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找醫生開方,對癥的菜單就是藥方;
不用去藥房拿藥,最好的藥就在餐桌上。
學會食療之法,良藥不再苦口,美食亦可療疾。
本書適閤以下六類人群閱讀:
不知如何讓患病的寶寶願意喝下苦藥的爸爸
懷孕期間身體齣現各種不良癥狀的準媽媽
飲食不規律導緻腸胃齣現問題的上班族
應酬太多喝酒傷肝的企業經理
退休後欲安享晚年卻頑疾纏身的「三高」老人
希望用美食而非藥物擺脫亞健康狀態的人
從醫40載的杏林名傢為你揭開中醫養生、治病最神奇的一麵,不開藥房,而開菜單,讓你在享用美食的同時「食」到病除!
我們生瞭病,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吃藥,最好的藥在哪裏呢?你也許會說是在藥店,其實你錯瞭,最好的藥在你的餐桌上。
對藥的理解,如果侷限於醫生開方,藥房配給,這是不準確的。其實,無論是藥物還是美食,都是吃下去對人體産生作用,至於效果如何,關鍵是看有沒有吃對。吃不對,良藥也是毒藥;吃對瞭,飯菜也是良藥。
中國傳統的藥膳食療就是很好的「剋」病之道。透過名醫「把脈」,為你開齣健康菜單,將苦口良藥變成可口佳餚,使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起到祛病健身的功效。
如果你身心健康,透過本書可以知道如何吃纔能永遠不得病。
如果你處於亞健康狀態,透過本書可以學會透過飲食調理來消除身體不適。
如果你身患疾病,透過本書可以針對具體病癥用食療來加速康復。
作者簡介
陳詠德
三代傢傳中醫世傢,旅日中醫師。
已經70齣頭年紀,外錶看起來卻像50多歲人,很多人好奇他如何保健,他說因為長期堅持食材裏一定要有中藥材,加上適量的運動。
專長體質的調養改善與中醫養生,幫助過無數人重新找迴健康,希望本書的齣版能讓更多人正視自我的健康與養生。
編輯寄語
前言
第一章 食療名傢說藥膳:良藥不苦口,佳餚可健身
第一節 藥膳名解
第二節 藥膳的分類
第三節 藥膳簡史
第四節 科學食用藥膳
第二章 兒科疾病的中醫食療菜單
第一節 食療治療寶寶乾咳
第二節 寶寶咳嗽的藥膳方
第三節 寶寶厭食的藥膳方
第四節 小孩過動癥的飲食療法
第五節 小孩肺炎的中醫菜單及護理
第六節 幼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藥膳方
第七節 小孩鵝口瘡癥的藥膳方
第八節 小孩水痘的藥膳方
第九節 小孩麻疹的藥膳方
第十節 小孩貧血藥膳方
第三章 婦科問題的中醫食療菜單
第一節 女性帶下的藥膳調理
第二節 閉經、月經不調和痛經的食療方法
第三節 女性崩漏的藥膳調理118
第四節 妊娠貧血的藥膳調理
第五節 妊娠嘔吐的藥膳調理
第六節 妊娠水腫的食療方法
第七節 産後乳汁不足的食療方法
第四章 滋陰補陽的中醫食療菜單
第一節 補腎菜單及功效
第二節 壯陽滋補的食物
第三節 滋陰補腎的食物
第五章 腸胃疾病的中醫食療菜單
第一節 腸胃保養的基本要領
第二節 消化不良的藥膳調理
第三節 急、慢性腸炎的藥膳調理
第四節 潰瘍性腸炎藥膳調理
第五節 痢疾的飲食治療
第六節 便秘的藥膳調理
第七節 胃痛的食療方法
第八節 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藥膳調理
第九節 胃寒的食療方法
第十節 胃酸過多和胃酸過少的食療方法
第十一節 胃脹的食療方法
第十二節 胃下垂的藥膳調理
第十三節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湯藥膳調理
第十四節 胃癌的食療方法
第六章 肝膽疾病的中醫食療菜單
第一節 病毒性肝炎的食療方法
第二節 B肝患者的食療方法
第三節 酒精肝和脂肪肝的食療方法
第四節 肝硬化的食療方法
第五節 急、慢性膽囊炎的食療方法
第六節 膽結石的食療方法
第七章 呼吸疾病的中醫食療菜單
第一節 感冒的食療方法
第二節 哮喘的食療方法
第三節 慢性支氣管炎的食療方法
第四節 肺氣腫和肺心病的食療方法
第五節 肺炎的食療方法
第六節 肺結核的食療方法
序
前言 三分藥,七分養
當健康亮起紅燈時,我們在選擇堅強麵對的同時,還要找到一條戰勝疾病的捷徑。
中國傳統的藥膳食療就是很好的「剋」病之道。透過名醫「把脈」,為你開齣健康菜單,將苦口良藥變成可口佳餚,使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起到祛病健身的功效。
人體的一些病癥,除瞭用藥治療外,需要長時間的調養,所謂「三分藥,七分養」。而這本《舌尖上的藥方——原來廚房是美味的藥房》,就介紹瞭諸多病癥的調養、預防和治療的飲食方法。此書是陳詠德老中醫在長期臨床的基礎上,根據科學配方,在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指導下,針對兒科、婦科、內科和外科疾病,尤其是一些常見病和慢性病,開列齣的藥膳菜單。一冊在手,相當於有一個居傢藥膳師伴隨在你身邊。根據本書提供的中醫菜單,你可以對所患疾病,進行有針對性的、長時間的調養治療。
書中所介紹的食療方法,分類清晰、內容豐富、涵蓋麵廣,適閤各類疾病、各類口味和各種年齡段的人選用。藥膳中的食材和中藥原料,大多都是市場常見、易於購買和價格不高的日常用品,烹飪方法也是簡單易學。你可以將成本最低、療效最好的佳餚,轉換成治病良藥,吃齣最棒、最健康的身體。
簡單通俗是本書的最大優點之一。
大傢都知道中醫學中有很多難懂的術語,本書盡量將這些術語,變成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語,讓讀者能看得懂、學得會。
如果你身心健康,透過本書可以知道如何吃纔能永遠不得病。
如果你處於亞健康狀態,透過本書可以學會透過飲食調理來消除身體不適。
如果你身患疾病,透過本書可以針對具體病癥用食療來加速康復。
把飲食變成良藥,既可調養身體,又能治療疾病,還可以避免減少服藥的麻煩和副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但需要說明的是,既然作為一種預防、治療和調理疾病的方法,食療並不能包治百病。對於一些疾病,患者應該先到正規醫院,請專傢進行診斷治療,然後根據自己病情的具體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食療方法纔行。
希望透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可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科學閤理地飲食,來預防和配閤治療疾病。這也是陳詠德老中醫美好的願景和所盡的一份綿薄之力。
第二章 兒科疾病的中醫食療菜單
第一節 食療治療寶寶乾咳
小孩乾咳的癥狀是,咳起來沒完沒瞭,有時候沒有痰,有時候痰很少,痰中還帶著血絲。聽聲音,孩子的聲音嘶啞,舌頭看起來比平時發紅,唾液比平時少,咳嗽咳得胸部發痛,嗓子咽喉部位也有痛感。白天癥狀輕,晚上就加重瞭。
下麵這些藥膳配方具有潤肺生津的食療效果,對於陰虛咳嗽的患兒,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粳米核桃粥
材料:芝麻和核桃仁各30剋,粳米100剋。
做法:芝麻和核桃炒熟後研磨成粉末,放入粳米中煮成粥。
用法用量:隨量服用。
功效:對於因為鞦天乾燥引起的乾咳,以及皮膚、毛發乾枯,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養生小語:粳米甘平,健脾益胃,諸無所忌。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患有乾燥綜閤癥、更年期綜閤癥屬陰虛火旺者,以及癰腫疔瘡、熱毒熾盛者,忌食爆米花,因爆米花易傷陰助火。
粳米銀耳粥
材料:銀耳20剋,粳米200剋。
做法:粳米和銀耳一同加水煮成粥。
用法用量:適量食用。
功效:粳米銀耳粥最適閤小孩鞦鼕乾燥久咳,可以滋肺生津。
養生小語:銀耳能清肺熱,故外感風寒者忌用。銀耳宜用開水泡發,泡發後應去掉未發開的部分,特彆是那些呈淡黃色的地方。
粳米芝麻粥
材料:芝麻100剋,粳米200剋。
做法:①將芝麻炒熟研磨成細粉。②待粳米煮成粥後,將芝麻粉倒入粥中。
用法用量:適量食用。
功效:對於小孩乾咳無痰、大便乾結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養生小語:芝麻有黑、白兩種,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補益藥用則以黑芝麻為佳。芝麻味甘、性平,有祛風潤腸、生津通乳等功效。患有慢性腸炎、便溏腹瀉者忌食。
柿子川貝餅
材料:川貝粉10剋,柿餅2個。
做法:川貝粉分為兩等份,柿餅去核,放入等量川貝粉,放在篦子上蒸熟。
用法用量:每天早晚各吃一個柿餅。
功效:常吃可以清淤化痰,對於乾咳小孩效果很好。
養生小語:川貝性微寒,味苦、甘。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風寒咳嗽的患者,是由感受風寒引起的,咳嗽時伴有白色稀痰、鼻塞、流清涕等癥狀,應該服用一些溫性的藥物以溫肺化痰。而川貝是寒性的藥物,此時服用無異於「雪上加霜」,會加重病情。
作為一名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但又忙碌於工作的都市白領,我經常在如何平衡美味與健康之間感到糾結。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健康飲食指南,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讓人望而卻步。直到我偶然間發現瞭《舌尖上的藥方:原來廚房是美味的藥房》,我的看法纔發生瞭翻天覆地的改變。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大談特談那些復雜的營養成分和晦澀的醫學理論,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廚房,以及其中最尋常不過的食材。 作者以一種極其親切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揭示瞭那些隱藏在日常飲食中的健康智慧。它並非是簡單地羅列食材的功效,而是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我們一日三餐的場景中,通過生動的敘述和形象的比喻,讓讀者能夠深刻理解“食療”的精髓。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一些傳統飲食習慣的現代解讀,比如書中對“藥食同源”的闡釋,讓我意識到,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許多飲食偏好,其實都蘊含著科學的養生之道。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本書並非止步於理論的科普,而是提供瞭大量切實可行的建議和食譜。這些食譜不僅美味可口,而且操作起來也十分簡便,完全符閤我這樣的忙碌人群的需求。它讓我明白,健康並不意味著要犧牲味蕾的享受,而是可以通過巧妙的搭配和烹飪方式,將日常的食材變成滋養身心的“美味藥方”。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把開啓健康廚房之門的鑰匙,對烹飪和飲食的態度都得到瞭升華。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著實讓我重新審視瞭廚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一直認為廚房隻是一個製作食物的空間,但《舌尖上的藥方:原來廚房是美味的藥房》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這個認知。它將廚房比作一個“美味的藥房”,這個比喻讓我耳目一新,也瞬間點燃瞭我閱讀的興趣。作者以一種充滿溫度和人文關懷的筆觸,描繪瞭廚房裏那些平凡食材背後蘊含的非凡能量。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治未病”的強調,它並非是鼓勵大傢忽視專業的醫療,而是倡導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健康管理方式。通過日常的飲食,我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許多小病小痛的發生。書中對於各種常見食材的功效解讀,都非常有條理且易於理解。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介紹,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每一種食材是如何在我們身體裏發揮作用的,就像是在給一位對健康充滿好奇的朋友耐心講解。 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沒有絲毫的枯燥感。作者巧妙地將一些科學知識融入到生動的描述中,讀起來就像在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即使是對烹飪和養生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並被吸引。我最看重的是,書中提供的食譜和建議,都非常貼閤我們的生活實際,食材易得,做法簡便,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學到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對健康生活的主動掌控感。
评分這本書我真的是愛不釋手!翻開的第一頁就覺得特彆親切,那種感覺就像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遞過來一杯熱氣騰騰的湯,瞬間驅散瞭所有的疲憊。我一直對健康飲食挺感興趣的,但總覺得那些養生書講得過於專業,要麼就是食材太難找,要麼就是做法太復雜,每次都隻能淺嘗輒止。可這本書不一樣,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見的食材,比如薑、蒜、蔥、醋、蜂蜜等等,都賦予瞭全新的意義。 我特彆喜歡它講到“食藥同源”的理念,一點都不生澀,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民俗習慣,來告訴我們這些廚房裏的“小藥材”其實有著神奇的療愈力量。比如,它會講到為什麼感冒瞭要喝薑湯,為什麼吃油膩的東西後要喝點醋,為什麼晚上睡不好可以試試溫牛奶加蜂蜜。這些聽起來都像是媽媽輩傳下來的老經驗,但這本書卻能把這些經驗背後 the science(科學道理)解釋得明明白白,讓人既信服又覺得有趣。 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也做得非常用心。每一頁都充滿瞭生活氣息,不是那種冰冷的教科書式排版。看著那些鮮活的食材圖片,還有一些手繪的可愛插畫,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廚房裏翻閱菜譜。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吃什麼”,更是教你“怎麼吃”,以及“為什麼這麼吃”。在它筆下,廚房不再隻是一個做飯的地方,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療愈能量的“美味藥房”。我真的覺得,每個傢庭都應該備一本這樣的書,它能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這本《舌尖上的藥方:原來廚房是美味的藥房》絕對是一本能讓你眼前一亮的讀物。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打破瞭我對傳統養生書籍的刻闆印象。以往我接觸到的這類書籍,要麼是堆砌著各種專業術語,要麼就是充斥著一些難以實現的“高級”食材和復雜的烹飪技巧,讀起來總感覺遙不可及,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廚房,裏麵彌漫著食材的香氣,還有一種溫暖的人情味。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就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聊天,娓娓道來。它不是那種冰冷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一個個生活中的細節,來引齣關於食材的健康智慧。比如,它會講到為什麼有些人感冒瞭會用蔥白煮水,為什麼吃瞭辛辣的食物後會覺得口渴,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在書中卻得到瞭令人信服的解釋。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知”的層麵,它還非常注重“行”的指導。書中有大量非常實用且易於操作的食譜,它們巧妙地將那些具有療愈功效的食材融入到我們日常的餐桌上。我嘗試做瞭幾道書中推薦的菜肴,不僅味道贊,而且真的感覺身體有瞭積極的反饋。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健康飲食並不需要多麼復雜的理論,也無需多麼昂貴的食材,就在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廚房裏,就藏著通往健康的美味密碼。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標題就已經足夠吸引人:《舌尖上的藥方:原來廚房是美味的藥房》。當我真正翻開它的時候,我發現它的內容果然名副其實,而且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認為養生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需要專業的知識和大量的投入,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其實健康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就在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廚房裏。 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有特色,它不像是一本硬邦邦的醫學科普書,更像是一本充滿生活智慧的散文集。它用一種非常親切、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講述瞭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食材,它們是如何悄悄地守護著我們的健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傳統飲食文化的解讀,它讓我看到瞭古人樸素而又科學的智慧,以及這些智慧是如何融入到我們的飲食習慣中,並默默發揮作用的。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提供的食譜和建議,都非常實用,而且充滿瞭創意。它不僅僅是告訴你“什麼食材好”,更是教你“如何將這些好食材變成美味的佳肴”,以及“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能滋養身體”。我嘗試瞭幾道書中推薦的食譜,味道真的非常棒,而且傢人都非常喜歡。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健康飲食並非是乏味的,而是可以如此豐富多彩,如此令人愉悅。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廚房和食物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