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如防病,会治不如会吃。
中医讲究「治未病」,跟老中医学怎么吃,吃对了,你根本就不会生病!
不信?听听元代名医朱丹溪怎么说
「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格致余论》
要想吃对,就要学会
季节更替,吃什么、如何吃,才能调理出好体质?
不同的人群,在饮食上又有哪些差别?
本书不会使您成为能治百病、妙手回春的神医,却能让您成为一位神奇的老中医,顺季食养、吃出健康。
●研究表明,人体的好多疾病,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方法所致。中医更是认为,对于一些慢性病,长期的、科学的食疗食补,要比吃药更具有保健作用。
●从中医学角度而言,春天肝气过旺,很容易沖克脾胃。在春季坚持少酸多甘的饮食原则,能有效抑制肝气,补益脾胃,是最科学最有效的食疗进补方法。
●夏季坚持饮食清淡,并不是只吃清淡的瓜果蔬菜。饮食过于清素,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足。所以,在夏季养生清补的同时,还应适量进食一些荤腥食品。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阴长阳消,因此在食补保健上,要坚持益气润燥,以补益肝脏、强健脾胃和清益肺部为主。饮食要以清润甘酸为准,寒凉搭配得当。
●冬季进补应当以养阳滋补为主,顺应天气季节的特点,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多吃温热性质的食品,提高身体的抗寒御寒能力。
●药酒既可以预防疾病,又可以对于一些病症有辅助疗效;健康人适当饮用,还能起到强身健体、滋补虚弱和抵抗衰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咏德
三代家传中医世家,旅日中医师。
已经70出头年纪,外表看起来却像50多岁人,很多人好奇他如何保健,他说因为长期坚持食材里一定要有中药材,加上适量的运动。
专长体质的调养改善与中医养生,帮助过无数人重新找回健康,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正视自我的健康与养生。
序文
第一章 春夏秋冬的四季食疗
第二章 居家常用保健食疗
第三章 居家常用偏方妙方
第四章 健康食疗知识
编辑序
在读书的时候,我就知道陈咏德博士的大名。当时,他在报刊上写中医药、养生保健类的文章,我的父母每期必看,看过后还要剪下来贴到一本大册子上,以备随时查用。两个人那副「陈咏德忠实读者」的神情,还被当时正在上国中的我取笑:「拜託,用不用那么虔诚啊?什么养生菜谱、保健食疗哦?那是老人家才看的东西嘛!」
十多年后,我也成了国中女生眼里的「老人家」——白天在职场疲于奔命,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先生和小孩,常常感觉精力不济,有时还会因为压力大而肝火上升,在家里上演河东狮吼。
一天,台中的父母寄来一本厚重的册子。我收到后,疑惑地展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影印的剪报册。翻几页,便发现全是陈咏德博士的专栏文章。为了方便我查阅,父母精心地将剪报分了类:四季食补和食疗归为一类,针对一些病症的偏方食谱归为一类,针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食谱归为一类,还有一张食物相克汇总表...
在册子里,他们还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亲爱的女儿,这是爸爸妈妈多年收集的陈博士的文章,想着应该能帮你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你小的时候,我们就是依据这些文章上讲的知识来调理你们俩兄妹的饮食,只是你们不知道。现在,你也过了而立之年,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平时又不注意食疗保健,一定会有些健康方面的困扰。爸爸妈妈年纪大了,不能过去帮你,只好授人以渔,将这本剪报册寄给你。请你一定照着上面写的去做,每天都要吃得健康哦。」
这一次,我没有再取笑他们,而是乖乖听话、照做。结果,不到三周的时间,我发现不但自己感觉很有精神,连先生和小孩也健康到神气活现的地步。这才知道当年贤的是父母、愚的是我。这也证明了另一个事实:陈永德博士的医学功底是实实在在的,经得起大家的实践检验。
如今,陈咏德博士凭着深厚的医学功底和生花的妙笔,已成为台湾「最能写的中医大师」了。当年被年少无知的我嘲笑的「老人家才看的东西」,也已经陆续结集出版好几本了。
机缘巧合,我所在的公司有幸签下陈博士的这一本食疗专着,并由我来做责任编辑。在整理稿件过程中,又惊喜地发现很多文章和父母剪报册上的相同。我索性就按那上面的分类为大纲,将全书分为「春夏秋冬的四季食疗」、「居家常用保健食疗」、「居家常用偏方妙方」和「健康食疗知识」四章,每章下再依据相关的主题进行分类、整合,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书。
我将这本书与我家的渊源讲给陈博士听,他很感动,也为自己的文章能帮到别人而高兴。他答应我,书印出来后,要送签名本给我的父母,感谢他们这么多年的信任和支援。
所以,本书不仅是陈咏德博士跨越十多年光阴的着作,也是我的父母用十多年时间验证过的充满关爱的食疗宝典。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像我和我的家人一样,从中获益,每一天都活得健康、平安。
序文
让自己越活越健康
养生保健,不是老人家的专利,而是每个年龄层的人都需要用心规划认真执行的。
我很庆幸,因为祖父与父亲的关系,让我有机会自小接触中医学,并在其中获得健康的身体。
进入耳顺之年后,偶尔回到台湾聊到年龄话题时,总有人惊讶于我怎会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那么多。我想,除了我在日本生活多年,饮食上使用比较多的自然食材与烹调上的少油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我喜欢顺应季节搭配中药材入菜。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大科学家爱迪生就断言:「未来的医生将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人类本身饮食的营养以及疾病的起因和预防。」事实也恰好证明了他的这一说法。时至今日,相对于疾病的治疗而言,人们关心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防治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要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正确的饮食习惯不可少。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方法,食物养生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有关食物养生的最早记载,便是来自于被奉为厨师祖师爷的彭祖的「雉羹」。寿长八百岁的传说虽然很夸张,但彭祖的长寿无疑是个事实。这位中华烹饪第一人,以自身的长寿证实了食物养生的奇效,由此可见,正确的饮食保健绝对是养生的第一要旨。而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于人体能量的提供、生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预防,有着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然的食疗养生,是最有效、最简单、最「绿色」的养生保健方式。
身为一个中医师,我有责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多年来自己的养生保健经验分享给每一位想要健康的朋友。
健康是幸福和生命的基础,饮食是健康的最重要根源。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文化中,历来讲究顺应时节,天人合一,中国人早已经依据人们的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乃至不同季节、不同地理条件,研究出了相应的养生保健方法,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维持营养吸收的均衡充足。
本书正是在这五千年中华医学的基础上写就的。特意为您撷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方中最实用也最好用的部分,着重介绍食物本身的食疗营养效果,告诉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与族群的养生法则,一些时令食品的饮食禁忌、营养含量和科学食用方法,以及许多常见小疾病的偏方验方,让您的饮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生活习惯更加绿色健康,给您带来最丰富的食疗知识、最低廉的养生成本、最幸福的生命期待,让您从此告别医生,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掌握健康。
春季养生沏杯茶
有健康专家指出,春天到来,人体不能马上适应季节变化,心火和肝火散结不出来,郁积在人体内部,会出现口苦、口臭和口干的症状。如果是阴虚体质者,春天到来后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所以专家提醒,春季要养生,喝茶很重要,沏上一杯春季养生茶,可以消渴润体,清热败火,改善疲劳,对于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补益作用。
下面六款养生茶,看看哪一种更适合你:
●枸杞茶
材料:枸杞十几粒不等,随量。
制作方法:温水浸泡洗净后直接热水沖泡。
用法用量:代茶饮随量,连续饮用两个月。
养生小提示:具有滋养肝肾、明目润肺、改善疲劳、消除春困和强壮筋骨的作用。
●菊花茶
材料:杭菊五、六朵。
制作方法:开水沖泡即可。
用法用量:午餐后代茶随量饮用。沖泡时加少许蜂蜜可使口感更好。
养生小提示:具有明目清肝、降压、抑制头痛等良效。
●玫瑰花茶
制法用法:取玫瑰花适量泡茶饮用即可。
养生小提示:在春季饮用能有效养颜凉血。长期饮用具有去口臭、助消化和消脂减肥的效果。
●金银花茶
材料:金银花10克。
制作方法:开水直接沖泡。
用法用量:随量饮用。
养生小提示:春季多喝金银花茶,能有效抗菌解毒、清热败火和疏利咽喉。对于流行性感冒和急慢性扁桃腺炎都有防治作用。
●柠檬茶
材料:两三片新鲜柠檬,食盐1克。
制作方法:将柠檬片和食盐放入杯中,开水沖泡。
用法用量:趁热随量饮用。此茶不宜冷饮,否则味道会变苦。
养生小提示:具有消除春困、减轻疲劳、顺气化痰和减轻头痛的良好作用。
●甘草茶
材料:甘草10克,茶叶5克,食盐8克。
制作方法:将1000毫升清水烧开,放入上述材料煮沸十分钟即可。
用法用量:随量饮用。
养生小提示: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和缓急止痛的良效。对于脾胃虚弱、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咳嗽痰多、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症状都有辅助疗效。甘草还有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的作用。
《吃对了,你就是老中医》——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对健康生活一直以来摸索的方向。我总是觉得,现代医学固然重要,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智慧,尤其是在饮食调理方面,蕴含着我们被忽略的宝藏。然而,市面上关于食疗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让我觉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教我“吃什么”,更能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么吃”。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基础的中医理论,比如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在饮食上的体现,但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日常的膳食来改善睡眠质量,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增强免疫力,如何针对常见的消化不良问题进行食疗。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的饮食指南,那就更完美了,这会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指导是真正个性化且实用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吸引人了!“吃对了,你就是老中医”,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医养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门槛很高,理论太深奥,难以实践。然而,这个书名却传递出一种亲切感和可行性,仿佛中医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从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吃”这件事上就能找到答案。我最近身体总有些小毛病,比如容易疲劳、消化不太好,朋友也推荐过很多食疗方子,但总是杂乱无章,效果也不明显。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套系统、科学的饮食方法,能够针对性地改善我的体质,甚至预防一些小病小痛。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吃对”的标准,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依据?是阴阳五行,还是寒热虚实?又或者更贴近现代科学的营养学角度?这本书会不会提供很多具体食谱?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简单易学、食材常见、烹饪方便的食谱,这样我才能真正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看看这本书到底能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吃对了,你就是老中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食疗是中医最温和、最根本的养生之道,但很多时候,关于“吃”的建议总是过于泛泛而谈,或者过于专业,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吃”与“老中医”这个更具个人力量和实践性的概念结合起来,给我一种“我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健康守护者”的信心。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打破传统养生书籍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加生动、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食物的奥秘。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食物“属性”的清晰解读,比如什么是温热、寒凉、平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食谱,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解释每道菜的食疗原理,以及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更清晰的饮食观念,让我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那我真的会觉得不虚此行。
评分“吃对了,你就是老中医”——这本书的名字简直就是点睛之笔,让我这个常年被各种健康信息轰炸,却依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读者眼前一亮。我之前尝试过不少养生方法,也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是感觉零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指引。这本书传递出的“吃”这个简单直接的概念,让我觉得中医养生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一日三餐的点滴之中。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吃”与“老中医”的概念联系起来的。它会不会从食物的性味归经入手,解释不同食材对身体的益处和禁忌?会不会有针对不同脏腑、不同病症的食疗方?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比如如何辨别食物的寒热属性,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甚至是如何在日常烹饪中加入一些养生的小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摆脱过去那种盲目尝试的状态,而是真正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有效的饮食养生方法,让“吃”成为我通往健康的“老中医”之路。
评分最近真的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吃对了,你就是老中医”给深深吸引住了,我本身就对中医养生之道有着一股莫名的情结,总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才是最温和、最持久的健康之道。但现实是,我常常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应用到日常的饮食中。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觉得“老中医”这个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传说。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食物与身体之间隐藏的奥秘,教会我如何通过日常的饮食来调理身体,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药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基础的中医食疗理念,比如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应该如何选择食物,哪些食物有助于疏肝理气,哪些食物可以健脾养胃,等等。如果能有一些针对常见疾病的食疗建议,那就更好了,比如针对失眠、便秘、感冒等。总而言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关于“吃”的智慧指南,让我能更科学、更健康地享受美食,同时收获一份由内而外的健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