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咖啡人,不能不知台湾咖啡史】
咖啡界必备圣经《新版咖啡学》作者韩怀宗
见证台湾咖啡跃上国际舞台的重量鉅作!
这岛上,竟有世界级的精品咖啡豆?
爱咖啡,不能不知台湾百年咖啡史!
你一定要认识的台湾8大咖啡产区、54个优质庄园,以及令人感动的国际金榜级精品豆
从一八八四年,英国人从马尼拉带来第一株咖啡树,栽种于三崃,台湾咖啡种植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中间历经日据时期、美援时期,以及九二一地震后等三个阶段,几经荣枯,台湾咖啡农的努力,已经让台湾咖啡在国际上渐渐崭露头角⋯⋯
「我很惊讶这支日晒豆的表现,初闻干香,有些微发酵过度的酒酵味,但啜吸入口,顿时羽化为干净、丰富、多层次的水果酸甜韵,无一丝丝不雅杂味,太神奇了,厚实感佳且余韵深远,台湾能做出这么棒的日晒豆,我很惊喜!」──前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前任理事长、前Counter Culture Coffee总监/彼得.朱利安诺(Peter Jiuliano)
本书特色
台湾咖啡品种之多之精,超乎你的想像! 130余年的浪漫种植史,历经日据、美援时期及九二一地震,
几经荣枯,2009年入选Coty金榜,成为亚洲第一,
以产量计,台湾是蕞尔小岛,
以精品豆论,却供不应求,
台湾咖啡农在精品咖啡第三波狂潮洗礼下,视野大开,重后制、懂杯测,蒐集栽种新品种新资讯,
台湾咖啡的栽植高峰与甜蜜点不在日据时代,也不在美援时期,而是现在进行式!
*2009年的奇蹟: 阿里山亘上咖啡庄园的有机咖啡,赢得美国精品咖啡协会主办「年度最佳咖啡赛(Coty)」第11名,台湾首创亚洲纪录!
*精品豆名扬国际: 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有38支台产咖啡豆获得美国「咖啡品质协会」(Coffee Quality Institute)的「精品级认证」(Q Certificate)。
*台中的龙咖啡有机生态园区、阿里山热带舞曲的送评豆,更获得84.41分至84.67的高分,与哥伦比亚、巴西和肯亚精品豆分庭抗礼。
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前任理事长朱利安诺(Peter Jiuliano)曾对六支台湾精品豆的总评是:「我喝到採摘熟透红果子的酸甜味与丰富水果渐层,干净度佳,台湾咖啡让我留下极好印象。」
*达人备出: 2013年陈志煌赢得北欧烘焙者杯烘豆赛冠军、2014年赖昱权拿下世界盃烘豆赛冠军、刘邦禹夺得世界盃杯测赛冠军。
这130余年来,台湾的8大产区,除了产出醉倒国际大师的极品咖啡,
更有太多令人惊叹的咖啡奇人逸事──
中部产区:卧虎藏龙,蓄势待发
南投产区:后发先至,有拚劲,有产量
云林古坑:底蕴深厚出奇人
阿里山系:台湾冠军豆产房
南高屏:高低海拔各有擅长
台东咖啡:山海壮丽,味谱丰厚
--这是多美好的台湾咖啡瘾!
名人推荐
《翻锅的滋味》作者、开平餐饮学校创办人 夏惠汶博士 专文推荐
淡水商工校长 张添洲: 期望借由《台湾咖啡万岁》专书 ,带动台湾丰富与多元的咖啡文创、观光、消费等独特的在地文化,以迈向国际!
环球科技大学 许舒翔校长: 台湾咖啡大历史,寻找台湾咖啡香纯的原味。
10所餐饮学校校长 联名推荐 国立澎湖科技大学校长 王莹玮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校长 林品章
醒吾科技大学校长 周添城
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校长 施光训
实践大学校长 陈振贵
环球科技大学校长 许舒翔
淡水商工校长 张添洲
景文科技大学校长 郑永福
台湾观光学院校长 刘国成
谷保家商校长 严英哲
咖啡的风土物语:深度探索世界咖啡种植区的风味、历史与人文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宏大而精密的咖啡之旅,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地或风味谱系,而是深入世界咖啡版图上那些塑造了独特口感、承载了深厚历史与独特人文的黄金地带。我们将从东非的起源之地到拉丁美洲的广袤高原,再到亚洲新兴的精品咖啡热土,全面剖析咖啡豆的“风土”(Terroir)是如何炼成的。 第一章:非洲的摇篮——咖啡起源地的味觉基因 非洲大陆是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咖啡的发源地,其多样的海拔、土壤和微气候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复杂、最具花果香调的咖啡豆。本章将聚焦于探寻这些“原始风味”的秘密。 1.1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的柑橘与佛手柑交响曲 我们将详细考察埃塞俄比亚的西达摩(Sidamo)和哈拉尔(Harrar)地区。重点分析水洗(Washed)与日晒(Natural)处理法在耶加雪菲(Yirgacheffe)小区域内带来的风味差异。我们不仅描述其标志性的柠檬皮、茉莉花香,更深入探讨当地小型合作社的采摘标准和日晒床的设计如何影响最终的风味轮廓。例如,在海拔2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如何减缓咖啡果实成熟的速度,从而积聚更多的糖分和有机酸。 1.2 肯尼亚:黑醋栗与红酒般的酸质探秘 肯尼亚咖啡以其标志性的高酸度和强劲的黑醋栗(Blackcurrant)风味著称。本章将剖析肯尼亚独特的“合作社与拍卖”体系,以及AA、AB等粒级划分背后的科学依据。我们将实地考察Nyeri和Kirinyaga地区的冲培土(Volcanic Soil),解释富含矿物质的土壤如何赋予咖啡豆独特的“葡萄酒感”和复杂的多层次结构。探究他们严格的“二次分选”流程,如何确保每一批次的风味纯净度。 1.3 卢旺达与布隆迪:小规模农场与人道主义咖啡 转向东非的内陆国家,我们探索卢旺达的“Gashonga”水洗站,以及布隆迪Gitega地区的火山灰土壤。这些地区的咖啡往往产量较小,但因其精细的水洗流程,展现出蜂蜜般的甜感和干净的口感。本章会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项目如何影响当地的种植技术和采摘质量,以及这些小产区如何平衡国际贸易标准与本土农业实践。 第二章:拉丁美洲的广袤高原——平衡与经典的构建 拉丁美洲是全球咖啡产量的中坚力量,从哥伦比亚的“温和”到巴西的“坚实”,再到中美洲的“精致”,这里定义了“日常精品咖啡”的标准。 2.1 哥伦比亚:从安蒂奥基亚到慧兰的地理差异 哥伦比亚咖啡以其平衡性闻名。本章细致区分不同大区的风味特征:安蒂奥基亚(Antioquia)的坚果、焦糖底蕴,纳林诺(Nariño)高海拔的明亮果酸,以及慧兰(Huila)日益精进的花香调性。我们将介绍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种植者联合会(FNC)在质量控制和溯源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特级(Supremo)”和“特选(Excelso)”的真正含义。 2.2 巴西:日晒之王与意式拼配的基础 巴西,作为世界咖啡巨头,其风味更偏向于低酸、醇厚和稳定的巧克力/坚果风味。本章重点剖析巴西“干法处理”(Natural)和“半干法处理”(Pulped Natural)的巨大影响。我们将考察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的广阔庄园,分析机械化采摘对风味一致性的利弊,以及巴西豆在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拼配中作为“主体”的无可替代性。 2.3 中美洲的精致风土:危地马拉、巴拿马与哥斯达黎加 中美洲被誉为“微批次”的精细雕琢之地。 危地马拉: 深度解析安提瓜(Antigua)火山土的烟熏感、薇薇特南果(Huehuetenango)的复杂酸质。重点关注特定火山喷发对土壤矿物质的影响。 巴拿马: 聚焦瑰夏(Geisha/Gesha)品种的“爆发性”花香。我们将探讨Boquete地区微气候对瑰夏风味(如佛手柑、桃子)的放大效应,以及其拍卖纪录背后的品种纯度和处理技术(如厌氧发酵)的演变。 哥斯达黎加: 探讨塔拉珠(Tarrazú)地区的严格法律规定如何确保水洗处理法的纯净度,以及其标志性的“蜜处理”(Honey Process)如何平衡酸度与甜感。 第三章:亚洲的崛起——湿润气候与独特发酵 亚洲咖啡,曾被认为是“体质厚重、风味保守”的代表,如今正凭借其湿润的气候优势和创新的处理法,在全球精品咖啡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 3.1 越南与印度尼西亚:罗布斯塔与湿刨法的力量 本章首先回顾越南(主要为罗布斯塔)在全球速溶咖啡市场中的地位,并分析其独特的“越式滴漏咖啡”文化。随后,我们将深入探索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Sumatra)。重点讲解其标志性的“湿刨法”(Giling Basah)如何形成独特的泥土气息、药草味和极低的酸度,并解析这种处理法对高湿热气候的适应性。我们还会比较爪哇(Java)和苏拉威西(Sulawesi)的细微差别。 3.2 新兴力量:泰国与菲律宾的探索 考察亚洲新兴的精品咖啡生产国,例如泰国北部的清迈和清莱地区。分析这些地区如何利用高海拔适应阿拉比卡种植,以及他们正在尝试的水洗和日晒技术,如何试图融入全球精品咖啡的对话中。 第四章:处理法的革命——风味塑造的核心技术 咖啡的风味超过80%取决于采摘后的处理方式。本章将是对现代咖啡处理技术的一次全面技术性审视,而非仅仅是产区介绍。 4.1 传统与精进:水洗、日晒与蜜处理的深度解析 水洗(Washed/Wet Process): 深入解析发酵罐的时间控制、水洗槽的水质要求,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去除果肉后粘液的残留物来保证风味的干净度。 日晒(Natural/Dry Process): 探讨发酵床(Raised Beds)的设计、覆盖物(如塑料布或麻袋)的使用,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发酵导致的发霉味,转而形成清晰的莓果和热带水果风味。 蜜处理(Honey Process): 分类探讨白蜜、黄蜜、红蜜(脱胶程度不同)对咖啡豆含糖量的影响,以及其在酸度与甜感之间创造的精妙平衡。 4.2 厌氧与实验:新时代的风味边界拓展 重点分析近年来在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等地流行的“厌氧发酵”(Anaerobic Fermentation)技术。探讨在无氧环境中,酵母和细菌如何代谢糖分,产生如朗姆酒、香料、甚至热带水果酒般的复杂酯类风味。分析控制温度、压力和发酵时间的难度与回报。 第五章:超越风味——咖啡文化、贸易与可持续性 本章将视角从咖啡豆内部转向外部环境,探讨影响咖啡品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 5.1 咖啡贸易的结构与溯源的意义 分析咖啡“C市场”价格与精品咖啡“直接贸易”(Direct Trade)的差异。探讨公平贸易(Fair Trade)与可持续认证(如雨林联盟)在实际操作中对咖啡品质提升的具体贡献与局限性。溯源信息的透明度如何成为消费者评估咖啡价值的重要指标。 5.2 气候变化与未来挑战 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传统咖啡种植区海拔和降水模式的冲击。分析咖啡品种(如抵抗锈病的SL-28或瑰夏)的适应性研究,以及种植者如何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转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具有深度技术分析的咖啡版图,从赤道两端的土壤分子结构到实验室里的发酵罐控制,完整呈现决定一杯咖啡风味的每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