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经义疏
  • 业报
  • 善恶
  • 因果
  • 佛教哲学
  • 修行
  • 法义
  • 佛教经典
  • 中国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佛门三藏十二部浩瀚广博的经文法门中,有一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其共分上、下二卷,由隋代外国沙门菩提灯中译。内容为地藏王菩萨所说的占察木轮相法、占察忏法与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希冀以此方便法门,接引初机忏除业障、求得清净戒律。传说是佛祖在即将涅槃时,为了救助众生因业障深厚,于是慈悲指示「地藏王菩萨」为众生来讲演此一善巧法门,虽然占察方法与易经不同,但是那种意义、原理却是完全一样。

  本经自隋朝译为中文后,虽经短暂的弘扬,随即隐没。逮及明代蕅益大师因自求受菩萨戒、比丘戒,亲自制定《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将〈占察忏〉具体化为一般通用的忏本。除原经文外,本书亦收录蕅益大师所造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方便读者拜占察忏法。

佛法修行指南:探微入妙的觉悟之路 本书系一部详尽阐述佛教核心教义与实践方法的指南,旨在引导有缘众生深入理解佛法精髓,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觉悟之道。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甚广,从宏观的佛法世界观到微观的个人修行次第,皆有深入的剖析与指引。 第一部分:世界观与缘起论的重建 本书开篇即致力于破除世人对世界和自我的固有认知,深入讲解佛教的缘起法与空性思想。 一、缘起性空:万物依存的真相 开篇深入剖析“缘起”的精微义理,指出世间万法无一独立存在,皆由因缘和合而成。通过对十二因缘的层层剖析,阐明生命流转的机制,揭示轮回的根本动力并非外在的“神力”或“宿命”,而是由无明、行、识等内在心识活动所驱动。 对“空性”的阐述尤为细致入微。不同于虚无主义的“断灭空”,本书强调的是“缘起性空”,即万法虽然“空”,但其因缘和合的现象(假有)却是真实不虚地显现。这种辩证的理解,为修行者提供了不堕“有”边、不落“无”边的中道见解。重点探讨了“自性”的概念,明确指出一切事物皆无永恒不变的实体,从而瓦解了“我执”的根基。 二、三界唯心与万法唯识的实践意义 本书随后转向对心识的探索,详细介绍了佛教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万法唯识”。通过对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详尽描绘,阐明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全部经验都是由识心所变现的影像。阿赖耶识作为一切种子(业力)的储存库,成为理解个体差异和生命延续的关键。 这种对心识的深度挖掘,并非纯粹的理论思辨,而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它告诉修行者:改变世界的方法,不在于改变外部环境,而在于转化内在的心识运作模式。每一念的升起、每一个念头的驻留,都在塑造未来的“自我”和“世界”。 第二部分:业力法则与伦理基石 理解了世界的运作原理之后,本书将焦点转向指导日常行为的根本大法——业力法则。 一、业的生成与流转 本书对“业”(Karma)的解释远超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细致区分了“思业”、“身业”、“口业”,强调“思”(意图)在业力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一个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发起这个行为时的动机纯正与否。 在解析业力流转时,本书引入了“习气力”和“现行力”的概念,解释了为何某些根深蒂固的恶习难以断除,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善行来培养新的、正向的习气,最终“改道”生命轨迹。 二、戒律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规范 戒律被视为修行的骨架。本书对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出家戒律的阐述,均立足于“不自害、不他害”的慈悲精神。戒律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保护修行者心神安定的工具。 例如,对“不淫”的阐释,不仅局限于性行为的节制,更深入探讨了如何调伏对感官享受的贪著,如何将旺盛的生命能量导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每一条戒律的背后,都连接着相应的禅定或智慧的训练,体现了伦理与修行的完美统一。 第三部分:定慧等持的修行次第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地指导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心性的转化。这部分内容借鉴了多部重要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实用的次第法门。 一、奢摩他(止)的次第:专注力的培养 止的修持是进入深层禅定的基础。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安止法门,包括但不限于: 1. 数息观的精微操作:如何准确计数、如何处理妄念的干扰、如何从粗重呼吸过渡到细微气息的觉知。 2. 不净观/白骨观的对治:针对强烈的“贪爱”与“我慢”,通过观想身体的无常和腐朽,实现对色身的解脱。 3. 四禅八定的次第进阶:描述了初禅的“离生喜乐”到非想非非想处的微妙体验,强调禅定是“资粮”而非“究竟目标”。 二、毗婆舍那(观)的透视:洞察实相 当心神稳定后,观的智慧便开始启动。本书将重点放在“内观”上,即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细致观察。 1. 观照无常:训练敏锐地觉察“生起即坏灭”的刹那生灭相。 2. 观照苦性: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即使是暂时的快乐,其本质都隐含着无法逃脱的变动性与不满足感。 3. 观照无我:通过对身体的分解、对心念的追溯,彻底破除对“我”这个概念的执着,实现对人我主宰感的放下。 三、慈悲行的扩展与融入 觉悟的最终体现是无私的慈悲。本书强调,智慧与慈悲必须相辅相成,如同鸟之双翼。详细介绍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习方法,并指导如何将这种广大的心胸融入到日常的社会互动中,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分别心。 总结:学以致用,证悟解脱 本书的宗旨是“学法非为谈玄,乃为转化生命”。它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更提供了一套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帮助修行者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放下执着,靠近究竟的安乐与自由。阅读此书,如同获得了一张通往内在觉醒的详尽地图,指引着求道者穿越迷雾,直抵彼岸。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蕅益沙门.智旭(西元1599年~1655年)


  蕅益大师,本姓钟,字智旭,号蕅益,又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江苏省木渎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晚年住于浙江杭县的灵峯,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峯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提倡三学一源论,认为禅、教、律三学应该相互为用,不当分河饮水;又提出「儒释同归」,且註解四书、周易;但是他最终的归趣则在净土法门。蕅益大师的佛学深受天台宗学说影响,以一念统摄教禅各家,而最终则归于念佛的当下之念。蕅益大师不但要把诸宗导归净土,还试图论证诸宗本来就出自净土,「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归还净土法门」。

  明天启二年(西元1622年),因为仰慕憨山大师,从其弟子雪岭出家学佛,时二十四岁。他私淑天台,被认为是天台宗一位大成就者,兼通华严、禅、法相,晚年行持是净土弥陀信仰。

  着有:《阿弥陀经要解》、《梵网经玄义》、《菩萨戒本笺要》、《法华经玄义节要》、《法华经会义》、《楞严经玄义》、《楞严经文句》、《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周易禅解》、《蕅益大师全集》等数十种。

图书目录

1.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
2.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3.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4.普劝学戒念佛者兼修占察经行法以作助行
5.校勘説明
6.《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序言
7.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8.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
9.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
10.附 録:
11.《灵峰赞地藏菩萨别集》选录
12.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
13.蕅益大师法语
14.蕅益大师编订《十善业道经节要》附説十恶果报
15.蕅益大师编订《善恶十界业道品》
16.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二
17.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18.校勘説明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前言
 
在佛门三藏十二部的浩瀚广博的经文法门中,有一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其共分二卷,由隋代外国沙门菩提登中译。内容为地藏菩萨所说的占察木轮相法、占察忏法与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希冀以此方便法门,接引初机忏除业障、求得清净戒律,传说是佛祖在即将涅槃时,为了救助众生因业障深厚,于是慈悲指示「地藏王菩萨」为众生来讲演此一善巧法门,虽然占察方法与易经不同,但是那种意义、原理却是完全一样。
 
本经自隋朝译为中文后,虽经短暂的弘扬,随即隐没。逮及明代藕益大师因自求受菩萨戒、比丘戒,亲自制定《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将〈占察忏〉具体化为一般通用的忏本。本书亦收录藕益大师所造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方便读者拜占察忏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説甚深根聚法门。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坚净信。从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于此众中。欲有所问。谘请世尊。愿垂听许。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説之。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説。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绕〔一〕。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嫉妬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覩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
 
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尠。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化示导〔二〕。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前进的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遇到这么多不顺心的事情,为什么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和“业报”有关。但它讲的“业报”不是宿命论,而是强调我们当下的行为会决定未来的结果。书里对“占察”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审视自己的内心,来理解过往的因缘,并为未来种下善的种子。最让我感动的是,“行法”的部分,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逐步转化烦恼,增长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对佛教的“占察”法门感到好奇,总觉得它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好像可以窥探天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它没有像某些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占察”的义理和实际操作结合得非常紧密。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自己理解不了那些佛经里的术语,但作者的解读非常平实易懂,就像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尤其是对于“善恶业报”的解释,让我觉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 everyday life 息息相关。书里提到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人不禁点头称是。而“行法”的部分,更是让人跃跃欲试。感觉像是学习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自己在遇到困境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甚至可以预见一些潜在的困难,提前做好准备。

评分

最近的生活真的有点不太顺遂,工作上压力很大,家里也有些琐事缠身,整个人都感觉闷闷不乐的。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一开始还有点犹豫,觉得会不会太“宗教”了,跟我不太相关。但读了之后,真的大吃一惊!书里的内容,与其说是宗教教义,不如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人生哲学。它讲到了“业报”,但不是那种让人听了就害怕的因果报应,而是非常细腻地分析了我们行为、念头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恶业”妖魔化,而是将其归结为无知、烦恼,并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转化方法。读到“行法”的部分,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行动地图,知道接下来该往哪里走,该怎么做。虽然我还在摸索阶段,但能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慢慢生起,好像看待事情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过去的经历。小时候家里就有些拜拜的习惯,但对于“业报”这东西,总是模模糊糊的,觉得好像是命中注定,也无从改变。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因果报应并非冷冰冰的宿命论,而是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它不是要我们恐惧,而是要我们觉察。读到书里关于“善业”和“恶业”的阐述,就好像人生中的很多事情突然有了脉络可循。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惑不解的磨难,可能正是过往不善业的显现;而生活中的点滴顺遂,也可能来自过往善业的回报。更重要的是,书里提供了具体的“行法”,让我知道自己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是可以通过当下用功,去转化、去化解。这种“自力”与“佛力”结合的讲解,让我觉得既务实又充满希望。感觉像是拿到了一份人生使用说明书,学会了如何更积极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部“救星”。我一直对佛法有兴趣,但接触到的书籍要么太深奥,要么就过于笼统,总是抓不住重点。而这本《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暨行法》,真的是将“占察”这个概念,以及它背后的“业报”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特别喜欢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让那些深奥的佛学理论变得不再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行法”的部分,真的非常实用!感觉像是把佛菩萨的慈悲落到了实处,让我们凡夫俗子也能通过修行,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已经开始尝试书里的一些方法了,虽然效果需要时间来显现,但至少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