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面面观

有效教学面面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学策略
  • 课堂管理
  • 教学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教师发展
  • 教学反思
  • 有效教学
  • 教学技巧
  • 教育理论
  • 教学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你想成为有效教师,你需要开始培养自己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有效教学面面观》能帮助你达到目的。这本书的重点聚焦在成为有效教师的主要面向──借由观察他人的教学,并将所见所闻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读完《有效教学面面观》,你将学会在以下八种面向进行教学观察,它们分别为:学习气氛、班级经营、课程清晰、教学多样、教师的工作取向、学生参与学习历程、学生成就,以及高层次思维历程和表现成果。

  这本书也将教你如何决定观察的内容、如何有效地观察、如何将观察的结果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成为具有反思力的教师。此外,这本书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概念、观察工具、以及师生对话内容,帮助读者实现有效教学。

  本书不同于旧版之特点如下:

  ˙修订:附有超过50页整面的教室观察工具、量表和纪录表格,用以观察及实行有效教学的主要模式。

  ˙新增:对应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国家委员会(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和美国州际初任教师评估及支持联盟(the 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INTASC)之原则及标准,帮助读者了解有效且具研究基础的教学实务在认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新增:针对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在有效教学行为中的重要性,于每章的「补充资料」,提供读者进一步的说明与介绍。

  ˙更新:有关教导不同文化、语言和学业能力的学习者之最新研究发现,以及讨论和引用的研究,皆已更新与增加,借以强调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让读者更能清楚了解在现今异质性高的课室中,所应观察的重点。

  ˙新增:新增有关教室中社会动态学的讨论及参考资料,包括本书第二章列出Robert Pianta的研究,提供读者参考。

  ˙扩充内容:关键概念词汇提供读者迅速查询教学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术语及概念。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有效教学面面观》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避免刻意为之的痕迹: --- 《深海之谜:马里亚纳海沟的生态与地质史诗》 作者: 艾琳·霍金斯 (Erin Hawkins) 译者: 李明远 出版社: 远航文化 ISBN: 978-7-5675-1234-5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概要: 《深海之谜:马里亚纳海沟的生态与地质史诗》并非一本探讨教育理论或课堂实践的书籍,而是一部深入探索地球上最极端、最神秘的区域——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综合性科普巨著。本书耗费作者长达十余年的时间,结合了最新的深海潜水考察数据、高精度声纳测绘结果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为读者构建了一幅关于这个“地球伤疤”的宏大、细致且充满生命力的全景图。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在超越人类想象的极端高压、永恒黑暗和极度低温环境中,生命是如何起源、适应并繁荣发展的,以及这片海底深渊如何记录了地球数亿年的地质变迁史。 第一部分:地理与地质的极限挑战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于描绘马里亚纳海沟的物理构造和地质成因。作者详细介绍了海沟的地理位置、长度、宽度,以及其最深点——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 Deep)的高度数据。 地质动力学解析: 我们将深入探讨太平洋板块如何俯冲到菲律宾海板块之下所形成的海沟结构。霍金斯博士引入了前沿的板块构造模型,解释了俯冲带的摩擦力、地震活动与岩浆生成机制。书中特别辟出章节,分析了“深海热液喷口”的形成过程,这些喷口不仅是地球内部物质释放的窗口,也是深海化学生态系统的能量之源。 古老记录的解读: 书中展示了数个深海钻探样本的分析结果,揭示了沉积层中包裹的数百万年前的古气候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时间胶囊”,我们可以重建海洋环流模式、冰期与间冰期的海水化学成分变化,为理解全球气候变迁提供了关键的深层参照系。 第二部分:幽暗深处的生命奇迹 本书的第二、三部分是本书的精华,聚焦于海沟生态系统及其独特的生物适应性。在这里,传统的生物学定律仿佛被重新书写。 超高压下的生物化学: 传统生命形式在极高压力(超过1000个大气压)下,蛋白质会变性失活。本书详尽阐述了海沟生物如何进化出“渗透压调节机制”和特殊的“Piezophile”(嗜压生物)酶。例如,科学家如何从深海微生物中分离出能稳定工作的酶,这些酶在常温常压下具有极高的工业应用潜力。 没有阳光的食物链: 在完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带,食物来源极其有限。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两种主要的能量输入:一是来自上层海洋的“海洋雪”(有机碎屑的缓慢沉降),二是化学合成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生活在热液喷口附近的管状蠕虫群落,它们如何通过与共生细菌的合作,利用硫化物进行化能合成,支撑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群落。 奇异的深渊居民: 本书收录了大量由深海潜水器(如“的士”号、遥控潜水器ROV)拍摄到的生物图像和视频资料的文字记录。读者将惊叹于“幽灵鲨”(Chimaera)、奇特的深海海参(如海菠萝)以及体型巨大的深海等足类动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狮子鱼”(Mariana Snailfish)的深入研究,这种鱼类拥有独特的、几乎没有骨骼的身体结构,使其能够在挑战者深渊底部自由游动,代表了脊椎动物适应压力的极致体现。 第三部分:人类的探索与未来的伦理 本书不仅回顾历史,更展望未来。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海沟的每一次重大探索活动。 深潜器的技术演进: 从早期的载人深潜器到现代化的无人自主潜航器(AUV),本书梳理了深潜技术如何逐步突破“光速限制”(指信息传递的延迟)的挑战,实现了对深渊的实时观测。 深海采矿的争议: 鉴于深海富含稀土元素和多金属结核,环境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作者以客观的视角,分析了在如此脆弱和独特生态系统中进行商业开采可能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并探讨了国际海洋法对深渊资源的管制现状与不足。 生命的起源猜想: 最后,本书探讨了马里亚纳海沟——这个地球上最接近原始海洋环境的区域——是否可能成为探寻地球生命起源的关键线索。化学演化理论在极端环境下的可能性,构成了本书对未来科学探索的深远思考。 推荐理由: 《深海之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充满画面感的叙事风格,将读者从日常的陆地环境,瞬间拽入地球最深处的黑暗与寂静之中。它不仅是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的深度读物,更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与地球奥秘的史诗。对于任何对自然科学、极限环境探索,以及地球深层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之作。 —— 著名科学史学家,张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Gary Borich博士


  Gary Borich博士目前任教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教育心理学系,是有效教学、评量及评鑑领域的权威。除了《有效教学面面观》,Borich教授着作的书籍包括《有效教学法》、《有效教学法》、《崭露头角:善用教室的每一天》、《成为一位教师:为初任教师的探究性对话》、《教学评价:概念与过程》、《教师行为与学生自我概念》、与M. Tombari合着的《中小学教室之教育评量》、与M. Tombari合着的《教育心理学:当代取径》、以及与T. Kubiszyn合着的《教育测验》。除了美国,Borich教授经常为欧洲及亚洲许多国家提供教育改革上的评鑑协助,并主持论坛或工作坊,提供教育人员有关学习评量及高等教育机构系所评鑑之训练课程。Borich教授也经常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课程。近年来Borich教授的研究包括建构主义教学,曾在美国及印度当地从事相关研究。

  郝永崴目前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课程与教学系教学科技组取得博士学位,专长领域包括教学设计与评鑑(包括网路教学)、科技辅助教学之相关议题、教学观察、以及外语教学设计与评鑑。郝永崴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科技如何辅助教学、如何设计课程与教学使学生有效参与、如何有效培养师资培育生及提供在职教师客制化的专业发展课程、以及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外语学习者有效学习。郝永崴曾与原文作者Borich教授共同进行评鑑研究,并着作数篇专书论文,内容包括探究导向式教学、网路教学评鑑以及如何有效地以各种科技工具辅助教学。

图书目录

关于作者  iii
序言  v
译者序  xi

第1章  为何观察? 1
教学专业标准  3
美国国家及地方层级标准  3
初任教师标准  4
理解的架构  5
反思式教学的目标  5
目标一:成就同理心  6
目标二:建立合作关系  6
目标三:讲究实际  7
目标四:建立方向  8
目标五:获得自信  8
目标六:展现热忱  9
目标七:具有弹性  9
目标八:自我依靠  10
初步想法  10
补充资料  11
关键术语  11
活动  11

第2章  观察的焦点  13
真实教室的样貌  15
教室的快速节奏性  16
教室的即时性  16
教室的干扰事件  17
教室的社会动态性  17
开始意识教室里的行为:自我改善的焦点  19
变得会意识自己的行为  20
发现替代的教学方式以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新办法  21
分享你个人的教学优势  21
反省应聚焦于教师效能的重要领域  22
八项教室观察的焦点  22
焦点一:考量学习气氛  23
焦点二:强调班级经营  23
焦点三:寻求授课清晰  23
焦点四:确认教学的多样性  23
焦点五:观察工作取向  24
焦点六:检视学习参与  24
焦点七:评量学生成就  24
焦点八:寻求较高层次思维过程及表现成果  24
教室观察的挑战  25
我们自身之外,影响观察活动的来源因素  27
学生能力和成就  27
教室特征  28
学生参与及合作的行为  28
教师的经验与教育程度  29
学校、年级与学科内容  29
个人及文化的多元性  30
我们自身当中影响观察的因素来源  31
你自己的学校经验  31
近来的影响及训练  31
谁可能在观看;谁可能会发现  32
选择有用的焦点:组织观察活动的必要性  32
补充资料  33
关键术语  33
活动  34

第3章  访视教室  35
教室内的对话  36
反思时间  41
观察学习气氛  42
观察班级经营  43
观察授课清晰  45
观察教学多样性  45
观察教师的工作取向  46
观察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  47
观察学生成就  48
观察思维过程及表现结果  49
在真实教室进行观察准备  50
进行观察之前的活动  50
观察时所要进行的事项  54
观察后所要进行的事项  55
补充资料  56
关键术语  56
活动  56

第4章  个人经验与期许之外:学习如何系统地观察  61
为何要系统性地观察? 62
观察与纪录的方法  64
方法一:叙事报告  64
方法二:评分量表  73
方法三:教室编码系统  78
补充资料  82
关键术语  83
活动  83

第5章  考量学习气氛  85
学习气氛的面向  88
教师的顾虑  90
教师顾虑测量工具  94
在教室中观察教师的顾虑  95
温暖和控制  100
温暖与控制的面向  103
温暖与控制的行为符号  104
社会环境  105
社会环境的面向  106
观察教室的社会环境  111
文化多元性与学习气氛  112
补充资料  113
关键术语  113
活动  114

第6章  聚集于班级经营  119
班级经营的面向  123
练习观察班级管理:师生对话  123
反思时间  127
佈置教室以符合教学目标  127
观察教室佈置  131
事先建立以及分享教室规则  131
观察教室规则  135
建立并说明教学常规  135
观察教学常规  139
建立奖赏与惩罚系统  139
观察奖励与惩罚  144
使用低调的班级经营  145
观察低调的班级经营  148
文化多元性和班级经营  149
补充资料  152
关键术语  152
活动  153

第7章  寻求授课清晰  155
授课清晰的各种面向  157
告知学习者课程目标  157
观察课程目标  159
提供前导组织  160
观察前导组织  162
检查与课程相关的先备知识以及重复教授  162
观察与课程相关的先备知识以及重复教授  164
依照学生当下的理解程度教学  165
观察教学程度  167
清楚地给予指示  169
观察指示或解释的清晰度  170
使用实例、图例与实际示范  171
观察实例、图例与实际示范的使用  173
复习与总结  173
观察复习与总结的技巧  175
文化多元性和授课清晰  175
练习观察授课清晰:师生对话  177
反思时间  182
补充资料  185
关键术语  186
活动  186

第8章  确认教学多样性  189
教学多样性面向  190
练习观察教学的多样性:师生对话  191
反思时间  195
使用引起注意的策略  196
引起注意策略的观察  197
展现热忱及表达生动  198
热忱和生动的观察  199
变化教学活动和教学媒体  200
观察教学活动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200
变化奖励与增强物的使用  203
观察奖励与增强物的使用  204
变化问题与探询的类型  204
观察问题与探询的类型  208
运用学生的回应  211
观察学生想法之运用  213
文化多元性与教学多样性  214
补充资料  216
关键术语  216
活动  217

第9章  观察工作取向  219
工作取向教学的面向  220
练习观察工作取向的教学:师生对话  220
反思时间  225
准备能够反映课程的教学单元及课程计画  225
观察教学单元及课程计划是否反映整体课程  227
有效处理行政程序以及文书工作  228
观察行政以及文书工作  230
预防和纠正不当行为  232
观察不当行为的预防和纠正  234
对于教学目标,挑选最适当的教学策略  235
观察对于教学目标最适合的教学策略  240
建立复习、回馈和测验的循环  241
观察复习、回馈和测验的循环活动  243
文化多元性以及工作取向  243
补充资料  246
关键术语  246
活动  246

第10章  检视学习历程中之学生参与  249
学生学习历程参与之面向  251
练习观察学生学习历程之参与:师生对话  252
反思时间  257
引出预期行为  257
观察有关引出的活动  259
在无批评的氛围中,提供回馈与纠正  260
观察其回馈与纠正的内容  263
使用差异化以及自我调节的学习活动  263
观察有关差异化以及自我调节的学习活动  266
使用有意义的言语赞赏 266
观察具有意义的言语赞赏  269
监督与检核  271
观察有关监督与检核工作  273
文化多元性与学生参与  276
补充资料  278
关键术语  278
活动  278

第11章  测量学生成就  281
学生成就的面向  283
练习观察学生成就:师生对话  283
反思时间  287
设计能够唿应过去学习的单元与课程内容  287
观察能够唿应过去学习的单元与课程内容  290
给予学生回馈,以延伸并增强学习  291
观察有关中介性的回馈,以延伸并增强学习  295
设计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目前理解程度之单元及课程  297
观察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目前理解程度的教学  299
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  301
观察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  303
建立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04
观察学习动力  305
文化多元性与学生成就  306
补充资料  308
关键术语  309
活动  309

第12章 迈向高层次思维历程及表现成果  311
高层次思维历程及表现成果的面向  313
练习观察高层次思维历程及表现成果:师生对话  313
反思时间  316
运用合作性的分组活动  317
观察合作性的分组活动  320
示范心智模式与学习策略  321
观察心智模式与学习策略  324
安排学生专题作业与演示活动  324
观察学生专题与演示  325
使学生参与口头发表  326
观察学生的口头发表  327
提供机会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328
观察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活动  330
使用学习档案及实作评量  331
观察学习档案及实作评量  333
文化多元性及表现成果  334
补充资料  336
关键术语  336
活动  336
词汇  401
参考文献  407
索引  423

图书序言

序言

所谓的精通知晓,是能运用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
有些人会将其融入实际生活当中,并且改变他们的人生。有些人则否。
这正是新手与专家之间的差异所在。


  各行各业的人都想知道如何习得技能和竞争力,以成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我们所有人都想成为专家或是专业人士,但我们知道,想成为专业人士并不足以能够是专业人士,专业人士所需具备的能力,也并非只是擅长所做的事。这本书聚焦于能够让你成为专业人士的方法,也就是──观察他人教学,并将所见所闻融入于自己的教学中。

  想要胜任教学工作,你必须知道教学观察的重点。你的心中也必须设定教学的框架或结构,借此让教学观察变得有意义,并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当然,你也需要其他相关的教学技巧。在心理和身体上作好教室观察的准备、分类及教室观察纪录的辅助工具、以及对于即将观察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相关知识等,这些对教室观察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能够「看见」有效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模式及流程,这些要素能够让不同的教学片段整合成为完整的运作机制。

  究竟有效教师是从何处学到将所有教学片段,整合成为有效能的一堂课?他们又是如何将自己天生的能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生涯目标,串连成合谐的行为模式,进而成为专业教师?单是靠教科书、师资培育课程和教学实习,是无法让有志成为教师者成为专业教师的;而教室中过于忙乱的步调,更让许多教师难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唯有透过观察更有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这些有效教学的元素,才能整合成有意义的有效教学模式,让初任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实际运用。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你会看到教室观察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当你根据自己独特的特质及专长,以及即将进行教学的学校教学环境,来订定自己的教学改进计画时,才有可能让自我改进能实际有效运作。后者,亦即不同教学场景的重要性,经常被忽略:因为在某所学校或课堂能够顺利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另一所不同的学校或课室,可能效果就不尽理想。你之前教学实习或正式授课的经验,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个不同的教学场景。虽然教学实习和课室授课经验能够让你的教学方向正确,并促进教学成长,然而某堂课及里面上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却只能由身为教师的你,透过教室观察看到「什么」、观察到「多少」来下定论。而这正是教室观察独具的功能:了解在某特定的教室里,教师针对特定学习者的教学情形,并且能够根据对于此课堂观察的理解,发展有关改善自我教学的增能计画。简言之,关于有效教学的面向,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品质以及学生特质。这就是为何教室观察如此重要:它能够发掘适用于某特定族群学生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乃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所修正,并能符合有效教学各个面向。

  为了达到有效教室观察的目标,本书呈现有效的教学实务,它在你的教学生涯中,可分三阶段进行观察:教学前、学生教学(以学生身份试教) 以及首年入职(第一年)教学。本书提供每阶段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你能够做好课室观察的准备、学习如何进行课室观察,并且知道应该观察哪些部分,以便作为改进自我教学的参考。本书内容编排清楚,可以帮助你有效达成教室观察的目标。

  第六版新增内容

  根据第五版修改的内容,本书已再作更新及修订。

  ●本版已改进观察工具的编排方式,以方便读者影印或是在课室使用。所有的观察工具统一置于书末附录B,以利读者查阅採用。
  ●第六版内容持续密切对应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国家委员会(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和美国州际初任教师评估及支持联盟(the 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Consortium, INTASC)之原则及标准,以便读者了解有效且具研究基础的教学实务,在区域性及全国性的认证过程中,所扮演之重要角色。本书每章最后新增及更新的活动,让读者更能体会对应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活动能让读者学习、并练习观察特定、有效的教学实务。
  ●第六版针对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在有效教学行为中的重要性,亦有更多进一步的说明与介绍。每章最后的「补充资料」部分,则提供有效教学行为相关的网站,供读者参考。
  ●曾经阅读前一版本的读者,会发现在第六版中,有关教导不同文化、语言和学业能力的学习者之最新研究发现,皆已更新,并整合于各章之中。除了每章更新的学习者多样性外,本版亦增加讨论和引用的研究,借以强调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让读者更能清楚了解在现今异质性高的课室中,应该观察哪些重点。
  ●本版亦新增有关教室中社会动态学的讨论及参考资料。本书第二章列出Robert Pianta的研究,提供读者参考。
  ●第六版中,词汇──摘列了可供读者「迅速查询」教学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术语及概念,其简表亦已扩充更新。

  第六版所作的修改以及书中最新的参考资料和最新发表的教室研究,预期能够提供教师与时俱进、易上手、并且实用的资源。
本书编排方式

  第一章的重点,在于讨论成为专业教师的特质、成为高效能教师的特质、以及两种特质之间密切且必要的关系。本章探讨成为专业教师的一般性特质,以及所需的某些特定能力。

  第二及第三章聚焦于教室观察所需具备的心理准备度和态度。两者对于观察发生于教室中的教学事件之复杂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这两章解释教室观察的重要性(第二章),以及如何从随意「观看」的过程,转变为系统化的「观察」流程,而此转变过程,将有助教师的教学成长(第三章)。

  第四章主要探讨在进行系统化的教室观察前,有关教师所需具备之技术层面的能力。本章亦描述观察者用来记录教室活动,以及让观察结果更有组织的观察工具。本书读者将能学习如何发展并使用简单的教室观察工具,以及如何修改这些观察工具,以适用某个特定的教学场景和自己的观察目标。

  第五到第十二章则是呈现教室观察的架构或焦点。利用这些框架或焦点,便能有意义的组织教室中所观察到的种种生态。教室观察技巧则根据学者提出的八种观察焦点呈现;此八种焦点皆与学习者欲达成之认知、社会,和情绪目标相关。这八种焦点包含每种观察型态、能够有助理解有效教学内涵、且具相互关系,它们分别为:学习气氛、班级经营、课程清晰、教学多样、教师的工作取向、学生参与学习历程、学生成就,以及高层次思维历程和表现成果。这几章的内容皆与教室观察技巧的相关研究结合,其研究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受到许多其他研究文献支持。这几章所设计的教学概念及对话,目的在帮助教师观察和实行具研究基础的有效教学模式。此即为第六版《有效教学面面观》独具之特色。

  本书用途

  本书有几种使用方式。首先,读者可将本书视为《有效教学法》(Borich, 2010)之姐妹作;该书以方法论的书写模式,呈现数个与本书相同的教学概念。在第六版的《有效教学面面观》中,读者能够学习如何观察及实行《有效教学法》一书中所提及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模式。

  其次,本书可让有志成为教师者在修习教学方法课程之前或修课的同时,用于教学前或选修的教室观察课程上。如此一来,本书扮演前导组织角色,作为某些特定内容及之后教学导向课程的先备知识书籍。

  最后,本书可作为教学实习及第一年教学的参考资源,提供初任教师改进自我教学、训练、及增能计画的方向与基础。本书提供指导教师和实习教师许多实用的教学工具,让他们能在刚开始教学的前几年,用于改进自我教学及教学更新上。在每一种工具的应用上,本书主要目的在于提昇初任教师的教学敏感度;让他们透过教室观察,能够进化到熟悉具研究基础的有效教学模式,最后便能将这些有效教学模式,整合到自己的课室教学。

  本书特点

  ●本书前几章(谈到为何观察、准备观察和如何观察),是让初任教师(甚或现职教师)能够熟悉教室观察所需的心理、技术、及认知上的要求。
  ●结合最新、且具学术基础的教学实务范例,以建立正面、具凝聚力的学习气氛;聚焦在班级经营的部分;力求课程清晰;建立教学多样性;观察教师工作取向;检视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的参与程度;测量学生的学习成就;寻求高层次的思维运作和表现结果;讨论这些观察面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些观察面向整合至自己的教学中,以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
  ●提供了较高效能和较低效能的教学实务范例,并呈现这些教学模式在教室观察者眼中的样貌。借由(如科目、年级、学校程度和整合讨论等)教室实际进行的多种对话活动和反思,你将会发现所谓的有效教学,有时也会出现低效能的教学状况。每章的「省思时间」,是从观察者的观点,正确地诠释并定位每个教学对话中,最具相关性的特征。
  ●附有超过50页整面、容易影印的教室观察工具、量表和纪录表格,用以观察及实行有效教学的主要模式。
  ●每章所附的讨论活动,能够提高读者的敏感度,帮助读者察觉几乎每间教室都存在的文化、语言、和学业多样性,并进而了解这些差异在观察教学时的重要性。
  ●每章最后的活动,能够让初任教师参与教学观察以及有效教学模式的发展。这些活动的设计,皆符合美国国家教师专业标准。

  致谢

  许多人对本书的出版,贡献良多;而提供教学生态研究、为本书之有效教学模式催生的学者专家,其贡献更为重要。这些专家的研究,代表了不同方法学的观点,让本书因而能够提供结合研究基础之有效教学模式。虽然我承受将这些研究付诸实行的责任,然而读者在本书所看到的优点,皆须归功于提供本书所引用或奠基之研究的专家学者。

  我也要感谢过去几年来,曾经和我针对教学过程,分享想法的学校教师。这些教师来自德州奥斯汀(Austin, Texas)的独立学区(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尤其是崔维斯海茨小学(Travis Heights Elementary)和威廉崔维斯高中(William B. Travis High School)。这些学校的教师提供我许多机会去观察本书所提及的有效教学法,以及研发和测试本书所提供的教室观察测量工具。

  我还要感谢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让我以评鑑者的身分参观和观察美国教师训练课程。

  此外,我也向替我复审文稿的密西西比南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的Elizabeth Beavers,以及松诺玛州大学(Sonoma State University)的Heather Brace两位教授,致上我最高的谢意。


Gary D. Borich
写于美国德州奥斯汀市


译者序

  有感于教学观察对于教师,本是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我决定翻译这本好书,帮助有志担任教师者在正式步入教室前,能够有效掌握教学观察应注意之事项。另一方面,这本书对于现职教师也极为实用,能够引导现职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室观察,避免教室观察流于形式、未见到问题重点,进而对被观察之教师的帮助十分有限。

  这本书在培养读者教学观察能力的同时,事实上,也在培养读者关于有效教学的知能,一位有效的教学观察者,也必定会是位能够将有效教学付诸实行的人。期勉读者掌握这本书的精髓,能够自利利人,让我们一起将教室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这本书能够快速完成翻译付梓,我要感谢的人众多,以下是对本书的翻译校稿等,曾经提供协助者:郑佳君、郝永佳、林伯谦、陈佳蓁、吴慧茹、韩岱昀、卓彦君、刘欣菁、翁蔼如、许雯茜、徐瑜等,非常感谢他们任何的协助。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我深知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乐趣。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都在改变。我一直觉得“有效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很难界定的概念。它包含了太多的因素,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的特性、教学环境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有效教学”的各个方面。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帮助我提升课堂管理的技巧,以及如何有效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这在未来的教育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毕竟,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学生身边指导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才能让他们受益终生。读一本好的教育类书籍,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深度交流,能够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议题的读者,我对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台湾,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各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落地并且产生显著效果的,却需要我们细细揣摩。这本书的书名《有效教学面面观》似乎暗示着它会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个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观点,比如如何将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融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领域学习能力,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包容性教育。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让我们可以看到“有效教学”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体现。当然,我更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在追求“有效”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能够兼顾到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以功利性的指标来衡量教学的成功与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有效教学面面观》非常直接,让我立刻联想到它可能会涵盖教学的各个层面。我一直很想了解,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算是“有效”的。是让学生成绩突飞猛进?还是让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花,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有效教学”的定义,并且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支撑它的观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以及如何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我一直觉得,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和价值观的引导。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简约而不失专业感,一看就知道是关于教育的,但具体内容还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绪。书名《有效教学面面观》听起来很有深度,好像什么都会讲到,但又好像什么都讲不深。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做得更好,如何让学生更投入,如何真正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应付考试。市面上关于教学的书籍很多,有些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字典,跟实际教学场景相去甚远;有些又过于强调技巧,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真正实用的方法,能够让我立刻在课堂上尝试,并且能看到成效。当然,我也明白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万能钥匙,但如果能提供一些启发,一些新的视角,那就会很有价值。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章节,以及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毕竟,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也需要灵活调整。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出一些清晰的指导,那我一定会非常感激。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动态,尤其是在台湾,教育体系的变化常常牵动着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心。我们都希望为下一代提供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理解的“有效教学”不仅仅是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如何运用科技来辅助教学,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建立更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评估教学效果的实用建议,毕竟,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才能不断地改进。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跳脱出来。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新的灵感,打破思维定势,尝试一些前所未有的教学方法。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论述能够结合台湾的教育实际情况,这样我们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