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为读者写一本柔性的教育哲学书籍,一直是许多教育哲学耕耘者的心愿,希望借着浅白的文字,能吸引读者大众从事教育的哲学思维,并启发其教育研究热情、厚植教育实践的行动智慧。本书便是本着这个精神,以「教育隐喻」(educational metaphors)为主轴,邀请专家学者选择名着中的经典隐喻来阐释其教育蕴义,借以引导读者想像生动且丰富的教育图像,并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
我们要写的是引介性的文章,以清晰顺畅的文字,表达隐喻的传神透蕴,行文不要求刻板的引註格式,文长以5000字以内之短文为度,力求让读者在明快雅致的笔调中,了解隐喻的精要之处及其深刻的教育价值。各篇文章的体例大致分作三部分:前言:说明隐喻的出处及背景;隐喻内涵:解析隐喻的内容与涵义;教育衍释:说明隐喻在教育上的应用或启发,希望借由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为读者建构阅读的基本节奏和理解脉络。
为了增进本书理念的推广,我们特别在成书之前,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举办「经典、隐喻与教育」系列论坛,自2012.10.03起,于每週三晚间六点三十分至七点四十五分为活动时间,每次邀请两位作者莅临发表,每位发表时间为二十分钟,并有三十五分钟与现场听众进行自由讨论。每次活动之参与人数众多,气氛热烈,有如飨宴,渐渐在校园中形成风潮,戏称「小型的教育文艺复兴」,当不为过。
论坛活动圆满落幕之后,每位作者再就文稿作细部修正或增补,如今汇集完成,交由学富出版社印行。在此衷心感谢学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长期的鼎力支持,以及本书作者群和两位研究助理(陈宛君、郑柏廷)的热情奉献,方能圆成这个为读者写一本柔性教育哲学书籍的梦想。期盼读者们喜欢这本书,并从中获得探索教育哲学的无比乐趣。
林逢祺、洪仁进 谨志于童心斋
2013年3月8日
說實話,我對這本《教育哲學:隱喻篇》的感受,就像是在一個迷霧繚繞的山林裡探險。你看到許多奇異的花草樹木,聞到各種芬芳,但你很難確定自己在哪裡,要去往何方。它並不像我過去讀過的教育哲學書籍那樣,會給你清晰的地圖和指標,告訴你「這裡有什麼理論」、「那個理論是怎麼發展的」。這本書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幅畫面,或者說,它是在喚醒你內心深處一些關於教育的感受和聯想。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而是透過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意象,來引導你去思考。我讀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很多畫面,可能是兒時的記憶,可能是新聞上的片段,甚至是某部電影的場景。這些畫面和書中的文字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很微妙的共鳴。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好像抓住了什麼,但下一秒又覺得好像漏掉了什麼。這是一種很主觀的閱讀體驗,每個讀者讀到的東西,可能會非常不一樣。我不能說它好或不好,只能說它非常考驗讀者的想像力和感受力,需要你敞開心扉,去接受那種跳躍式的、詩意化的表達。
评分這本書,怎麼說呢?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有點小期待。畢竟「教育哲學」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份量,感覺可以挖掘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加上「隱喻篇」這個副標題,我還以為會看到各種有趣的教育理論背後的比喻,像是把學校比喻成花園、老師比喻成園丁,或是把學生比喻成海綿什麼的,然後深入剖析這些比喻的優劣、適用的情境,甚至可能帶出一些跨文化的教育觀。結果,翻開來,嗯… 內容跟我預期的不太一樣,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我本來以為會像讀一本理論書,從頭到尾都有脈絡可循,有明確的論點和支撐。但這本書的寫法,比較像是零散的隨筆,或者說,它切入的角度非常非常特別。我有點懷疑,是不是我對「隱喻」的理解太狹隘了?它好像更關注的是一種「意象」的呈現,一種精神上的連結,而不是我們常在學術探討中遇到的那種結構性的比喻。讀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試圖理解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老實說,這個過程有點挑戰,但也許這正是它獨特的地方吧,只是對於習慣了線性思考的我來說,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欣賞一幅抽象畫。你看到各種色彩、線條和構圖,但你無法用簡單的邏輯去解釋它每一個部分的意義。它不會給你明確的故事線,也不會給你清晰的論述過程。它更像是在傳達一種氛圍,一種感覺,一種潛藏在文字背後的情緒。我試圖從中找到關於「教育」的具體主張,或者是一些可以套用的方法論,但是,這本書並非如此。它更像是在喚醒你對於「教育」的一種原始的、未經雕琢的感知。有時候,我會被某個詞語,或者某個意象所打動,然後開始聯想到自己的求學經歷,或者是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種聯想,有時候會給我一些新的想法,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這些想法太過飄渺,難以落實。總之,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種「藝術品」,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它所傳達的獨特氣息。
评分我一直以為「教育哲學」的書,應該是像哲學家們在辯論一樣,有嚴謹的邏輯,有明確的定義,有清晰的論證。加上「隱喻篇」這個名字,我還以為會看到很多很有趣、很生動的比喻,能讓抽象的教育概念變得容易理解。結果,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讓我重新認識了「閱讀」這件事情。它不是那種讓你「知道」什麼的書,而是讓你「感覺」到什麼的書。書中的文字,並不是直接告訴你「教育是什麼」,而是透過一些意象的組合,引導你去連結、去想像。我讀的時候,腦海裡常常會浮現一些畫面,有時候是我自己小時候的記憶,有時候是對未來教育的想像。這些畫面,跟書中的文字,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讓我對「教育」這個詞,有了更豐富、更深層次的感受。但是,如果你是想要從書中找到具體的「答案」,或者是一些可以馬上應用的「方法」,那這本書可能就不太適合你了。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漫遊,讓你可以在教育的想像世界裡,自由地飛翔。
评分我帶著一種「尋寶」的心情來讀這本書的。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核心,其實藏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就像寶石一樣,需要我們去挖掘、去打磨。我原本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點石成金」的啟示,能夠用一些巧妙的比喻,來解釋複雜的教育現象,或者幫助我看到一些過去忽略的教育本質。然而,這本書的「隱喻」出現的方式,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A就像B」的結構。它更多的是一種氣氛的營造,一種意念的傳遞。我讀的時候,感覺像是走進了一個意象的花園,裡面開滿了各種不知名的花朵,散發著淡淡的、卻又很難捉摸的香氣。有些花朵很鮮豔,一下就能吸引你的注意;有些則非常含蓄,需要你仔細辨認才能發現它的美。我試圖從中找出關於「教育」的具體線索,但它似乎更傾向於讓你「感受」教育,而不是「理解」教育。這讓我有點困惑,因為我習慣了用理性的框架去分析問題。不過,換個角度想,或許這也是一種挑戰,讓我跳脫出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更感性的方式去接近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