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找医生开方,对症的菜单就是药方;
不用去药房拿药,最好的药就在餐桌上。
学会食疗之法,良药不再苦口,美食亦可疗疾。
本书适合以下六类人群阅读:
不知如何让患病的宝宝愿意喝下苦药的爸爸
怀孕期间身体出现各种不良症状的准妈妈
饮食不规律导致肠胃出现问题的上班族
应酬太多喝酒伤肝的企业经理
退休后欲安享晚年却顽疾缠身的「三高」老人
希望用美食而非药物摆脱亚健康状态的人
从医40载的杏林名家为你揭开中医养生、治病最神奇的一面,不开药房,而开菜单,让你在享用美食的同时「食」到病除!
我们生了病,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吃药,最好的药在哪里呢?你也许会说是在药店,其实你错了,最好的药在你的餐桌上。
对药的理解,如果侷限于医生开方,药房配给,这是不准确的。其实,无论是药物还是美食,都是吃下去对人体产生作用,至于效果如何,关键是看有没有吃对。吃不对,良药也是毒药;吃对了,饭菜也是良药。
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就是很好的「克」病之道。透过名医「把脉」,为你开出健康菜单,将苦口良药变成可口佳餚,使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起到祛病健身的功效。
如果你身心健康,透过本书可以知道如何吃才能永远不得病。
如果你处于亚健康状态,透过本书可以学会透过饮食调理来消除身体不适。
如果你身患疾病,透过本书可以针对具体病症用食疗来加速康复。
作者简介
陈咏德
三代家传中医世家,旅日中医师。
已经70出头年纪,外表看起来却像50多岁人,很多人好奇他如何保健,他说因为长期坚持食材里一定要有中药材,加上适量的运动。
专长体质的调养改善与中医养生,帮助过无数人重新找回健康,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正视自我的健康与养生。
编辑寄语
前言
第一章 食疗名家说药膳:良药不苦口,佳餚可健身
第一节 药膳名解
第二节 药膳的分类
第三节 药膳简史
第四节 科学食用药膳
第二章 儿科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食疗治疗宝宝干咳
第二节 宝宝咳嗽的药膳方
第三节 宝宝厌食的药膳方
第四节 小孩过动症的饮食疗法
第五节 小孩肺炎的中医菜单及护理
第六节 幼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药膳方
第七节 小孩鹅口疮症的药膳方
第八节 小孩水痘的药膳方
第九节 小孩麻疹的药膳方
第十节 小孩贫血药膳方
第三章 妇科问题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女性带下的药膳调理
第二节 闭经、月经不调和痛经的食疗方法
第三节 女性崩漏的药膳调理118
第四节 妊娠贫血的药膳调理
第五节 妊娠呕吐的药膳调理
第六节 妊娠水肿的食疗方法
第七节 产后乳汁不足的食疗方法
第四章 滋阴补阳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补肾菜单及功效
第二节 壮阳滋补的食物
第三节 滋阴补肾的食物
第五章 肠胃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肠胃保养的基本要领
第二节 消化不良的药膳调理
第三节 急、慢性肠炎的药膳调理
第四节 溃疡性肠炎药膳调理
第五节 痢疾的饮食治疗
第六节 便秘的药膳调理
第七节 胃痛的食疗方法
第八节 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药膳调理
第九节 胃寒的食疗方法
第十节 胃酸过多和胃酸过少的食疗方法
第十一节 胃胀的食疗方法
第十二节 胃下垂的药膳调理
第十三节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汤药膳调理
第十四节 胃癌的食疗方法
第六章 肝胆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的食疗方法
第二节 B肝患者的食疗方法
第三节 酒精肝和脂肪肝的食疗方法
第四节 肝硬化的食疗方法
第五节 急、慢性胆囊炎的食疗方法
第六节 胆结石的食疗方法
第七章 唿吸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感冒的食疗方法
第二节 哮喘的食疗方法
第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的食疗方法
第四节 肺气肿和肺心病的食疗方法
第五节 肺炎的食疗方法
第六节 肺结核的食疗方法
序
前言 三分药,七分养
当健康亮起红灯时,我们在选择坚强面对的同时,还要找到一条战胜疾病的捷径。
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就是很好的「克」病之道。透过名医「把脉」,为你开出健康菜单,将苦口良药变成可口佳餚,使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起到祛病健身的功效。
人体的一些病症,除了用药治疗外,需要长时间的调养,所谓「三分药,七分养」。而这本《舌尖上的药方——原来厨房是美味的药房》,就介绍了诸多病症的调养、预防和治疗的饮食方法。此书是陈咏德老中医在长期临床的基础上,根据科学配方,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针对儿科、妇科、内科和外科疾病,尤其是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开列出的药膳菜单。一册在手,相当于有一个居家药膳师伴随在你身边。根据本书提供的中医菜单,你可以对所患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时间的调养治疗。
书中所介绍的食疗方法,分类清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合各类疾病、各类口味和各种年龄段的人选用。药膳中的食材和中药原料,大多都是市场常见、易于购买和价格不高的日常用品,烹饪方法也是简单易学。你可以将成本最低、疗效最好的佳餚,转换成治病良药,吃出最棒、最健康的身体。
简单通俗是本书的最大优点之一。
大家都知道中医学中有很多难懂的术语,本书尽量将这些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让读者能看得懂、学得会。
如果你身心健康,透过本书可以知道如何吃才能永远不得病。
如果你处于亚健康状态,透过本书可以学会透过饮食调理来消除身体不适。
如果你身患疾病,透过本书可以针对具体病症用食疗来加速康复。
把饮食变成良药,既可调养身体,又能治疗疾病,还可以避免减少服药的麻烦和副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但需要说明的是,既然作为一种预防、治疗和调理疾病的方法,食疗并不能包治百病。对于一些疾病,患者应该先到正规医院,请专家进行诊断治疗,然后根据自己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食疗方法才行。
希望透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科学合理地饮食,来预防和配合治疗疾病。这也是陈咏德老中医美好的愿景和所尽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二章 儿科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食疗治疗宝宝干咳
小孩干咳的症状是,咳起来没完没了,有时候没有痰,有时候痰很少,痰中还带着血丝。听声音,孩子的声音嘶哑,舌头看起来比平时发红,唾液比平时少,咳嗽咳得胸部发痛,嗓子咽喉部位也有痛感。白天症状轻,晚上就加重了。
下面这些药膳配方具有润肺生津的食疗效果,对于阴虚咳嗽的患儿,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粳米核桃粥
材料:芝麻和核桃仁各30克,粳米100克。
做法:芝麻和核桃炒熟后研磨成粉末,放入粳米中煮成粥。
用法用量:随量服用。
功效:对于因为秋天干燥引起的干咳,以及皮肤、毛发干枯,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养生小语:粳米甘平,健脾益胃,诸无所忌。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患有干燥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属阴虚火旺者,以及痈肿疔疮、热毒炽盛者,忌食爆米花,因爆米花易伤阴助火。
粳米银耳粥
材料:银耳20克,粳米200克。
做法:粳米和银耳一同加水煮成粥。
用法用量:适量食用。
功效:粳米银耳粥最适合小孩秋冬干燥久咳,可以滋肺生津。
养生小语:银耳能清肺热,故外感风寒者忌用。银耳宜用开水泡发,泡发后应去掉未发开的部分,特别是那些呈淡黄色的地方。
粳米芝麻粥
材料:芝麻100克,粳米200克。
做法:①将芝麻炒熟研磨成细粉。②待粳米煮成粥后,将芝麻粉倒入粥中。
用法用量:适量食用。
功效:对于小孩干咳无痰、大便干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养生小语:芝麻有黑、白两种,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补益药用则以黑芝麻为佳。芝麻味甘、性平,有祛风润肠、生津通乳等功效。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忌食。
柿子川贝饼
材料:川贝粉10克,柿饼2个。
做法:川贝粉分为两等份,柿饼去核,放入等量川贝粉,放在篦子上蒸熟。
用法用量:每天早晚各吃一个柿饼。
功效:常吃可以清淤化痰,对于干咳小孩效果很好。
养生小语:川贝性微寒,味苦、甘。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风寒咳嗽的患者,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时伴有白色稀痰、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应该服用一些温性的药物以温肺化痰。而川贝是寒性的药物,此时服用无异于「雪上加霜」,会加重病情。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重新审视了厨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厨房只是一个制作食物的空间,但《舌尖上的药方:原来厨房是美味的药房》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这个认知。它将厨房比作一个“美味的药房”,这个比喻让我耳目一新,也瞬间点燃了我阅读的兴趣。作者以一种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厨房里那些平凡食材背后蕴含的非凡能量。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治未病”的强调,它并非是鼓励大家忽视专业的医疗,而是倡导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式。通过日常的饮食,我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许多小病小痛的发生。书中对于各种常见食材的功效解读,都非常有条理且易于理解。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种食材是如何在我们身体里发挥作用的,就像是在给一位对健康充满好奇的朋友耐心讲解。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没有丝毫的枯燥感。作者巧妙地将一些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描述中,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即使是对烹饪和养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并被吸引。我最看重的是,书中提供的食谱和建议,都非常贴合我们的生活实际,食材易得,做法简便,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健康生活的主动掌控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但又忙碌于工作的都市白领,我经常在如何平衡美味与健康之间感到纠结。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饮食指南,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舌尖上的药方:原来厨房是美味的药房》,我的看法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大谈特谈那些复杂的营养成分和晦涩的医学理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厨房,以及其中最寻常不过的食材。 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日常饮食中的健康智慧。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食材的功效,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我们一日三餐的场景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食疗”的精髓。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传统饮食习惯的现代解读,比如书中对“药食同源”的阐释,让我意识到,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许多饮食偏好,其实都蕴含着科学的养生之道。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止步于理论的科普,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和食谱。这些食谱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完全符合我这样的忙碌人群的需求。它让我明白,健康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味蕾的享受,而是可以通过巧妙的搭配和烹饪方式,将日常的食材变成滋养身心的“美味药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开启健康厨房之门的钥匙,对烹饪和饮食的态度都得到了升华。
评分这本《舌尖上的药方:原来厨房是美味的药房》绝对是一本能让你眼前一亮的读物。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养生书籍的刻板印象。以往我接触到的这类书籍,要么是堆砌着各种专业术语,要么就是充斥着一些难以实现的“高级”食材和复杂的烹饪技巧,读起来总感觉遥不可及,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里面弥漫着食材的香气,还有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聊天,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冰冷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出关于食材的健康智慧。比如,它会讲到为什么有些人感冒了会用葱白煮水,为什么吃了辛辣的食物后会觉得口渴,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书中却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知”的层面,它还非常注重“行”的指导。书中有大量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的食谱,它们巧妙地将那些具有疗愈功效的食材融入到我们日常的餐桌上。我尝试做了几道书中推荐的菜肴,不仅味道赞,而且真的感觉身体有了积极的反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健康饮食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理论,也无需多么昂贵的食材,就在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厨房里,就藏着通往健康的美味密码。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爱不释手!翻开的第一页就觉得特别亲切,那种感觉就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递过来一杯热气腾腾的汤,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我一直对健康饮食挺感兴趣的,但总觉得那些养生书讲得过于专业,要么就是食材太难找,要么就是做法太复杂,每次都只能浅尝辄止。可这本书不一样,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见的食材,比如姜、蒜、葱、醋、蜂蜜等等,都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它讲到“食药同源”的理念,一点都不生涩,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俗习惯,来告诉我们这些厨房里的“小药材”其实有着神奇的疗愈力量。比如,它会讲到为什么感冒了要喝姜汤,为什么吃油腻的东西后要喝点醋,为什么晚上睡不好可以试试温牛奶加蜂蜜。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妈妈辈传下来的老经验,但这本书却能把这些经验背后 the science(科学道理)解释得明明白白,让人既信服又觉得有趣。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非常用心。每一页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不是那种冰冷的教科书式排版。看着那些鲜活的食材图片,还有一些手绘的可爱插画,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厨房里翻阅菜谱。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更是教你“怎么吃”,以及“为什么这么吃”。在它笔下,厨房不再只是一个做饭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疗愈能量的“美味药房”。我真的觉得,每个家庭都应该备一本这样的书,它能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足够吸引人:《舌尖上的药方:原来厨房是美味的药房》。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内容果然名副其实,而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养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大量的投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其实健康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就在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厨房里。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特色,它不像是一本硬邦邦的医学科普书,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智慧的散文集。它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讲述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食材,它们是如何悄悄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传统饮食文化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古人朴素而又科学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是如何融入到我们的饮食习惯中,并默默发挥作用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提供的食谱和建议,都非常实用,而且充满了创意。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食材好”,更是教你“如何将这些好食材变成美味的佳肴”,以及“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滋养身体”。我尝试了几道书中推荐的食谱,味道真的非常棒,而且家人都非常喜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健康饮食并非是乏味的,而是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令人愉悦。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厨房和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