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台湾的初等教育

日治时期台湾的初等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日治时期
  • 教育史
  • 初等教育
  • 殖民地教育
  • 台湾教育
  • 历史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近代史
  • 教育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有两项珍贵之处:第一,访谈对象与内容均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诸如:照片、卒业证书、文件档案等,且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双向纪录师生观点,对于日治时期初等学校提供较为客观且真实生动的图像,为市面上少见的台湾教育史书籍。第二,本书在部分文章探讨中加入日籍教师的访谈,畅谈日治时期初等教育的校园生活,透过其角度,更多元的陈述各种微观现象与观点,突破长期以来只有台籍教师或台湾囝仔的访谈限制,并于耆老逐渐凋零之际整理访问所得之纪录,使日治时期的台湾初等教育风貌更臻完备真实,揭开日治时期初等教育的台籍教师与日籍教师在面对教育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微妙竞争与互动,题材独特新颖,同时也让现今的台湾囝仔或是新移民子女在学习台湾教育史─日治时期的初等教育范畴时,能引起更高的学习动机并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进而增进对台湾的文化认识与国家认同。

本书特色

  日治时期台湾初等教育的另类探索第一手史料珍贵重现历史,从台、日籍教师及台、日囝仔的多面向观点,使日治时期的台湾初等教育风貌更臻完备真实。

作者简介

蔡元隆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尖端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学历:
  私立辅仁大学历史系学士
  国立嘉义大学国民教育所硕士

  专长:台湾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网路社会学

  经历:
  斐陶斐荣誉学会荣誉会员
  慈林教育基金会慈河奖学金奖助硕士论文
  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通识中心兼任讲师
  第一、二、三届Web 2.0与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审查委员

张淑媚

  现职:国立嘉义大学教育系 副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所硕士
  德国杜宾根大学社会科学博士

  专长:中西教育史、批判教育学

  经历:
  教育部教育学门留学德国公费生
  国立嘉义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特别助理

黄雅芳

  现职:云林县立大兴国小 教师

  学历: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系学士
  国立嘉义大学国民教育所硕士

  专长:台湾教育史、心理资本

  经历:
  云林县立灿林国小实习教师
  云林县立大兴国小辅导教师
  云林县立大兴国小语文竞赛指导教师

《南洋风云: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海外扩张与殖民治理》 一、本书核心主题与背景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其急速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如何外溢至海外,并最终形成一套以“富国强兵”为核心驱动力的殖民扩张战略。我们聚焦于明治政府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获得台湾这一关键转折点前后,其对南洋地区(特别是东南亚部分岛屿和周边海域)所采取的初步探索、经济渗透与后续的治理理念的酝酿过程。 本书并非聚焦于台湾本地的教育体系,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亚洲地缘政治棋局,探讨日本在攫取新领土后,如何构建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石,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反过来影响其对新获取领土的初期管理思路。 二、殖民扩张的理论基础与早期实践 明治维新不仅仅是内部的政治结构重组,更是一场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面模仿与改造。本书首先梳理了19世纪末期,日本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吸收和诠释西方的“生存竞争论”(Social Darwinism)与国家主义思潮。这些思想被巧妙地嫁接到日本本土的传统儒家忠孝观念之上,形成了独特的、强调“纪律与效能”的殖民意识形态。 1. 资源焦虑与地缘战略的初步考量: 日本本土资源匮乏,促使明治政府将目光投向邻近的资源富集地。在攫取台湾之前,日本已对琉球、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有所认识。本书详细考察了日本朝野对南洋地区(如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的早期商业考察报告和海军情报收集工作。这些资料揭示了日本在19世纪末对橡胶、矿产和战略贸易航线的渴望,这些渴望为日后更大规模的海外行动奠定了经济基础。 2. 官方与民间渗透:商业考察团的先驱作用: 在正式建立大规模殖民机构之前,日本的商社、私营企业以及附属于政府的考察团先行一步。本书通过分析这些早期探险者的记录,展示了日本如何以外来者的身份,对殖民地潜在的社会结构、农业产出潜力以及原住民的组织形态进行“摸底”。这种谨慎的、以经济利益为先导的渗透方式,与后来的武力占领是并行不悖的。我们特别关注了这些早期探险者对当地土著社会的观察,这些观察成为日后制定“间接统治”策略的原始素材。 三、治理理念的酝酿:对欧洲殖民体系的借鉴与批判 日本在实施其海外扩张政策时,并非凭空创造治理模式,而是系统性地研究了当时在亚洲主导的英、法、荷等国的殖民经验。 1. “优等民族”叙事的确立: 本书探讨了日本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强调自身相对于其他亚洲民族的“快速现代化”成就,来为未来的统治提供道德合法性。这种“我们比其他亚洲邻国更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叙事,是日后构建“大东亚共荣圈”中“领导者”角色的关键预演。这种自我定位,使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既保持警惕,又试图在殖民秩序中找到一个被接纳的位置。 2. “同化”与“差别化管理”的早期辩证: 在获取新领土后,如何平衡“维持秩序”与“促进发展”是殖民当局面临的永恒难题。本书详细比对了不同欧洲殖民地(如英属印度与荷属东印度)的治理模式,分析了日本在早期阶段倾向于采用何种策略。这种早期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对目标地区社会复杂性的初步判断,并旨在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例如,对于土著宗教和地方权威的保留与利用,成为初期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四、殖民经济体系的初步构建:基础设施与经济控制 成功的殖民统治,最终要落实到经济收益上。本书阐述了在军事占领后,日本政府如何迅速着手建立有利于宗主国的经济基础结构。 1. 交通网络的战略布局: 殖民地的交通建设往往服务于军事调动和资源运输,而非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本书分析了早期日本政府如何规划港口、修建铁路和铺设电报线,这些基础设施的布局,清晰地反映了其将殖民地经济融入日本核心资本体系的意图。 2. 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冲击: 土地是殖民地经济的命脉。本书揭示了日本殖民当局在资源新领地推行的土地丈量、私有化尝试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当地传统土地制度的剧烈冲突。这些早期的土地政策,为后来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并直接影响了当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五、结论:迈向更大规模殖民治理的序曲 《南洋风云》最终落脚于论证:日本在1895年前后对周边区域的初步军事与经济布局,不仅是明治维新成功的结果,更是其日后在更广阔的亚洲地区实施全面、系统性殖民治理的理论准备与实践预演。对资源和地缘战略的敏感性,以及对西方殖民模式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共同构成了日本进入“帝国时代”的独特轨迹。本书旨在为理解日本在亚洲扩张的内在逻辑提供一个更宏大、更具背景性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读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口述历史与史料分析

第二章   初等学校校园生活图像:以嘉义地区为例
第一节 朝会、放学与日常作息
第二节 校歌、修学旅行及军歌
第三节 教师及学生的服饰与仪容
第四节 参拜神社与校园节庆、仪式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初等学校课后补习经验
第一节 小学校的课后补习经验
第二节 公学校的课后补习经验
第三节 另类的补习方式
第四节 补习的目的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初等学校之体罚现象
第一节 日籍老师的体罚模式
第二节 台籍老师的体罚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初等学校中台湾囝仔间之欺凌现象
第一节 校园中男囝仔间的欺凌型态
第二节 校园中女囝仔间的欺凌型态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从薪俸制度的差别待遇谈公学校台籍教师的隐性抗议
第一节 薪俸制度不平等下的教师心态
第二节 同工不同酬下的教学表现:隐性抗议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台湾囝仔对殖民统治的抗拒:以嘉义地区为例
第一节 阳奉阴违的抗拒型态:恶作剧及替代物抗拒
第二节 行动作为的抗拒型态:欺凌日本囝仔及日本教师
第三节 反省的抗拒形式展现:认同质疑反思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台籍教师对殖民统治的反动:以嘉义地区为例
第一节 游走在剃刀边缘的消极抗拒:恶作剧及拒绝往来
第二节 转化型知识份子:隐性抗议
第三节 小结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近二十年来台湾本土课题的研究逐受重视,在数量上有显着的增多趋势。尤其在教育史这个领域,国内历史系所学者或研究生以台湾为主题的研究尤显此研究趋势。历史学系师生多以日治时期为研究主题,挖掘许多日文史料作为一手史料的论述,逐渐成为研究台湾教育史的主流角色。历史学系师生对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贡献了相当扎实的一手史料的基础,也提出许多殖民地近代化的解释观点,反驳威权时期国民政府主政下反日情绪的史观。历史的解释愈多元,愈能发挥百家争鸣的学术进步景象,愈能反映不同视野下的历史真相。

  时下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多从殖民地近代化的角度解释日本政府对台湾的教育贡献,鲜少从反殖民的文化论述角度观看彼时台湾师生对日本霸权进行抗拒的心理与行为。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已建立相当丰富的政策与制度面等宏观层面的论着,较少着墨于区域性或学校层面的师生在课后补习、体罚现象、学生欺凌、台籍师生的反殖民抗拒行为等角度分析立论。嘉义大学国民教育所硕士蔡元隆在指导教授张淑媚博士的引导下,结合其过去历史学的背景,钻研教育史的课题,以教育社会学的观点解释日治时期初等学校教育在上述方面的微观观察,以嘉南地区为田野调查的场域,进行耆老的访谈调查工作,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元隆君获取硕士学位后,仍积极从事日治时期教育史的研究,发表多篇期刊论文,而今欲集结此多篇论文于专书,他这种好学研究的精神令人钦佩。

  教育学系师生在台湾教育史的研究近年来亦有斩获,除需要学习历史系所强调的一手史料掌握及问题意识的解释史观外,应着重教育学脉络与课题的深度分析与诠释,此部分当是教育系所教育史研究者与历史系所在研究旨趣上的不同特色。元隆君掌握了教育学课题的深度解析,尝试以教育社会学抗拒理论的角度来诠释,并将田野调查的图片与文献相互佐证,颇具研究的新意,惟如何避免套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而在史料上多下扎实的功夫,恐需在长时期的投入与钻研下或能减免这方面的问题。所幸元隆君尚年轻,又有研究的热忱与执着,值得期待他在日治时期的教育史研究成果。笔者忝为教育史研究的一员,多年来在新竹教育大学开设台湾教育史的课程,张淑媚博士系我台湾师大教育系博士班的同窗,嘱我为元隆君写此书的赘序,我因钦佩他对台湾教育史研究的坚持,乐于为教育史研究的「同志」鼓励打气,故为之序言!

彭焕胜 谨志
序于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学系
2012.10.24
(本文作者为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自序一

  转眼间离开学校已经近四年,但对于台湾教育史的热忱依旧未减,这四年间以自己的硕士论文为主轴,陆续与指导教授阿媚老大(张淑媚博士)及相关学术圈的同好继续合作,并持续针对日治时期台湾初等教育史的微观校园生活发表相关探讨的文章,内容是以主轴式的文章深入讨论并向外延伸至相关议题,例如:校园生活、补习文化、体罚、校园欺凌及抗拒殖民型式等,更分别将研究成果发表刊登于各大期刊、学报、教育或历史相关的研讨会中,也得到了许多学者、教授或文史工作者的回应与鼓励。求学间受到指导教授张淑媚博士亦师亦友的鼓励与支持,甚至毕业后仍持续保持连络且在学术领域中相互交流,一次聚会中她偶然提议,询问我们是否要将这些文章集结成书,当时的我想都没想过自己能出版书籍。几经思量,最后鼓起勇气野人献曝,接受并感谢阿媚老大的提议,让对自己在这四年的努力作一个交代,并对台湾初等教育史献上微薄的贡献。

  本书共八节,除了导论以外,共收录七篇文章,经出版社建议以浅白易懂的方式改写,使内容生动有趣,可读性高,进而引起读者兴趣。而本书有两项珍贵之处:第一,访谈对象与内容均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诸如:照片、卒业证书、文件档案等,且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双向纪录师生观点,对于日治时期初等学校提供较为客观且真实生动的图像,为市面上少见的台湾教育史书籍。第二,本书在部分文章探讨中加入日籍教师的访谈,畅谈日治时期初等教育的校园生活,透过其角度,更多元的陈述各种微观现象与观点,突破长期以来只有台籍教师或台湾囝仔的访谈限制,并于耆老逐渐凋零之际整理访问所得之纪录,使日治时期的台湾初等教育风貌更臻完备真实,揭开日治时期初等教育的台籍教师与日籍教师在面对教育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微妙竞争与互动,题材独特新颖,同时也让现今的台湾囝仔或是新移民子女在学习台湾教育史─日治时期的初等教育范畴时,能引起更高的学习动机并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进而增进对台湾的文化认识与国家认同。

  此外,期盼透过这一本书的出版能引导国人对台湾历史的重视与关怀,因为史学的客观之处,在于忠实陈述古籍或文献所记载的制度、现象及文化,但那些被遗漏、未被记载或被销毁却曾真实存在过的制度、现象及文化,难道就任由它们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历史必须继续被知道与了解,因此我更期许读者们能投注心力关注台湾这一块培养我们成为针贬时事的知识份子的土地。最后,除了感谢本书的共同作者阿媚老大及雅芳老师外,更要感谢先前一起讨论及研究的台湾教育史同好,包括中正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朱启华副教授及云林县仁爱国小的侯相如老师,由于您们的共同努力,本书才得以诞生。

蔡元隆    谨志
序于国立中正大学尖端研究中心
2012.10.31

自序二

  近年来史学界对于台湾史的研究愈发蓬勃,然而教育界对于台湾教育史的研究仍是一片贫瘠。虽然我心里一直对此感到遗憾,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仍无力进行。
   
  2006年元隆进来我们嘉大国民教育研究所修读硕士,辅大历史系毕业的他想探究嘉义地区的日治时期的教育。他关切的是在鉅观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政策之下微观的校园生活,透过对耆老的访谈,了解文献之外的多元而丰富的实际面向。元隆的硕论在其努力之下顺利两年完成,开展了对日治时期校园里朝会、校歌、修学旅行、学生服装仪容等生活图像的丰富想像,还获得慈林教育基金会慈河奖学金奖助,得到其应有的肯定。

  我本来以为元隆就像绝大多数的研究生一样写完硕论拿到毕业証书就终结了研究生涯,之后全力投入自己的未来。然而思绪敏捷的元隆不断有新的灵感,他在担任研究助理工作之余,还继续跟我线上讨论他发展新文章的构想,哪里有研讨会可以投稿,他想写的文章是否有可行性等等,试图进一步从新的教育概念出发,回头省察当年在学校里体罚、补习以及欺凌等诸种教育现象,甚至以批判教育学的「抗拒」概念作为论述基础,看看这些曾在日治时期担任过教师或是学生的耆老如何省思或是抵抗当时的日本统治。虽然我在忙碌之中不时会忽略他的讯息,但是他仍然积极写作,陆续建构了日治时期校园生活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时不免疑惑,目前的他尚未有唸博士班的打算,而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从未减轻,为什么还要持续投入台湾教育史的研究?他的理由很简单,耆老逐渐凋零,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就是这种担心来不及的心态,才使得台湾日治时期教育的口述史逐渐展现,也谢谢五南出版社愿意提供这个机会集结出版相关研究成果。这本书的出版,不但是元隆这四年内曾经留下的心血结晶,同时更是台湾日治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纪录。身为元隆的指导教授,能促成此书的出版,我与有荣焉,更以元隆为荣。

张淑媚    谨志
序于国立嘉义大学教育学系
2012.10.31
(本文作者为国立嘉义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初等学校校园生活图像:以嘉义地区为例

第一节 朝会、放学与日常作息


1937年(昭和12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不过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学校里似乎尚未感受到浓厚的军国主义(见图7及图8)。校园中 一如往常进行着朝会及升旗,台湾囝仔一边唱着〈君が代〉(君之代)、一边注视着「日之丸」(日本国旗)缓缓上升,唸着〈教育勅语〉,接着对东方鞠躬,皇民赤子的思想便一点一滴的渗入每个台湾囝仔的脑海中,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日本的国家认同感,而「日之丸」(日本国旗)更是代表着一种日本帝国的拟像,欧识回忆其五、六年级就读于台南州嘉义郡玉川公学校(现今嘉义市崇文国小)时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升旗典礼,好像一个学生没站好,一个男老师走过去啪的一声,朝学生嘴巴就掴下去,很大声,我们都吓一跳就一直看,学生连哭都不敢哭,我们就在想,哇……这老师怎么那么兇。(访谈欧识961216)

由此可知,学校对于升旗仪式的重视程度。而战争初期的校园生活依然平静如往,萧瑞成回想起在台南州嘉义郡白川公学校(现今嘉义市大同国小)的校园生活:

早上到校升国旗,当然是日本国旗,之后做体操,再回教室上课;教室中的课桌椅都是木头做的,黑板是真正的黑板,不是现今的绿色黑板。(嘉义市大同国民小学,2004:114)

就读于台南州嘉义郡玉川公学校(现今嘉义市崇文国小)的黄足治指出其五、六年级时,下课后与教师的互动说:

唸书下课,书包背着去老师家,桶子拿着去灌蟋蟀,老师宿舍那一边灌,老师的宿舍就是在学校前面,因为他是单身汉,去他们家,……,也都是一整群的。所以老师也不会让我们感觉到惧怕还是怎么样的。(访谈黄足治961117)

上述的两个场景丝毫看不出南洋战线已如火如荼的展开,校园中的师生依旧过着悠闲的学校生活。黄足治又回忆着说:「就感觉日本老师很好,台湾老师也很好。下课出来大家在那边晒太阳、在那边走来走去散步」(访谈黄足治961117)。

不过在这个时候,台南州玉川公学校的办公室里出现了一个极度神道的神棚(神龛)设施。服务于台南州嘉义郡玉川公学校(现今嘉义市崇文国小)的佐藤玉枝指出:

昭和12年在校长室有设立一个神棚(神龛),命令教职员在签到前要先去参拜,且并派三名女老师每天要清理神棚并维持干净。(访谈佐藤玉枝970107)

当时还是学生的黄足治也印象深刻的说:

他们学校有一种日本神,我们在念书时,崇文(玉川公学校)的校长室那边有一个叫カミダナ(神龛)就是那个神坛,我早上时我的分配工作就是去扫那个神棚,我就是负责这个东西。(访谈黄足治961117)

这样的神道概念,最主要是为了使台湾人接受以皇祖神(天照大神)为祭神的伊势皇大神宫的大麻,作为「顺民的佐证」(蔡锦堂,2006)。黄足治还补充描述:

神棚一般都关起来。像那个アマテラスオオミカミ(天照大神)一层又一层的关起来。(访谈黄足治961117)

由此可知,这样的一个神棚设置除了庄严外,在设备上也是不容马虎,而对于神棚的祭拜方式也不同于传统中国人拿香祭拜的方式,就读于台南州嘉义郡嘉义第二公学校(现今嘉义市民族国小)的赖彰能形容说:

就会以双手拍打祭拜(双手拍手),不过拍手的那一种是比较正式的参拜,普通的话敬礼就可以了,表示敬意就对了。(访谈赖彰能961215)

用户评价

评分

题目《日治时期台湾的初等教育》一出来,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古老的校舍、穿着制服的孩子们、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严谨氛围。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猜,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史料。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初等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课程设置。那时候的学生,除了学习日语、数学、科学这些基础学科,是否还会学习一些关于日本历史、地理,甚至是所谓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又是如何被设计和传达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的?还有,教师这个角色,在那段时期又是怎样的?他们是纯粹的执行者,还是在教育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会不会提到一些当时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或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证性的研究,而不是泛泛而谈。我想知道,那些在日治时期接受初等教育的人,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是否因此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

《日治时期台湾的初等教育》——这个书名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了很多。我总是觉得,一个社会的根基,往往就藏在它的基础教育里。而在日治时期,台湾的初等教育,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为我们揭示出当时教育体系的运作机制?例如,学校的建立是怎样的审批流程?师资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会不会有关于当时教育政策的深入解读,比如,日本殖民者推行的教育理念,究竟是为了所谓的“现代化”,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我期待看到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小学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或者某个教育改革的事件,通过这些具体的细节,让我们对那个时期的教育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我也想知道,当时的台湾社会,对于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如何反应的?是普遍接受,还是存在着一些抗拒的声音?这些社会层面的互动,往往能反映出更真实的历史肌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毕竟日治时期对台湾的影响太深远了,而初等教育又是塑造一个时代基础的基石。我一直很好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下一代是如何被教导的?他们的课本里写了些什么?老师们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我猜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当时学校的设立、课程内容的设置,甚至是教师的来源和培训。会不会提到当时有哪些具代表性的学校?比如,那些至今依然矗立的日式校舍,它们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又或者,书中会分析当时日本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政策,是为了“皇民化”还是真的有提升台湾整体教育水平的考量?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当时学生生活的描绘,他们穿着什么样的制服,上课时有什么规矩,课余时间又在玩些什么?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氛围。总觉得,了解了初等教育,就能窥见一个社会最根本的面貌,以及它未来发展的轨迹。这本书,光是书名就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期待它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日治时期台湾的初等教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教育是影响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最根本的途径,而初等教育更是其中的基石。在日治时期这样一段充满变动的历史进程中,台湾的初等教育究竟是怎样的面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知道,当时政府在推动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强制性的推广,还是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而对于台湾本地的民众来说,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新的教育体系的?是积极拥抱,还是有所抵触?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学校,比如提到一些在当时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学校,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会不会有关于课程设置的详细分析,比如,当时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是什么?这些科目在教学上侧重于哪些方面?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教育是否也承担了一定的“同化”功能,如果书中有这方面的论述,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客观的分析和史料支持。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日治时期”这个词汇总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历史已经翻篇,我们也要向前看;但另一方面,那段时期的影响,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深深地烙印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这本书的题目,直指“初等教育”,这在我看来,是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切入点。我特别好奇,在那个被统治的年代,台湾的儿童是如何被引导的?他们的教育内容,是否完全按照日本的模式进行,还是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本土的特色?会不会书中会对比当时台湾和日本本土的初等教育差异,或者分析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例如,从早期侧重于基础识字和技能训练,到后来是否有所谓的“思想教育”的比重增加?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学校的校史,或者某个老师的教学经验,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期的教育生态。另外,我也想知道,当时台湾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如何?城乡之间、性别之间,教育机会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问题,都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审视现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