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德荣
男,1935年11月生。贵州省贵阳市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贵州大学武术教授,贵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英国大不列颠和法国内家气功太极拳协会顾问,贵州省着名太极拳家。
13岁拜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少侯弟子顾丽生(履平)习太极拳、剑、推手、扎杆,师从于顾锦章、张学斌学习查拳、拳击、摔跤,1985年参加全国武术交流大会获雄狮奖。1987年后任贵州省武术协会委员、副秘书长,贵州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太极艺术研究会常务会长等职务。
六十余载习练不辍,教学相长,从学者遍及全国各地及英、美、法、日、韩、新加坡等国,长期致力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培养了大批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曾担任历届省、市武术比赛裁判员、裁判长、仲裁等职,2002年被贵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体育「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积六十余载的练武心得,创编了太极健身球、太极逍遥扇、太极健身舞、太极刀、太极鱼肠剑、太极藤球功健身系列及健身功法,其中太极藤球功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为武术健身方法之一,授予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
序言
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增光添彩
当前,恰逢国家体育总局宣导在全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系列活动,喜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武术健身方法丛书》的面世具有特殊意义,可庆可贺。
这套丛书推出的龟鹤拳养生操、天罡拳十二式、太极藤球功、流星健身球、五形动法、九式太极操、双人太极球、形意强身功八个武术健身方法,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依据国家体育总局体武字〔2002〕256号《 关于在全国征集武术健身方法的通知 》精神,成立了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广泛征集起来的申报材料,按照所选方法必须具备科学性、健身性、群众性及观赏性的原则,认认真真地评选出来的。
这中间严格按照「坚持优选、宁缺勿滥」的要求,经历了粗筛、初评、面向社会展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终审等多个阶段的审核。
现奉献给社会的这八个武术健身方法,既饱含着原创编者们的辛劳,也凝结有相关专家、学者及许多观众的智慧。可以说,是有关领导和众多名人志士的心血浇灌培育起来的八朵鲜花。
2004年10月,这八个方法首次在郑州第1届国际传统武术节上亮相,初展其姿就赢得了与会6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们的一致喝彩,纷纷称赞说观赏其表演是一种艺术享受。一些代表还建议将这些健身方法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2005年8月8日,这八个方法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
国际奥会批准武术这个项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比赛,这是武术进军奥运历程中的一座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是值得全世界武林同仁热烈庆贺的盛事。
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加健身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与迎接奥运的激情紧密结合,形成在筹备奥运过程中体育健儿紧张备战、人民群众积极热身的良性互动局面。」对武术工作而言,我们在这一大好形势下,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做好国家武术代表队的集训工作,积极备战,争取「北京2008武术比赛」的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另一方面要採取各种形式把全国亿万民众吸引到武术健身的热潮中,向世人展示作为武术发源地的中国确实是武术泱泱大国的光辉形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作贡献。
我们隆重推出这八个武术健身方法,对于后者是可以大有裨益的。我们将配合出版发行相关书籍、音像制品等,举办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培训班,组织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武术健身方法比赛等活动,努力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系列活动增光添彩。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王筱麟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淡淡的、水墨晕染开的青色,搭配上几个舒展的藤球图案,瞬间就勾勒出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养生功法颇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图文并茂却缺乏深度。拿到《太极藤球功》这本书,我第一时间翻阅的便是它的装帧和排版,不得不说,整体的质感很好,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插图,虽然没有华丽的色彩,但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动作的精髓,让我能够初步感受到那种柔中带刚、圆润流动的韵味。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看到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从基础的理论讲解,到具体的招式演示,再到后期的功法进阶,层层递进,似乎能够满足从零基础入门到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的需求。书的开篇部分,我对它如何阐述“藤球”这一概念的独特之处充满期待,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藤球更多的是一项运动器材,而非一种养生功法。究竟是如何将藤球的特性与太极的原理巧妙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功法,这一点是我最想从书中探寻的。
评分这本书在动作演示方面,给我一种严谨而又易于模仿的感觉。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武术或养生功法的书籍,但常常因为图片模糊、动作讲解不清晰而感到困惑。在《太极藤球功》中,我看到了清晰的、多角度的示范图片,并且每张图片下方都有简洁明了的文字注释,精准地指出关键的发力点、身体的姿势以及意念的导引。作者还特别强调了练习过程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并且给出了纠正方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个完整的动作序列时,会先拆解成几个小的单元,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练习,最后再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会那么吃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信心。我还留意到,书中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人,提出了差异化的练习建议,比如对于初学者、老年人或者有身体不适的人,都有相应的调整和注意事项,这一点非常人性化。
评分初读《太极藤球功》,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名词,而是用一种像是老朋友聊天的方式,娓娓道来。他从生活化的场景切入,比如我们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颈椎不适、腰背酸痛,以及长时间伏案工作带来的精神疲惫,非常贴切地描绘出了许多读者可能正在经历的困扰。随后,他很自然地引出了“太极藤球功”这个概念,并且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藤球”作为辅助工具,以及它在练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气感”和“意念”的描述,并没有过于玄乎,而是将其与具体的身体感受联系起来,比如“指尖微微发麻”、“掌心温热”、“身体仿佛被一股暖流包裹”等,这些细节化的描述,让初学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降低了对这些概念的畏惧感。读到后面,当他开始讲解一些基础的站桩和运劲方法时,我能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耐心和引导,仿佛作者就站在我旁边,一步步地示范和纠正,让我觉得这套功法并不遥不可及。
评分《太极藤球功》在介绍功法原理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已有的太极理论,而是将藤球的物理特性——那种柔韧性、弹性和滚动性——巧妙地融入了太极的“圆活”、“连绵”、“以柔克刚”等核心理念之中。我感觉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阐述藤球在练习过程中如何帮助我们“找劲”,比如在推、捋、挤、按等动作中,藤球的反馈如何帮助我们感知身体的重心转移和力量的传导。书中对于“肩、肘、腕、掌”在与藤球互动时的配合,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甚至到了手指的微小动作,都一一阐述。这让我意识到,这套功法并非只是简单地挥舞藤球,而是通过藤球作为一个“媒介”,来深化和固化太极的核心功法要素。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松腰”、“沉胯”、“虚领顶劲”的讲解,结合藤球的运动轨迹,让这些抽象的术语变得更加形象和易于理解。
评分我特别欣赏《太极藤球功》在强调实际练习效果方面的论述。书中的一些章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招式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套功法对于身心健康的具体益处。作者列举了许多练习后可能出现的积极变化,比如体能的提升、关节的灵活度增加、情绪的稳定以及睡眠质量的改善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分享了一些练习者通过《太极藤球功》改善慢性病痛的案例,虽然没有过分夸大疗效,但真实可信的分享,让我对这套功法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将练习融入日常生活的小贴士,比如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简单的练习,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藤球的运动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实用的建议,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帮助我们改善生活方式的“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