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从「天真者」到「魔术师」的英雄之旅 国立政治大学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创造力讲座主持人.名誉教授 吴静吉 那是2010年,于芸刚回到台湾不久,刚取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的她,在一个半公开场合自我介绍。
她把PPT档投影在墙上,第一张图片是一位小女孩在大风雪交加的路上撑着一把破伞。这让我非常惊讶于她利用影像表述生命原型的能力。那时,我知道,她马上就要展开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她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过去二十多年的流浪历险,其实只是某种的铺陈和前情提要,真正的剧情才要开始:流浪博士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乡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明且让人不安。」
我相信,2010年那张图片传递的讯息之一,是她回台后,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台湾近乡情怯的不安。她认为自己当下和过往的生命原型是「孤儿」,这个「孤儿」正要展开她的英雄之旅。所谓英雄是指每一位决心挥别过去并展开新生命追求、勇敢走向未知旅程的「战士」。我相信于芸已经认定她未来的转变不是盲人摸象的大学者,也不是误闯森林的小白兔。她的确已经下定决心克服种种有形和无状的关卡,希望在生命舞台上扮演全新的角色。
既然当时认定自己的原型是「孤儿」,她就很像灰姑娘等待喜欢的王子举办舞会,也期待及时出现的仙女引领和协助在舞会中遇见王子。凭着她拥有多元智慧等优势的独特组合之「水晶鞋」,最后会因这些特色的组合跟她的王子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这里所谓的王子不是人,是志业。所以,她创业英雄之旅的理想同时具有「追寻者」、「战士」、「创造者」、「智者」、「爱人者」和「照顾者」等这些原型的内涵。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她在政大公企中心的「事业舞会」中开始建构铺展「创立方」的创意生态,让年轻人在此启动各自的创业英雄之旅,在「创立方」这个创意生态中,他们透过各种试炼,沟通、合作和行销,而展开经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的旅程。
在她启动创业之旅时,我发现她是个「天真者」,她开始觉得「创立方」是安全的地方,相信别人会照顾她、满足她的需求,她也相信所有的人不会故意互相伤害。对那些进驻的年轻人,她善尽「照顾者」的角色,甚至于教他们怎么煮咸稀饭,搏感情、飙创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这些年轻人的成长中。
创立方是于芸回台后第一个社会和教育创新,在口耳相传之下,她突然忙碌起来,「照顾者」的特色之一就是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她果然忙上加忙。所有的英雄之旅都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幸亏她「战士」的原型总是适时出现,因此将恐惧暂放一边去做她该做的事,也会寻回她原本的信念做适度的冒险。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地吸取外来的讯息和能量,不管是本土的创业家或偶而路过台北的外国创业者,她都会透过自己的关系资本,邀请这些外宾来加入「创立方」的英雄之旅。她也亲赴硅谷的IDEO,体悟设计思考的方法之后,再继续运用自己的关系资本提供机会让更多人学习设计思考。二十几年的英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让她随时随意取得丰富助长「创立方」的资源。
为了实践文创之旅,她也和英国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以及他的关系企业BOP顾问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引进知识和经验。
创立方之后,她自己也在西门町的武昌街「武昌起义」,开办「卡市达创业加油站」(Custard Cream Coworking Space),复制又创新共同工作空间的理想,之后不久又在安和路打造另一家共同工作空间,为文创人和创业家打造一个「安和乐利」的空间。
这时候的她已经发挥了「魔术师」和「统治者」的原型,因为是「魔术师」,在整个英雄之旅的过程中,从最早的「孤儿」启动自我疗癒的过程,领悟到她可以聚集拥有的息息相关的人事物资源帮助别人。
所以她在自序中说:「在一连串重新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创业这个领域与我原本的专长其实也不是完全无关。表面上,创业应该属于经济、管理的知识,但是当我在研究、观察创新创业的历程时,设计思考中相当重视的一个环节与『故事力』有着显着的关系。形塑一个观点或对使用者的观察洞见,需要的就是说故事的能力。直到这个时候,我在英国所学的文学与哲学,开始派上用场。」「一个创业家就是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主角的英雄,有着不同的性格原型,但是都为了改变什么而踏上冒险旅程,而后碰上试炼,最后成功地凯旋或者壮烈地失败。这个发现让我试着由故事与创业的连结切入,用一种不同于经济的角度来谈创业。幸运的是,即使这种解释方式与众不同,而且还是出自一个半路出家者的口中,但我并没有因此被打成离经叛道的异类。」
于芸具有领袖的特质,擅长赋予别人适性扬才的工作,她也期待那些受她照顾的人可以仰赖她的指导;当然,她也是一个「创造者」。她随时随地灵感乍现,她也努力地实践梦想、开创生命,但总觉得自己未尽全力,继续发挥在「追寻者」的原型寻找方针,在寻找的过程中,心中总觉得有点骚动不安,并且期待更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对那些创业者的年轻人,她仍然扮演「照顾者」的角色。
《创业家的英雄之旅》这本书是她回台后的第四本书,也是我一直想做但连动都没有动的书,她创业的英雄之旅也在实践我自己本身的梦想,我羡慕她也感谢她,希望很多人都能够跟我一起分享阅读这本书所唤醒的记忆和英雄之旅的故事。
推荐序
创业是一场人生旅行 台湾土地开发公司董事长 邱复生 回想起来,过去的人生里,我一直在创业。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向广告公司的老板说自己想独立门户。老板除了欣然同意,之后还给了我许多案子做,变成我的主要客户。因为我帮他制作的影片比别的广告制片公司好,也更了解老东家的需要。
慢慢的,我们在市场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生意好到一年可以拍一百多部广告片,而且品质一直是市场上最好的。
公司走到了高峰之后,我开始寻找下一个战场。就这样,从制作电视、电影、经营电视台到今天做土地开发,我总是不断的在寻找新的事业方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归零学习,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创业人生。
我之所以会不断的创业,可能是因为我的个性使然吧。从小,我就是一个很喜欢把朋友聚集在一起的人,我享受那种一大群人去把一件事做成的感觉,不管是一起去偷摘水果、烤地瓜或游泳。那种大家一起打拼和共享成果的快乐,促使我不断的去经历创业人生。
现在,六十多岁了,我还持续在创业。你问我,创业这么多年之后对创业的感觉是什么?
我只有两个字:「挫折」。是的,创业就是不断经历挫折的人生,创业的过程永远充满挫折,也就是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失败才能让你找到成功的道路。挫折的经验会给你下次的警惕,而成功的经验则是下次创业的陷阱。那你可能会问,是什么动力能让我不断的去经历挫折和失败?我想,那是因为我很清楚我想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吧。
我知道自己不要过重复的人生,不要一劳永逸的生活。所以总把一个事业做起来之后就会想去做另外一个新事业,而且格局要越做越大,难度要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业。回顾我的创业旅程,就像坐在一列前方没有轨道的疾行火车,边开边在前方铺铁轨。
在创业一段时间累积了一些资源之后,1989年,我梦想着要让台湾的电影能在全世界发光,于是投资连拍了四部电影,一路摘下了威尼斯和坎城影展最重要的奖项。1993年,我们想让台湾拥有一家不一样的电视台,于是创办了TVBS,改变了台湾的电视市场。一路走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想办法为台湾社会创造更大的可能。
而这背后,造就我不断创业的,其实是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乱世出英雄,创业英雄总是能在乱世中开创盛世。特别是现在,资讯科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数位经济大浪潮,后浪不断的超越前浪,而且一浪比一浪更勐。Yahoo之后是Google,Google之后是脸书,再之后,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又超越了脸书。新一代的创业家不断的横空出世,以梦想和勇气写下历史。
现在正是美好的创业年代,网路新经济为产业赛局带来全新的游戏规则。透过网路,创业家得以面向一个「去中间化」的自由市场,只要得到网路上眼球的认同就有机会创造明星品牌。
在这样的年代,那些百年老店企业霸权反而坐困愁城,因为过去那种以层层中介机制建立起来的战略核心,已经完全被解构,从政治圈、艺文圈到娱乐圈。所以,当我听到有创业家感叹现在台湾的创业环境不好,反而会去回想台湾过去的那一些创业家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每一代人都有人会感叹自己是「迷失的一代」,不知何去何从,但是在同样的年代,也总会有创业家写下属于自己世代的传奇。
所谓的创业,也不一定是无到有的开创新事业。创业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价值,不管您身处于一个体制里(比如,任何公民营企业或组织里),或是赤手空拳的一个人白手起家,只要敢于挑战昨日,开创新的可能,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创业。
邱于芸老师的这本书谈的是创业,在我看来,她的人生也是不断在创业。高中毕业之后她一个人到英国求学走自己的路,历经二十多年的异国人生后又回到台湾,不管在学校或是产业界,她再次出发寻找新舞台,除了教创业也在身体力行自己创业的思索和心得。
而这一切,身为父亲的我有幸一路见证,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分享了许多似曾相识的点点滴滴。
推荐序
旅程就是最好的奖励 联合报系媒体创新研发中心总监 吴仁麟 那一年,我到硅谷旅行。
住在硅谷的那几个月,我刻意住进一位资深创业家的家中,他在硅谷一住二十年,曾经多次创业。我想透过近距离的观察,去了解这个创业圣地的住民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些人的脑子又在想些什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创业家把创业变成全家人的事。在家里的分分秒秒,他家里每一个人谈的都是创业,甚至连假日都会哄着老婆和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陪他到公司加班。和硅谷大部分的创业家一样,他的生活里只有「创业」这两个字,创业家的字典里没有上下班,分分秒秒都在创业。
我曾经私下和他聊天,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日子?以他的资历和能力,大可以到大公司里找个轻松又高薪的工作。
他说,对他来说,自己创业和找一份工作之间是无法二选一的。他知道自己想要走的是什么路,他宁愿壮烈的创业失败,也不愿到老时后悔这一生没创过业。
创业家的这一番话让我想起贾伯斯的那句名言:「旅程就是奖励」(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也许,正如老贾所说的,每个创业家所追求的只是一场无悔的英雄之旅。这也是这本书探索的方向,每一场创业冒险追寻的,其实是自己所期待的那个自己。
这本书把创业视为一场英雄之旅,试着解析和透视创业家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切入点也为创业市场的种种论述带来全新的视野。一直以来,各式各样谈论创业的书籍所讨论的都是各种技术层面「兵法」,而这本书却回归一切的最根本来谈创业的「心法」。这样的书写意图里也勾勒出台湾产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当创业家能开始探索内心世界,认真思考自我、自信、自在和自由的真意,我们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和过去五十年不同的路。
半世纪以来,台湾一直无法摆脱「代工岛」的宿命,明明知道这条路不太对,却也找不到新的方向。多年来产官学各界不断的对话思辨,台湾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角色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创业市场,却可以看到台湾在一些结构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早年的创业家的创业动机多半是求生存,而网路年代的创业家则追求自我实现,甚至可以为了实现理想而放弃安定的工作与生活。这样和过去不同的创业思维,也可以让我们预见台湾产业的某种可能画面。
那意味着更多「去代工化」公司的出现,以及更多与世界主流市场同步的企业即将诞生。过去,全世界的每一部大大小小的电子产品里都有台湾生产的晶片,但是台湾却没有一个代表国家面目与性格的国际品牌。而这些在乎自我追寻和认同的创业家,将有可能在台湾的优势基础上打开新的局面。
这是一本极具说服力的纪录与告白,作者邱于芸老师除了书写创业家的英雄之旅,在过去几年来也身体力行的走过多彩多姿创业旅程,而她所开创的事业,就是帮助创业家创业。她在英国异乡漂流了二十年后回到台湾,创办了协助创业家创业的共同工作空间,在帮别人创业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创业。
这本书所呈现的,除了是一位学者的明心慧眼,也是一位创业家亲身走过的英雄之旅。
自序 深夜,一片灯海的电影街有如白昼,一幅幅电影看板沿街罗列着。看板里,末日将临的耸动标题,看来与现实其实相去不远。
空难、气爆、经济崩盘……,一波波的天灾人祸令人不寒而慄。深夜的西门町,稀疏的人影闲来逛去,看似不经心又随兴的挑选着两个小时的刺激或感动,试图进入另一个平行世界。
午夜场正要开始,售票口的音乐震天响起,却让这时空分外寂寞。而对街,原本幽微的灯一盏盏熄了,铁卷门缓缓拉下,吐出几枚疲惫身影,匆匆走入夜色之中。
这是我两年多生活里的一个典型夜晚,观望着稀疏的电影街人潮中夹杂了几个夜归的创业家年轻人,夜色中,一个个都成了翦影。风吹动着四层楼房两旁的旗帜,这是出现在1911年武昌起义的铁血十八星旗。
几个小时前,一位资深的编剧老师在这个空间里为大家讲电影,他细心的解读导演在镜头背后埋藏的言外之意,神色里有终遇知音的喜悦。他说:「电影里的主角总是会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刻,而每一次的选择,总是让他不得不走向最后的结局。」
电影故事与创业人生有着令人惊艳的相似性,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主角,在抉择中度过每一天。跟着编剧老师咀嚼各个经典电影的桥段时,我和创业家们彷彿也在观看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我时常不经意与人聊起那离奇时刻。2010年末,旅居英国多年后,我带着一双儿女再回到台湾,试着和这片土地和解,对她忏悔并期盼重新开始。二十多年前,少女时期的我,头也不回的远走高飞,如今再度归来。在别人眼中,可能以为这会是一个叛逆少女在国外取得名校学历、载誉归国的圆满故事。但其实对我而言,新的考验反而才正要降临。
过去二十多年的流浪历险,其实只是某种的铺陈和前情提要,真正的剧情才要开始:一个流浪博士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乡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明且让人不安……
我刻意让自己无法回头,在四处谋求教职却毫无着落时,仍然告诉自己要把握任何机会,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为自己稍欠市场资历加值。从一开始两个礼拜一次的政大EMBA课程兼职任教,之后,在政大公企中心找到了我回台湾之后的第一份正职工作──研究谘询组的专案经理。
我还记得,第一次拜访政大公企中心当时的主任楼永坚教授,他带我逛了整个校区,指着两栋已经年久失修的建筑说:「这两栋教室看看怎么利用它们吧!」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无限想像,历经无数次理想与实践的冲撞与妥协,终于催生了「创立方」(创意、创新、创业交易所)。
「创立方」座落于大安区金华街的精华地段,人潮、钱潮都不缺,但仅仅一墙之隔的校园内,教室却空荡得让每个人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声。那时候,我曾想像过很多可能的画面,想像这里会延续着政大公企中心的光荣传统,追随着台湾经济每一个起飞的时刻。而创意经济的来临,正是改变公企体质的绝佳机会。
我想像这里会有上百位的创业家聚集,为了未来的事业跟伙伴不断脑力激盪,大胆的思考与行动。但是在历经了多次提案后,却一直找不到方向。而真正挑战我的是,我的专业是文学与美学的领域,这与「创意」、「创新」看来毫无关联,更别谈「创业」了。
创立方的筹备期间,我在2011年二月造访史丹佛大学的D-School,开始了我对「设计思考」的研究,这个经验更让我认识了「创新教育」与「跨领域教育」和自我人格发展的关联性。在同一次参访中,也顺道去了D-School的催生者──世界顶尖的解决方案提供者IDEO公司,这一次朝圣之旅,也让我学到设计创意空间与创意人才管理。史丹佛大学教授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所创立的STVP(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的创业教育,更让我认识了创业教育成为一个学门的典范。
同年七月,「创立方」开幕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一开始只有五间公司,十二位创业家,但是当时的团队之间的互动与氛围却是向我所参访过的世界级教育与创新机构看齐的。创立方开幕之后,我更回到了母校英国剑桥大学,与创业教育的机构讨教创业教育的流程。更去访问了世界第一大的共同工作空间连锁机构The Hub的经营者,这些都激发了我接下来很多的想法与计画,让我能一步步把创立方的景象描绘得越来越清晰。其实,我仍然只能算得上半路出家,许多细节是在执行之中慢慢被发现,然后才知道我需要寻求学理来解决许多工作空间的问题。
在一连串重新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创业这个领域与我原本的专长其实也不是完全无关。表面上,创业应该属于经济、管理的知识,但是当我在研究、观察创新创业的历程时,设计思考中相当重视的一个环节与「故事力」有着显着的关系。形塑一个观点或对使用者的观察洞见,需要的就是说故事的能力。直到这个时候,我在英国所学的文学与哲学,开始派上用场。
一个创业家就是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主角的英雄,有着不同的性格原型,但是都为了改变什么而踏上冒险旅程,而后碰上试炼,最后成功地凯旋或者壮烈地失败。这个发现让我试着由故事与创业的连结切入,用一种不同于经济的角度来谈创业。幸运的是,即使这种解释方式与众不同,而且还是出自一个半路出家者的口中,但我并没有因此被打成离经叛道的异类。
终于,上百个团队进驻「创立方」,愿意相信以人为本的创业价值观,原本空荡的教室如我预期的热闹了起来。不同的团队在那里工作之余,定期的聚餐、交流、做创意激盪。不少亮点企业也在这里孕育。
经过了两个春夏秋冬,一边管理创立方,一边在大学里兼课,日子忙碌且充实,然而回台湾谋得一个正职教授的希望却越来越遥远。经历过许多次教职申请失败经验,我的「平凡世界」又再度面临挑战。创立方的专案计画也接近了尾声,左思右想之后,我决定离开,走向了另一次旅程。
离开政大之后,我几乎用掉了所有的积蓄,在繁华的西门町闹区租了一栋四层楼的旧房子,创立了「卡市达创业加油站」,做为实现论述与理想的基地。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做了之后就很难回头的决定,同时也是极大胆的冒险之旅。我在这里投注了所有对创业的理念。彷彿如同英雄之旅的预言一般,卡市达的经营历程也是不断碰上各种试炼。
上帝用祂最幽默的一面来教育我,正当卡市达如火如荼地营运之后,我原本以为申请的教职已经无望的北科大居然写信通知我已经录取。这些来自外在的考验,每一次都在试验着我心脏的强度。
我曾经一度把门拉下来暂停对外开放,只留下少数的好友守住店面,也屡次在人员的流动之中不断重整脚步。但是无论如何,在申请补助失利、未能有足够的商业模式说服金主募资的情况下,卡市达靠着几位进驻创业家形成自治村,在市场中还是生存了下来,而且连结更多元的创业家在这里共同生活,而我从此成了配角。
有开放社群在这里固定聚会,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共同为打造属于台湾全民的国民手机而贡献所长;有从事教育的团队,全台湾四处奔波演讲推广理念;也有哲学家们在此起义,思考把哲学当成创业的可能性。这里的运作证明创业不只是追求KPI、Business model的经济游戏,也可以是社会创新概念的实践,或者追求自己生命的坚持。
更让我坚持到今天的是,这群创业家始终保持着对社会与人的良善。我进入北科大重拾教师身分,必须与刚创立的卡市达保持距离;这些人便以他们个别的所长,透过共治维持住了卡市达的营运。做高汤料理的老板,让聚餐活动的食物可以不必外求;做废弃物设计的艺术家,替店面规划着新的装潢风格。我们距离完全的自给自足仍有大段的路程需要努力,但是在这个已经具备雏型的共荣生活圈里,可以看见新的创业模式里,竞争并不是唯一。
不同角色的英雄们像《复仇者联盟》那样在卡市达合作,求取全体而非只限于个人的生存。这个光景与我当初创立卡市达时的梦想,已经逐步在接近之中;我感谢曾经为了这里付出过的每一个伙伴和创业家,同时也庆幸当初投入与之后所有人的帮忙维持住这个空间,终于使它变成一扇让我接触世界的窗口,一个创意激盪的平台。
这本书是我回到台湾之后,继《故事与故乡》(远流)、《另一种自由的追求》(麦田)以及《用故事改变世界》(远流)后出版的第四本着作。本来的计画是要将我在学校教创业的课程蒐集起来,化成文字,做为我对创业的论述。然而经过了这一段旅程,看了许多创业者的成败,加上自己又亲尝了个中的甘苦,在校对的时候,总是不断看到过去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一开始,我像是个天真者,经过这些年的磨鍊,现在更像一位魔法师,太多太多新的想法、理论开始更新;然而出于出版时间的压力,我还是只能忍住把这本书全部重写的冲动,在夜阑人静的时分,静下心来把原有的书稿整理完成。最后这个定稿的过程,与其说有新书将要出炉的兴奋,不如说是一趟自我心灵的疗癒。
这本书能够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首先是政大「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的全力支持,打从我回到台湾时所参加的所有交流活动,它就是我成长的养分来源。这段期间,我遇见了生命里许多师傅:吴静吉老师的无私教诲与鼓励,让我在陌生的故乡土地上有了一个完美崭新的开始,并落地生根。感谢公企中心楼永坚主任,有那么大的勇气,给了我回台湾的第一份正职的工作。谢谢温肇东教授邀请我参加2011年由创新与创造力中心所主办的世界「创业教育圆桌研讨会」(Roundtable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ference),让我结识了许多一生难得的朋友。当时《美学CEO》作者吴汉中先生,就是在这个研讨会认识。连我在加州硅谷拜访那些有名的创意圣地都是由他和另一位作者吴琍璇女士(现已是汉中的夫人)帮忙联系,开着车接送。
感谢资策会黄国俊专家这些年来不断替我恶补台湾资讯与文创产业的发展脉络,引介我拜访业界重要的先进。我也需要特别感谢《工商时报》陈碧芬博士,总在我快要失去信心时出现在我面前,陪我度过长长的夜晚,总在我需要她的关键时刻扮演我的天使。谢谢《联合报》媒体创新研发中心吴仁麟总监,在我需要的时候替我恶补商学院有关管理与创新的经典之作,使我不致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并提供创业家们一个产业平台与对话窗口。
我也非常荣幸获林月云老师的应允,让我参与「顶大计画创意设计与创新研究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发展」计画,感谢这计画当中的每一位成员,并在每一次的讨论会中,给我许多求也求不来的宝贵洞见,让我得以将这个研究成果,经过初审、决审各两位委员的审查通过后出版。
在书稿编撰过程中,感谢政大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黄于娟小姐持续在枯燥乏味的写作过程中给我的支持,中心助理赖姿妤小姐的极大耐心与呵护,总在我因为肠枯思竭,眼见就快要放弃时的温馨与善意提醒,让我不至半途而废。
我最后最需要感谢的就是清华大学博士班许雅淑同学的大力协助,如果没有她无怨无悔地日以继夜整理文稿与研究工作,这本书无法如期完成。在全书中,若有任何疏漏、谬误或不足之处,尚乞先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当然更要感谢远流出版公司,愿意出版我这人生小小一段纪录。无论中间碰到多少波折,随着书稿的付梓,也算是为我自己创业的英雄之旅,暂时写下了一个令人稍稍喘气的落幕。
2014年初秋,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