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东京:游牧城市の生活提案

游牧东京:游牧城市の生活提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京
  • 游牧生活
  • 城市生活
  • 生活方式
  • 文化观察
  • 旅行
  • 居住
  • 都市游牧
  • 极简主义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世代工作者
─必读─
     
  21世纪新生活运动:
  自我设计╳工作设计╳生活设计=
  游牧生活(Nomad Life)!


  生涯规划已不管用,
  未来世代需要「人生设计」!

  一种正在发生的崭新生活方式:
  双栖生活。平行事业。海外移居
  共同工作。独立经济圈。DIY住宅翻新
  看28个人生设计师,
  如何根据「选择」和「意志」,自由设计自己的人生!

  ★日本亚马逊4.5颗星
  ★21世纪年轻人的新生活运动!
  ★由自己亲手打造充满自由与弹性的工作、生活方式!
  关键词:「Nomad(游牧族)」、「Share(共享)」、「Co-working(共同工作)」、「Free agent(自由工作者)」、「Dual life(城乡双栖生活)」。

  ■我们能更自由地生活!
  近几年,随着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人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双栖生活、平行事业、海外移居、共同工作、独立经济圈、DIY住宅翻新……。会考虑这种工作与生活方式的人,都是有成就或有名的人吗?其实,在日本有许多生活设计师,可以根据「选择」和「意志」,自由设计自己的人生。

  ■抛弃家和办公室的「生活实验」
  作者利用1年,抛弃家和办公室等一切物品,进行一边旅行一边生活的生活实验专案「nomado•tokyo」,在过程中遇到许多生活设计师们,看见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方法。一种正在日本新一代年轻人中发生的崭新生活方式。作者因此归纳出「自我(自)」「工作(工作)」「客厅(住)」组成的「life design」概念。

  ■从「自」「工作」「住」考虑,新的人生方法式
  面对变动的时代,固定人生「计划」已经毫无意义。书里从「多面性」「关联」「多据点」3个方面,分享28个生活设计师的案例。
《远方的回响:跨越世纪的文化迁徙》 内容简介 《远方的回响:跨越世纪的文化迁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历史上大规模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的恢弘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城市或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追溯了文明在地理疆界上的起伏、冲突与融合。它拒绝将文化变迁简化为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以复杂的视角,揭示了每一次“迁徙”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经济驱动力以及个体身份的重塑。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与哲思碰撞,到近代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殖民地文化景观重构,再到当代全球化浪潮下数字游民与知识工作者的空间流动。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考古发现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细致梳理与精妙解读,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迁徙图景。 第一部分:根基的松动与初始的远行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文明早期,族群为了追逐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贸易路线所进行的初步扩张。重点分析了早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它们既是冲突的源头,也是技术与观念交换的催化剂。 第一章:河流与草原的对话 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黄河长江流域等早期文明中心,如何因气候变化和资源压力而产生第一波内部和外部的迁移。关注点在于部落的“记忆”如何在迁徙中被重新编码,以及原始的“家园”概念如何被“路径”和“临时营地”所取代。例如,对早期印欧语系人群的迁徙路径的考古学与语言学交叉研究,揭示了技术扩散(如青铜器冶炼)如何与人口流动紧密相连。 第二章:贸易的几何学 聚焦于古代长距离贸易网络的形成,特别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等。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商品交换叙事,深入探讨了信使、僧侣、工匠如何在漫长的旅途中成为文化的中介者。重点分析了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如何在这些贸易通道上获得初始的传播动力,以及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如犍陀罗艺术)是如何在碰撞中诞生的。 第二部分:帝国与边界的重塑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帝国时代的扩张与衰落,探讨了政治权力对人口流动的强制性影响,以及被征服或被接纳的群体如何重塑了新环境的社会结构。 第三章:铁蹄下的文化嫁接 详细剖析了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大型政体扩张对被统治地区产生的“被动迁徙”效应。研究了军团士兵的定居、奴隶贸易的规模化,以及统治阶层试图在遥远边疆建立“镜像首都”的努力。重点分析了“边疆”——这一地理与心理的双重概念——在不同文明语境下的动态变化。 第四章:海洋的召唤与流放之地 考察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对全球人口分布的颠覆性影响。不仅仅关注欧洲的殖民扩张,更深入探究了被强行运往新大陆的劳动力(如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以及这些被剥夺了故土记忆的群体,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混合性的文化形态。本书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了这些“流放地”如何逐渐演化出新的社会阶层与认同。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加速与身份的碎片化 进入近现代,工业化、民族主义和世界大战极大地加速了人口的流动速度与规模。本部分探讨了“国家公民”身份的兴起对传统流动性带来的限制,以及新形态的迁徙——劳工移民和难民潮——如何挑战既有的社会契约。 第五章:工厂的磁力与离散的社群 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和亚洲内部因工业化需求而产生的规模性劳工迁移。研究了不同族裔劳工群体(如爱尔兰人进入美国,客家人进入南洋)如何建立起跨国界的互助网络,以及他们与接收国主流社会之间持久的文化张力。重点关注了“唐人街”或“小意大利”等离散空间,如何成为维护旧有文化范式的“口袋世界”。 第六章:避难所的几何学 聚焦于20世纪的冲突和政治动荡带来的难民危机。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二战后亚洲难民潮的个案研究,探讨了“难民”这一身份在国际法和国家叙事中的演变。本书强调了危机时刻,文化遗产(如语言、仪式、食物)如何从“可选项”变为“生存必需品”,成为维系集体精神的最后堡垒。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无形迁移 终章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迁徙的概念如何被重新定义——从物理空间的位移转向信息空间与职业身份的流动。 第七章:代码与世界的连接 研究了知识经济对人才流动的深刻影响。探讨了高技能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竞逐”,以及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如何形成事实上的“全球精英阶层”。同时,也关注了新兴的“数字游牧”现象,分析这些工作者如何在不固定居所的情况下,尝试构建新的社群联结,以及他们对传统城市功能和国家管辖权的潜在挑战。 第八章:记忆的数字档案 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当代科技如何改变人类记录和传承“迁徙经验”的方式。通过对社交媒体、在线论坛、虚拟现实技术中“故乡”主题的考察,分析了文化记忆如何在数字领域内得以保存、重构乃至商业化。最终,本书提出一个深刻的疑问:在一个流动性被无限放大、物理距离日益模糊的时代,人类的“根”究竟存在于何处?是对一片土地的忠诚,还是一种不断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远方的回响》以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详实的历史细节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为理解我们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分析框架。它提醒读者,每一次静止的表面之下,都潜藏着数代人未曾停歇的远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米田智彦


  1973年生于福冈市,青山学院大学毕业。经历过研究机构、出版社、IT企业等工作后,成为了独立工作者。以自由编辑、总监的身分,从出版界到网路及社群媒体活动企划等众多不同领域进行企划、编辑、执笔、监制作业。

  2005年以「从东京出发、让未来变得更有趣的100人」为概念,与有志一同的伙伴共同经营网路杂志《TOKYO SOURCE》,对众多创造出次世代的人才进行採访。2011年花费约一年时间,抛下家产及固定住处,只身展开生活实验「游牧东京」,一边「共享」东京这整个都市,一边度过旅行般的生活。走遍50多个分租屋及共享办公室,遇见了超过100名实践游牧、共享、共同工作等最前端崭新工作模式、生活型态的「人生设计师」,亲身体验每一个现场。

  合着有《我遇见了似乎能将未来变得更有趣的31人》(PIE BOOKS出版)、《USTREAM商务应用手册》(ASCII MEDIA WORKS出版)

  [Twitter ID]@Tomohiko_Yoneda
  [NOMAD‧TOKYO]http://nomadtokyo.com
  [付费电子杂志《东京游动日记》]theory.ne.jp/yoneda_tomohiko/

图书目录

序章:「游牧东京」这个生活实验
‧旅行式生活,有如共享整个都市般的生活实验----16
‧用十年的时间持续思考工作模式----17
‧以危机意识及敏锐嗅觉,跨越多变的人生----21
‧试着从「拥有」这种既有概念中解放----25
‧名为「亚马逊」的书库----28
‧靠着社群媒体的人脉展开旅程----30
‧由社群串连而起的「共享生活」----32
‧二十一世纪的东京版便路---35
‧从流浪转变为「多据点」的旅行----38
‧「工作场所」一样能共享----39
‧新时代的「街头快打者」----41

第1章:「自我设计」  柔软弹性来自「多面性」
‧孕育多个自我的弹性生存法----46
‧拥有多种面貌的「多重帐号」时代----47
‧生存于二择一「之间」的柔软性----50
‧同时并行「另一个自己」----51
‧「复业」不只是副业----56
‧实践「平行事业」的人们----63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媒体----66
‧将自己化作媒体内容,以求改变----70
‧「搞不懂他在干嘛」将变成一种赞美----75
‧改变行动先从改变「地点」开始----78

第2章:「工作设计」  孕育「连结」的工作方式
‧抛弃办公桌,走上街吧----82
‧地点并非不拘,重点在于「能产生连结」----83
‧机会是偶然到来的----85
‧透过「连结」让工作延伸----87
‧今后的工作将来自「营造地点」----91
‧营造出「新的集会场所」----94
‧将场所作为「学校」巩固连结----99
‧学习从分享开始的「社会教育」----102
‧网路通讯中偶然而生的「场所」----107
‧从「竞争」到「合作」----110
‧共享空间所创造出的「横向团结」----113
‧辞职后也能自己创造工作维生的人们----116
‧随时想去哪就去哪的生活----122
‧在游戏与劳动「之间」进行工作---129

第3章:「生活设计」    双栖生活时代的「多据点居住方式」
‧「居住环境」也能自由改变----134
‧市中心与郊区「往返生活」中所得到的宝物----138
‧日本国内的多据点育儿----142
‧都市与乡村「之间」----150
‧在自然中找回遗忘的自我----155
‧富有实感的生活----156
‧在连接与非连接「之间」生活----157
‧不同于别墅的第二个合身的家----159
‧以共享与自制战胜困境的「DIY族」----162
‧多重混合的多面体生活方式---169
‧以「东京-海外」两据点生活克服文化差距----171
‧创造并增加自己的据点----176

第4章:大航海时代的职涯设计
‧僵化的职涯规划已无意义----184
‧厚重的企划书无法解决问题----187
‧向IDEO学习改变观点的「水平思考」----188
‧将「偶然性」纳入计划中的「计划性偶发事件理论」----191
‧用行动来突破,新发现将会诞生----194
‧将「敏捷」与「精实创业」概念也灌输在人生中----199
‧计划的成功不在于最初的发想----202
‧人生设计要即早开始、即早失败----207
‧偶尔放入一些可以「转动」的空白----209

第5章:往来于「之间」的未来人生设计
‧在迁移与定居「之间」得到的收获----220
‧在跷跷板上取得平衡----223
‧在都市与乡村生活「之间」保有自我----224
‧串起过去与未来的「连连看」----227
‧「之间」将会创造出弹性与韧性----229
‧「选择」与「意志」至上的时代----231

图书序言

前言  

  随着新型态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在近年来备受瞩目,「Nomad(游牧族)」、「Share(共享)」、「Co-working(共同工作)」、「Free agent(自由工作者)」、「Dual life(城乡双栖生活)」等众多新名词也陆续问世。

  经济的萧条与日本企业的衰落现象已持续了约莫二十年之久……而在当中还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灾。日本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代转捩点,我想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

  「我们必须改变现况」──大家都强烈感受到现在所需的是有别于二十世纪的那套标准、更加富有多样性的自由与幸福。

  至于实践的方法,虽然无法以一言蔽之,不过至少能说的是并非单纯改变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型态,而必须从根本重新审视战后七十年以来的常识及旧例。

  我目前身兼自由编辑与监制,跨足出版、网路、活动等众多不同领域,负责企划、编辑及写作等工作。

  我在2011年花费约一年的时间,来进行一个名为「Nomad Tokyo(游牧东京)」的「生活实验」。

  这是一种生活实验型的计划,目的是在没有家也没有办公室的状态下,光靠一只皮箱自由徜徉于东京,一边共享都市机能、过着「旅行般的生活」。

  「Nomad(游牧)」这个用词因为受到正反两面的评价,在这几年特别引起了话题,它的原意是指「游牧民族」。

  虽然一般常用来表示工作场所不受拘束的「游牧上班族」,不过我原本就是自由工作者,早在开始游牧东京之前就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身上只带着笔记型电脑与手机,在各家合作公司的办公室或咖啡厅里进行工作,不知不觉中我早已成为了游牧上班族。

  然而游牧东京与原词「游牧民族」的涵义十分相近,採取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这不仅仅指工作模式,而是抛下所有能放弃的东西,包括住处及家产,共享整个东京、一边旅行一边生活。我还订下了规则,必须像以往一样持续进行工作,尝试对生活本身的变化进行了实验。

  我每天像只蝼蚁般在这个名为东京的都市中移动,白天我担任编辑与监制,如同往常那样待在咖啡厅或是合作的公司里撰稿、写企划书及开会,晚上则去叨扰朋友或是社群媒体上认识的人借宿,抑或在民宿或旅馆过夜。

  我在学生时代曾经当过所谓的背包客,到亚洲及欧洲等地进行克难旅行。不过,即使不特地搭飞机到国外探究祕境、环游世界,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日常的观点,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个大改变、活得像旅行一样不是吗?

  而这个足以改变人生的提示,并不是远方的他人赋予给我的、也并非存在于遥远的别处,而是就在自己的周围打转。

  某天我突然顿悟到这个道理。

  关于我开始进行游牧东京的契机,在序章中将会详述。这个经验让我的人生吹起了一股崭新的风,也让我对埋首于一成不变的生活之中、渐渐失去新鲜感的东京这地方彻底改变了印象。下定决心舍弃「拥有」这个僵化的观念,使我对于以往认为理所当然的工作模式及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想法。

  在持续迁移式的生活之中,我更是初次发现到原来这里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把生活当成实验桌,用自己的方式来大胆地进行安排。

  这些人并没有特殊技能或是显赫的家世,也不是社会上的成功者。他们在合乎自己身分的生活上稍微「下了点工夫」,以被赋予的条件为基础,顺从自己的意志,从所有可能性中「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即使遭遇到困境,也能以超然又具有弹性的态度生存。在我看来,这群人应该被称作「人生设计师」。

  他们各自实践着多样化的工作模式及生活方式,用单一个名词来统称这群人多少是有些勉强,不过还请暂且容许我在本书中称他们为人生设计师。

  他们并没有在大众媒体上发光发热,不过在我眼中所见的他们,是在日常生活中静静发起革命的一群人。

  我将会在本书中介绍借由游牧东京这个生活实验而亲身得到的体验,以及过程中我所遇见的人生设计师们,他们的生活之道。

  在实践游牧东京期间,我并不是纯粹追求旅行所带来的兴奋感,也开始更深一层地思考自我生存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该如何「设计」自己往后的人生,这个主题也就随之浮现而出。

  我想这是在经历过拎着一只皮箱四处生活、如此特殊的生活实验当中才能了解到的事情,而我将重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自我设计」……设计出提升心灵平静与自我可能性的「多面性」
  ○2「工作设计」……设计出依据场所及人而诞生的工作「连结」
  ○3「生活设计」……设计出维持良好身心健康的「多据点」居住环境

  「自我」、「工作」、「生活」本是三位一体,若缺少其中之一都将造成失衡。我将此取名为「自、工、生」。虽然它们彼此息息相关,本书暂且将其稍作区分,第1章到第3章将会个别介绍具体的思考方式及实行方法。

  要如何根据这三点来创造出自己的人生呢?本书将这件事称为「人生设计」。
 人生「设计」跟人生「规划」并不一样,这不是以前那种经过缜密规划、画下蓝图、按步前进的「倒推法」生涯规划,而比较接近「设计思考」的概念。

  所谓的设计思考,是为了达成创新的想法与技巧,总之先试着作作看再来进行改良。与事先确立计划然后实行的手法大不相同,这是一种反覆尝试错误的研究法。

  我们的人生设计彷彿与现今遭遇瓶颈的日式制造业生产方式相互唿应,若继续以顺水推舟的方式来进行规划,是无法顺应这个时代的。

  在第4章我会将针对此部分详加说明,即使努力提高计划的精密度,充满偶然的人生也不见得会让你事事顺心如意。重要的是将具有偶然性的计划保留在最小限度,把重心放在「行动」与「修正」,并一边採取随机应变的对应方法,这种生活方式才是现今必须的。

  这并不是奔驰在前人铺好的直线轨道上,也并非从名为「成功」的终点倒推回来的规划方式。

  在未来的路上,难免会遇到障碍,此时我们便进行自我修正,转换方向后继续前进。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途中遭遇变故,只要再次调整就好了。重要的是绝不伫足,持续探索不同的路。

  人生设计的三大要素

  自
  自我(Self)
  自我的「多面性」设计
  第1章

  工
  工作(Work)
  创造出「连结」的工作模式设计
  第2章

  生
  生活(Living)
  「多据点」的居住环境设计
  第3章

  在许多人生设计师身上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拥有「多条的辅助线」。为了在不一定顺遂的人生中生存,「自我」、「工作」、「生活」这三方面上不能个别只准备单一个计划。

  着重于一个立足点上固然重要,但若是这个点无法成功、或是不如预期中顺利的时候,便会在中途「啪」地一声断成两截。为了活得像碳纤维般具有弹性,必须准备「多个立足点」,柔软地接收外界冲击、即使被扭曲也能继续往前迈步。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之间」这个词汇频频出现,这并不是为了逃避重点而含煳带过,而是因为「生存」这件事情,是不被拘束于单一立足点上,在多个点之间反覆来往、具有弹性的一种活动。

  理想与现实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工作与私生活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我们都游走于这些「之间」当中。

  现在大家都处于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能够确定的只有,往后也必须活在不安定及不安的时代。正因如此,在来往于「之间」的同时,一边进行中途变更与尝试错误,以此为前提的人生设计也显得格外重要。

  在未来走向并不明朗的此时,没有谁可以断言「这样作就对了」,但是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来设计人生,从这些人的作法当中我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启发。

  我绝不想在本书中提到「自我负责论」或是「强者生存」这些道理,在现实的困境中,要如何开拓出自我人生的新道路呢?即使只有一个也好,我希望能尽量探求这些可能性。

  没有资产也没有青春本钱的我,能够运用的只有这副躯体、自我的本能、以及对未来的好奇心而已,我将在本书中介绍在游牧东京这样的生活里,我的各种所遇、所见、所得,并且继续探索未来时代的生活及工作方式。

图书试读

二十一世纪的东京版遍路*

我不依靠他人协助,一个人满怀兴奋地展开「游牧东京」这个生活实践计画,在大约一年的时间中,我行遍东京各地,冬至墨田区,西至青梅市。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有些朋友说道「那家伙变得好奇怪」然后离我而去,不过我完全没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清晨时分,我在陌生的街道、陌生的睡床上睁开双眼──「咦,我今天在哪里?」每天我都有这种奇妙的心情。

我留连在中目黑双人分租屋的客厅沙发、长时间海外出差者的公寓、朋友的办公室、熟人作为书库使用的别宅、没人居住的独栋屋、漫画家老师的豪宅、六本木及水道桥、池袋等市中心分租屋的空房、不知为何摆有纺织机的设计事务所中的房间(我当时心想:「只好向白鹤一样报恩了!」)、涩谷及新大久保的爱情旅馆、新宿与浅草的胶囊旅馆、老街的日式古厝、改建后的民宿、临工区*的便宜旅馆、邻近御岳山溪谷的民宅、还有偶而想说「这也是一种经验嘛」而住住看的台场与汐留高级饭店……

细数之下,我发现自己在东京都里住过五十个以上的地方。每每叨扰人家时,我一定会带着见面礼、并且主动帮忙清洗东西。

用户评价

评分

《游牧东京:游牧城市の生活提案》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东京漫步,听他讲述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城市故事。我之前一直觉得,东京就是一个巨大的“工作机器”,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去“生活”。 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描绘什么“逃离”的场景,而是通过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如何在东京这座城市中,找到一种“游牧”般的生活态度。他描绘了在某个不起眼的老街区,偶遇一位坚持传统手工艺的老人,并被他的匠人精神所打动;或者是在某个周末的清晨,在一家露天市集里,品尝着新鲜出炉的日式点心,感受着当地人朴实的生活气息。这些片段,虽然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却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和温度。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游牧”,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新事物,保持好奇心的状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提案”,它用最真实、最感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即使在最喧嚣的都市,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

《游牧东京:游牧城市の生活提案》这本书,我必须要说,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多的是一种启迪。我一直认为,像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似乎很难与“自由”、“慢节奏”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 作者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游牧”,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观察,展现了一种在东京生活的“可能性”。他会描绘在某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现一家充满故事的二手店,或是偶遇一位手艺精湛的老匠人,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些经历,不是为了证明“游牧”有多么酷炫,而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感受到,即使在最摩登的城市,也依然存在着最质朴的人情味和最值得探寻的文化根基。我喜欢作者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风格,他总能在不经意间,点出一些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并赋予它们别样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在东京的街头巷尾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漫步,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也重新认识了“生活”这个词。

评分

《游牧东京:游牧城市の生活提案》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去翻阅的。我一直觉得“游牧”这个词,和“东京”这座高度发达、节奏飞快的都市,存在着一种先天的矛盾。所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融合在一起的。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缓缓地向我展示他的所见所感。 书中并没有充斥着那些关于“如何成为数字游民”的教条式指导,也没有那些“在xxx咖啡馆喝一杯,就能找到灵感”的空洞鸡汤。相反,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他在东京这座城市中,那些“非典型”的生活片段。他可能是在一家隐藏在巷弄里的独立书店里,与店主进行了一场关于老电影的奇妙对话;也可能是在一家深夜营业的拉面馆,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品味着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这些场景,不是为了展示某种“游牧”的炫酷,而是通过细微之处,折射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追寻。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想象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感受那份市井的烟火气,以及在繁华都市中,那些被忽略的宁静与温情。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我去重新审视“生活”的定义,去发现那些藏匿在日常琐碎中的美好。

评分

这本《游牧东京:游牧城市の生活提案》,老实说,我一开始对书名里的“游牧”是抱有一点点保留态度的。我总觉得,东京这么一个高效、标准化的城市,怎么能和“游牧”挂上钩呢?但读完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作者并没有把“游牧”写成那种背包客式的、到处漂泊的形象。他笔下的“游牧”,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种对固有生活模式的跳脱。 他描述了如何在东京找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角落,比如一个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早市,或是某个不知名的公园里,人们悠闲地阅读、散步。这些地方,没有游客的喧嚣,没有攻略的指引,只有最纯粹的生活气息。作者通过观察和体验,展现了如何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去感受那些被物质和效率所掩盖的,更深层次的“存在感”。我读到某些章节时,甚至会觉得,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状态吗?那种不被定义,不被束缚,在熟悉的环境里,却能不断发现新可能的状态。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以及如何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活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

评分

拿到《游牧东京:游牧城市の生活提案》这本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别人是怎么在东京‘玩’的”的心态。毕竟,在我以往的认知里,东京就是个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型城市。所以,我很好奇“游牧”这个概念,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的。 但这本书,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去讲述什么“逃离”或者“反叛”。它更多的是一种“融入”,一种在既有框架下的“再创造”。作者通过描写他在东京的日常生活,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趣味的瞬间,比如在一个不起眼的公园里,观察当地居民的休闲方式,或者在一家老式喫茶店里,和老板娘闲聊家常。这些场景,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炫目的技巧,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游牧”,并不一定是要去到远方,而是在熟悉的环境中,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去发掘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让人平静的力量,仿佛在告诉我,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