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笃义
1938年生,山西平遥县人。幼年喜爱武术,9岁时便跟小学武术老师学练长拳。18岁参军期间学中国式摔跤。21岁转业到太钢工作,曾先后跟王新午之弟子--郝学儒、薄应遴、李云龙、王锦泉四位老师学练岳氏八翻手、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
现任太原市万柏林区武协主席、太原市形意拳协会副主席、太原市太极拳推手协会副会长、太原市武术协会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常委。多年来从事武术普及、教学、健身活动,誉满三晋。
先师序
自 序
例 言
第一章 八翻手拳法概述
一、八翻手之源流及流派
二、八翻手之优点
三、八翻手之特长
第二章 八翻手之基础
一、八翻手之拳型
二、八翻手之拳法
三、八翻手之掌型
四、八翻手之掌法
五、八翻手之步型
六、八翻手之步法
七、八翻手之腿法
八、八翻手之身法
第三章 八翻手之捋手
1.锁捋手
2.双捋手
3.刁捋手
4.拗步捋手
5.顺柔捋手
6.倒捋手
7.拦捋手
第四章 八翻手动作图说
第一节 锻鍊步骤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套路动作名称及图说
第五章 八翻手之理与法
一、意与势
二、气与劲
三、行功之法
第六章 八翻手之辅助功法
一、内壮功法-热身功
二、外壮功法-肢体功
三、实际应用法
先师序--王锦泉《岳氏八翻手拳法》序言
岳氏八翻手,这一技击性强、健身效益显着的拳法,至今能在山西流传,尤其太原附近,习练者十分普遍,此乃先师新午王华杰老先生之功也。
老先生山西汾阳县人,幼年多病,父母忧之,晨夕教以运动,始八岁即授以长拳,习跳跃,久之体渐强,逮志学之年,游金台,从京兆许禹生,东北纪子修、吴鉴泉诸老前辈受太极十三式,又从河北衡水刘恩绶殿升老前辈学岳氏八翻手。其法由岳氏散手而来,为清光绪间大枪刘敬远德宽公所编创,传为少林嫡系。恩绶老前辈为敬远公之高足,功行精邃,名盛一时。八翻手为岳家散手之精华,复经诸老前辈数十年之研求,参以太极拳刚柔相济之精义,健身致用,绰有余裕。
先师在太原政界供职,业余之暇致力于武术事业,辛勤竞业,不遗余力。约在1930年,老先生先后于文瀛湖畔、首义街青年会院内成立了国术操练场和国术促进会,各县区镇也纷纷成立了国术馆,习武练功者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国术促进会邀集了三晋各拳派名师,教拳传技,曾多次组织过杨氏太极拳、岳氏八翻手、其他拳种及双手代等多期短训班,以推广普及武术运动。参加人数每次都多至数十百人,因之八翻手在山西太原地区一直有传授和坚持锻鍊者。当此武术挖掘整理空前发展之际,将这一动作简练、手法巧妙、变化多端的拳种编整成册,以期发扬光大。
在编写之中,由于时间短促,理论水准有限,实践知识又很浅薄,滥冗贻误,实所难免,但为了这一拳种不致湮没失传,愿作抛砖,深望广大读者与武术界前辈指正,至所欣幸。
山西太原 王锦泉
自序
岳氏八翻手,是一源流明晰,理法系统,风格独特的优秀拳种。自前贤新午王华杰老前辈编述出版岳氏八翻手上八翻拳谱一书后,社会上始有岳氏八翻手这一优秀拳种流传。
1986年,当武术空前发展之际,王新午先生之弟子王锦泉老师,继而编辑出版了《岳氏八翻手拳法》一书。书中将八翻手之上八翻、中八翻、下八翻公示于众,又使八翻手这一优秀拳种,达到了空前普及与发展,特别是在山西太原地区,习练研究八翻手的人越来越多。
王新午先生在其八翻手一书结束语中写到:「凡我同志发明而光大之,此余昕夕祷祝者矣。」王锦泉老师编着的《岳氏八翻手拳法》一书,为推动群众性武术健身运动,繁荣我国的传统武术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岳氏八翻手拳法,原有八翻,每翻各有八路,故名八翻手。王新午先生,只编述出版了一翻,即社会上流传的八翻手,俗称上八翻,其余的只在其门人中流传。
至王锦泉先师编辑出版了八翻手拳法──一八翻、二八翻、三八翻,俗称上八翻、中八翻、下八翻一书后,社会上才有了三趟八翻二十四路拳法流传。还有五趟八翻四十路拳法尚未面世。前辈因珍惜之,故只在门内习练。
王锦泉先师在其《岳氏八翻手拳法》一书跋文中写到,「将陆续整理岳氏散手三百六十手、太极拳散手,编写成册付梓,以广流传,以完先师生前未酬之志。」但先师王锦泉生前未能亲自出版,深为憾事!
我曾从师郝学儒、薄应遴、李云龙、王锦泉四位先师学艺,四位先师都是王新午老前贤之高足。我从四位先师所学重点,是太极拳法、岳氏八翻手拳法。数十年如一日,承蒙先师耳提面命,巧譬善导,得益匪浅。
诸先师教诲之恩无以为报,只有竭尽精力,将诸先师未酬之志,整理成册,梓行以广流传,以期发扬光大,效益于广大群众健身致用。但由于我理论水准低,实践知识差,书中错误之处实所难免,深望广大读者与武术界前辈同仁指正,至所欣幸!
刘笃义
例言
一、本书为了将岳氏八翻手这一技击性强、健身效益显着,而又动作简练,且适应男女老少各种年龄的人健身之用的拳法,整理成册,为学校、机关、社会团体及部队集体健身演练之武术教材参考使用,并为武林同道研究拳法精义而抛砖引玉,总期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二、本书一翻手八路所述拳义与应用方法,谨遵前贤新午王华杰老前辈遗着《岳氏八翻手》拳法原姿势,未敢增删,以存其真,只由原绘图改作影示。
二翻手八路与三翻手八路之拳义应用要领、动作说明等,均谨遵先师王锦泉遗着《岳氏八翻手拳法》原录,未敢增删,以存其真,原姿势由绘图改作影示。
三、本书其余五趟八翻手四十路之拳义与应用要点,是由郝、薄、李、王四位先师所传综合整理,就各路姿势图示解说,为学武之初步,神明变化,存乎其人。
四、本书先后编写时,有同门史聚德、薛文江、梁保才、王连恆、许合林、程建华、刘瑞青、刘素贞、张瑞兰协助演练、录影;有刘俊芝、陈玉锁、李全保、韩永胜、张冬生、梁兆明、王作俊、聂连军、任向睦、滕军、高永生、颜景山、董翰斌、崔电勇、韦天明、赵慈、高本学、林建平、任晓原、殷炤、魏征、刘之清等分别担任缮校、演练、摄像支持与帮助工作。特书于此,用志不忘。
对于《岳氏八翻手》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内容设计简直太符合我这种想要“看得懂、练得会”的武术爱好者了。我之前也买过一些讲武术的书,但很多都是讲得云里雾里,要么就是动作图太模糊,要么就是文字解释太晦涩,最后买了回家也是束之高阁。但《岳氏八翻手》完全不一样,它从最基础的马步、弓步开始,详细讲解了每个步型的要点,以及如何去调整重心,让身体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然后是关于“翻手”这个核心技术的讲解,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插图,把“翻”的意境和发力的方式解释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虚实变化”的论述,它不仅是关于动作的变换,更是关于思维的转换,如何在攻防之间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想要真正学习和掌握“岳氏八翻手”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让我对自己的武术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岳氏八翻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传统武术理论的现代解读。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武术不仅仅是招式的堆砌,更是一种对身体、对劲道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动作演示,而是深入剖析了“八翻手”的核心技术,例如如何运用腰胯的转动来带动全身的力量,如何通过“翻”这个动作来化解对方的来力并伺机反击。书中关于“棚、捋、挤、靠”等劲力的运用,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并且配有清晰的插图,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武术概念。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武学思想,这让我看到了“岳氏八翻手”在技击上的高度智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兴趣,让我对这门古老拳种的内在奥秘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岳氏八翻手》这本书的书写风格,与其说是教程,不如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武师在娓娓道来,亲切且充满智慧。我喜欢它那种不落俗套的叙述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出对武术真谛的理解。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会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多年的练武体会,例如在讲解如何发力时,会提到“宁慢勿快,宁松勿紧”的原则,这种朴实无华的教导,反而更能打动人心。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岳氏八翻手”的世界,从基础的呼吸吐纳,到核心的发力技巧,再到最后的套路演练,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让我感觉学习过程十分流畅,没有丝毫的生涩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意念”在武术中的作用的强调,它提醒我,练武不仅仅是练身体,更是练心。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层面,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武术精神和人生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初见《岳氏八翻手》,便被其古朴的书名所吸引。我自幼便对中华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传承有序、技击性强的拳种。这些年来,也曾涉猎过不少武术书籍,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或许是实操性的演示,或许是更深入的理论讲解。正当我为此而寻觅时,《岳氏八翻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底蕴,封面上的笔墨字体遒劲有力,仿佛蕴含着一股不屈的精神。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插图,人物的动作描绘得细致入微,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力道的变化都得以充分展现。我仔细地揣摩着那些招式的要领,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在实战中的应用场景。虽然还没有深入研习,但仅仅是初步的浏览,就让我感受到了《岳氏八翻手》的博大精深。这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程,更像是一扇通往传统武学殿堂的门,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探索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一定能对“八翻手”这一古老而实用的拳法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触及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
评分这本《岳氏八翻手》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现招式的繁复,而是从最基础的桩功、发力技巧等方面娓娓道来,循序渐进。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每一个动作的分解说明,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动作的形态,更深入地解析了动作背后的原理,例如如何做到“身如弓,力如箭”,如何在发力时做到“根从脚下起,力达梢节传”。书中的图片配合文字,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我反复比对着图中的动作细节,努力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劲力走法。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武学心得,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富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我从中不仅学到了拳法套路,更领略到了“岳氏八翻手”所蕴含的武德精神和强身健体的核心理念。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一套武术,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