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尽头:解开老化与阿兹海默症之谜

记忆的尽头:解开老化与阿兹海默症之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y Ingram
图书标签:
  • 记忆
  • 老化
  • 阿兹海默症
  • 神经科学
  • 大脑健康
  • 认知功能
  • 疾病预防
  • 医学科普
  • 心理学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结合近两百年来科学史与最新的医学研究,
  横跨老化生物学、遗传学、脑病理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人口学,
  得奖科学作家应大师第一本全面解析老化与阿兹海默症的专书,
  为现代人解开跨世纪医学之谜,找出抵抗大脑退化的种种神祕机制,
  预告重大的科学与医学跃进如何到来!

 
  你可以从这本书学到︰
  ‧为什么从一篇短文竟然可以精准预测日后是否会失智?
  ‧为什么北美洲罹患阿兹海默症的人,有三分之二是女性?
  ‧为什么阿兹海默症患者闻不到花生酱?
  ‧为什么双语者比较不容易失智?
  ‧为什么散步、拼图,甚至看报可延缓失智?
  ‧为什么老板们中午应该让员工关机睡觉?
  ‧为什么多吃绿色蔬菜可保护大脑,吃水果却没帮助?
  ‧为什么吃糖、吃含亚硝胺食物会提高失智风险?
  ‧罹患阿兹海默症的危险因子有哪些?
  ‧阿兹海默症有哪些前兆?有哪些早期的检测工具?
  ‧什么是类淀粉蛋白与涛蛋白?它们怎么攻击我们的大脑?
  ‧神祕的脑力存量与认知存量哪里来?又如何保护大脑不退化?
  ‧主管工作记忆的「46区」,为什么会愈来愈不活跃?
  ‧哪些明星药物试图让记忆缺陷逆转、认知功能衰退减缓?
  ‧确定可远离失智症的预防因子又有哪些?
 
  现在的72岁等于未来的30岁

  光是20世纪,我们的预期寿命就增加了25岁,已有研究指出,现在的72岁等于未来的30岁,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有50%会活到100岁以上,只是现代人一想到长寿,已有不同的感受。

  以往,谈起老化,最担心的是心脏病、肺炎等急性致命疾病,现在,大家反而更惧怕失智症这种慢性退化疾病,其中又以阿兹海默症最常见,约占失智症总人数的75%。如果我们活得够久,我们都会罹患阿兹海默症吗?
 
  回不去的3秒

  全球失智症人口正快速增加,根据最新研究报告,以每3秒新增一名病例的速度盛行﹔对抗这项疾病的花费与医疗照护费用已庞大如天文数字,却还在无情扩增中。健康老化已不只是个人、家庭的功课,现在更是科学界、医学界、生技界、卫福行政单位急于解开的难题。

  失智并非必然,但从来不是意外,关于老化这堂课,有些重要功课是我们必须及时学习的。
 
  抢救记忆

  知名科学作家应格朗,年过七十依旧活力十足,但他开始有一种急迫感,他想深入剖析这个现代科学最费解,却也最受现代人关注的医学问题。趁一切还来得及。

  自从1906年德国心理学暨神经学家阿兹海默解剖一名过世失智症患者的大脑,在显微镜下检视,发现了两种不寻常的特征:沉积(现已知是β类淀粉蛋白斑块)与深色纤维(Tau 蛋白纠结),往后一百多年,在科学家前仆后继努力之下,失智症的神祕面纱逐渐揭开。但截至目前这个疾病一旦在大脑发作仍是一发不可收拾。

  应格朗结合科学史与最新医学研究,横跨老化生物学、遗传学、脑病理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人口学,深入浅出的道出人类与阿兹海默症交手、寻求疗法的故事,试图找出抵抗大脑退化的种种神祕机制、哪些基因会导致早发性或晚发性阿兹海默症、哪些预防因子可增加我们的脑力存量、哪些认知活动可提高我们的概念密度,还有哪些重要食物群可有效降低失智风险……

  这本全面解析老化与失智症的专书,将帮助你了解切身相关的生命科学,及早改变以掌握老化的样貌与速度。
 
得奖纪录

  ★获美国医学作家协会颁发「华特阿瓦雷兹奖」
  ★Amazon生物科学类、健康医疗类畅销书
 
专业人士一致推荐

  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长 赖德仁、元智大学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顾问 伊佳奇
  台北荣总特约医师 刘秀枝、台大医院竹东分院院长 詹鼎正
  台大医院神经部医师 邱铭章、台北荣民总医院高龄医学中心主任 陈亮恭
  台湾失智症协会秘书长 汤丽玉、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执行长 邓世雄  

  在这本前所未有的跨领域着述中,科学作家应格朗以巧妙灵活的文字解开科学从过去到现在的错综复杂内情。―《自然》(Nature)
 
  在这个令人入迷的阿兹海默症故事中,应格朗优雅的勾勒出这种深具破坏力的疾病的历史,并且描写多位致力于促进大众理解的医学研究者……应格朗以出色的叙事能力以及明快的文字,审视近代的阿兹海默症研究,一流的医学写作,使得这本历史杰作不容错过。―《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焦点书评
 
  令人信服且旁征博引的疾病历史,也是当代研究的全面综览……让人对于发现能够解救患者的有效疗法怀抱希望。―《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深具可读性且内容丰富,这件作品值得强烈推荐给对医学、科学研究或病理学有兴趣的读者。―《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焦点书评
 
  应格朗的文风清新,把难以理解的神祕事物,变成引人入胜的作品,与古尔德和萨克斯同属一脉,掌握高超技巧,将科学上的细节琐事化为精采作品,连门外汉也会看得津津有味。―加拿大《麦克林》(Maclean’s)杂志
 
  应格朗身兼资深科学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能把活泼的写作和不寻常的有趣科学融合在一起。―《书单》(Booklist)杂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宇宙的涟漪:探索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边界》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宇宙的涟漪:探索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边界》 一部颠覆性的宇宙学巨著,带你深入探索我们所知的宇宙的95% 作者: 艾莉森·文森特(Alison Vincent),理论物理学家、宇宙起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出版社: 星河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内容简介 自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夜空,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便从未停歇。我们通过光子、引力波和电磁波编织了一幅壮丽的宇宙图景,描绘出恒星、星系、黑洞与星际介质。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观测和计算无情地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普通物质”——构成我们自身、地球和所有可见天体的物质——仅占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 那么,剩下的95%在哪里?它们如何塑造了宇宙的宏大结构和最终命运? 《宇宙的涟漪:探索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边界》正是一次深入这场宇宙核心谜团的史诗级探索。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场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学术对话,它带领读者穿越理论物理的边界,直面宇宙学中最前沿、最令人困惑的挑战。 本书作者艾莉森·文森特博士,是当今世界领先的宇宙学家之一,她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叙事能力,将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深藏于我们认知之外的实体,以一种既科学严谨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一部分:宇宙的隐形骨架——暗物质之谜 本书首先聚焦于“暗物质”,这种不发光、不反射光、不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的神秘物质。文森特博士详尽回顾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链:从弗里茨·兹威基对后发座星系团的引力异常观测,到薇拉·鲁宾对星系旋转曲线的精确测量。她不仅仅是复述这些经典发现,更是将读者带入实验室和数据分析室,审视当代实验物理学家如何试图捕捉那些“幽灵粒子”。 理论光谱的描绘: 详细解析了当前主流的暗物质候选者,包括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轴子(Axions)以及更前沿的惰性中微子模型。作者深入探讨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之外的理论推演,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模型能够满足宇宙学约束。 地下与天空的追捕: 读者将跟随文森特博士的脚步,了解全球各大暗物质探测项目——从意大利的LIME实验到中国的熊猫计划。她剖析了直接探测(寻找WIMP与探测器碰撞的微小信号)、间接探测(寻找暗物质湮灭或衰变产生的伽马射线和反物质)的复杂技术与当前面临的挑战。 替代性引力理论的辩论: 诚实地呈现了“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等替代性引力框架的论点,并客观分析了这些理论在解释宇宙微波背景(CMB)和星系团演化等方面的局限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理解为什么主流科学界仍坚信暗物质粒子的存在。 第二部分:宇宙的加速器——暗能量的悖论 当科学界还在为如何捕捉暗物质而努力时,宇宙的尺度却在加速膨胀。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暗能量”,这个占据宇宙约70%能量密度的反引力效应。这部分是全书最发人深省的章节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宇宙的最终命运。 发现与冲击: 详细重述了1998年高红移Ia型超新星观测如何永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膨胀的认识。作者清晰地解释了宇宙学常数(Λ)的概念,以及它作为暗能量最简洁模型的物理学含义。 真空的能量困境: 文森特博士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理论物理学中最严重的矛盾之一——量子场论预测的真空能量密度,比观测到的暗能量密度高出惊人的$10^{120}$倍。这一“宇宙学常数问题”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圣杯”挑战,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讨了人择原理、精细调节问题以及可能的新物理学干预。 动态的暗能量模型: 除了静态的宇宙学常数,本书还探讨了动态暗能量模型,如“ क्विंटESSENCE”(精质)理论。这些模型假设暗能量的性质会随时间演化,并分析了它们如何影响宇宙的未来——是走向大撕裂(Big Rip)、热寂(Heat Death),还是新的收缩阶段。 第三部分:新视角的交汇——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的重大突破。作者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置于更宏大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审视。 引力波天文学的辅助作用: 阐述了LIGO/Virgo/KAGRA等引力波探测器如何通过观测黑洞和中子星并合事件,为暗物质分布(例如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增长)和早期宇宙演化提供新的约束。 理论的统一尝试: 探讨了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理论,如何可能自然地导出暗物质或暗能量的特定形式。文森特博士特别强调了“高维时空”理论在解释暗物质通过“影子维度”泄漏的假说。 宇宙学的时间线重构: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如果能够精确测量暗能量的演化历史,我们或许能够反推出宇宙诞生后极早期阶段的物理规律,从而填补从暴胀理论到今天大尺度结构形成之间的知识鸿沟。 《宇宙的涟漪》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未知世界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作品。它要求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准备好面对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奇特、更加浩瀚的宇宙。文森特博士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我们从熟悉的星光中拉出,引导我们穿越那片由看不见的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广袤海洋,直抵现代科学的最前沿。阅读此书,就是参与到人类探索自身存在根源的最伟大冒险之中。 --- 关键词: 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学,引力波,粒子物理学,宇宙加速膨胀,宇宙学常数,WIMPs,轴子,MOND,标准模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应格朗 Jay Ingram


  加拿大最知名的科学普及推广者之一,获奖无数,包括加拿大官佐勋章、加拿大研究院的「桑福德弗莱明奖」、加拿大皇家学会为促进公众科学意识所设的「麦克尼尔奖章」、加拿大自然科学及工程研究委员会的「麦可史密斯奖」。

  曾任加拿大Discovery频道最受欢迎的科学节目「每日星球」的制作人暨主持人,自第一集起至2011年6月退休。加入Discovery频道之前,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主持全国科学节目「奇事和夸克」(Quirks & Quarks)。

  应格朗除主持科学节目外,着有《打呵欠为什么会传染?》、《蚊子干嘛老叮我?》、《为什么一搔痒你就笑?》,以及《心灵剧场》(Theatre of the Mind)、《致命弱点》(Fatal Flaws)等畅销书。

  他已获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并于2015年因本书荣获美国医学作家协会颁发「华特阿瓦雷兹奖」(Walter C. Alvarez Award)。

译者简介

徐仕美


  台湾大学植病所硕士,曾任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编辑、天下文化科学编辑,目前是自由译者与特约编辑。译有《MIT最打动人心的沟通课》(合译)、《小学生图解科学辞典》(合译)及《发现科学:亲近植物》。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场抢救记忆战争        刘秀枝   
揭开阿兹海默症的神祕面纱        伊佳奇   
科学与历史的结合    詹鼎正
从年轻就要开始预防    赖德仁   
               
前言 失智并非必然,但从来不意外
第1章 正视老化,或恐惧老化
第2章 可以说,我把自己弄丢了
第3章 阿兹海默症一直与我们同在?     
第4章 史威夫特与老年失智     
第5章 老化生物学     
第6章 生命的长度     
第7章 老化中的脑     
第8章 斑块与纠结     
第9章 我只有在晚上才退休     
第10章 致命的进展   
第11章 大脑的反击   
第12章 不再盛行?   
第13章 我会得阿兹海默症吗?       
第14章 候选疗法出线,优胜者尚未出现       
第15章 男女有别       
第16章 真是铝惹的祸?   
第17章 失智的许多面向   
第18章 你住哪里,你吃什么?       
第19章 下一步是什么?解开健康老化的祕密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场抢救记忆战争
刘秀枝(作者为台北荣总特约医师、国立阳明大学临床兼任教授)
 
  台湾人口急遽老化,有若「银发海啸」,伴随而来的是各种老化相关疾病,其中神经退化性疾病,尤其是阿兹海默症对社会带来的冲击最大。的确,50、60岁的朋友相聚聊天时,发现很多人的长辈(父母、公婆或岳父母)都有失智症状,轻重不一,照顾需求不同,但都同样带来生活、经济和情绪上的困扰,同时也不免担心自己将来是否也会失智。

  本书作者应格朗在大学时主修微生物,是加拿大知名的科普作家及电视科学节目的主持人,以其生动幽默的文笔(译笔流畅当然也有功劳),加上严谨的阅读和文献查证,融会贯通后,像在讲故事般,写出这本精采且容易阅读的老化与阿兹海默症的自然史,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本书内容丰富,从阿兹海默医师在1901年发现他的第一位阿兹海默症病人「奥古丝特」开始,这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老化和阿兹海默症看法的演变,以及学者专家之间的互动,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尤其后面这30年我身历其中,感受特深,例如铝「真是铝惹的祸?」与动情素「男女有别」所扮演的角色(显示医界也有赶流行和一窝蜂的倾向)、美国修女研究的重要意涵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的前仆后继等等,令人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

  「可以说,我把自己弄丢了」这个章节中,当时还很年轻的阿兹海默医师与51岁的女性病人奥古丝特的对话与后续追踪的过程令人感触良深,如此忠实的详细记录与后人的精心保存,就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推手。这个病例记录让我们了解阿兹海默症的临床症状,其中奥古丝特的一句话「可以说,我把自己弄丢了」,尤其牵动人心。医学其实就是靠病人的疾病症状、医师的解析判断、实验室的检查以及各种治疗尝试所累积出来的知识和经验,而病人最初的临床表现最为重要,如果叙述不对,就会走错方向,很感激当初奥古丝特的话语被完整保留,成为教学经典。

  从阿兹海默医师在奥古丝特大脑里发现类淀粉斑块和tau蛋白纠结以来,这两种大脑病变孰轻孰重,一直让专家学者在国际会议和医学期刊中互相较量。本书中对此争议的来龙去脉有详尽且深入浅出的说明,并且提到有人开玩笑说,「这场冲突类似宗教之间的良性竞争,一方是相信tau的『道家』(Tauist),一方是相信类淀粉蛋白(beta-amyloid)的『浸信会教徒』(BApitst)。」

  作者今年70岁,其母亲、阿姨和岳父都罹患失智症,因此在「我会得到阿兹海默症吗?」章节中,有很中肯的阐述。经过了一百多年,我们对阿兹海默症的临床症状、疾病过程及大脑病变充分了解,对其基因突变有长足进展,虽不能治癒,但有药物可以延缓,而且许多药物还在积极研发中,让人一再怀抱希望、失望、再企盼。

  然而,虽然知道有许多危险和保护因子,却无法做到完全预防,但人人都可努力延迟失智的发生,因此作者的一段话深得我心:「即使到最后发现铝对阿兹海默症的病情发展有任何作用,这种作用不会大过我曾提及的许多因素,包括教育、脑的大小、严谨性人格、血压、动脉粥状硬化、糖尿病、肥胖、体适能、刺激心智能力的工作,以及其他更多因素。」让我们共勉之。

前言

失智并非必然,但从来不意外

 
  偶然在《神经学》期刊看到一篇社论〈妈妈与我〉,竟忘了自己原本在找什么,社论中提到一项关于阿兹海默症的研究:母亲罹患阿兹海默症的人,脑袋可能出现代谢异常,就像阿兹海默症病人一样,但父亲有阿兹海默症的人就没有这种情况。我们的粒线体(有「细胞的发电厂」之称)遗传自母亲,研究者因而确信,阿兹海默症是种粒线体疾病。

  这是很好的科学推论,但对我来说,意义不止于此。

  这个论述触及我的痛处,我母亲晚年久病在床,据说她有阿兹海默症,虽然没有做病理解剖。现在看来,我似乎有得到同样病症的风险。

  除了母亲,最亲近的阿姨也陆续到达病程发展的各个查核点,像是忘记吃饭;不知如何使用分格药盒,即使上面标示了星期几,因为她会忘记今天是星期二;刚搬到疗养院时常走失,我们太晚才让她入院,不过就算我们想早一点,她应该也会大声抗议。最后,就连她的幽默感都荡然无存。我的岳父衰退得更快,但进程差不多。

  什么因素导致阿兹海默症?是老化的自然现象吗?又如何对抗?我想要详细剖析这个疾病,从科学报导角度更深入思考。

  就像许多医学谜题,阿兹海默症的科学相当复杂,而且极为独特。这种疾病让病患经历情感的流逝,还严重威胁医疗照护体系,由于全球阿兹海默症患者日益增加(以不到四秒就新增一名病患的速度盛行),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为阿兹海默症的研究带来极大压力,大家都期盼能赶快找出治疗方法。

  阿兹海默症被视为「二十一世纪的瘟疫」。阿兹海默症的盛行率在失智症中在65%至75%之间。从健康照护的观点来看,单是数字就使得阿兹海默症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直到1970年代中期,阿兹海默症才被当作一种疾病,而非伴随年老而来的自然现象。自那时起,我们开始关注这个疾病,同时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龄年代。

  此刻,阿兹海默症的照护花费,正无情的持续增加中。过去一百七十五年来人类预期寿命持续增加,而且势不可挡。

  回顾以前对老化和死亡的想法,天才科学家钱伯利的「永生不死」水螅实验开启了老化生物学的研究。

  回到阿兹海默医师的实验室,他在戴特(第一位确诊病人)脑中观察到的现象,那些可以区别正常老化大脑与失智大脑的关键差异,就是所谓的「斑块」和「纠结」,至今仍是阿兹海默症的诊断基础,这些病征也主导了现今对于这项疾病的思维。

  「修女研究」大幅增进我们对于阿兹海默症的了解。这项研究获得一项非常惊人的结果:从那些修女二十多岁时所写的短文,就能预测她们六十多年后是否会得到阿兹海默症,准确度高的吓人。

  阿兹海默症一旦开始在脑部蔓延,情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但从修女研究中发现有一种可以抵抗大脑退化的机制,称为「脑力存量」。那是种神祕的东西,可以保护某些人远离失智。

  可能影响脑力存量的因素有哪些?这串名单仍在持续增加中。

  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育程度,有几项新兴的研究显示,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欧洲,教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能降低阿兹海默症的发病率。

  我们全笼罩在阿兹海默症的阴影之下,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罹患这种疾病的机率,以及万一真的生病,有什么疗法可以选择。

  现在已知有些基因对早发性或晚发性阿兹海默症非常关键,还有更多基因等着发布。也有一些基因将带来希望,可能由此发现预防方法。此刻有许多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然而到现在为止,大部分都没有达到预期成果。

  每项失败试验至少产生了新资讯,这也是医学进步的方式。

  阿兹海默症病人的女性与男性比例大约是二比一,女性比较长寿占大部分原因,其他尚未釐清的影响或许与大脑男女有别相关。其中一项原因可能是女性荷尔蒙动情素,动情素过去被认为能够使女性在更年期与之后维持认知功能健康,但现在专家一般认为它的好处很有限。

  还记得曾有一阵子发生「铝恐慌」,这种源自1980和1990年代流行的想法,认为铝会导致阿兹海默症,所有的铝制厨具应该马上扔掉。但后续科学研究并没有一致结论,大部分科学家已抛弃这个看法。

  这种流行趋势是很好的例子,说明科学也有起有落。

  所有失智症病例有些微不同,但大多有同样的情况,也就是有不良蛋白质在脑中不同部位累积(很诡异的是,这与狂牛症的普里昂蛋白不谋而合)。

  出现在关岛的神祕失智症,是令人费解的科学问题。那是饮食中的毒素引起的吗?这些极高剂量的毒素是由于吃下蝙蝠造成的吗?研究仍在进行中。

  有能让人远离失智症的食物吗?虽然食物种类太多,证据繁杂又贫乏。但有两种食物很值得注意:印度的阿兹海默症罹患率极低,姜黄是主因;另外有确切的证据显示,饮食中的大量糖分会有不良影响。后面这项证据如今被认为是阿兹海默症的核心,甚至有些人把阿兹海默症称为第三型糖尿病。

  今天,在你想到老化这件事的时候,不可能摆脱阿兹海默症的阴影。发现DNA结构的华森(James Watson)公布他的基因组密码时,特地略过一组阿兹海默症基因,因为他不想知道自己得到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有多高。当时他79岁。

  对抗这项疾病或是照护病人的花费已经到达天文数字,但费用仍持续增加,危及人类的未来。今天,六十五岁以上的人,有10%受到阿兹海默症的影响;八十五岁以上的人,几乎有50%受到连累。

  我希望你们看了这本书之后,能够对这个盘据我们内心的疾病有更普遍、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对需担负重任照顾深受阿兹海默症所苦的人,更多的了解可能会有帮助。

  就在我看了〈妈妈与我〉这篇文章之后不久,很幸运看到另一篇论文,标题是〈双亲特别长寿与罹患阿兹海默症及记忆衰退的低风险之间的关联〉。喔,这让我为之一振!

  我的妈妈虽然失智,但过世时享寿94岁,我爸的则是差一个月就98岁时离世。在这项研究中,超过85岁就视为特别长寿,我因此进入安全区?这样想,确实把事情看得太简化,因为这只是其中两个风险因子,这类因子没有上百个,也有数十个。

  但我的经验说明一点:在二十一世纪,我们一边注意时钟,一边注意阿兹海默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面对老化。

图书试读

可以说,我把自己弄丢了
 
1901年11月26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位年轻临床医师正在诊视一位女性病人,病人五十一岁,入院之前的几个月,她的行为愈来愈异常、错乱。她开始妄想,对结褵二十八年的丈夫没来由的大发醋意,记忆急遽衰退。这位女士叫做奥古丝特・戴特,医师把这次诊视做了详细纪录:
 
「你叫什么名字?」「奥古丝特。」
「你姓什么?」「奥古丝特。」
「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我想是奥古丝特。」
「我是说你的丈夫?」「啊,我丈夫。」
 
奥古丝特的状态时好时坏,她能够正确说出铅笔、日记和雪茄的名称,但继续询问下去,却可以发现她已经深度错乱。
 
「我给你看的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这很困难,不是吗?」「好焦虑,好焦虑。」
 
有些东西她一开始说对了,可是很快又忘记。当吃到花椰菜和猪肉时,她把它们认作菠菜。医师进一步询问:
 
「现在是几月?」「第十一个。」
「第十一个月份的名称是什么?」「最后一个,如果不是最后一个……」
「哪一个?」「我不知道。」
 
医师注意到,除了不能正确说出东西的名称,她阅读的时候,会重复唸同一行三遍。即使她能够认出各个字母,却似乎不能理解自己在读什么,她唸单字时,会用不寻常的方式发重音。此外,她会突如其来的说:
 
「刚才有个小孩大叫,他在那里吗?」
 
她还时常说出一些短句,透露出这种退化是多么折磨人,像是:
 
「我不要割自己。」
「可以说,我把自己弄丢了。」
 
奥古丝特的退化丝毫没有减缓迹象。最后,她说的话让人听不懂,只能发出大叫或低吟声。生前最后一年,她几乎维持沉默、凡事无动于衷,也不太活动。奥古丝特死于1906年4月,就在她五十六岁生日前不久。
 
要不是医师锲而不舍,这起病例很可能受到忽视,甚至根本没人注意。这位医师从未忘记奥古丝特,当奥古丝特的死讯传来,他还要求研究病人的脑。这位医师就是阿兹海默。
 
如今,他的名字与二十一世纪最令人害怕的疾病连在一起,但在那个年代,阿兹海默医师并非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
 
阿兹海默检视奥古丝特的脑袋时,揭露几项异常迹象。首先是神经元数目大幅减少。其次,在这些神经细胞之间,有不寻常成分形成的深色沉积。第三,使用含银染料进行染色后,能够在看似正常的脑细胞中观察到深色纤维。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看到《记忆的尽头:解开老化与阿兹海默症之谜》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我家族中几位长辈的经历,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记忆衰退的困扰,那种无力感和对未来的担忧,深深地印在我心中。这本书,仿佛是在解答我一直以来挥之不去的疑问,也提供了一线希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阐述“老化”这个过程,它仅仅是细胞的衰败,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机制在其中运作?而“阿兹海默症”,它究竟是一种必然的衰老表现,还是可以被预防和延缓的疾病?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例如关于脑部炎症、神经递质失衡,或者是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靶点。我会非常关注书中是否有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大脑健康,比如在饮食、运动、睡眠、认知活动等方面,有哪些科学依据支持的有效方法。这本书,对于任何关心自己或家人未来健康的人来说,都将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评分

读到《记忆的尽头:解开老化与阿兹海默症之谜》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很多过往的回忆和现在的担忧。我记得我的外婆,年轻时思维何等敏捷,但到了晚年,却常常认不出熟悉的面孔,甚至会说出一些令人心碎的胡话,那份无助和痛苦,至今仍让我难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一切背后的科学原理。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析“老化”这个看似自然却又充满神秘的过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的认知能力,又为何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而“阿兹海默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它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书中是否会详细地剖析大脑的变化,比如淀粉样蛋白的累积、神经纤维缠结,以及这些病理变化如何最终导致记忆丧失和思维混乱?我特别关注的是,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哪些非药物性的干预措施,例如认知训练、饮食调整、社交活动等,能够对延缓病情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帮助我们理解并积极应对这个人类共同的挑战,减少恐惧,增添希望。

评分

《记忆的尽头:解开老化与阿兹海默症之谜》这个书名,着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对衰老、对记忆的种种思索。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所拥有的记忆。而当这些记忆开始模糊,甚至消失,我们又将剩下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个探索这个宏大命题的契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方式,来解读老化与阿兹海默症这两个复杂的议题。它是否会从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揭示疾病发生的根源?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前沿的科研进展,比如关于早期诊断、基因疗法,或者是一些新兴的治疗理念?我更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让读者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去面对衰老,去呵护自己的大脑。它或许不只是一本关于疾病的科普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人生、如何面对生命终点的智慧之书。

评分

《记忆的尽头:解开老化与阿兹海默症之谜》这个书名,像一个沉重的问号,也像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我一直觉得,记忆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它串联起我们的人生,定义了我们的身份。然而,随着年岁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记忆的模糊甚至消失,更是让人感到深深的恐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承诺要揭开那些笼罩在老化和阿兹海默症上的神秘面纱。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个话题的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会不会采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来展示真实患者的经历,让我们更能感同身受?又或者,会通过清晰的图解和生动的故事,来解释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健康老化”的理念,以及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哪些措施,来积极地保护我们的大脑,延缓记忆的衰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科普,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拥抱生命,如何珍惜当下,如何与时间达成和解的智慧之书。

评分

这本《记忆的尽头:解开老化与阿兹海默症之谜》真是一本让我惊艳的书!我本身就对人类的身体和大脑运作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那些关于记忆衰退、失智症的种种疑问,一直都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记得小时候,看到家里长辈有时会忘记一些事情,心里就充满了担忧,也渴望能找到一些科学的解释和解决之道。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了我内心最深处的困惑,仿佛在邀请我一同踏上这场探索记忆奥秘的旅程。我对于作者如何将复杂的医学和科学概念,以一种引人入胜、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感到非常好奇。是会用大量的专业术语,还是会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故事?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基因疗法、药物研发,或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对延缓衰老和预防失智症的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照顾自己和身边可能面临这些问题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与时间、与衰老、与自己身体最宝贵的财富——记忆——和平共处,这是一份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