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好每一个学生:有效的补救教学

带好每一个学生:有效的补救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补救教学
  • 教学策略
  • 学生发展
  • 教育方法
  • 学习困难
  • 个性化学习
  • 课堂管理
  • 教学实践
  • 学生成功
  • 教育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共有三篇十二章,尝试以贴近教学现场的方式,提供有效的补救教学做法,希望能帮助老师带起每个孩子,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书中内容分享了执行补救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能,从诊断评量、各学科的补救教学做法到班级经营,都有相当完整的策略介绍。对第一线的教育者而言,书中许多成功的案例都一再告诉我们,「带起每一个孩子」并不是梦想,在有计画的步骤之后,是可能实现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对教育现场执行补救教学有所助益。
《超越补救:激发潜能的课堂实践》 书名:超越补救:激发潜能的课堂实践 内容简介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我们经常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支持那些在学习旅程中暂时落后或遇到特定困难的学生。传统的“补救”概念往往带有滞后性和被动性,侧重于弥补已有的知识缺口。然而,真正的教育力量在于前瞻性地构建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此基础上持续成长,无论他们目前的起点如何。 《超越补救:激发潜能的课堂实践》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一部深度实践指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一套针对特定学习障碍的修补技巧,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动构建、并能深度促进成长的系统性教学框架。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补救”不应是终点,而应是激发下一阶段学习潜能的跳板。 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追赶”落后的进度,而是如何重塑课堂结构、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使得“差异化”成为常态,而不是例外。 第一部分:重新定义学习支持的基石 本书首先对“补救教学”的传统范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认为,许多学习困难的根源并非智力上的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过程的不安全感,以及未被激活的学习动机。 1. 从“弥补缺陷”到“构建优势”: 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诊断性评估,识别的不仅仅是学生“不知道什么”,更是“他们如何思考”以及“他们倾向于如何学习”。这包括对学生现有知识图式(Schema)的深入剖析,以及探索他们独特的认知偏好。 2. 营造心理安全的学习生态: 恐惧和焦虑是学习最大的阻碍。本章详述了如何在课堂中建立一种“错误是信息的宝贵来源”的文化。我们将介绍一系列建立信任的活动和反馈机制,确保学生敢于尝试、暴露弱点,并将每一次失败视为重新校准方向的机会。这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结构化的、基于过程的认可体系。 3. 学习者身份的重塑: 许多学生将自己标签化为“不擅长数学”或“阅读困难者”。本书提供了引导学生重塑其学习者身份的策略。通过短期、高频的成功体验(而非长期、高压力的补救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我可以通过努力掌握复杂概念”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部分:动态教学框架:适应性学习的蓝图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嵌入高度灵活和适应性的策略,实现真正的“即时支持”。 1. 深度知识的层级化设计(Scaffolding & Deconstruction): 我们不再将复杂的任务简单地分解成小步骤,而是构建一个“概念脚手架”,这个脚手架不仅提供支撑,还包含引导学生向上攀爬的明确路径。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设计“概念核心”与“应用边缘”的联系,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同时,不脱离对高级理解的追求。 2. 协作式探究学习的再设计: 传统的“小组活动”有时反而会加剧学习差距。本书提出了“异质化任务分配”与“结构化角色扮演”相结合的协作模式。例如,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角色(如“概念验证者”、“证据搜集者”、“逻辑组织者”)的设置必须确保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与其当前能力相匹配的核心责任。 3. 差异化评估的艺术: 评估不应是学习的终结,而应是下一轮教学的起点。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多模式的评估工具——口头辩论、概念图构建、情境模拟等,允许学生在最能展示其真实理解的方式下接受评估,从而使评估数据真正服务于教学调整。 第三部分:高阶思维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真正的学习成果在于知识的迁移和在新情境下的应用。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补救”的成果固化为持久的学习能力。 1. 从程序性记忆到结构性理解: 很多学生在补救学习中记住了解题的“套路”,但无法应对新的情境。我们提出了“反向工程”教学法,要求学生从一个复杂的结果出发,追溯其背后的原理和决策路径。这种自上而下的探究,能有效打破知识的孤岛效应。 2. 学习策略的显性教授(Explicit Instruction of Metacognition): 教师需要像教授数学公式一样,显性地教授“如何学习”的策略。这包括:如何有效做笔记(而非抄写)、如何自我提问以监控理解度、以及如何在不同学科间切换思维模式的技巧。我们将提供可立即在课堂上使用的“策略卡片”和“反思日志”模板。 3. 连接过往经验与未来目标: 激发长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与自身未来价值之间的关联。本书提供了指导学生进行“生涯学习路径规划”的活动设计,即使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锚定在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之上。 结论:构建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超越补救:激发潜能的课堂实践》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自我调节、持续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它提供了一整套的教学哲学和可操作的工具包,旨在帮助教育者超越对“落后”的被动反应,转而构建一个积极、动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释放其学习潜力,实现真正的学业飞跃。本书适合所有 K-12 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课程设计师以及教育管理者阅读与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俪瑜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王琼珠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陈淑丽

  国立台东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曾世杰

  国家教育研究院学术副院长
  国立台东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王宣惠

  新北市立青山国民中小学特教老师

谭宁君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数学暨资讯教育学系退休副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中语文精进课程研发小组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评鑑中心「弱势学生教育
  机会与品质提升计画」专案之语文课程研发小组 小组主持人:洪俪瑜

詹琇晴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研究生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评鑑中心「弱势学生教育
  机会与品质提升计画」兼任专案助理与语文精进课程督导

宣崇慧

  亚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

方金雅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副教授

顾瑜君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

吴明鸿

  国立东华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硕士

石佳仪

  苗栗县泰安国中教师

(以上依负责章节排序)

图书目录

基础篇

1 补救教学概论 洪俪瑜

第一节 补救教学之理念
第二节 国内补救教学相关政策与方案
第三节 补救教学政策之执行
第四节 学校三层级学习支援系统之建置
第五节 补救教学课程之设计
第六节 结论

2 低成就学生之心理特质与辅导 王琼珠
第一节 低成就的定义
第二节 低成就学生的成因
第三节 低成就学生的心理特质
第四节 低成就学生的辅导
第五节 结论

3 低成就学生的诊断与评量 王琼珠
第一节 评量在补救教学之运用
第二节 科技化评量系统
第三节 其他学习评量与诊断方法
第四节 结论

4 有效的补救教学班级经营 陈淑丽、曾世杰
第一节 教师权力的来源:师生关系的拿捏
第二节 基本的行为管理要领
第三节 干扰或情绪问题的处理
第四节 如何照顾个别差异
第五节 如何激励学习士气
第六节 结论
教学篇  从诊断到介入

5 国语文补救教学 王琼珠、王宣惠
第一节 国语文补救教学的内涵
第二节 国语文补救教学教材资源
第三节 国语文补救教学策略
第四节 国语文补救教学案例
第五节 结论

6 初阶英语文补救教学 曾世杰、陈淑丽
第一节 双峰现象与有效教学
第二节 英语文补救教学三问
第三节 两种初阶英语文补救目标与教材教法
第四节 教材的优点、限制与建议

7 数学补救教学 谭宁君
第一节 数学学习与教学
第二节 数学补救教学元素
第三节 数学补救教学策略
第四节 结论:形塑一个新的心灵地图

成功方案篇

8 找方法,不找借口的反败为胜学校 曾世杰、陈淑丽
第一节 他山之石(一):国外反败为胜学校案例
第二节 他山之石(二):一所反败为胜学校改变的历程
第三节 国内反败为胜学校实验
第四节 反败为胜学校案例的启示

9 国中偏乡补救教学方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中语文精进课程研发小组、詹琇晴
第一节 国中语文精进课程之研发与试验
第二节 整合大学、县市政府及国中之合作模式
第三节 国中偏乡补救教学方案之成效
第四节 结论

10 学前偏乡补救教学方案 宣崇慧
第一节 学前阅读教学课程设计背景
第二节 执行模式
第三节 结论与建议

11 从评量改进教学:佛罗里达州的做法 陈淑丽、方金雅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以研究为基础的阅读评量系统
第三节 从评量到教学: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实践
第四节 佛州教育处和FCRR携手努力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12 社会受苦学童的接应:谈文化与补救教学的手艺 顾瑜君、吴明鸿、石佳仪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陌生人眼光下的补救与文化
第三节 补救教学之陌生回路:一个小诗人的现身
第四节 结论:补救教学的个别化

图书序言

主编序一

  从2005年以来,学障学会每隔几年出版一本专书,2005年,第一本着重在「突破学习困难」;第二本聚焦于「突破阅读困难」;2014年,我们把视野拉广,更正向地看待低成就学生的学习,希望用有效的补救教学,带好每一个学生。

  为什么写这本书?

  1996年起,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优先区的计画,希望能为弱势地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样的协助。从1996年到现在,近二十年了,国家对低成就学生学业落后的问题,愈来愈看重,且愈做愈好。过去,补救教学大概等同于作业指导,没有筛选系统、没有补救教材、没有师资培训,也没有成效评估。现在,经过教育部与许多民间公益组织的努力之后,以上的重要事项,一样一样做出来了。

  目前,所有要从事补救教学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补救教学课程的培训,国语、数学、英文的补救教材陆续出现,教育部也委託大学推出了评量系统。从无到有,虽然走了近二十年,但我们看到国家对低成就的服务,一步一步地往前进步。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对教育现场执行补救教学有所助益。

  这本专书共有三篇十二章,基础篇和教学篇涵盖了执行补救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从较全面地了解补救教学的面貌,到了解低成就学生的特质、诊断与评量、班级经营及各学科的补救教学,都有完整的说明与介绍;为了更贴近教学现场,多数章节提供了具体的案例,供现场老师参考。此外,第三篇成功方案篇,则分别从执行模式、评量和文化回应等不同面向,具体分享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案例,相当具有参考价值。

  2013年3月,受学会理事长的邀约,我接下主编本书的任务。短短一年时间,从规划架构、邀稿、写稿、审稿到完成本书,要感谢许多人的帮忙。首先谢谢所有帮忙撰稿的作者,谢谢大家情意相挺,不忘每三年我们学会要出版一本专书的任务。这次的作者群中,我要特别感谢非学障学会会员的谭宁君和顾瑜君老师,您们的加入,不仅让这本书更完整,也丰富了本书补救教学的观点。此外,为了提升专书的品质,书中每一篇文章都邀请了相关领域的学者审查,谢谢所有帮忙义务审查的学者,感谢您们体谅学会的经费有限,仅能致赠数本专书,聊表我们的谢意。也谢谢崇慧老师帮忙分担审查的工作,处理十二篇文章的送审,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最后感谢心理出版社副总经理林敬尧先生的帮忙,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一本书的出版,沟通、催稿、校对、截稿日期等诸多事项杂沓而来,错漏难免,若读者发现了任何疏误,祈请谅解之外,也请不吝指正,让我们在下一版得以有机会更正。谢谢!

陈淑丽

主编序二

教育没有奇蹟


  台湾从1990年以来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不论是法令、师资、课程、教科书、升学制度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细数这段时间所提出的改革,包括: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1994-1996年),提出《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作为台湾教育改革的重大依据。报告书中提出「带好每位学生」的唿吁,比美国2002年的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法案)还要早。法令方面则有「师资培育法」之修正(民国83年)和「教育基本法」(民国88年)之公布。另外,因应教改的诉求,逐步开放教科书市场、施行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广设高中大学。升学制度更是频频更动,从民国79年开始试办「国中毕业生自愿就学方案」(简称自学方案),採计国中在校期间五育成绩,毕业后依照志愿分发至高中、高职或五专,透过免联考方式,期望促进国中教学正常化。接着推出「高中职及五专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也是想避免一试定终身的缺点,让招生单位和申请者各自找到合适的对象。至于民国103年教育部即将展开的十二年国教制度,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缩小教育落差,纾缓升学压力为理想,本想全面免试入学,但是多方折冲之后,还有部分入学管道採特色招生考试。

  在一波一波的教育改革中,第一线的教师不断被说服要支持政策,或是参与各项研习,不要说一般学生家长一头雾水,连老师们也不一定弄得清楚。究其原因之一是教育改革名目五花八门,换来换去,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假如将自学方案、乐学计画(註:高中职及五专多元入学方案之一)、十二年国教的本质摊开来比较,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动。诸多教改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制度松绑,不再被国家或少数人垄断,所以,教师培育不再由师范院校专断;教科书市场开放,不再是国立编译馆主导;只订课程纲要,保留学校或教师主导部分课程内容的弹性;打破升学制度的迷思,五育并重不偏废,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性教育,不要有人被教育放弃。1987年台湾未解严之前,教育是规范人民思想的工具之一,举凡上课内容到学校语言都是统一的,升学制度和师资来源没得选择。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声浪,我们开始要学习当家作主之后,才发现要学习的还真多!制度松绑后,我们的教育方向要如何才能不乱?或能在乱中求进步?显然不是一厢情愿的热情即可。

  尽管各项制度名称换来换去,但是教改没有办法改变的是学生原本就存在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中已经提到「建立补救教学系统」的概念:

  补救教学系统的建立,宜建立义工制度,利用社会资源,补充师资之不足;发展各类补救教学之教材、教法与学习评量工具。补救教学具有多元、适应个别差异的特质,应充分给予学校在课程、教学和成绩考核之弹性。

  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这段话时,是不是有很多的感触?因应十二年国教即将上路之际,可以预想到的事情是,学校和班级内的个别差异将拉大,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基本学力,则其「提升国民素质」的理想将落空,十二年国教仅是吃掉国家庞大教育经费和创造高学历水平的假象而已。

  台湾学障学会去年决定要写一本关于补救教学的书,而不是学习障碍的专书时,我刚开始有点小惊讶,后来想想也觉得很有意义。诚如Llyod和Hallahan(2005)所言,学习障碍领域在很多实证教学法的研究是很先进的,这些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学习障碍学生,对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也适用。美国2004年「特殊教育法」(简称IDEA)修法之后,对于学习障碍鑑定提出另一种思考,即是Response to Intervention(简称RTI,中译为「介入反应」或「教学反应」等),美国学习障碍界开始思考:如何减少最后被鑑定为学习障碍的人数,让特教资源留给最需要的学生?同时又不忽略一些未确定特教身份、但确有学习困难事实的学生?因此,在IDEA特教经费中有15%可用于早期介入服务(如:补救教学,三层级预防中的第二层),便是反映该项思维。长久以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各有一片天地,但在1990年代以后,融合教育的主张兴起,愈来愈多特殊需求学生被安置在普通班级内就读,而融合教育并不是教育场所的变换而已,其核心问题是教育要如何回应个别差异。

  补救教学希望提供在普通班学习落后、但又未到达特殊教育标准的学生一个机会,这需要打破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各行其是的运作模式,也需要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携手合作才能完成。在规划本书内容时,我们除了简单扼要地说明补救教学相关历史的来龙去脉、教室管理和有效教学策略,提供读者参考之外,也分享台湾各地(特别是偏乡区域)和美国佛州阅读研究中心的做法。从实际的案例更能清楚看到一件事─补救教学不是光有专业师资和教材就能成功,而是多层级学习支援系统的建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全校老师共同关心的事,而老师的教学效能是教育当局关切的事情,因此,行政系统愿意给老师们最切合需要和最专业的支持。当中央、地方政府与学校都把补救教学当一回事做,而不是少数人在孤军奋斗,成功的机会就增加,否则教育改革永远都是昙花一现、过往云烟,随主事者起起落落,无法长久。

  当我们努力推动补救教学时,往往也会有另一种声音出现,那就是为何要「补救」?既然个别差异本来就存在,何不朝学生的专才发展,偏要找罪受?其实补救教学并不反对学生发展其他专才,而是相信学生要具备基本学力,将来就算只是当个普通国民,日子都会比较有依靠,毕竟教育是改变社会流动的方式之一。专才要能变成谋生工具,得做到出类拔萃才行,不能仅是一般水准。另外也想提醒老师,当我们致力于推动补救教学的时候,并没有要让教育走向平庸或齐一的意思,遇到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应该提供他们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因为他们的潜力是够的,然而,遇到已经吸收不了一般课程的学生时,我们应该还有其他菜色可以提供,而不是一直强迫他只能跟着吃大锅菜。

  最后,谨以芬兰教育学者Hannele Hiemi教授来台的演讲做结,她说自从芬兰在国际教育评比的成绩表现亮眼之后,很多人去芬兰取经,想知道让芬兰教育致胜的秘诀是什么,她只能说:Education: No Miracle, but Persistent Work(教育没有奇蹟,而是持久的努力)。过去台湾教育改革一直不断的冲冲冲,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该留住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然后要日积月累的做下去,而不是求速成,也不管基础稳不稳,那样的结果将会是国家的危机。

台湾学障学会理事长 王琼珠
2014.2.16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的啟發遠遠超過「補救教學」這個主題本身。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學理念,也更加堅定了對教育的熱情。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學習障礙」、「學習困難」以及「學習遲緩」等概念,並且詳細解釋了如何識別和協助這些學生。她並沒有把這些學生標籤化,而是強調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力。書裡還探討了如何設計具備彈性的課程,如何運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以及如何與家長、輔導老師等協同合作,為學生打造一個最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我從書中學到了很多關於「同理心」和「耐心」的重要性,也理解到補救教學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支持,更是心靈上的陪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教育」這件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體悟。它讓我更加明白,作為一個老師,我們肩負著多麼重大的使命,就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習的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评分

坦白說,我對補救教學這個概念,一直以來都有些模糊的印象,總覺得它好像只是針對「學不好」的學生,然後給他們額外的課程。但讀了這本《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之後,我才發現我的想法太狹隘了。這本書讓我明白,補救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看見」每一個學生,並且「個別化」地去支持他們。書裡面提到的「鷹架理論」,還有「學習診斷」的方法,都非常實用。它教我怎麼去觀察,怎麼去傾聽,怎麼去了解學生真正卡住的地方,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分數。我最喜歡的部份是,書裡有很多「老師經驗談」,那些真實的教學場景,讓我感覺非常親切。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改變,一個溫暖的鼓勵,就能讓一個孩子重新燃起對學習的希望。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溫柔的老師,用她的智慧和愛心,引導我們如何成為更懂學生的老師。

评分

說真的,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覺得有點嚴肅,但翻開之後,卻發現內容一點都不枯燥,反而非常吸引人。作者的文筆很流暢,像是跟一位資深教育者在聊天,分享她寶貴的教學經驗。她對於「差異化教學」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過去我總是在想,要怎麼讓所有學生都聽懂,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重點不是要所有人都一樣,而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書裡提到的一些「小技巧」,像是利用故事引導、遊戲化學習,還有如何運用科技輔助教學,都非常有創意,而且很容易在課堂上實踐。我還學到了如何跟家長溝通,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這些都非常重要。這本書不只教你怎麼「補救」,更教你怎麼「預防」和「引導」,讓學生的學習潛力能夠被激發出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書裡學到的方法應用到我的班級裡,相信一定能看到不一樣的改變。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在圖書館看到了這本《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我本身對教育議題一直很感興趣,尤其關注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這本書從一個很宏觀的角度,探討了補救教學的意義、重要性以及實踐原則。它不僅僅侷限於學生的學業輔導,更深入探討了如何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以及如何處理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全人教育」的理念,強調要關注學生的身心靈發展,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關愛與尊重。作者也分析了許多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完整,邏輯清晰,讓我對補救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明白,補救教學不是一種「額外的負擔」,而是一種「教育的責任」,也是對每個學生潛力的肯定。

评分

這本《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大概是我近幾年看過最貼近教學現場、也最有實際幫助的工具書了。身為一個在國中任教多年的老師,我總是希望能給予每個孩子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尤其是那些在學習上比較吃力的學生。過去,我嘗試過很多不同的方法,有時覺得效果顯著,但有時又覺得力不從心,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關鍵。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一步步引導我深入探討補救教學的核心。它不只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充滿了具體的策略和可操作的步驟。從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到設計個人化的教學計畫,再到如何有效地進行個別指導與小組輔導,每個環節都講得非常清楚。書中提供的案例也都很真實,讓我很有共鳴,彷彿看到了自己班上的學生。我特別喜歡書中強調的「多層次評量」和「形成性評量」,這讓我重新思考了評量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補救教學」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對我的教學充滿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