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走,在熊的国度里(全彩增订.野人十週年纪念版)

漫走,在熊的国度里(全彩增订.野人十週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然
  • 旅行
  • 散文
  • 随笔
  • 动物
  • 俄罗斯
  • 远东
  • 纪实文学
  • 野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适合「伴侣共读」的礼物书!
  ──彭蕙仙 感动推荐
  我会陪着你一直走下去,在月亮之西,在太阳之东,
  只要有你的脚印的地方,就会有我的足迹。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也是第一本由台湾人书写「太平洋山道」的作品。

  不只是对太平洋山道的爱,更是台湾东方女子与英格兰男子的深情之爱,以及一对异国情侣对山林自然的眷恋之爱。可说是一本横跨太平洋与大西洋、考验爱情与未来的生命之书!

  太平洋山道,跨越墨西哥、美国与加拿大国界,隐藏在太平洋海岸山脉之中,总长4,265公里。中间没有人家,没有旅馆,远离城镇,除了几条高速高路穿过,人烟罕至。这条山道是自1930年代起,经过三十多年、无数义工们的努力,才终于建造完成,并成为美国法定的景观步道。

  本书是作者写她第一次和相隔异地的恋人健行在太平洋山道的经历。在那之后,他们在大西洋岸彼端的维多利亚公园决定终生相守;婚后,两人更是每年携手重回太平洋山道。对作者来说,健行已不只是健行,健行更是一种沉思,一种磨练,也是一种心灵的沉淀。

  在我们没有老到非得将登山鞋挂起时,我们会不停在太平洋山道走下去。就像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缪尔所说的:「只要我活着,我将一直听瀑布、鸟儿、风儿的歌唱,我将去认识冰川、野外花园,尽可能的亲近世界之心。」

本书特色

  本书可以说是充满诗情的自然写作,如《旷野的声音》、《湖滨散记》,以及含蓄内敛的熟男熟女之爱《麦迪逊之桥》的综合体。

作者简介

林满秋

  喜欢猫、旅行、健行、说故事!是个极受青少年及小朋友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着有《随身听小孩》、《云端上的舞鞋》等一箩筐脍炙人口的小说;她也是个超级多功能的文字工作者,着有《蒙娜丽莎逛美术馆》、《作文怪兽我最爱》等兼具知性与感性的着作;她还曾担任出版社主编,编有《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小朋友大文明》,两度荣获金鼎奖。

  《漫走,在熊的国度里》是她首次书写自己的故事,情意真挚,优美如诗,既有《麦迪逊之桥》的蕴借温醇,也有《湖滨散记》的恬静深刻,以及对山林自然的眷恋之爱。

深入荒野的呼唤:探寻未知的自然与心灵之旅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广袤荒野的非凡旅程。它不是对特定地点的详尽地理考察,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动物行为学专著,而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关于个体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深度记录。 第一部分:帷幕拉开——置身边缘地带 故事始于对“边缘地带”的描摹。这些地带,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偏远之所,也是心灵探索的起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被主流文明遗忘或刻意回避的角落——可能是落基山脉深处的寂静山谷,或是太平洋西北地区迷雾缭绕的温带雨林。这里的环境是严酷的,季节的更迭如同原始的律令,生存挑战无处不在。 我们跟随叙述者的视角,感受初入荒野时的敬畏与不安。书中详尽描述了如何适应极端气候——如何搭建足以抵御暴风雪的庇护所,如何在漫长、不见天日的冬季中保持理智与希望。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技术”的展现,但这些技术并非冰冷的指令,而是融入了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例如,关于取火的章节,不仅描述了火源的获取,更探讨了火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象征意义——它是温暖、是工具,更是与黑暗抗争的微小胜利。 书中穿插着对当地植被和生态系统的观察。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物种名称,而是记录下它们如何协同运作,形成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生命网络。落叶腐烂的节奏,真菌在阴湿土壤中的蔓延,以及苔藓如何占据每一寸可以生长的表面,都成为理解生命力的重要线索。这种观察,培养出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让读者体会到时间在自然界中的流逝速度与人类日常体验的巨大差异。 第二部分:沉默的导师——生命形态的启示 旅程的深入,使焦点从宏大的景观转向具体的生命体。本书花了大量篇幅,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描绘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哲学。这些动物,包括那些通常被视为“危险”的生物(如大型食肉动物),被描绘成遵循自然法则的典范。 书中记录了对某种特定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观察。这种观察是克制的、不打扰的。作者学会在雪地中辨认其踪迹,理解其迁徙的驱动力——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延续。这些动物的日常行为被提升到哲学层面:捕猎的必要性、对幼崽的保护欲、面对无法控制的灾难时的坚韧。作者在这些观察中寻找人类自身的映照,思考现代社会中被过度美化的“文明”是否反而使我们失去了对生命本质的敏锐感知。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关于“共存”的伦理。在人与野生动物的互动中,界限变得模糊。书中坦诚地探讨了“侵入”与“被接受”之间的微妙平衡。当人类的生存空间与野生动物的领地重叠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书中更强调理解引发冲突的根源——往往是人类自身的傲慢或疏忽。 第三部分:内心的回响——荒野与身份的重构 当物质世界的挑战逐渐被征服或适应后,旅程的核心转向了内在的探索。荒野,作为一种极简的背景,剥去了社会身份、职业和日常琐事的伪装,迫使叙述者直面最原始的自我。 书中详细描述了孤独感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对寂静的恐惧,到后来对独处的依赖。在没有人类声音的环境中,听觉变得异常敏锐,内心的声音也随之放大。作者剖析了那些在都市生活中被压抑的恐惧、遗憾和未竟的渴望,如何在广阔的天地间得到释放或澄清。 作者还探讨了时间感知的扭曲。在没有钟表的荒野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度量,而是与太阳的位置、动物的活动周期以及身体的饥饿程度紧密相连。这种“非人类时间”的体验,使人重新评估了生命的目的性:是效率,还是存在本身? 书中也引入了关于“记忆”和“传承”的思考。在与古老山脉和河流的对话中,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那些未经文字记录的、在世代猎人或原住民口中流传的故事,成为了理解这片土地灵魂的关键。它们提醒着读者,人类的短暂生命只是宏大历史图景中的一个瞬间。 第四部分:回归与印记——留下的痕迹 旅程的终点并非简单的“返回”,而是“带着变化归来”。作者记录了离开荒野时的复杂心情——既有重返文明的轻松,也有对那份纯粹自由的深深眷恋。 最终,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探险,而是关于一种持久的内在转变。它阐述了荒野如何像一个严苛的导师,重塑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学会的耐心、谦卑与适应力,如何成为应对现代生活复杂性的新工具。 书中总结道,真正的“征服”不是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对自身局限的深刻认知和接受。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从这些荒野的教诲中,找到属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坚韧与宁静。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去倾听那些来自未被驯服之地的、关于生命本质的低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给伴侣共读的岁末礼物书 彭蕙仙2
自序 我第一次踏上太平洋山道,是在一九九九年秋天……5
前言 太平洋山道在哪里?10

西雅图夜未眠18
二十公斤的背包32
一人走,两人走?42
健行在熊的国度里56
迷雾枯林68
染紫一片唇78
云深不知处88
草原上的小木屋96
大雨大雨一直下108
把山剃光头118
湖滨散记128
时间的荒野138
听,雪的声音146
跌入溪谷160
又回到山道上172
掀开新娘的面纱180
月亮之西,太阳之东188
霜叶红于二月花198
饥饿体验日206
女王的玫瑰214

后记 山野的唿唤21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给伴侣共读的岁末礼物书 彭蕙仙(名作家)

  我们常推广「亲子共读」,
  但「伴侣共读」也同样重要,
  因为透过阅读,
  伴侣可以更深入分享彼此的人生……

  每年年底,不少人会为送礼物烦恼,要送什么礼物表达对朋友的感怀与感情呢?我的做法是选一本书。

  对话.与亲爱的人一起阅读

  这本书通常是当年度出版的新书,也一定是我自己深受感动的书,而且好读不厚。朋友都忙,送本厚重的砖头书,简直为难人家。我送的书,会再三强调:「我已经特别为你挑过,保证好看而且容易读」,所以收到书的朋友,请你一定要读;或许读着、读着,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我要在今年送这样的一本书给你。

  我送过保罗.柯尔贺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百来页;也送过《星期三的卢卡斯戏院》,不到一百页的图文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今年,我送的是《漫走,在熊的国度里》(林满秋着,野人文化出版),页数也不多。这本书是作者和当时的男友、如今的先生,一起在美加边境「太平洋山道」健行的故事;在艰苦的健行中,作者和男友、和大自然,最重要的是和自己有了极为亲密而深刻的对话。

  我过去送书通常是送给单身的朋友,今年因看到这本书,心里有个特别的感动,要把这本书送给夫妻档或者情侣档的朋友,希望收到书的朋友和他的另一半一起阅读──我们常推广「亲子共读」,我想,「伴侣共读」也同样重要,因为透过阅读,伴侣可以更深入的分享彼此的人生;这本书特别适合和亲爱的人一起阅读,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男友在一同面对美丽景色时的感动与欣慰;也看到他们在经历高难度路程时的种种挣扎、争吵、退缩和彼此鼓励。

  有伴.愿新的一年相爱相持

  看完这本书,我想很多读者都会体认到:有个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不会永远都在高峰上,人生路上难免会有想要放弃努力的念头,就像作者和男友在健行过程中,都曾因为太苦太累、甚至于受伤而想中断回头,幸好他们拥有彼此。当她在低潮中,他总会尽力安慰、鼓舞,下次,换作他走到生命的幽谷,而她,就扮演了天使的角色……太平洋山道,他们就这样互相扶持着走过;人生的路,不也如此吗?

  或许是因为过去的一年我也迷上了郊山健走,也或许是因为我被书中两人在历经困难的旅程后更加了解并且承诺相许一生的过程所感动,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决定把它选为今年送给朋友的礼物书;我的祝福不只给收到书的朋友,更希望透过他们的「伴侣共读」,把心意送给他们的家庭:愿新的一年,大家都幸福丰富,相爱相持。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时报》二○○五.十二.二十八

自序 

我第一次踏上太平洋山道,是在一九九九年秋天……

  想写太平洋山道的健行故事,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迟迟未动笔,一方面是难以将眼中所见到的景色,和行走于荒野中的乐趣形之于文字;另一方面是在太平洋山道健行已是我们每年必做之事,已成为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如此近距离的写作,可取用的题材太多了,反倒难以精确地掌握,怕写得太多,又怕说得不够,一直难以锁定焦距。

  还有一个原因是,带领我走向荒野的是我的先生,在文中绝不能不提到他。他是个很重视隐私的人,不希望太暴露私人的经历,甚至不希望他的名字出现在文字中。他不反对我写,但提到他时得用化名。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提及一个没有情感的名字,写来总觉得不够真切。

  因此,一年拖过一年。
  有时想想,放弃算了。

  可是,每当重新踏上太平洋山道时,想写的念头又蠢蠢欲动,心里的渴望一次比一次更强烈,我知道终究是逃不掉的,于是认真思索如何动笔。

  二○○三年的秋天,当我们在太平洋山道上时,突然灵光一现,既然我的先生不喜欢名字出现在书中,何不将他化成「你」,以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来进行,就像书信一样,反而更能自在地表达心中的情感。

  从山上回来后,便开始动笔;然而,动笔之后,发现写起来还是不容易。于是写写停停,到初稿完成,我们又走了一次太平洋山道,并开始着手准备下次的健行计画。

  我第一次踏上太平洋山道是在一九九九年秋天。
  那时,我们尚未结婚,我在台北,他在英国。

  他有个好友居住在西雅图,他又特别喜欢华盛顿境内的太平洋山道,已经走过好几回,而且一再地游说我和他一起健行。那一年,我被他说服了,就在中秋节的前三天,我们在西雅图相会。

  这本书里所载的便是那年的经验。

  当时我怀着浪漫的心情去健行,二十公斤重的背包上肩后,才体认到那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一路上,尽管好山好水,老天爷却不怎么赏脸,一连七天的大雨几乎浇熄了我的动力;我们之间也时有争执,所幸在荒野中,火气是难以持续的;而且愈走,我的脚步愈轻快,我也渐渐地爱上了荒野中的长途健行。

  就这样,我们完成了五百多公里的路程。

  在荒野中长途健行,我的体能渐渐地强化了,心理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变化。在远离文明、人迹罕见的荒野,我第一次如此亲近地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白天走在群山中,夜晚枕着芳醇的大地安然入眠,黎明在淙淙溪水声中醒来;静观云海的变化,倾听微风拂过池面的轻柔细语,闻着阵雨后山林清香,我终于体会到约翰.缪尔(John Muir,美国国家公园之父)说过的话:「你要让阳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让溪流穿躯而过,而非从旁流过。」我以缪尔为师,以「心」体验太平洋山道的景致,不愿只当匆然而行的过客。

  原本一看到太阳就遮遮掩掩、涂涂抹抹的我,在行进中,也渐渐不以为意,最后抛头露脸,晒得一身黝黑,成了真正的山野之人。

  在山道上,我们每天大概会遇到一两个人,有踽踽独行者,有夫妻、情侣,也有同性友人或亲子档。每个人健行的目的都不同,有的以挑战全程为目标,有的想借由走路沉淀心情,有的视为一种运动,有的为了逃避现有生活中的烦乱,有的则为了欣赏自然之美。我们不以挑战的心情,也没有一次走完全程的打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是我们的心愿。

  之后,我们又在太平洋山道上的不同地带走了好几次。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新鲜的,对我的先生来说,却是重复的经验。原以为他只是为了运动,没想到他却说,想经由我的眼睛重新体验一次。

  因为他,我才有机会体验长途的山野健行;也因为有他,我在大自然中更为怡然。经历了第一次长途的健行后,我们决定继续走下去,在山道上,也在生活中。

后记 

山野的唿唤

  二○○九年至今,我们尚未回过太平洋山道。

  那一年我们从栖兰湖出发,一路往北,越过美加国界,抵达太平洋山道北边的终点,全程只有约一百二十五公里,天气一直也都很好,相当轻松的一段旅程。过程中目睹的一场森林大火却让我心惊胆战,火在对面的山头燃烧,与山道间隔着一到很深的谷地,从我们的角度只能看到浓浓的烟雾和不断串起的火舌,一部直升机在空中盘旋着,那场火不至于波及到山道,但只要一想到一片美丽的森林又要化身为一根根的白骨,心里还是相当难过的。

  因为路程不长,我们在第四天停下脚步,让自己悠然于山林之中。我们扎好营,搬来几块石头,做成一个小桌子,我还摘来野花插在水瓶中,布置起家的气氛。那几天我们只是在附近的山地散散步,发发呆,吹吹风、看看星空。

  当静止不动时,就有被靠近机会。那几天我们有很多访客,只有两、三个人,却也数不清的土拨鼠、花栗鼠、雉鸟和鹿。牠们悠然地在我们的帐篷附近走动着,有时候还来和我们争一口精简的晚餐。花栗鼠最坏了,会在夜里偷袭,摸走一半我们的早餐。

  舍不得离开,还是得走。那只是旅途的休憩站,终点还在前头。

  三天后,我们走到了美加国界,也就是太平洋山道得终点。本以为那里会有个检查哨,检验护照或通行证之类的文件,到了那里只发现一个指标,写着太平洋山道的北起点。还有一根像金字塔的柱子,柱子的两彻是一条不到一公尺宽的笔直的林道,像刀子似的将森林划开了。那是北纬四十九度,美加两国的边界线。

  终点就像山道上任何一个入口,悄悄的隐没在林木中,走到终点的旅人也只是在指标旁拍拍照,默默的在心里道别,背起背包道上自己的人生之道。

  之后的两个夏天,我们在阿尔卑斯山脉上健走。GR5(Grand Randonnee 5)是山道的名字,意思是第五条山道。山道起于瑞士的日内瓦湖,终于法国尼斯的地中海岸,全长六百七十六公里。

  GR5的景观和太平洋山道截然不同,轩轾难分。就景色来说,两者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步道标示也同样好,但GR5离文明太近了。步道总是在山谷和山巅间回盪,走上山头仿佛走入真善美影片中,雪山、草地、野花,牧羊人小屋都美得像明信片里的景色。可翻过了山,步道就会将你带进谷地中的村落。那里有商店,有专为健行者和越野骑士开的客栈。床位加晚餐,连同热水澡,不过几十个欧元,很便宜,也很方便。

  在GR5上健行,我们不必餐风露宿,背包轻了很多,却无法满足心里头对野地的渴望。我们走着走着,总会不经意的提起,也许该回到太平洋山道上,就算重复再走一次也没关系。

  二○一二年的夏天,原本该回到太平洋山道上的,但因家人的健康问题,我回到了台北。在那个无法健行的夏天里,对山林的渴望更强了,重新回到太平洋山道的欲望越来越浓。经过这三年来的间断,我越加清楚太平洋山道的魅力何在。要健行哪里都可以,要看壮丽的景色多的是地方,但能够远离文明,悠然置身于山野中,这样的地方并不多。

  太平洋山道之于我,就像一片人间净土,好怀念,也很渴望再回到它的怀抱中。

 二○一三年三月十日

图书试读

又回到山道上
我贪婪地唿吸着清净的空气,摆动着舌尖,品味着森林的甜味。


再度回到太平洋山道上,
就像遇到睽违多时的好友,
我们不期而遇的眼神中充满了振奋与欢喜。
剎那间,汗水化为喜悦之珠,喘息变为欢乐之声。

走出帐篷,还不到六点,星光依旧闪烁着。
我扭开手电筒,在微光照映下朝帐篷后的树丛走去,准备取下昨晚吊在树上的食物。营地佈告栏上张贴着熊在附近出没的消息,以斗大的红字提醒露营者小心。我真的很怕熊会突然从树丛后跑出来,一颗心怦怦然跳得好快,回头看了你一眼,你正忙着收拾帐篷。我告诉自己,大胆一点,朝挂着食物包的那两棵大树快步走去。

我一边东张西望,一边迅速解开绑在树干上的绳子,当食物包缓缓降落到地面时,熊并没有出现。我松了一口气,却不敢大意,急忙取下食物,回头走向营地。

东边的天空已露出鱼肚白,我迅速煮了热水,一杯热腾腾的巧克力喝下后,整个身子顿时暖和了起来。接着准备早餐。

背后传来一声惊叹,我急忙回头。
只见你手里捧着收到一半的帐篷袋,傻傻地望着天空。我顺着你的目光仰头望去,顿时也呆住了。

一道玫瑰色的晨光沿着嶙峋的山嵴跳动着,那道红光在靠近山顶的空中,像泼洒在水中的墨汁,将天宇染成一片红晕。红光在山嵴上跳跃着,渗入山岩的每一道皱褶里,颜色慢慢加深,然后晕染开来,刻画出一道道的山沟与背嵴。晨光持续跳动着,由玫瑰色变成橘红色,再变成金色,彷彿一位色彩魔法师,一面在穹苍中变幻着色彩,一面替阴暗的树林和晦暗的石头化上彩妆,还在一对栖息枯枝上的黑色大鸟身上洒上迷人的光晕。山嵴上的线条随着光芒不停地变化着,一会儿迸裂,一会儿滑动,一会儿收缩,整座山一下子被拉近了好几哩,幽暗的森林也顿时活跃了起来,大鸟却动也不动,依偎在彼此怀中。

或许牠们正做着一个金色的梦吧!我心里想着。
你一脸的陶醉,把收拾了一半的帐篷忘得一干二净。

我的视线又飘向远处的高山,金色的光芒持续在山嵴上变化着,我喝下最后一口热巧克力,像在宣告什么大事似的,信心满满地说着︰「这将会是一个好天气。」然后转头继续准备早餐。

关于好天气的预报,昨天傍晚已从两位在此露营的青年口中得知,但经历过风雪侵袭后,对于所谓的「气象报告」心里多少存了一些猜疑;不过,看到睽违许久的太阳终于露脸,心里还是很开心。阳光虽然还很高、很远,却不难发现它似乎怀着一种补偿的心情,迅速地在山林间移动着,不一会儿功夫便已将东边的山林点缀得金黄亮丽。

七点不到,我们已置身灰暗的松林步道中,沿着西北方向攀爬。
昨天的太阳一大早就出来了,我们将所有的东西拿出来晒。衣服、袜子、睡袋挂满了绳索,还将睡垫披挂在树丛上;连地图也摊开来,以石子压在地上晒着。

你也坐在阳光下,做着日光浴,出乎我意料地说:「天气好转了,我们继续回到山道上。」

我惊喜地无法言语。
你接着说:「那会是一段相当艰难地爬坡,要有心理准备。」
我不怕,只要能再回到太平洋山道上,就算要爬上六千呎我也不怕。
你又说:「比六千呎还要高,据地图上的标示是六千七百呎。」

我嗯了一声,「这么高呀!」
「我知道你可以的。」你以一种赞赏的眼神看着我,「你知不知道,在山道中的这些日子,你变强壮了。」

这个变化我是知道的。
肩膀的重担不再困扰我,我可以挺直腰身走路。还有,脚上的肌肉也增强了,迈动的脚步比之前更大,也更快,而且不再觉得痠痛。

我兴奋地恨不得立刻收拾东西,马上就走。但一想到那滚急的溪流,不禁又担心起来。「万一溪水还那么高,怎么过去?」

「不必过溪,我们沿着六三七号步道往西北方向走,就可以回到太平洋山道。」你在地图上指给我看,我的心又怦然跳了起来。

我突然想到食物,「可是这一耽搁,食物够吗?」
「我们原本就多带了一、两天的食物,没问题的,不过得加快脚步才行。」你又指着地图说,「我们从这里出发,会比原来的路程多上十来哩,而且得从这里的三千三百呎爬到六千七百呎,再下降到五千呎,然后再爬到六千五百呎的火溪垭口,这一趟路并不轻松。」

只要能回到山道上,每天多走个几哩,或多爬一、两千呎,谁在乎呢!
阳光一大早就露出笑脸来,或许老天爷觉得对我们的考验已经够了,便以最好的天气来回报我们。

山道果然很陡,我一边调整着唿吸,一边往上爬。早晨清新的空气虽然舒缓了急促的喘息,我们依旧走得汗水淋漓。愈往上走,愈发惊叹这片杉林之美。我贪婪地唿吸着清净的空气,摆动着舌尖,品味着森林的甜味。杉林笔直高挺,展现出一种充沛的生命力,和宁静肃穆之美。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正如波涛般向我袭卷而来。

此时,我更能体会你何以如此喜欢太平洋山道,和在野地里长途健行。
长途健行是一种自我沉思,一种心灵的沉淀。相较于城市生活的忙乱、喧嚣,山野给人的是一种清新、原始和宁静的自我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逃离”现实的书。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有时候会让人喘不过气来。而“熊的国度”这个名字,就自带一种原始的、强大的力量,仿佛能够洗涤一切尘埃。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象,也许是壮阔的山川,也许是神秘的森林,也许是奔腾的河流。但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在书中融入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关于生命的哲理。或许,在观察那些在自然中生存的动物时,我们能够窥见生命的韧性和智慧。或许,在描绘那些未经雕琢的风景时,我们能重新找回内心深处的宁静。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远方地点的旅行,更是一次关于心灵的回归。我希望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拥抱内心深处的自由。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旅行文学情有独钟,总觉得文字的力量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我去那些我无法亲身抵达的地方。这次注意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全彩增订”所吸引。我深知,在讲述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时,色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象一下,如果书中没有鲜活的色彩,那些雄伟的山脉、茂密的森林、澄澈的湖泊,以及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生灵,岂不是要逊色许多?“全彩”二字,在我看来,就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提前窥见那片土地的斑斓与壮丽。更何况是“增订版”,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更丰富的补充,也许是加入了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对某些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足以震撼心灵的画面,听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从而激发起我对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热爱。这不仅仅是文字的盛宴,更是一场视觉的狂欢,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尤其是这样一本关于“野人”和“熊的国度”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一直觉得,有些地方,需要用一种非常“慢”的方式去体验,去感受。而“漫走”这个词,恰恰契合了我对这种旅行方式的向往。它不是匆忙的打卡,不是走马观花的游览,而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一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体验。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放慢脚步,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旅程。我希望那些细腻的描写,那些微小的细节,能够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我想象着,我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感受晨曦中的露珠,听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看动物们在它们的家园里自在地生活。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灵魂的漫步,一次与宁静的相遇。

评分

“野人十週年纪念版”——这个标签,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十年,足以让一个事物从崭新走向经典,也足以让一个故事沉淀出更深刻的内涵。我很好奇,这十年间,作者是否重新回到了“熊的国度”?是否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野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自由、不羁的意味,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挑战极限的人们。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区域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野性”的探索。它可能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冲动,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现代社会是否让我们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我期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超越物质的财富,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这十年来的沉淀,必将为这本书注入更丰沛的生命力,让它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将这本期待已久的书抱回了家。我一直对那些远离尘嚣、充满野性的地方充满好奇,而书名中的“熊的国度”几个字,简直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内心深处。我无法想象,在一个我们熟悉的世界边缘,还存在着这样一片未经驯服的土地,那里可能有巨大的棕熊在林间漫步,有冰川在阳光下闪耀,有古老的传说在风中低语。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再是一本简单的书籍,而是一张通往神秘未知世界的藏宝图,等待着我去一点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自然之美,又是如何在这个人类足迹相对稀少的角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我想象着,在翻开第一页的那一刻,我就会被带入一个全然不同的时空,那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琐碎,只有纯粹的自然,和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生灵。我坚信,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一次与灵魂深处的对话。我满怀期待,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惊喜和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