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2章 整合行销传播的定义与模式规划
Unit 2-1 整合行销传播概念的演进及形成背景Ⅰ
有关「整合行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亦有学者简称「整合行销」(IM)或「整合传播」(IC),亦有代理商从资料库行销的观点,称之为「整合直效行销」(Integrated Direct Marketing, IDM)。
而学者Schultz则从社会的分化、新科技的出现及资讯流(Information Flow)的移转等三方面,来推演出整合行销传播的形成。至于整合行销传播概念的兴起,重要学者认为自有其特殊的背景因素存在。由于本主题内容丰富,特分五单元介绍。
一、整合行销传播概念的演进
「整合行销传播之父」Schultz(1996)从社会的分化、新科技的出现及资讯流的移转等三方面,来论述消费市场的递嬗,从当中推演出整合行销传播的形成如下:
(一)传统市场(大众行销传播模式):1970年代以前,这个传统消费市场的特征是因为制造商握有厂房、资金及生产技术而主宰整个市场行销活动的进行,企业大量生产标准化产品,以相似价格,透过大众媒体以单一广告手法来接触所有的社会大众。此时的供应厂商也不多,消费者的教育及所得水准,多处在相对偏低的状况下,而传播媒介的发展也极为单纯有限。
因为难以确认顾客及其购买行为,过去一百年来的大众行销模式,预设整个市场是单一化的大众市场,多数的广告规划流程都是建立在1960年代Linear、Larry所描述的层级效果模式,消费者会历经认知→知晓→喜爱→偏好→说服→购买等六个阶段过程的消费行为,呈现出线性关系,在当时也仅能凭借消费者态度研究来臆测其购买行为,只要行销者透过媒体发送更多的讯息,则消费者会依循此路径趋向终点,也就是採取购买行动。在这个模式的前提下,消费者是没有差异的,也不论他们购买什么产品。企业透过单向媒介管道及工具说服,就能轻易地建立全国性品牌,此时的市场并无整合行销传播的需求。
(二)新市场(消费者导向的行销趋势浮现):直至1970年代中期,因为商品条码、POS购买点资讯系统、产品资料库,以及民调统计软体等新科技的出现,我们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了更具体的测试方式,从分析消费者对商品的反应,我们就能决定下一步的广告及促销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