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TV电视节目《性教育是咁的》冲击电视尺度,也冲击性教育的尺度。
两位主持人郑文、邵家臻再下一城,挥笔写尽最私密的「性」事,
乳房、阴茎、自慰、援交、内裤、胸罩、爱滋病、性忏悔、嫩模……
无遮无掩三点尽露,赤裸裸埋身肉搏,为我城缔造重视性福的性教育!
性教育是咁的,又不是咁的?
这是一本关于「性」的对谈。
郑文、邵家臻两个不同范畴的知名人士,道出性的多个面向,皆是教科书不会教、不敢教的课题。
全书分为两部分
「性教育是咁的」以身体作教材,告诉你人体不同部分和性器官的微妙之处。
精子脆弱,很短命,而且见光即死?
阴茎长短会影响性能力?
多吃鸡,胸部会早发育?
怀孕期间发生性行为,会令胎儿BB有头泥?
口交时戴安全套能预防性病吗?
种种迷思,由郑文冷静分析、理性回答!
「性教育不是咁的」由思想入手,更宏观地探讨由「性」引发的社会议题。
乳房属谁?是专门审评乳房大小美感的选美评判,还是专向女人埋身的胸罩制造商?!
自慰,是道德上的「死罪」?!
露体,是最自然的事,是回到原罪前的纯真状态?!
性爱时两片舌头缠绵共舞、一双丰乳袒露摆动,根本就是变态?!
吃饭要「慢吃」,旅行要「慢游」,性教育也要慢慢教?!
每道思考题,邵家臻共你大胆讨论、深入探究!
本书特色
郑文是NOW TV主持,娱乐新闻出身,2011年诞下女儿后更懂「性」,为了避免孩子在性方面成为天真的无知少女,又想到有许多学校不敢教、家长不懂教的性知识,所以决定要赶在年轻一代接触错误性知识前给予正确资讯,谈谈精子卵子、说说性交生育。性教育应该是咁的!
邵家臻是浸会大学社工系讲师,知识分子一名,自称「生活有情有性,爱过很多人又有很多人爱过我」,因为参与电视节目《性教育是咁的》的缘故,破开枷锁,以「下半身思考」。文人多思,遂挖掘了性的浩瀚领域,「露体」、「整容」、「性忏悔」……深感「性」不只是性征和性行为,性教育不是咁的!
一个电视台小花、一个低调学者,以硬软兼施的手法、理性又知性的角度策划一课真正的性教育!
作者简介
郑文
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硕士,前有线娱乐新闻台主播,现职NOW TV主持。香港第一代娱乐新闻主播,曾採访中外明星艺人及各大影展颁奖礼。
2010获得新加坡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娱乐节目主持(高度赞扬奖)。从新闻人到娱乐人,立志娱乐大家,改变社会不公。最爱工作,最怕「唔洗做」,闲时相夫教囡,自认不是港女,发誓不做虎妈,外柔内刚小女人一名。
邵家臻
香港浸会大学社工系讲师,青年研究实践中心副主任。知性自恋,情感自虐,性格自闲。一直过着「脑子太忙,精力太闲」的生活,出书24本,从事香港青年及文化研究。
近年尝试以「下身思考」,研究旨趣转向「微观社会理论」,努力开拓右脑,感动众生。
自序
我并不是个特别有「下半身人格」的人。跟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生活有情有性,爱过很多人又有很多人爱过我,遇过一些人渣亦做过人渣;尊重复数恋爱,但自己则无福消受,偶尔也会说句有味笑话,以搏一粲……愈大愈抗拒「阳具中心主义」,不相信「膜大过天」,以为最大的性器官应该是在头脑之中,而不是在两腿之间。
今回能够以「下半身思考」,全因《性教育是咁的》。电视节目《性教育是咁的》是Now TV 的一个诚意节目。于本地性教育而言,它是无遮无掩三点尽露「开心见性」的一次勇敢尝试。它曾经上过某年某月的C1 头条,亦因而引出一些「拒租场地开记者招待会」的风波。如果真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话,我以为《性教育是咁的》正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中的那一粒小石。它的任务,远远不只是用来杀时间,还要作为对社会禁忌的冲击—在冲击电视尺度之余,也冲击性教育的尺度。而我最想的,是以「性文化沙龙」(Saloon)来冲击性教条、性迷思、性禁忌等性教育问题。
沙龙,就算没有一个固定的轮廓、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定义都好,我们大抵仍会对「沙龙」有些想像,甚至会有意无意间以此断定为沙龙的性质。沙龙代表的是一个非目的性、非流通性的社交形式。出席者会定时来参加聚会,且无特殊诉求,这种所谓的「常客」(habitus),最喜欢在彼此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他们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而将他们彼此串连起来的,不为甚么,仅仅只是文学、哲学或政治为主题的交谈内容。因着妙语如珠、才华洋溢和兴致高昂,沙龙中的交谈常被视为社交活动的一种精致志趣。
但你们有所不知,沙龙其实来自女人。德国学者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 在她的《沙龙:失落的文化摇篮》说的其实是一段女性导引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她以为「沙龙」这个寰宇搜奇的百宝箱,是十八世纪法国女人为了绕过男性霸权而出现的产物。在当时社会,女性就算再机灵聪敏,只要一旦运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则成为异端。为了学习,她们必须善尽巧思,抓住每个机会;为了阐明立场,必须团结起来以抵抗男性的嬉笑怒骂。这就是「沙龙」—一个女性可以与男性沟通她们的想法和期盼的地方,一个女性自我成长同时也使男性成长的地方,一个少数由女性开启、主导的文学、社会,甚至政治的文化殿堂。因为「沙龙」,女性得以进入历史。
沙龙是一个有着自己规范的特殊世界。沙龙不属官方管辖、不接受教会的约束,也与学术庙堂无关。当政府、教会和学院清一色由男性组成时,沙龙却握在女性纤巧的手里;当学院人士肩负国家宣传与塑造君主形像的责任时,沙龙里的人们则温婉儒雅地玩着一场场才智洋溢的游戏;又或许当教会为了捍卫道德的正统性,而排斥与「原教旨」不符的新理论、新知识时,沙龙成员则敞开心胸,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谈」的态度畅论新知、新学说、新伦理价值;当政府死抱住教条主义不放时,后者则满怀好奇地尝试解读生命的脉动以及时代的旋风,并奋不顾身地投入变化之中。
在沙龙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得以醒觉,提出了女性身体的自主权;当她们探讨婚姻制度时,提出了试婚、离婚的主张;当她们探讨两性关系间的角力时,喊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她们耽美、陷溺的精神,即使在滥情边缘打转,却仍然骄傲地散发着浓烈的女性自决与抗争意识。她们的言语与态度,即使辞不达意、未成体统,仍充满了强劲的生命力。张扬作势是因为对生活抱着憧憬;故弄玄虚是因为必须靠想像力来塑造愿景。但探索女性身体、拥抱慾望本就是坎坷多舛。女性在无限的骚动与默然之间辗转,在引诱与抗拒之间的犹疑,在隐藏与张扬之间拉扯,一点一滴沉积着属于自身的复杂感受和姿态。
或欲言又止,或意犹未尽,或言不及义,「性」的文化正在此陶铸。《性教育是咁的》由「性教育是咁的」开始,以「性教育不是咁的」为终站。当中有的,是郑文兴致勃勃、不虞有诈的跟我一起在沙龙上畅所欲言。不过更抢眼的,当然是一系列器官和议题,包括乳房、阴茎、阴部、精子卵子、自慰、性变态、援交、内裤、胸罩、爱滋病、性教育、性忏悔、整容、嫩模等。我们以九浅一深、三徐一疾的笔触,还要渗杂了一种美学的吸引力,以游戏的态度,使性教育的所言所语都获得提升和扩展。性教育otherwise 能否为本土性教育发展提供一些other-wises ?要端乎这一场火辣辣的性文化沙龙何时展开。
最后要多谢背上「序」名的烈女邓小桦、医生姚志鹏、学者何式凝、传媒人张宝华以及艺人杜如风和余思敏。他们都是城中有板有眼、又juicy 又literacy 的人物,单是他们的文字,已经令《性教育是咁的》值回票价了。当然,看完《性教育是咁的》,要骂就骂我,放过他们。
邵家臻
自序
香港的性教育有几「成功」,我可以分享一下自身经验。2010 我意外怀孕,打乱了结婚计划和婚礼安排。意外怀孕只因用了计算安全期这一点也不安全的避孕方法,幸好已是成年人,可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也负担得起错误。但未成年的呢?犯错带来的代价,除了自己要负责,更可能要由社会去承担。
生下女儿后,我更留意有关的新闻,例如援交少女以为用可乐沖洗阴道可以预防性病,又例如认为跳弹床可以避孕,真是又无知又可笑!但我们又何尝不是五十步笑百步?我们「那些年」的性知识都不是来自学校、家长,那时女同学会看《姐妹》,男同学当然看「咸书」。还记得一个小故事:中学时训导主任突击检查学生的书包,那次刚好只查男生,坐在我旁边的男同学面有难色的向我求救,原来他书包中有本色情杂志。结果那晚我把书带了回家,偷偷上了堂性教育课。但在资讯爆炸的年代,网上的性资讯唾手可得,我们知道的不一定比年轻的多。要赶在年轻一代接触错误性知识前给予正确资讯,是作为家长的我很想做到的。
所以,当公司找我做《性教育是咁的》主持时,我想也没想便答应了,心想可以为性教育做点甚么。结果,是我学到更多。虽然过程曾遇到阻力,试过找不到场地开记者会,又因为有观众投诉而不能在香港台播放,但我们台前幕后上至监制下至助导都尽心尽力希望做好节目。也因为这个节目的缘故,令我们想以这本书延续下去。
在这里要多谢为节目找资料的同事们,令我们的书充满养分;多谢曾为我们节目做嘉宾的医学界、社工界朋友。能够参与一个突破性的性教育节目,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性教育除了性知识还有性态度,希望本书能资讯、态度并重,无论年轻的、年长的都有所得着。
郑文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感”和“温度”。它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口吻,而是像一个陪伴者,用非常平实、真诚的语言,和你一起探讨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身体、关于情感的方方面面。它承认了我们作为个体,都会有迷茫,有困惑,有不确定,但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并且我们有能力去应对和克服。书中对于“尊重”的定义,我觉得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说不冒犯,更是强调了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和同理心。它也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并且认识到,爱不仅仅是激情,更是责任和承诺。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谈论“安全感”的时候,它并没有给出一个所谓的“完美解决方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寻找内心的力量,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关于成长和爱的学习,可以如此充满阳光和希望。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清晰阐释人类情感和关系发展的读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并且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充满活力的方式。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框架,而是巧妙地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青少年成长等多方面的视角融汇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于“沟通”这一核心主题的深入探讨。书中不仅仅是教导我们如何表达,更重要的是如何倾听、如何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以及在冲突中如何寻求共识。它引入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并辅以大量的实际情境模拟,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技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此外,书中对“界限”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解释了什么是健康的个人界限,以及如何设定和维护这些界限,这对于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模式。
评分我一直是那种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人,但对于一些和身体、情感相关的话题,总觉得有一种天然的隔阂,好像不太方便公开讨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丝忐忑,也有一丝期待。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作者在书里采用了一种非常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认识自己开始,慢慢地过渡到人际关系和情感的理解。它没有用那种说教的口吻,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聊天,分享一些关于成长的经验和感悟。书中有很多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读起来很有代入感,你会觉得自己好像也身处其中,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和喜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不安,都是非常正常的,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我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迷茫的情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了,色彩鲜艳,图案也很有趣,一看就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材。翻开目录,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些“硬核”的科学名词堆砌,反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俏皮的语言来介绍各种概念。比如,关于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它没有直接罗列各种生理术语,而是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小火山爆发”、“荷尔蒙的奇妙舞蹈”,让我一下子就觉得亲切起来。而且,它还特别注重引导读者思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会问“你觉得呢?”,鼓励我们去探索自己的感受和疑问。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有很多小插画,这些插画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很有巧思地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比如用小火车来比喻生殖系统的运作,或者用不同颜色的气球来象征情感的起伏。这些细节的处理,真的让人感觉作者非常用心,想让晦涩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那种不回避、不批判的态度,它更多的是提供信息和视角,让我们自己去形成判断。
评分我是一个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敏感,或者说“纠结”的人,尤其是在面对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和不安。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它没有给我那些“正确答案”,也没有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包容的方式,引导我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在谈论“自我接纳”的部分,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认识和欣赏自己独特性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过去的很多“不完美”,反而是构成我独特魅力的重要部分。它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空间。而且,书中在讨论“责任”的时候,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平衡的视角,它让我们明白,在关系中,我们既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理解对方的局限性。这种成熟的观点,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也让我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