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

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职场
  • 沟通
  • 人际关系
  • 模仿学习
  • 观察力
  • 行为模式
  • 社交技巧
  • 效率提升
  • 成长
  • 思维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知己者明,知人者智,知世者通

  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故事提供我们待人处事的技巧,这些经典的时机拿捏与互动对手的心智状态掌握、手腕的的娴熟运用及结果的精准预测,都将「做人」推到接近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书从识人用人、灵活管理、激励奖赏、惩罚纠正、维护权威等方面,透过典故事例,提示要点,分析借镜,串联实际的方式,诠释了领导统御的真谛和要领,要让企业高阶与一般上班族都能各取所需,并获得纵横职场的挥洒技巧。

  只要懂得做人处事的运作原则,并多为「对方」设想,便能分析出自己的强、弱项做个明白人,并随时提升自我的竞争力;能善用他人的能力,也才能让自己的升迁事半功倍;能审时度势掌握潮流,也才能让自己和事业挤身在永远的领先群中。

  所以,不用羡慕别人,也不必懊恼自己,赶紧检视自己是否具备多少可以成就未来良好的运用能力与技巧,只要懂得运用适度的手腕,就能让自己生活得更自在、处事更圆融、前途更顺遂!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等等,看看别人怎么做》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旨在介绍其核心主题、内容深度和潜在价值,同时避免提及任何与该书实际内容无关的信息。 图书简介:《等等,看看别人怎么做》 洞察社会行为的复杂性与人际互动的微妙法则 《等等,看看别人怎么做》并非一本关于具体案例的流水账,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社会行为底层逻辑的智识之作。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以一种审慎且富有同理心的态度,去观察和理解在特定情境下,群体和个体决策是如何受外部参照物影响而形成的。它探讨了在信息不完全或道德困境出现时,我们倾向于“向外寻求验证”的内在驱动力,以及这种行为模式如何构建起我们日常可见的社会规范和潜规则。 第一部分:参照依赖与决策的迷雾 本书的开篇,着重于构建一个基础理论框架:参照依赖性(Reference Dependence)在决策科学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点出发,揭示了“别人做什么”如何压倒“我应该做什么”的直觉判断。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模仿”或“跟随”往往被视为一种低风险的策略。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这种现象在不同社会层面的运作:从日常购物中对畅销商品的追捧,到职场中对成功人士路径的盲目复制,再到面对突发事件时,个体行为如何被周围环境的“沉默证据”所引导。作者强调,这种参照行为并非总是源于懒惰或缺乏主见,它更是一种高效利用信息、规避潜在风险的进化性适应。然而,当参照群体本身的信息存在偏差,或者当群体行为本身陷入“集体非理性”的怪圈时,这种依赖性便可能导向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部分:社会认同的构建与隐形约束 在探讨了基础的参照行为后,本书深入剖析了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如何成为塑造个体行为的强大力量。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指对某个群体的归属感,更重要的是个体为了维持这种归属感而做出的行为调整和自我审查。 作者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的重新解读,展示了从众压力如何微妙地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表达。例如,在一些微妙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可能并非真的相信某种观点,但为了避免被排斥或显得“不合群”,会不自觉地采取与主流一致的姿态。这种“表演性的一致性”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高度连接的数字空间中,信息传播的加速放大了群体声音的权重。 本书精心梳理了“社会规范的形成、传播与固化”的动态过程。它展示了,一旦某种行为被视为“标准做法”,即使其最初的合理性已经消失,它也会因为惯性而被代代相传。这种隐形的约束机制,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但同时也可能扼杀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部分:个体觉醒与脱离路径依赖的挑战 《等等,看看别人怎么做》并非旨在批判跟随行为,而是致力于探索“如何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个体能动性的探讨。 作者提出,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思考和有效决策,个体必须首先对自身参照依赖的倾向性有清晰的认识。这要求一种“间歇性的抽离”——在关键时刻,暂停接收外部信号,强迫自己回到最初的问题本身。书中提出了几种实用的思维工具,用以检测我们当前的选择是否仅仅是基于对他人行为的简单复制,而不是基于对目标的深刻理解。 书中对“异见者”(Deviant)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有趣的分析。那些敢于打破既有参照系的人,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成本。本书探讨了这种“少数派影响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哪些条件下,一个微弱但坚定的不同声音能够最终瓦解强大的群体共识。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渴望引领变革、却又畏惧孤立的读者尤为具有启发性。 第四部分:在效率与真实之间寻求平衡 在总结部分,作者将视角拉回到现实应用层面。在一个信息过载、参照系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法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也不应该完全放弃向他人学习的权利。 本书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倡导一种“批判性接纳”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既要承认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群体参照的天然需求,同时也要培养一套筛选机制,甄别哪些参照是具有建设性的知识输入,哪些是惰性的社会噪音。这是一种对自身认知负荷的管理,也是对外部世界保持清醒认知的长期训练。 《等等,看看别人怎么做》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它鼓励我们停顿片刻,不仅要看别人在做什么,更要追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种“为什么”与我们的“目标”是否真正契合。这是一部关于理解社会潜规则、重塑个人决策力的深刻指南。 目标读者: 关注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任何希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有效决策能力的专业人士、学生和普通读者。 本书价值: 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人们会做出看似非理性的集体决策,并提供工具来平衡社会适应性与个人价值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高德


  毕业于经济管理系。曾担任知名财经杂志出版社总编辑及股票上市公司财政、管理顾问一职,对于经营管理拥有独到的见解。曾编辑出版一系列经济管理类丛书,现为自由撰稿人。

图书目录

前言  10

第一章    广开言路倾听不同人的声音    13
1 听其言也要观其行    14
2 明辨忠奸不为谎言所动    20
3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6
4 集合众智,博採众长    32
5 对「众口一辞」保持警惕    38
6 体谅部属的「大不敬」    45
7 对好的谏言要树立「求」的思想    50

第二章 用「架子」营造领导统御的挥洒空间    57
1 拿捏好摆「架子」的分寸    58
2 叱责与愤怒的妙用    63
3 只露一角,冰山不倒    68
4 不容许部属挑战自己的权威    71
5 小心使用自己的权力    77
6 心机不可轻易洩露    80
7 敲山震虎提醒部属收敛自己的行为    84
8 巧设圈套,杀鸡儆猴    88
9 先声夺人不怒自威    92

第三章 如何驾驭「不听话」的部属    99
1 请「将」不如激「将」    100
2 故意贬低对方,使他「暴跳如雷」    103
3 「和稀泥」当「好好先生」    109
4 绵里藏针又打又拉    113
5 对待有后台的特权分子要讲求方法    117
6 善于「变脸」追求软硬兼施的巧妙效果    121
7 对付「强驴」有学问    126
8 先抓住部属的把柄    130

第四章 铁腕管人─在行动上要下狠斧    137
1 「杀手锏」不能轻易示人    138
2 鸡蛋里挑骨头─使对方有理没处说    141
3 挑拨离间让「反骨」窝里斗    148
4 循序渐进斩草除根    153
5 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158
6 不可心慈手软    162
7 扳倒有「后台」的部属学问大    170
8 以迂回委婉的方式施展铁腕    177

第五章 赏罚分明才能无私无畏    183
1 用事实说话,在严格考核上用足劲    184
2 切忌厚此薄彼    189
3 吊足部属的胃口    194
4 宽严相济,赏罚分明    200
5 重视奖惩手段的教育作用    205
6 论奖赏不能「只光说而不练」    208
7 论功行赏「也须做好解释工作」    211

第六章 运用好「唇枪舌箭」    215
1 话往对方要害里讲    216
2 左右煽风从中坐收渔利    222
3 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225
4 把握主动,取得主导    229
5 说服和捆住对手的语言技巧    233
6 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    237
7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40
8 风趣幽默「四两拨千斤」    243
9 慷慨激昂的言辞最能打动人心    247

图书序言

前言

  拿破崙说:「有时候,我会是一只善变的狐狸,犹豫不决;但有一些时候,我又会变成一头兇勐的狮子,坚决而果断。一个领袖人的智慧,就在于能依据现实状况来扮演狐狸还是狮子。」

  拿破崙把所有人的智慧作了精准而深入的诠释,那就是什么时候应该「进」,何种情况下应该「退」。「进」与「退」就是领导统御的二大学问。

  主管的「进」与「退」的拿捏,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实现目标的行为。「进」与「退」的产生和运用,主观上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会是无能失控,它其实是主管掌控全盘,合理控制的高超策略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在管理行为上的集中反应。

  「进」与「退」的运用范围广泛,大到宏观决策,小至一次谈话,长则几年,短至几分钟,甚至某一瞬间的几十秒钟都有可以成为「进」与「退」充分应用的时空舞台。

  本书从识人用人、灵活管理、激励奖赏、惩罚纠正、正确决策、笼络部属,维护权威等方面,透过典故事例,提示要点,分析借镜,串联实际的方式,诠释了领导统御的真谛和要领,要让企业高阶与一般上班族都能各取所需,并获得纵横职场的挥洒技巧。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广开言路倾听不同人的声音
 
一个主管,如果执于偏狭,就容易让小人见缝插针,就容易偏听偏信,作出错误的决策。大凡部属提建议、意见,只要是论及公事而非个人私情,无论对错,主管都应侧耳倾听,并从中捕捉到预示重大变化的蛛丝马迹。否则就会因偏听偏信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主管千万别拿自己当圣人,事实上圣人也会犯错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博採众长,为我所用。
 
1听其言也要观其行
 
中国有句成语叫「口蜜腹剑」,比喻口头说好听话,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藏着阴谋,完全是一种狡诈之术。在现实生活中,甜言蜜语中包藏蛇蝎之心者大有人在;而只听甜言蜜语不辨真假大受其害者也比比皆是。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今天能对人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也能对他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逐流,善于逢迎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
 
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沖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楚庄王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表面上荒淫废弛,实际上在观察大臣的忠奸,最后终于知晓臣僚的真实,亲君子远小人,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例子。
 
据史书记载,西元前六一四年,楚穆公去世,他的儿子侣继承王位,史称楚庄王。看到楚国新王初立,晋国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恢复已经失去了的霸业,并开始四处活动,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响,把几个早就依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都拉到自己的麾下,建立了以晋国为首的联盟。楚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眼看就有化为乌有的可能。楚国上下一片恐慌,纷纷要求楚庄王採取措施,与晋国一决雌雄。
 
可是,楚庄王继位后却似乎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自继位以来,整天就知道寻欢作乐,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发一道有关国家大事的命令,不免令人大失所望。群臣们纷纷上谏大王要节制淫乐,应该以国事为重。楚庄王对这些上谏都是不屑一顾,甚至对继续上谏的大臣下了一道命令:「今后如果再有人敢议论国君是非得失者,格杀勿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行动派”,但有时候,行动得太快,反而容易出错。《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刹车片”,提醒我在行动之前,先“等等”。 书里有一个关于“决策模型”的章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是教你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很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在做决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比如机会成本、风险评估等等。我以前做决定,很多时候凭感觉,或者看谁的意见顺耳。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看起来“顺眼”或者“快速”的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我开始学着在做重要决定前,给自己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把书里讲的一些小方法用起来,比如列个优缺点清单,或者找一个信得过的人聊聊。虽然有时会觉得有点“慢”,但事后证明,这种“慢”是值得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固执”的人,认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也很少去听别人的意见。《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像一个温和的“挑战者”,悄悄地敲击着我一直以来坚固的堡垒。 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视角转换”。它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我以前总觉得,我的想法就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无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只是我被自己的思维局限住了。我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理解别人的立场,去设身处地地思考。比如,在和家人争论时,我不再急于反驳,而是先问问自己,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我有没有忽略掉什么?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的家庭关系明显缓和了很多。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有这么强烈的“代入感”。《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很多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我以前总是急于做决定,觉得“快速行动”才能抓住机会。结果呢?很多决定后来都发现仓促且不妥,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留下了不少遗憾。 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犹豫不决的艺术”。我刚开始觉得这个标题很奇怪,犹豫怎么会有艺术?但读下去之后才明白,所谓的“犹豫不决”,不是懒惰和逃避,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审慎。它强调的是在行动之前,花时间去观察、去倾听、去了解不同的可能性。我回忆起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有几次因为太快地下判断,错过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风景,也让一些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变得普通。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模式,不再把“快”当成唯一的优点,而是学着去“等等”,去“看看”。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新事物”有点恐惧的人,总觉得安于现状比较舒服,害怕改变带来的未知。《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像一本“探险手册”,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书中有很多关于“走出舒适圈”的讨论,不是那种口号式的鼓励,而是非常细致地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抗拒改变,以及如何一步步地克服这种恐惧。我记得里面讲了一个关于学习新技能的例子,作者没有说“勇敢地去学”,而是告诉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小小的尝试开始,比如每天只花十分钟,或者先找一个入门级的教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觉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我开始尝试着去学习一些以前觉得很困难的东西,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是真的令人欣喜。

评分

我常常觉得,自己活得有点“用力过猛”,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结果反而把自己累得够呛。《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清茶,让我慢慢地品味生活。 书里有一段关于“生活节奏”的描写,让我感触良深。它不是鼓吹“佛系”或者“躺平”,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喘息空间。我以前总觉得,停下来就是退步,所以拼命地往前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适当的“暂停”和“反思”,反而能让我们走得更稳,看得更远。我开始学着在一天中,留出一些不被安排的时间,或者放慢脚步,去留意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这个过程让我觉得,生活不只是奔跑,也包含着静静地欣赏风景。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最近市面上这种“人生指导”、“心灵鸡汤”的书太多了,很多都讲得空泛,读起来就像是在嚼蜡。但是,这本书不一样。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也没有那种“你只要这样就能成功”的保证。它更像是分享,分享了很多很多案例,很多很多人的经验,然后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讲到的“职场沟通”。我之前一直觉得,在公司里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了,言语上稍微注意一下,不用太计较。结果呢?因为一些小误会,我错失了一个很好的项目机会,甚至还让同事觉得我很难相处。这本书里分析了好多不同的沟通情境,比如如何向上汇报,如何向下属布置任务,甚至是如何在会议上提出不同意见。它不是教你八面玲珑,而是教你更有效、更真诚地表达自己,也更能理解别人的想法。看完之后,我有点后怕,庆幸自己还能学习,不然真的要撞得头破血流。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别人都已经铺好了路,我只要跟着走就行了。《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书里面有很多关于“个性化发展”的讨论,不是鼓励大家去做“异类”,而是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它通过很多故事,展现了那些不走寻常路,但最终活出精彩人生的人们。我读到一位作者,她并没有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选择了一条自己真正热爱但并不被所有人看好的道路。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一直以来都在模仿别人,但有没有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它不是否定过去的经验,而是鼓励我在借鉴他人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独立思考,去探索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评分

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人,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别人说怎么样,我就觉得怎么样,很少有自己的主见。《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像是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嘿,别急着跟风,先问问自己。” 书里讲到很多关于“自我认知”的片段,让我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候,明明知道某件事不太适合自己,但因为朋友都说好,或者社会上流行,就硬着头皮去尝试。结果可想而知,大多以失败告终。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框架,让我学会如何辨别哪些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哪些只是别人的期待。我开始尝试在做决定前,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是我想要的吗?我为什么想要?我为此愿意付出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真的让我开始清晰地认识自己。

评分

最近生活真的有点“卡关”,工作上不顺心,生活里也有些烦恼,感觉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这本书,就好像在我迷茫的时候,伸过来一双温暖的手,没有拉我一把,而是告诉我:“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 书里面有很多小故事,关于失业、关于失恋、关于创业失败。这些故事不是为了煽情,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坚持。我读到一位创业者,在经历了三次失败后,依然不放弃,每次都从失败中学习,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这让我觉得,原来挫折并不是终点,而只是过程的一部分。这本书没有给我“金手指”,没有告诉我如何立刻摆脱困境,但它给了我一种“韧性”的力量,让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学习,去调整,总有一天会找到出路。

评分

天啊,我真的要被这本书逼疯了!不是说它不好看,而是它真的太…太…太引人深思了!我每天下班回家,本来想瘫在沙发上刷刷短视频,结果不自觉地就翻开了《等一下,看看别人怎么做》。然后,我就卡住了。卡在里头,完全出不来。 你看,它讲的那些故事,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生活里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鸡毛蒜皮。比如说,隔壁老王家的小明,考试又没考好,他的爸爸妈妈就开始焦虑,又是报补习班,又是说教,搞得家里气氛紧张得像战场。我看着看着,就觉得好像看到了自己家。当年我妈为了我成绩,也是头发一把一把地掉,我爸虽然不说,但眉间的褶子也没少过。然后呢?小明最后怎么样?这本书里有几条路子可以走,每条路子都有它的道理,但又好像都有点不完美。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回到过去,会不会做得更好?会不会更理解他们?这种“如果”和“是不是”在脑子里盘旋,真的让人睡不着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