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学习障碍与补救教学教材教法》,说实话,收到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小紧张。我不是教育专业的,但因为我儿子在学校里似乎有些学习上的困扰,老师建议我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大量的图表,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我这种非专业人士,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容易头晕。序言部分就给我一种很扎实的感觉,提到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花心思去梳理这个复杂领域了。 书的开头几章,主要是在界定“学习障碍”这个概念,我之前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比较笼统,总是把它跟智力低下混为一谈。但这本书很细致地区分了两者,并且从认知、语言、记忆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学习障碍可能出现的具体表现。我最喜欢的是里面举的很多真实案例,虽然是匿名处理过的,但读起来很有画面感,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书中讲到一个孩子在阅读时容易漏字、跳行,一开始还以为是态度问题,结果深入分析才发现是视觉空间处理能力上的困难。这种“拨乱反正”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有条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循序渐进。在介绍完学习障碍的界定和成因之后,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评估”这个环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估方法,包括标准化测验、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分析等,并且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认为准确的评估是制定有效补救教学计划的前提。我之前一直觉得评估就是考试分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评估应该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过程,要全面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家长在评估和干预过程中的角色。它强调了家长与学校、与专业人士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一些家长在家中可以进行的观察和支持方法。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我希望能更好地配合学校,为孩子提供支持。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应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我之前以为关于学习障碍的书,大概就是讲讲如何识别孩子的问题,然后给一些简单的练习。但这本书,它深入到了学习障碍背后的认知机制,探讨了大脑的运作方式,还有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有点挑战,有时候读起来会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查一些背景资料。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它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是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比如阅读障碍、数学障碍、执行功能障碍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不仅描述了这些障碍的表现,还深入分析了其可能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发展异常、环境因素等等。这让我对学习障碍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也减少了之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我尤其对关于“执行功能障碍”的部分印象深刻,之前我总觉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是懒惰,但书中却解释了这可能与大脑的计划、组织、监控能力有关,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评分整体而言,《学习障碍与补救教学教材教法》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它让我从一个“结果导向”的家长,逐渐转变为一个更加“过程导向”的关注者。书中强调的“尊重差异”、“个体化教学”、“耐心与坚持”等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前,我可能会因为孩子学得慢而焦虑,甚至责怪他,但现在,我更能理解他可能面临的挑战,并且知道如何去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赋能”的观点。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学”,更是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书中介绍了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以及如何让他们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这些技能,对于孩子长远的成长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前瞻性。即使我不是教育专业人士,读完这本书,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和人文关怀。
评分老实说,我当初买这本书,主要还是冲着“补救教学教材教法”这几个字去的。我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到底该怎么“补救”?这部分内容,确实没有让我失望。书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补救教学策略,比如多感官教学法、直接教学法,还有一些针对特定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的专门训练方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多感官教学法”,它强调要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官来帮助孩子学习,这和我们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完全不同。书中还列举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资源,比如如何制作触觉字母卡、如何设计有节奏的朗读练习等,感觉可操作性很强。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差异化教学”的讨论。它强调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进度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而不是强求所有孩子都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学习。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总觉得孩子的学习是被“平均化”的,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个性化的关注。书中还提到了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策略。这让我明白,补救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观察、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