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

缅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lphine Schrank
图书标签:
  • 缅甸
  • 政治
  • 民主
  • 人权
  • 反抗
  • 军事政变
  • 社会运动
  • 东南亚
  • 历史
  • 冲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不一样的缅甸故事 一群被遗忘的缅甸英雄
追求缅甸民主运动的背后,不只是翁山苏姬一个人的努力,
还有许多默默付出的自由斗士,
这五十年间持续为缅甸争取自由独立而反抗。
他们的遭遇与奋斗的历程,是难以想像的悲惨与艰辛……

  国内外媒体名人齐声赞誉
  朱宥勋、房慧真、张铁志、陈又津 ── 热烈推荐
  宋镇照、张正、杨昊 ── 专文导读


  2009年5月,缅甸名列全世界最高压、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执政的军政府似乎处于权力巅峰。然而,一群不愿接受现况的人、年轻的梦想家、老年人在反抗不正当体制的理念下团结在一起,拒绝屈服。不怕事的年轻人阿伟、他亦敌亦友的伙伴尼哲、坐牢十九年刚出狱的反对运动资深军师「爷爷」,在仰光小巷和网咖暗中努力,准备进行一场已经酝酿五十年的战斗。

  本书描述:
  一群无名英雄,在缅甸历经长期苦战,
  于黑暗环境中奋力以血汗建立民主……


  阿伟,貌似纨裤子弟的叛逆者,他的个性较急躁、随性、难以捉摸,也具有罕见的天赋,能在他人吓呆或惊慌失措时临危不乱。他的领导能力有如黑夜中的灯塔般耀眼。长发不羁的他,任由头发垂挂轮廓突出、对称的脸庞,却遮不住他淡咖啡色眼珠的强烈目光……

  尼哲,出身都市贫民窟,有难得的机会受教育,让他能够更明确诊断、诉说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他能把自己社区的日常不公、独立后未能落实的议会时代承诺,与普世人权的语言、其他国家类似的争取自由奋斗相连结……

  「爷爷」温丁,在这个1930年出生、眼光宏伟的男人心中,想办法参与政治第一线工作,一直是当务之急。他的童年在缅甸争取独立的奋战中度过,在脆弱的议会民主时期那几年成年;他在无政府的内战乱世担任记者和总编辑,逐渐历练,经历军事统治,以及接下来国家每况愈下、持续到1988年的漫长沉沦……

  黛芬妮‧史蓝克──一名锲而不舍的记者,深入祕密地下异议组织,
  以热情和感性写出他们在专制时期争取自由的过程……


  在缅甸重大转型之际,《缅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描述两三世代的缅甸人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对抗专制政府的故事,掌握缅甸充满发展机遇的时刻。在缅甸尚未开放外国媒体採访的年代,本书作者史蓝克设法进入缅甸,祕密置身异议分子之中,报导他们为解救国家奋斗的过程;为了避免特务跟踪,她在访问敏感人物前后到观光景点走动、经常换旅馆。她追踪阿伟和同志从监狱到藏身处的经历,描述反对运动成形、几乎瓦解,但最后逼迫政府展开无法逆转的政治改革的过程。书中以人道关怀角度探索他们冒险、反抗的实况,以及自由的力量和真谛。

  作者史蓝克以一群仰光反抗者的故事陈述缅甸政治经历与发展,并在政治历史的脉络下,铺陈这些追求民主、捍卫自由的斗士之血汗经历,在刻画个人故事之余,同时紧扣住重要的政治历史事件或活动,让人犹如阅读一部缅甸近代发展史。

  缅甸的民主改革,是一条漫长、孤寂、无情的抗争之路;有人说,缅甸人已能看到隧道口的光线,但实际上,他们仍然在黑暗无垠的隧道里……

国际媒体、名人专家一致肯定

  本书描写幕后英雄奋力在缅甸黑暗环境中建立民主的长期苦战。史蓝克以热情和感性写出他们在专制时期争取自由的过程。书中的故事令人振奋又痛心;人物难以忘怀;他们的梦想崇高──却又难以达成而让人唏嘘。── 大卫‧霍夫曼(David Hoffman),普立兹非小说类作品奖得主

  本书记录个别人士的经历,进而呈现缅甸人反抗极权的过程。史蓝克亲眼见证她描述的经历,并以简单却有力的文字传达。书中充满优异政治科学书籍的严肃分析,同时精彩描述不愿屈服的精神。本书要读过才会相信书中所言。打开来读吧。── 杰佛瑞‧艾萨克(Jeffrey S. Isaac),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

  缅甸数十年来笼罩在丛林般浓密的神祕中。它对外开放的同时,史蓝克深入境内,带出为民主和人权奋战人士的精彩故事。本书呈现不为人知的当代伟大故事,内容和缅甸风土一样丰富。── 德克斯特‧费金斯(Dexter Filkins),畅销书The Forever War作家

  缅甸人热忱投入和牺牲的故事,正适合配合缅甸当前政治局势阅读。史蓝克叙述反对派数十年来在极权统治环境从事地下活动的故事,外界得以一窥形塑这个东南亚国家的力量,以及其他牵涉转型困难的因素。──《金融时报》

  精彩作品。不过,史蓝克写的内容并非传统记者对一个高压政权的感叹。这本书读起来像小说……是宏伟又细腻的报导。──《经济学人》

  史蓝克带领我们深入缅甸政治变化的核心,揭露民主运动的内幕……以人道角度观察射杀抗议学生、监禁人权运动分子的不人道政权。──《华尔街日报》

  大胆探索……本书记录阿伟和同志在全国民主联盟政治运作中成熟的过程,可当作了解该党多年来奋斗和当前转型期的导读资料。──《华盛顿邮报》

  一位锲而不舍的记者,在缅甸这个警察国家深入祕密的地下异议组织,探讨转变中的受创伤社会……史蓝克展现出色文笔和认真记者的努力。精彩记录缅甸几代人造就重大转变的奋斗。──《Kirkus》书评期刊

国内名人专家、学者震撼推荐

  朱宥勋(作家与文化评论家)
  房慧真(作家与媒体工作者)
  张铁志(政治与文化评论家)
  陈又津(作家)

专文导读

  宋镇照(成大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张正(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负责人)
  杨昊(政大东南亚研究中心执行长)

  在阅读的过程中,俨然历经一场反抗者奋斗的心路历程,以及缅甸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时光隧道,一出活生生具有政治演变场景的写实故事尽在眼底,可以说享用既理性又富感性的政治文学飨宴。── 成大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宋镇照

  台湾人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我们要提醒自己,抗争不总是像台湾现在这种嘉年华的形式,快快乐乐出门绑布条,平平安安回家看新闻。缅甸不远,在给予缅甸祝福的同时,也别忘了台湾历史上不远的殷鑑。如果不随时警惕,台湾不见得不会回到过去的年代。── 灿烂时光东南亚书店负责人 张正

  本书最值得赞许的,是作者对于异议分子与地下组织运作的纪实。从反抗者的视角,近观缅甸变局,刻画缅国抵抗政治的实况图像,深具特色。── 政大东南亚研究中心执行长 杨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黛芬妮‧史蓝克(Delphine Schrank)


  牛津大学现代史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硕士,《维吉尼亚每季评论》编辑。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报导计画」、夏威夷「东西中心」进修。文章散见《时代》、《外交政策》、《大西洋》等知名杂志。曾任《华盛顿邮报》缅甸特派员兼主编、特约撰稿人。

译者简介

高平唐


  报社资深编译,电影公司影片和公关公司新闻摘要特约翻译,译有《希拉蕊回忆录》、《翁山苏姬》、《欧尼斯光谱保健法让你的基因变得更好》、《大熊市》、《巴菲特投资手册》。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一部缅甸近代发展史/宋镇照
推荐序二 跟班的故事/张正
推荐序三 抵抗的政治与大金塔的荣耀/杨昊

前言 向仰光的自由斗士致敬

第一部
阿伟
尼哲
流亡之城
爷爷
幽灵之城

第二部
休戚与共
诸王之城
奈比多之路

后记 不确定的未来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部缅甸近代发展史/宋镇照(成大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一提到缅甸,总是让人感觉它是一个谜样的国度,充满着神祕感。似乎被整个世界所隔绝,甚至被遗忘,有如消失在地平线上的佛教王国。冥冥之中也似乎印证了缅甸字面上的意涵,注定其「遥远之郊外」的国境。

  在历史上,缅甸是印支半岛佛教地域上的强权,拥有高度文明的地方,曾被称为「黄金之地」,素来与泰国并称双雄,且过去的暹罗王朝亦深受缅甸威胁。缅甸在二战后,挟着英国殖民时期的文官体制、殖民经济发展的历史遗产,加上迈向民主化的发展,也曾经成为东南亚区域上发展的一颗耀眼之星,仰光也曾被誉为「东方之珠」。但自一九六二年尼温将军政变夺权后,结束缅甸民主选举政治,进入将近半世纪长的军政府独裁统治,正如在书中前言所描述的:「缅甸静静蛰伏于黑暗之中」,彷彿受到诅咒一般。

  缅甸之所以几乎被世人遗忘和隔绝,在内部除了军政府封闭式的高压统治之外,更遭受到外部世界强权强力地经济制裁和断绝外交往来,让缅甸处于遗世独立的无奈,以及将近半世纪的发展真空,可以跟当时的古巴、北韩相比拟,堪称世界最独裁封闭的三大锁国。

  特别的是,翁山苏姬从一九八八年因母亲病危,自英国紧急返回缅甸后,便启动了一股以翁山苏姬为名的反军政府统治力量,出现追求民主自由诉求的强势对抗。在书中被称为「阿姨」的翁山苏姬,正背负着缅甸国父翁山将军之女的宿命责任,正如翁山苏姬所言:「身为我父亲的女儿,我无法再对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她组成全国民主联盟,让缅甸不再处于被「消声」的国度,加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光环的加持,更让以翁山苏姬为主的反抗力量可以跟国际民主阵营接轨,逐渐让孤立的缅甸受到国际社会重视。

  在一九八八年,缅甸军政府武装镇压,对于百姓抗议活动进行一连串的政治迫害。尤以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军政府朝游行示威者开火,掀起所谓的八八八八民主运动为甚。而一九八八年的抗议活动,让翁山苏姬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一九九○年的选举大获全胜,然而这次选举结果随后却被军政府宣布无效,自此缅甸启动了新一波更为积极主动的民主行动,形成投入反对军政府势力的庞大反抗力量。

  事实上,缅甸在二○一○年依据新宪法举行大选,共有三十七个政党参与,约三千多名的候选人和八十二名独立候选人参加两院议会选举,正式开启了缅甸的政治选举。尽管仍由军政府主导,以及利用其所控制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USDP)来运作,让卸下军服的登盛将军,二○一一年成为睽别将近半世纪的文人总统,并产生文人政府。而二○一六年初的缅甸民主选举,由翁山苏姬所带领的全国民主联盟大获全胜,让新总统吴廷觉成为半世纪以来真正文人掌政的局面,此开启了缅甸的政治奇蹟,备受世人推崇。
基于此,本书的问世刚好可以搭上世界的「缅甸热」,一股欲探窥缅甸政治、经济和社会究竟的知识欲,正在蠢蠢欲动与延烧,并夹带着极为强烈的企图心,想要前进缅甸,去感受一向披上神祕浪漫面纱的美丽国度。

关于极权统治
跟班的故事/张正(灿烂时光东南亚书店负责人)


  我总以为,最厉害也最邪恶的统御之术是放纵。

  在统治者拥有绝对优势(例如武力)的前提下,其实放纵比较轻松,也更有效:放任被统治者嚷嚷,让被统治者享受「网开一面」的自由,最好稍稍拨弄让他们互相妒恨攻讦,制造动乱。一旦乱了,被统治者反倒会期待有人来主持公道管一管。这时,统治者再勉为其难地说,好吧好吧,我来管一管,是你们要我管的唷!

  不过,也不是每一位统治者都有执行放纵策略的本事。除了要先确认自己的绝对优势之外,还有心脏要很大颗,别老是大惊小怪;脸皮要够厚,禁得起被吐口水及恶言相向。

  过去的缅甸军政府显然一点都不愿意放纵对境内异议人士严密监控。不过近年来,出现了戏剧性变化。

  在军政府首肯的选举之下,翁山苏姬及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进入体制,民运人士也拥有出访国外的行动自由,欧美国家则以放松经济制裁来回应,冒险家与投资客更是迫不及待飞抵缅甸想淘金。然而在此同时,过往的冤屈尚未平反,新一波针对境内穆斯林族群的仇恨暴行却已经展开。更可怕的是,军政府这次不介入,而是放任激进佛教徒散播歧视言论,煽动暴民逞凶杀戮,「这批对佛教徒残暴攻击穆斯林的行为束手无策或毫无作为的安全部队,过去镇压平民百姓却毫不手软」。

  缅甸的老政治犯说:「大家说,我们已经能看到隧道口的光线,可是我们仍然在隧道里。」缅甸真的要走出幽暗的隧道迎向光明了吗?作者借由书中主角阿伟的说法,给了非常不乐观的答案:「全世界大致称赞,缅甸的转变代表从极权统治转型的迹象。但在缅甸国内,根本看不到一个开端的结束,或者是一个结束的开端。」「比起大多数同胞,比起每天从西方国家(也包括台湾吧)搭飞机前来,兴致勃勃来开公司和找商机的理想主义者与哈缅族,阿伟更能察觉到这一切有多容易土崩瓦解。」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花了四年时间,「化身成墙上的苍蝇默默观察」随时可能入狱的反抗者,记录了六十三本笔记和数百小时的影音档,终于写出这本《缅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的史蓝克,在书中扮演说书人的角色,以全知的第三人称口吻,像是寄居在反抗者的脑子里似的,一吋一吋地书写他们在面对跟监、刑求、斗争时的心路历程。

  史蓝克的行文雕琢讲究,穿插着扑朔迷离的缅甸时局,加上时序忽前忽后的回忆与倒叙,读起来颇为吃力。但是这样的书写,也的确映照出反抗者的处境,毕竟这是高强度压力下的隐晦历史,绝非舒舒坦坦娓娓道来的抒情故事。

  而台湾人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因为我们要提醒自己,抗争不总是像台湾现在这种嘉年华的形式,快快乐乐出门绑布条,平平安安回家看新闻。

  缅甸不远,在给予缅甸祝福的同时,也别忘了台湾历史上不远的殷鑑。如果不随时警惕,台湾不见得不会回到过去的年代。

  阿伟对于当前的缅甸局势,给了这样的警语:「最大的危害其实来自于无知。」这句话,放诸四海皆准,包括台湾。

反抗的书写
抵抗的政治与大金塔的荣耀/杨昊(政大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亚太所所长、政大东南亚研究中心执行长)

  地下组织的异议分子是本书的主人翁,也是缅甸改革的无名英雄。这些异议分子的活动遍布全国,深入社会。为了如实刻画仰光的反抗者,史蓝克「化身成墙壁上的苍蝇」,利用四年的时间观察阿伟的日常生活,追踪报导在仰光街头巷尾反抗者的片段生命故事。

  作者以人物与主题铺陈,结合小说叙事与深度报导的双重笔路,透过阿伟的实际见证来还原各个重大事件的始末。譬如,军政府对于僧侣与袈裟革命的镇压情事;纳吉斯风灾侵袭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时,国际救援队在曼谷苦等救灾许可的场景等。阿伟的存在,是故事延续的动力,也代表着为所当为的反抗不曾停歇。

  史蓝克对于全民联在政治动员与组织运作方面的书写,尤其清晰。举例来说,在选举动员期间,她细数全国民主联盟的候选人(特别是那些非政治犯)如何拉近与农民的关系,进而争取其支持的人际互动场景。对于缅甸人民不畏好几个小时的辛苦等待,热切期盼「阿姨」到达造势场合的心境,也有生动的描述。史蓝克对于描绘「阿姨」遭到政治打压的几段插曲,也值得一读;譬如,在国会补选期间,翁山苏姬造访丹老遭遇困难,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拒绝出借快艇,而被迫在海上漂流许久。

  本书最值得赞许的,还是作者对于异议分子与地下组织运作的纪实。史蓝克笔下的异议分子,只身在网咖苦等,透过网路聊天室招募新成员,并且借着电子邮件的草稿资料夹来交换敏感讯息。他们退出全民联,但却仍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互动;他们不在台面上,但仍是抵抗政治的一分子。史蓝克就近观察判断阿伟等人退党的决定,认为这些异议分子的退出,尽管「揭露成员对老一辈消极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但却让他们「获得销声匿迹的机会,深入半祕密的地下非暴力革命活动空间」。

  大仰光地区的抵抗政治,交织着反抗者生命故事的吉光片羽。史蓝克善用充满张力的文字及书写方式,将读者网罗在同仇敌忾的氛围中,跟随着反抗者匍匐前行。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于缅甸的认识有限;但近年来随着缅甸的开放与转型,以翁山苏姬及缅甸之春为主题的丰富着作陆续问世。比起以往,我们更能深入了解大金塔国度的过去、现况与未来。本书从反抗者的视角,近观缅甸变局,刻画缅国抵抗政治的实况图像,深具特色。今有幸拜读本书的中文版,译文品质信达雅兼具,为难得之佳作,特此推荐。

前言

  二○○九年,也就是本书一开始叙述的年代,缅甸名列全球接受援助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医疗照护及最基本公民及政治自由等方面的全球排名倒数几名。北韩除外,没有其他极权体制能如此长时间紧抓住各层面的权力不放,从经济到教育,乃至于备受尊崇的佛教界。

  在边境那些内战频仍或停火协议不堪一击的地区,老百姓的性命贱如敝屣。尽管资讯流通的禁令使得所有官方资讯无法公开透明,统计数据也荒诞可笑,但滥杀无辜、强迫搬迁、强迫劳动、集体性侵、强征入伍、刑求及任意拘留的证据仍罄竹难书。

  教育体制受到蓄意破坏,以扼杀学生间反政府组织的传统。身分登记和种族及宗教信仰的书面声明,是旅行、工作或玩乐的必要条件。独裁政权下常见的群体行为普遍存在:恐惧、自我审查、不停地疑神疑鬼。你永远不知道谁可能监视你,也永远不知道夜间何时会响起敲门声。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缅甸就像一面摊平的大风筝,平坦的河谷被与五国接壤的崎岖高原包围,南部则是通往印度洋的广阔入海口。毫无疑问,它早晚会成为这块大陆的战略要地。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首都仰光已跻身国际性都市。错综复杂的水道和浩荡的伊洛瓦底江,都有利于商业及交通运输发展。到了一九三○年代,缅甸中南部及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已让缅甸从一个与世隔绝的热带陌生国度,蜕变成世界米仓。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经济,但缅甸依旧是稻米及石油的出口国,成为开发中国家的异数。天然资源丰富,国运前程似锦:翡翠及着名的「鸽血」红宝石、石油、天然气、银矿、金矿、钖矿及高级硬木,包括占全球七成产量的柚木。

  一九四八年独立和历经十年的议会民主后,缅甸已然是东南亚的闪亮之星。教育体制鼓舞了前所未见的社会流动及丰富的文学传统的发展。大学吸引了全亚洲最优秀聪明的人才。都市中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承袭英国议会制度的法律素养,几乎未受到缅甸旧思维的影响。全国约八九%民众信奉小乘佛教,其价值观和出家人僧伽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的重要角色,都让个人行为及道德观有理路可循,即便是在最偏远的乡村。

  但这个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清晨四时二十分吉时诞生的民主国家,羽翼未丰就遭逢重重挑战。宣布独立后数小时,在以马蹄形包围着大河谷的内陆地区,共产党和少数民族就发起武装暴动。他们逮住新政府体制脆弱之际,要求程度不一的自治权力;信奉佛教、占多数的缅族,数世纪以来从地处中部平原的王朝统治或企图统治他们,让他们早已失去信任。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与同盟国间的勐烈战火重创后,这个国家又沦为中国内战的代理战场,国民党的反共基地。

  期待领导人诞生的希望,原本或许能够跨越那些分歧,或至少缓和往后数年激烈的政治派系冲突,却随着翁山的死一同破灭。翁山是年轻却备受爱戴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日本人协助下创立了缅甸军队,并赶走英国人,之后领军对抗日本人;他和许多作乱少数民族的领导人签署协议,打造缅甸未来的联邦体制。他获得军队的坚定效忠和少数民族的信任。即将脱离缅甸共产党的温和派领袖是他的妻舅。然而,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九日上午,距离几乎是他一手带领缅甸脱离英国独立前不到数月,翁山遭枪杀身亡。一起在这场半自动步枪的弹雨下丧命的,还有全国八名最有才干的未来领袖,全是他遴选的原始内阁成员。

  一九五八年,总理吴努当局宣布,无力应付全国各地的暴力活动及两败俱伤的政治内斗。他把政权交给以尼温将军为首的军事政府看守。一九六○年选举后,政权回归吴努的文人统治。一九六二年,在掸邦和其他少数民族团体扬言分离的借口下,尼温将军再次取得政权,这次靠政变。他的革命委员会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他即刻宣布由佛教徒缅族主政,无限期终止一九四七年颁布的宪法,并在新成立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简称BSPP)之下实行一党统治。他也解散仰光大学学生会,清算政敌,实施言论审查,并切断缅甸所有对外关系。

  在揉合佛教和社会主义的所谓「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统治下,他把所有外资和本土企业及新闻媒体收归国有,翻修课纲,导致缅甸开始一路向下沉沦,一九八七年更耻辱地被联合国列为「最低度发展国家」。同年,小额纸钞遭到废除,人民财产一夕间锐减八○%。无论这项措施是出自于尼温对数字迷信、经济偏执的任性──新纸钞的面额反映出他对数字九的着名偏好──抑或是企图打击黑市却执行不力,此时他二十六年的苛政终于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

  全国暴动继之而来,一场茶馆斗殴事件延烧数月演变成革命,招来迅速又腥风血雨的反革命镇压。一个军事政权垮台,另一个军事政权旋即取而代之,而且更阴险与高压。

  这同时也是一场民主运动的滥觞。

  在一群越来越有战略头脑的大学生带领下,一九八八年的起义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全国各地城镇。起义三月爆发,七月之前就成功迫使尼温将军辞职。接手的另一位将军人称「仰光屠夫」,因为几週前他害得近三百名学生死于镇暴警察之手。「缅甸全国学生联盟总会」的青年领袖们为此发起全国大罢工。

  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至少两百万人走上街头。

  士兵朝着群众开火回击,还痛殴或用上刺刀的步枪刺杀抗议民众,却不受制裁。但抗议群众打死不退。仰光屠夫下台,继任的貌貌博士是知名律师,也是尼温将军的心腹。他解除戒严,释放遭拘禁的重要异议人士,并唿吁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的领袖们,考虑以公投决定是否废除一党专政。对许多人而言,貌貌博士只是傀儡,听从老强人尼温之命行事。到了八月最后一週,所有政府运作已经停摆,由公民及僧侣组成的委员会接手城镇及社区的行政事务,报纸数量激增,街道成为民众二十四小时聚集狂欢的舞台。

  九月十八日,新的军政府上台,并以自称「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简称SLORC)的名义再次实施戒严,大规模逮人后草草处决。从七月到十月期间,合理估计的死亡人数约五千多人。

  在情势最白热化之际,殉难独立英雄翁山的女儿凑巧从英国夫家返国,回仰光照顾病重的母亲。这位女儿翁山苏姬最初会吸引群众注意,是因为她秀气的五官神似父亲,而人们过去正是捧着他的肖像走上街头。她的双眼像他,甚至和他一样有群众魅力。她的演说铿锵有力且目标明确,很快确立了她为民喉舌的地位。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阿伟
 
二○○九年五月
 
阿伟发觉自己是走狗的跟踪目标那晚,开了个玩笑。
 
不过,他一开始用走的。也就是说,夜幕即将降临仰光、一名特务逐渐逼近、即将被捕的恐惧导致太阳穴血管快要爆炸的时候,他的反应和一般年轻人相反,即使他浑身发热、脚程很快、拥有能在丛林生存的能力。跟踪者年纪比他大,但动力比他的天生勇气和求生意志小;走在前面几步的阿伟用力吞了一口唾液,挺起胸膛──然后放慢脚步。
 
远离办公室。他大角度左转走上一条人行道,这条人行道地势渐低,尾端是狭窄的沟渠和百年罗望子的纠结树根。接着是一条蜿蜒小巷,两旁是防水帆布搭盖的便宜茶馆和简陋的柚木小屋。这里是人口四百万,或许五百万──确实人数不得而知──都市中不光彩的内部,市中心容许这种贫民窟残破景象,是因为除了少数政府单位,其他建筑物没有几栋好多少。
 
那个走狗或许有摩托车──在仰光,只有特务获准骑摩托车──能在几秒之间逮到他。阿伟不顾这种可能性,加快脚步但不急促,走向最近的群众以便逃脱;运气好的话,他或许能搭上刚开进这片残破区域的公车。他把纤瘦身子挤进公车后半段的开放式车厢。乘客们彼此身体紧贴,女乘客通常无法指望保持男女授受不亲的距离。他知道,女性痛恨这种容易吃亏的处境,因为男性在拥挤场所可为所欲为,以肢体摩擦她们的臀部。他小时候会用心维护周围女孩的面子,至少让她们感到自在。即便在当下的情况,他仍自然而然想到,自己不应该让她们的窘况恶化。
 
那名男子也上了车,站在身旁。
 
阿伟一时方寸大乱。接着,他灵光一闪:他在危机中快速学习,出于直觉知道有些事应当怎么做。
 
他伸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然后倾身挤向前,把两人份的车资塞到车掌手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看完后,心头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而又如此贴近的国度,亲历着那场波澜壮阔却又充满血泪的抗争。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同情心的笔触,描绘了缅甸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漫长道路上,那些不屈不挠的灵魂。书中关于个体如何在一个集权体制下,点燃内心的火焰,继而汇聚成燎原之势的叙述,让我深深动容。我看到了学生们在街头的呐喊,艺术家们用作品传递希望,普通民众如何在恐惧中寻找勇气,以及那些为理想献出生命的身影。这些故事并非宏大叙事的冰冷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真实的情感,让人能够感同身受。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缅甸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希望、关于勇气、关于人性最深处呐喊的书。作者用他那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解剖了集权统治下的社会肌理,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个体所能爆发出的惊人能量。读到书中那些关于普通人在面对强大压迫时,如何从被动承受转变为主动抗争的真实案例,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鼓舞。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却能够汇聚成巨大的力量,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读者带入到抗争者的内心世界。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纠结,他们的恐惧,以及在恐惧中仍然坚持的信念。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让我对这场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政治博弈,而是一场关于尊严、关于自由、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缅甸人民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付出了太多太多。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这场抗争的残酷性,但他同样没有停止对希望的描绘。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总有人愿意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去挑战不公,去争取更好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抵抗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在极权统治下,人性的光辉如何能够冲破黑暗。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将缅甸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历程,描绘得既宏大又细腻。我不仅看到了历史事件的脉络,更看到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最终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人物的坚韧所打动。他们不是神祇,只是普通的百姓,却在面临着生死考验时,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是如此的真实而立体,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恐惧,更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那股不屈的火焰。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这样看似渺小的个体,用他们的血汗和牺牲所书写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东南亚的政治动态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缅甸的了解主要停留在新闻报道和零散的资料片段。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拨开了迷雾,让我对缅甸人民长久以来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顽强的抗争有了更为深刻和立体的认知。作者在书中不仅深入剖析了缅甸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他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些普通的抗争者身上,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了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牺牲。读到那些关于个人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挺身而出,如何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失去一切的段落,我真的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民主”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缅甸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之奋斗的现实目标。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梳理了缅甸民主运动的历史脉络,并着重刻画了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之付出努力和牺牲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同样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仅仅是关于一场政治运动的事实陈述,而是一种关于“人”的力量的深刻体悟。在那个被压迫的国度,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看到了为了自由,有人付出了青春,有人付出了家庭,甚至有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牺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它们串联在一起,构成了缅甸人民追求光明的一幅壮丽画卷。书中对那些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英雄们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希望的火种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从未熄灭。

评分

作为一个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人,我时常会思考“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它来之不易。而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残酷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的价值。缅甸人民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政治体制的改变,更是为了尊严、为了人权、为了能够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表达。作者通过对无数个体命运的描绘,让我看到了这场斗争的艰辛与血腥,也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足以穿透一切黑暗的希望之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