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共分为十七章:第一章绪论:旨在说明比较教育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学术性质和相关机构;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演变:探讨比较教育学学科倡议时期(1800-1900)、学科创立时期(1900-1950)、学科发展时期(1950-1990)和学科变革时期(1990-)的历史演变;第三章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探讨现代化理论、人力资本论、依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复制理论、马克斯主义、新马克斯主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批判教育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制图学与第三条路线等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比较教育学的方法:探讨比较教育学学科本位、社会科学和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国教育:探讨美、英、法、德、日、俄、澳、加、芬、中、台等国国家背景、教育行政制度、学校教育概况和教育改革趋势;第十六章欧洲联盟教育政策:探讨欧洲联盟教育政策的背景、内涵、评价和启示;第十七章比较教育学的展望:探讨比较教育学的现况、问题和趋势。
本书特色
本书资料丰富,体系完整,具有独到见解,适合作为国家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教育行政人员高普考试、国际文教行政人员高普考试、教育部公费留学考试、大学院校教育相关课程和教育研究所考试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梁福镇(Frank Fu Chen Liang)
现职:
国立中兴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专任(特聘)教授
学历:
德国柏林洪保特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哲学博士
经历:
国立中兴大学专任教授兼师资培育中心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主任
台湾欧洲联盟研究中心谘询委员
国家教育研究院谘询暨审查委员
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计画审查委员
教育部委託研究案审查委员
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国立空中大学、私立东海大学、私立静宜大学、私立明道大学兼任教授
专长:
教育哲学、教育行政学、比较教育学
荣誉:
教育部公费留学奖金得主(1991年教育学门第一名)
国立中正大学新进人员研究计画奖励得主(1998)
国科会甲种研究奖励得主(1998年)
国科会年专题研究计画主持费得主(1998-2002, 2005-2013)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专案研究计画经费得主(2006-2008)
台北市市文献委员会专案研究计画经费得主(2010-2013)
国立中兴大学研究成果奖励得主(2007-2013)
第一篇 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比较教育学的演变
第三章 比较教育学的基础
第四章 比较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篇 各国教育
第五章 美国教育
第六章 英国教育
第七章 法国教育
第八章 德国教育
第九章 日本教育
第十章 俄罗斯教育
第十一章 澳洲教育
第十二章 加拿大教育
第十三章 芬兰教育
第十四章 中国教育
第十五章 台湾教育
第三篇 发展趋势
第十六章 欧洲联盟教育政策
第十七章 比较教育学的展望
推荐序
比较教育是一跨学门之教育科学,此学门于1817年,由法国学者朱利安(Marc- Antoine Jullien, 1775-1848)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画与初步意见》小书开始,内容倡议设立国际教育委员会,利用问卷蒐集各国资料,及建立师范学校培育师资等,他 算是系统倡议比教育研究之第一人,因此被后人称为「比较教育之父」。比较教育发展之初始概念,乃在于如旅行者到各国去参访,以了解他国教育制度与特色,借 以作为自己国家教育发展之参考。经由这种旅人说故事,官员参访他国,而逐步形成研究各国教育制度与问题之学术领域,其研究成果并常作为借镜参考之用,以及 后来作为推动国际组织运动之嚆矢,这都是比较教育学门成立之重要背景因素。
比较教育之研究,主要作为教育改革之用,因此无论哪个时代 或哪个国家,都会重视其他国家之教育发展现况与发展特色。也因为这项理由,探讨各国教育,乃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之重要内涵之一;进而,由于比较教育已经成为 重要之教育学术领域,因此学门本身所累积之研究成果,包括方法论之成果、学门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交叉之研究成果,与教育学其他学门交叉发展之成果等,也累 积相当之数量;加上最近在研究对象上,已经扩及教育之各种领域,世界各国之研究人口也不断增加,所以本学门之重要性与日俱增。
比较教 育之研究,由于国内在大学也设置专门之学系及研究所,因此研究人口及成果也增加许多,相关着作也大幅增多。本书作者梁教授早年留学德国,特别关注各国教育 之发展,本身即具备研究比较教育之优势,最近汇集各种比教育理论、学说及书籍之精华,整理成本书,总共分为十七章,其内容包括比较教育学理论之部分,以及 各国教育之部分。有关理论之部分共撰写五章,包括绪论、比较教育学的演变、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比较教育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等;各国部份包括我国,共分 析了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之教育,收集了最新之资料,及分析最重要国家之资料,探讨各国国家背景、教育行政制度、学校教育概况和教育改革趋势,可以说内容非常 丰富,因此无论在广度或深度方面,都具有特色。本书之出版,相信对比较教育学门之研究将提供更多之助力,也将对学子在研读比较教育时,提供最新且具系统之 知识,有助于拓展其个人视野及增强教育学术之知识,也将可对观察我国之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元之观点。
梁教授为人诚恳,治学严谨,这次能花许多时间,汇整如此重要着作,不仅是其个人治学之一大成就,也将对比较教育之探讨,提供重要的贡献,基于此理由,乃乐为之写序,也期望有更多学者共同耕耘这块园地。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校长 杨思伟谨序
我认为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对比较教育学“问题”的深入剖析,不仅指出了问题,更尝试去探讨解决之道。它在梳理教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成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一环节的分析,它揭示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的各种阻力,以及如何通过跨文化的对话和合作,来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探索和不断的调整。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框架,更传递了一种积极探索、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有吸引力,它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不同国家教育模式时,那种“接地气”的笔触。例如,当探讨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时,它不仅仅停留在课程大纲层面,而是深入到课堂实践,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教学方法,都做了细致的比较。这让我仿佛亲临现场,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是如何与学生互动,知识是如何被传递的。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对于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它如何与文化、社会价值观相互渗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跳出书本,去联系台湾自身的教育现状。例如,当书中提到不同国家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方面的举措时,我就会思考,我们台湾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改进的地方?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批判、更开放的态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它鼓励我去思考,为什么某个教育模式在一个国家行之有效,而在另一个国家却可能水土不服,这种对“情境”和“语境”的重视,是进行有效比较教育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个人在学习中获益良多之处。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感动的莫过于它对教育“问题”的审视。它不回避不同国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无论是公平性、效率性,还是质量的提升,都做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张力的讨论,这让我联想到台湾近年来关于升学压力、教育资源分配等议题的争议。书中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家如何通过改革来缓解教育不公,或者另一个国家如何平衡学术追求与社会需求,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启示,让我对我们自己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也让我意识到,教育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是《比较教育学:起源、内涵与问题的探究》,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不单单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世界各地的教育图景,并从中反思我们台湾自身的教育实践。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教育理念时,那种将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广度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当它追溯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源流时,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学说梳理,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如何作为国家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以及这种工具性的认识如何塑造了各国教育体系的特质。这种宏观视角,让我能跳脱出“为教育而教育”的思维定势,理解到教育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