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是适合华德福、
史代纳学校的教师们研读进修,
应该也是所有立志成为孩子的老师的人,
必须研读理解教育方法学的重要指引。
1919年艾米尔‧莫特邀请鲁道夫‧史代纳博士为工厂员工的孩子创立一所理想教育的学校。史代纳博士召集由他挑选的预备教师们,在开学日前一个月里,与他们进行两週非常密集的教育研习课程。在十四天的演讲中,史代纳博士以人类智慧学的观点,说明人类灵性感官经验的真实基础,这是早上第一堂课程的演讲内容,集结在《人学》一书。早上第二堂的演讲,则是史代纳博士以第一堂课的理论做为基础,运用在教学实务之中,集结而成《实用教学指引》一书。本书的各章节基本上是唿应早上研习课程《人学》的内容,据此,提出孩子六至十五岁之间三个阶段的发展,以及讨论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
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
博士(1861-1925),出生于奥地利(当时为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科技大学攻读中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最后在罗斯托克大学以《认知理论的基本问题》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时在大学时期编辑歌德的科学研究而成为歌德学的专家。他是人智学(Anthroposophy)的创立者,在他去世前近25年间以超过6000场的演讲,以灵性科学的观点阐示了涵括了人智学、神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建筑、医学、视觉艺术、戏剧、舞蹈、农业等领域。并在1919年于德国史图加特(Stuttgart)创建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从此开启了一连串的全球华德福学校运动。
审阅者简介
萧志晖
东海大学景观系学士,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以《学校概念的探讨》论文取得硕士学位,纽西兰Taruna学院取得华德福教师学位及认证。曾担任宜兰慈心华德福实验学校之开创老师,现为台北市史代纳教育推广协会成人课程讲师及非学校型态教育史代纳共学团体老师。
译者简介
林琦珊
东吴大学德语系毕业后赴德国弗莱堡大学修习艺术史硕士,并进修华德福外语教学课程。
曾任基金会副研究员、出版社编辑及画廊策展人。
长年投入艺术教育工作,包括托儿所艺术教学、亲子空间与美术馆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策划。
现从事德文翻译、艺术教育,以及台北市史代纳教育推广协会共学团体德语教师。
第一讲 导论:让艺术性渗透到字母教学、算术以及读写之中(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1日)
第二讲 将同感与反感运用在教育上(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2日)
第三讲 艺术活动中的塑形/图像性与音乐/诗歌性(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3日)
第四讲 带引孩子学习的精神性(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5日)
第五讲 如何教导拼音文字的字母(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6日)
第六讲 华德福学校教师需捍卫普遍精神文化所追求的事物 (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7日)
第七讲 生命第九年之后的教学课程 (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8日)
第八讲 十二岁之前和之后的历史及物理课程规划(斯图加特 1919年8月29日)
第九讲 教授十二岁以上孩子的语文课程 (斯图加特 1919年8月30日)
第十讲 国民中小学三个阶段的教学课程 (斯图加特 1919年9月1日)
第十一讲 让所有的学科在地理学中合流 (斯图加特 1919年9月2日)
第十二讲 教导十三至十五岁孩子与现实生活连结 (斯图加特 1919年9月3日)
第十三讲 在现实的环境条件中落实理想的课程计划 (斯图加特 1919年9月4日)
第十四讲 教育的自由精神与道德性 (斯图加特 1919年9月5日)
结语 教师必须具备的四项坚持 (斯图加特 1919年9月6日)
译者序
在1919年华德福-奥斯托利亚(Waldorf-Astoria)香菸工厂的经营者艾米尔‧莫特(Emil Molt)邀请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博士为工厂员工的孩子创立一所理想教育的学校。史代纳博士召集由他挑选的预备教师们,并在非常紧凑的时程下,就在开学日1919年9月7日前一个月里,与这些预备教师们进行两週非常密集的教育研习课程。后来这个研习的早上第一堂课程演讲内容,集结在德文的"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ädagogik " (GA 293)一书中 ,中文译本为《人学》一书,在十四天的演讲中以人类智慧学的观点,说明人类灵性感官经验的真实基础。接着于早上第二堂课的演讲中,依据前一堂课的基础运用在教育的教学方法学,并被集结在德文的"Erziehungskunst. Methodisch-Didaktisches " (GA 294),也就是本书《实用教学指引》的内容。而紧接着在下午的练习讨论课程中,针对班级经营和孩子气质的了解,以及语言的练习和课程的讨论,集结在 "Erziehungskunst. Seminarbesprechungen und Lehrplanvorträge." (GA 295),英文译本书名为”Discussions with teachers”之中,中文译本《教学研讨》目前(2013年)尚未正式出版。这三本书提供给有志要成为华德福学校教师,修习和自我成长的重要经典。
本书的各章节基本上是唿应第一堂研习课程「人学」的内容,据此而在第二堂的演讲中,提出孩子六至十五岁之间三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对应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的讨论,因此最好能将《人学》一併研读,才比较能对本书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所有的方法学必定要应对到教育的精神内涵,否则方法也会用错地方而无效。
在第一讲的导论中,史代纳博士开宗明义地说「假如人类在未来要能够符合依据普遍的宇宙法则所制定的发展脉动,课程就必须是为了人类而设计。首先,我们在使用方法时必须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其实是与高层次人(人类的精神心魂)与低层次人(人类的物质身体)两者之间的和谐有关。你们不会再像过去那般运用课程内容,而是肯定会将课程内容当作媒介,让人类的精神力量与肉体力量以正确的方式发展。」显然课程的内容是为了帮助孩子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这两股力量能得到和谐发展。所以教育这件事,不应该是为了测验孩子学会了多少课程内容。若由此观点来看现时传统学校教育中的考试制度,其实是违背了教育原则。
我们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观察,事实上可以看到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考试制度的问题。在台湾,由我们父母那一世代的六年国民教育,到我们这一代的九年国民教育,未来将在明年(2014年)进行下一世代的十二年国民教育改革,为了就是想要解除联考所带来不正常的教育现况。但若不从教育的本质上去理解,教育的重点根本不是去测验孩子有学到课程多少内容的话,考试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
如果我们想要透过课程,来调和精神与物质这两股力量,史代纳博士指出课程计画需要运用以下三种脉动,超越物质的艺术活动、部份超越物质的数学活动以及完全物质的阅读与书写。同时,必须要注意让孩子从整体的感受入手。
在第二讲中进一步谈感受,也就是人类进入世界时在人的头、胸和四肢三个中心里同感与反感的相遇。当在胸中相遇时,最明显的活动就是语言。语音中的母音是心魂面对世界时所发出同感的情感关联,而子音是我们以反感的方式对外在世界的模倣。对于不是拼音文字的中文来说,因为我们的文字仍保留在比较多象形的图案型文字,这点是对中文的华德福老师一项全新的挑战。拼音文字中只要学习二十多个字母,或者如日文最多五十多个字母,就能拼写出他们的语文。然而中文并没办法这样做,我们必须找出教习中文的结构,同时,是以一种艺术性、感受性的方式带引孩子进入,而不只是意志性的重覆练习。
显然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就可以由图像来产生连结,因此在一年级时可以选择象形的部首字入手。部首是中文字对外在的形象的关联,也就是形符,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与人的形体相关的部首,如「人」、「手」、「足」、「目」……等。第二类是和动物相关联的部首,如「牛」、「犬」、「马」、「鸟」、「爪」……等。第三类是和植物相关的部首,如「艹」、「木」、「瓜」、「麦」、「禾」……等,第四类是大自然、矿物或人造物,如「日」、「月」、「水」、「火」、「石」、「车」……等。
接着可以由部首延展至形声字,也就是开始加入声符的部分,声符具有人面对外在事物所产生的内在感觉。例如「羊」做为部首时,是指像羊的动物或和羊相关的事物,如羚羊、羔羊、羊群,或会意字「美」为羊大为美好。但「羊」也可以做为声符,其双母音/ia/有靠近并且赞叹的感受,因此以羊为声符的字都会有赞叹某些事物很美好的意思,如「祥」,是指赞叹上天美好的样子;而「详」是指说话表达很仔细很好的意思;「翔」有飞得很好的感觉;「庠」则是有很好的府第的意涵;「养」有给予好的物质或精神粮食;才能培育成长的意思,「痒」虽然病了,还好是小病;「佯」是指假装好人的样子。
当然这些只是个方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釐清。比如同一个声音,但不同声符之间有什么差别性?或是假借字要介绍给孩子的时机,还有中文不只有单字,还有两个或三个字所组成的词,该如何教导,以及教导的时机为何?等等诸多的问题。每个问题都足以构成一篇中文教学的研究论文题目。这些仍有待华语区的华德福老师们共同来补充。
宇宙以一种音乐性的韵律在脉动着,史代纳博士在第二讲中也指出人的唿吸与宇宙天体的韵律循环相唿应,而且有着数学的关联性,也就是25920这个数字。人是宇宙的缩影,宇宙就像人一般地唿吸着,或应该说是人的唿吸是唿应着宇宙的唿吸韵律。在第三讲中延续这种唿与吸在艺术活动中,也就是雕塑/图像性艺术与音乐/诗歌性艺术。他说:「这是根据一项最重要的宇宙事实──在所有雕塑/图像艺术中,人是古老天体秩序的模仿者;模仿世界天体秩序最高境界的形式,即是将世界复制于雕塑/图像之中。但是在音乐艺术中,人自身是创造者。人并不再造那些已存在的东西,而是彻底地创造未来才会出现的东西。」透过雕塑/图像性艺术活动将物质世界的感官经验吸进人的心魂之中,而音乐/诗歌性活动让孩子的内在的心魂经验唿出至灵性世界。
在第四讲中提到「对课程及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可说是着眼于有意识地将这些事情提升到意识中,而不是让它们像习惯般地在生命中发生。」文法的学习,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帮助孩子将一种无意识或半意识的「说话」的习惯,提升至我和世界关系的理解。外语教学也有类似的作用,当孩子已非常熟悉本国语言时,说话变成一种无意识或半意识的活动。这时带入外国语言,因为听不懂,孩子本来沉睡的感官再度打开,人内在的耳朵必须专注「聆听」这个陌生的语言。如此,再一次地学习另一种语言的世界观。
史代纳博士指出国民中小学(七至十五岁)阶段,孩子的意识觉醒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九岁之前、九至十二岁,以及十二岁之后。在九岁前孩子的意识状态,比较处在物我不分的状态。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直觉的方式教导规则性的事物,如书写、阅读、算数等。在九岁之后,孩子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这时的孩子看世界已经有一定距离,但还保有一种与世界连结的直觉能力,这时是带入自然历史(史代纳博士特别用「自然历史」这样的词,隐喻着自然演变与人的演变的双重意涵)的时候。十二岁之后,对世界的直觉能力几乎消失,与世界有距离的客观性诞生,是到了培养思考能力的时候。这时是孩子可以进入矿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时机。
以自然课程为例,在九岁之前,人与自然界之间没有区别,因此,这时的自然课程是以故事的型态进行。这种自然故事中,动物、植物或矿物就像人一样可以说话、感受和思考。但在九岁之后,人和自然有了一些距离,但也还有对自然的直觉力,因此,这时方法学上是要发展出一种人与自然界相似的感受。四年级的动物学课程中,从人类本身头、躯干和四肢的分别开始,接着进入介绍动物就像人的部分器官的特化一般,如头型的动物「章鱼」,躯干型的动物如「牛」、「马」、「鸟」等,以及唯一四肢型动物「人」。而在五年级的植物学课程中,人和植物不是形体上的类似,而是要发展出植物和人在心魂上相似性,如像婴儿般的洋菇、活泼好动幼儿般的蕨类植物,和成人般不畏风霜的大树等,之后六年级跨入十二岁,人对自然的直觉力枯萎,这时理解能力取而代之,孩子可以用客观描述的方式来理解矿物学、物理学、化学。
史代纳博士提供教育方法学明确的方向,人的教育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进行正确的科目,以提供帮助孩子意识成长所需要的灵性养分。博士仔细地分析人与宇宙的关系,人意识变化的阶段,以及不同学科的内在特质。如此,每个学科都有其最佳的时间点,来带给孩子。太早教,孩子无法理解或引起兴趣;太慢教,可能引发意识上道德性的偏差。比如教导饮食与健康的时机,大约在六年级的时候。若在性成熟之后才学,容易在孩子身上产生利己主义。(参阅第十四讲)
最后在结语中,史代纳博士希望老师们需要努力的四项坚持:一、在每一件事情上,教师都是开创者;二、教师应该是一位对世界上所有事物和人的存在感到兴趣的人;三、教师应该是一位自己内心坚持守卫真理的人;四、教师必须在生气勃勃的灵魂状态,不萎靡、不消沉、不怠惰。
本书不仅是适合华德福‧史代纳学校的教师们研读进修,而且应该是所有立志成为孩子的老师的人,必须研读理解教育方法学的重要指引。
台北市史代纳教育推广协会理事及共学团体教师 萧志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