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断裂、弔诡、批判、非线性、去结构、无中心、抗霸权、反专断的特性和思维,促动了现代教育的变革风潮。后现代教育带来教育结构性的改变,也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弹性、创新之发展。为探索和了解后现代教育与发展,特邀请国内各教育领域权威,分就后现代的教育领导、教育行政、教育评鑑、课程教学、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心理、辅导谘商、校园建筑等九个面向,提供全面的后现代教育新观念和新思维,并利促进教育的新发展,拓展教育的新视野。
主编简介
汤志民
现职: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博士
作者群简介(依章节排序)
秦梦群
现职:政治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兼教育行政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学历: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教育行政与管理博士学位(Ph.D) 及电脑硕士、University of Iowa教育硕士
黄贞裕
现职:敏惠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幼儿保育科助理教授兼技术合作处主任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博士
黄乃荧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学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
林海清
现职:中台科技大学文教所教授兼副校长、台湾教育政策与行政评鑑学会理事长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博士
夏惠汶
现职:开平餐饮学校创办人、关系动力学院主持人、企业组织活化工作坊主持人、开平青年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台北市教育会理事长
学历:澳洲雪梨Macquarie University哲学博士、Macquarie University文学硕士、美国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公共行政硕士、台湾文化大学建筑系学士
温明丽
现职:台湾首府大学讲座教授、《教育资料集刊》总编辑
学历: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周愚文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黄秀霜
现职:国立台南大学校长
学历:英国University of Liverpool心理研究所博士
杨怡萱
现职:康乃薾双语中小学国小导师
学历: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国立台南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陈惠萍
现职: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林香君
现职:佛光大学生命学所副教授、生命学研究中心主任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教育领导: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后现代教育行政
第三章 后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评鑑
第四章 后现代的课程教学:以开平餐饮学校为例
第五章 后现代教育哲学对教育学的启示
第六章 后现代教育史学
第七章 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第八章 后现代辅导谘商:理论取向、实践场域与专业范畴的对看
第九章 后现代校园建筑
我是一名在台湾某高中任教多年的老师,对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一直抱持着高度的关注和审慎的态度。「后现代教育与发展」这个书名,立刻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长久以来,我们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知识灌输模式、标准化的评估体系,以及对权威的过度崇拜,都让我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打破这种僵局的理论和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比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如何建立一种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的评估方式,真正展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甚至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塑造,都能够有实际的论证。在台湾,我们正面临着少子化、AI崛起的时代挑战,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路和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后现代教育与发展》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位在家中辅导孩子教育的家长,我时常感到无力与迷茫。台湾的教育体制,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升学压力是一方面,但更让我忧虑的是,我们如何在孩子心中播下批判性思考的种子,如何让他们不被单一的成功标准所束缚?「后现代」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曾在大学时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但总觉得它与现实生活,尤其是日常的家庭教育,有些距离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这种距离,将那些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家长能够理解和操作的教育理念。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鼓励孩子探索、允许犯错的氛围?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并接纳不同观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亲子互动方法,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践后现代教育的精神,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人文关怀。毕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场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引,帮助我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
评分我对于“后现代”的概念一直充满好奇,但将其与“教育”和“发展”这两个词汇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台湾这个语境下,确实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命题。《后现代教育与发展》这个书名,首先激发了我对教育模式革新的想象。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知识迭代飞快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否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批判性思维、多元视角、以及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是否能为我们当前的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打破教育中的二元对立思维,例如 thầy-student, subject-object,而去构建一种更加平等、开放、互动的学习关系。同时,我也关注“发展”这个词,它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进步,更包括了个体在社会、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成长。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如何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如何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台湾本土教育实践的反思,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或许能为我们应对少子化、AI冲击等新挑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本书名,本身就预示着一场思维的盛宴,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发展趋势和文化变迁保持敏锐观察的普通读者,我被《后现代教育与发展》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台湾社会近年来经历着巨大的转型,从经济结构的调整到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后现代思潮,它所倡导的解构、多元、对话、在地化等理念,似乎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氛围有着天然的契合。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后现代”与“教育”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将如何驱动“发展”。发展,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更包含了人格的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甚至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教育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角色。它是否会批判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并提出一套更具时代精神的教育范式?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在地文化元素,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但根植本土的下一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关于我们希望培养出怎样的人,以及教育如何能为社会的持续进步贡献力量。这本书名,像是一盏指引灯,照亮了我对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些模糊的猜想,让我迫不及待想去阅读它,寻求更清晰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后现代教育与发展」,光是这几个字就让我在书店驻足了很久。台湾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近十年来,经历的变革可谓翻天覆地。从升学主义的巨大压力,到多元适性扬才的呼唤;从填鸭式教学的遗毒,到探究式学习、PBL(项目式学习)的兴起,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一条更适合孩子、更符合时代脉动的教育路径。「后现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解构、多元、反权威的意味,这与当下台湾教育界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反思不谋而合。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将「后现代」的哲学思潮,具体地落实到教育实践层面。是会在课程设计上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的主体性表达?又或者,是在评估体系上,挑战那些僵化的分数主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无论是来自国内外的教育实验,还是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能够让我们这些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家长,甚至是关注教育的普通读者,能够看到「后现代教育」如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开出怎样的花朵。毕竟,理论讲再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在快速变化的未来中,拥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更灵活的思维能力。这书名,确实成功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知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