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经验比身的经验深刻,如果肉身死后心识继续存在,
思考死后的的命运就是我们极重要的功课了。
在十八、十九世纪中,每当革命性的科学发现问世,宗教与科学就越走向分离。在二十世纪里,重要科学发现所衍生的新知识,丰富了人类的智能,反而触发了一种新趋势,即科学界的人士开始注意心灵与道德方面的概念,愿意回过头来看自己本来是用什么态度评估心灵修持,从而达致更全面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学界对于佛教哲学渐渐重视了,我乐观地认为,人们从物质面和精神面看世界的观点在未来几十年中都会有重大的转变。
人们遭遇不顺遂而不能合理解释的事,应对能力是不同的。没有心灵信仰的人在遭遇常人理解能力范围之内的状况时,能应付得来。但如果突然发生超出常理的状况,则很难应付。修行佛法的人较能明白生命的究竟,所以不会在这时候丧失勇气和希望。
修行佛法的方式很多,可以因人而易。有的人可以完全弃绝俗世生活而成为隐修者,将全部时间精力放在静虑上。有些人可以在常人的生活中修佛法。修行佛法不是要等到能拨出固定时间的时候才来做。应该当下就把佛法纳入自己的生活。
一般说来,利他的思想乃是人世间利益与幸福的真正源头。如果我们生在一个不可能发挥利他精神的世界,那将是一种绝望的处境。生为人类的我们,具备灵修的所有机能,其中最宝贵的就是人的脑。因此切不可浪费生为人类的大好良机。
死后会不会转世,完全证悟是否可能达到,是很难回答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正向的心态和正向的行为较能带来欢喜与平静,负面思想行为会导致不好的后果。因此,如果我们因为修行而能减轻痛苦、体验欢喜,这种成果便足以激励我们更高层次的灵修。
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就能证明事实的确如此:一天之中的利他行为越多,我们越会觉得心平气和;越以自我为中心,越会觉得事事不顺遂。凭这些感想可以推出的结论是:善心与利他的动机确实是真正的欢喜泉源,所以也是真正的如意宝石。——达赖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