連結。例如,當我們投入資源去做一個使用者訪談,或者去優化一個產品的流程時,如何量化這個投入所帶來的回報?是提升了轉化率、降低了客服成本、還是增加了用戶的黏著度?我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一套將使用者體驗數據,轉化為商業數據的思考模式和方法。我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論,更渴望的是能夠落地執行的工具和案例,讓我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清晰地向管理層說明,我們的設計決策是如何為公司創造價值的。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將使用者體驗從一個「成本中心」轉變為一個「價值創造者」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