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的执行 > 一吨的空想
构想再伟大,落实了才有意义!
大道理不如实战方法,
操作步骤胜过宏观理念。
成功,两成在策略,八成在执行!
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比尔.盖茨
执行就是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力求完美,落实到位。──迈克尔.戴尔
一间大房子中住着一群老鼠,牠们的生活不惬意,因为房子的主人养了一只狡猾强壮的猫,总是找牠们的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鼠们开会商议。
一只年轻的老鼠想到一个妙招,「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不就能警告我们了吗?」
「这个主意太好了!」全体老鼠欢声雷动。
一只年长的老鼠站起来说:「那么,该由谁来挂这个铃铛呢?」
一时间全体老鼠哑口无言。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前瞻的决定,多么出色的战略,多么严谨的规划,如果缺少严格高效的执行力,最终都是纸上谈兵。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提建议或出主意时口若悬河,说的头头是道,可是一但执行某件事情时,立刻变成了四十岁的男人,再好的规划也都成为了水中花镜中月。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缺乏执行力的结果。
什么是执行力?
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
对于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把目标落实到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从而高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和竞争力,是把企业战略目标转化成为效益的关键。
法国有句谚语说:「不管我们踩在什么高跷之上,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
如果不去执行,谁也不能肯定事情会照计画那样完成。有些人或企业之所以淘汰出局,并不是没有具体的目标和长远的战略,而是缺乏脚踏实地的执行力。
好的思想靠行动,好的概念靠运作,好的制度靠实施;一个人没有执行力就会一事无成,一个企业没有执行力就会失去竞争力。只有具备高效执行力的个人或团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既然执行力如此重要,如何快速提高执行力,就成了个人或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执行力渗透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文化等各方面,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企业的成功,两成在策略,八成在执行。」
吉姆.柯林斯也同样认为,「执行力是所有那些实现了跨越的公司获得成功的共同秘诀。」
可见,执行力在企业管理中佔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就是一本帮助个人和企业高效落实执行力的宝典,制定目标和计画、提高行动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时间管理、细节掌控、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执行理念,总共八大方面,让读者一步一步看清执行力的本质,并将执行力用来促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在讲述如何贯彻执行力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相关的故事,用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并阐述提升个人执行力和构建企业执行力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实用性强。
当你翻阅这本书时,执行力就已经从这一刻开启了:你的理想必将化为行动,你的行动必将化为成果,你的人生和事业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必将切实执行,达到完美。
作者简介
王崑池
展览会场佈置设计作品专业厂商,现任辉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业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秉持创意稳健的精神,精心规划、设计、施工及完善的专业展览装潢经验,使所有客户呈现出最佳企业形象,并深获业界好评与肯定。
他亲自将本书中最高效的执行法则用于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第一章 目标和计画是执行的行动指南
1.17岁就要当导演的斯皮尔伯格--制定清晰的目标
2.马拉松冠军的秘诀--成功就是很多小目标的实现
3.小锅不能煮大鱼--目标需要不断提升
4.大器晚成的商人--计画你的工作,执行你的计画
5.登山不能一蹴而就--制定计划要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章 行动力和执行力是孪生兄弟
1.老鼠开会--只想不做,等于空想
2.两只雉鸡--任何行动都需要充分的准备
3.三天试用期--是积极行动还是被动待命?
4.陀螺和表针--忙要忙在点子上
5.风风火火的艾伦--给事情排定优先次序
6.土拨鼠去哪了?--持续专注就是最好的执行力
7.「收」容易,「藏」不易--做事要有条理
第三章 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执行力
1.把最胖的科学家丢出去--看清问题的本质
2.印广告的硬纸板--独立思考、积极思考
3.测量灯泡的容量--解决问题要找正确方法
4.餐馆的黑名单--耍小聪明的人难有大的执行力
5.「中士」站岗--认真是最彻底的一种执行
6.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学习前辈经验
7.「笨拙」的瓦拉赫--将精力用在优势上
8.小野卖麻布--死板是执行力的死敌
9.想吃香蕉就会挨打--不敢打破常规只会僵化头脑
第四章 时间管理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1.扔进山谷的箱子--善用时间等于延长生命
2.佛兰克林涨价--重视时间的价值
3.一生有半生在清理一张桌子--简化办公桌就是节约工作时间
4.365个「明天」--今天的事今天做完
5.张董事长的星期一上午--自律的强大力量
6.扛空枪的猎人--早一步走向成功
7.比尔?盖茨和科莱特--所有的条件都成熟,需要永远等下去
第五章 注重细节令执行更到位
1.一个小数点的代价--细节决定成败
2.一个球的区别--细节的差距,就是品质的差距
3.面试的最后一关--着眼细节,重视小事
4.千分之一的差距--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
5.「每桶四元」--好习惯从小事中训练
第六章 执行,从沟通开始
1.墨子责徒--积极沟通才有好的执行力
2.教授的裤子还能穿吗?--沟通不够事倍功半
3.智者钉钉子--沟通中的以柔克刚
4.失败的汽车交易--用心聆听是沟通的前提
5.新来的服务
序言
作为出版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智慧和图书产品回报社会。
至于这一套丛书,缘起很简单。
市面上的很多书籍,作者不是专家就是大师;普罗大众之所以买这些人的帐,是因为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已经读惯了教科书,就算出了社会,放下了教科书,却仍然没有摆脱教科书式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会不由自主迷信理论和教条;而大部分学院式的书籍写作方式,很容易沦为纸上谈兵,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于是,我一直有个想法,希望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策划一套关于创新、行销、交际、谈判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理论入门书。
二○一二年春天,我在日本考察结束后回到台北,机缘巧合遇到了林文集先生,偶然聊到了我想出版一套这样的书籍。没想到林文集先生的想法竟然与我不谋而合,于是,他成为了这套书籍的第一个作者,开始撰写《读故事,学行销》。
为什么「读故事」?不妨用林文集先生的一个故事回答这个疑问。
在某一次训练课,我给学员出了一个题目:「成功之道」。
勤奋?坚持?进取心?学员们大谈特谈,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其中一位学员上台之后,讲了一个故事。
「我有两个同学,心志都很高。其中一个,刚毕业的时候很高调,宣称绝对不从低层做起;结果十五年之后,他还停留在低级职位上。至于另一位同学,刚毕业就从最基层的职位开始做起,并随时留意是否有更好的机会;后来,他到了纽约和别人一起开公司做承包生意,成了有名的商人。」
这个故事引起了学员的热烈讨论,直到下课铃响,所有人都还依依不舍的待在位子上。
这就是故事的魔力。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容易就能了解重点,更重要的是,用说故事的方式,更容易吸引听众的兴趣。
当然,这套丛书依旧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作者的遴选上,我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不仅要有好的文笔和深厚的知识素养,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可想而知,合适的作者该有多难找了。
这个难题在李钖东先生到来之后,便迎刃而解了。
安静中蕴含着智慧,微笑中隐藏着恶作剧意味,彷彿一个万圣节不给他糖果就会装鬼吓人的老男孩--这就是李钖东,自由、杰出、特立独行的文化创意工作者和图书出版人。
这套书的其他作者,就是彷彿魔术师一样的李钖东先生一个一个变出来的,在他的引荐之下,我结识了陈进成先生和王崑池先生等各行业的精英,这套书的出版计画,也变得越来越充实与饱满。
媒体人是最喜欢创新的人,他们每一个突然浮出脑海的奇思怪想,都具有某种神秘的魔力,让人忍不住沉迷其中。
对于这个说法,我深表赞同。
创作团队有了这些能人的加入,使我对这套书的前景信心满满。
我保证,这套书会让你想要一本接一本读下去。
十七岁就要当导演的史蒂芬史匹柏:制定清晰的目标
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潜能大师博恩‧崔西
在好莱坞,大导演史蒂芬史匹柏不仅是影迷的偶像,更是美国电影的奇迹。他的「侏罗纪公园」创下电影史上全球票房最高记录,而且全球十大卖座影片中,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占了四部。
创下如此辉煌业绩,史匹柏却从未上过电影专业学校。不是他不想上,而是因为成绩不好,电影学校将他拒之门外。
但史匹柏对电影的钟爱与实践却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十三岁那年,他用母亲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一台V8,拍下他的第一部影片:家庭郊游纪录影片,并从观赏和剪辑的经验中,体会到一个导演对世界的理解与诠释。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去电影制片厂参观,从那时他就暗暗立下了目标:要拍最好的电影!
第二天,他穿了一套西装,提着爸爸的公事包,里面装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制片厂。他故意装出一副大人模样,骗过警卫进入了制片厂,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推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出来「史帝芬史匹柏导演」等字样,然后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导演和编剧们,并以导演的生活方式来要求自己,从与别人的交谈、交流中学习、观察、思考。
在二十岁那年,他成为了正式的电影导演,开始了他大导演的职业生涯,三十六岁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
※打造最强执行力
美国一个研究成功学的机构,曾经长期追踪一批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历时二十五年。结果发现,只有少数人很富有,另外有十分之一的人有经济保障,剩下的人情况都不太好,晚年生活拮据,应该算是失败者。而这些人之所以晚年拮据,并非年轻时努力不够,主要是因为没有选定清晰的目标。
刚毕业那一年,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同样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在毕业时,他们的人生目标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煳。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二十五年后,3%的人在二十五年之间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