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再怎么努力工作,却依然穷困?
普立兹奖得主大卫‧K‧谢普勒一刀切开美国梦!
一本记录资本社会下穷忙族的故事,
一本最贴近台湾社会现况的纪实佳作 「亚马逊书店」盛赞,「这本动人的书,打破了对贫穷者先入为主的成见。」
《书评》杂志,「鲜明刻画了穷忙族的奋斗,只为了取得稳定而报酬合理的工作。」
《介入的旁观者》作者阿泼,「在诸多世代不公、阶级不平等的感叹中,或许我们都该读一读这本剖解当代美国社会──其实也是解剖我们自己的书。」
★ 亚马逊四星半推荐 ★
★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出版者周刊、亚马逊书店、书评杂志、国家杂志 众媒体一致好评 ★
‧一名收入微薄的单亲妈妈,为了多陪伴在孩子身边,选择只领社会救助金过日子。
‧一对养育三名孩子的年轻夫妻,庞大的生活开销让他们存不了钱。
‧一名幼保人员,薪资低微到无法将孩子送去自己工作的幼儿园。
‧一名勤奋工作的中年妇女,每年都看着年轻漂亮的女孩升职,自己持续领着最低工资。
‧一位太太罹癌的丈夫,既要养育家庭又要筹措医药费,生活捉襟见肘。
这些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也是在贫富差距破百倍的台湾,可能发生于你我身上的故事。普立兹奖得主大卫‧K‧谢普勒,继描写以巴冲突的《受伤的灵魂》、美国种族歧视的《陌生人的国度》后,花费数年时光、採访十多个家庭,生动地记录了穷忙族的故事。四十年的记者资历,让谢普勒在描写贫穷问题时,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政策与体制的弊病之处,以及穷忙者的个人困境。他对穷忙族充满关怀,写下「任何辛勤工作的人都不应该是贫穷的,」为了理解贫穷,他深入劳动世界,勾勒出贫忙族背后教育、医疗、家庭、心理、薪资结构、居住品质的失能,以及社会体制对于贫穷者的不友善。
与市面上其他描述贫穷的书相较,《穷忙》并不单记述贫穷者的困境,为了充分理解贫穷的每个成因,谢普勒同时採访了企业家、经营者、教育体系中的老师,以及与穷忙族共处的医生,解开贫穷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真相。本书以纪实角度勾勒出穷忙族的故事,书中没有任何虚假人物,我们因而能透过一篇篇故事贯穿穷忙族的困境与心灵,突破对贫穷的单一想像。
在人们普遍相信「努力致富」的现在,《穷忙》打破了「美国梦」,让大众直视社会黑暗,理解到只有当我们愿意正视贫穷问题,看清环节,才能真正迎来脱贫的时代。
名人推荐语 「几百年来,人人都谈着美国梦,这三个字彷彿定义了美国,也定义了一个自由的资本主义世界。但《穷忙》却打破了「人人平等有机会」这样的美国神话,本书从『收到退税』这么一个令人开心的开头,逐步谈起穷人在环环相逼,弱弱相残中的生活。读来只有『绝望』感。这不是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徒然无力,而是一个民主开放社会的层层陷落,于是难以视之遥远,它宛若近身在旁。是难以翻转的结构,或者如书名副题所言,Invisible in America,只是隐形,假装看不见而已。在诸多世代不公、阶级不平等的感叹中,或许我们都该读一读这本剖解当代美国社会──其实也是解剖我们自己的书。」──阿泼 文字工作者
「作为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梦」(American Dream)一直是各地移民投奔这块梦土的理由:自由、平等、各凭本事。美国荣耀个人主义,应许阶级流动。然而如今,不仅阶级流动僵化,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使人们倾向怪罪穷人自己不努力。
在《穷忙》中,作者谢普勒大量而深入地访谈投入劳动市场的穷人们,他并不轻率归因,而是全面地呈现与分析个案的真实处境,亦扩及每个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报导伦理严谨。
本书出版后五年,美国便爆发了『对抗1%超级富豪』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并蔓延多国。身处贫富差距同样日益扩大的台湾,这本书读来切身,更深具反思价值。」──刘美妤 《眉角杂志》副总编辑
「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不只每个国会议员要读,每个有投票权的公民也都该读。」《华盛顿邮报书评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时而敏锐时而令人痛彻心肺……鲜明刻划了穷忙族的奋斗,只为了取得稳定而报酬合理的工作。」《书评》(Commentary)
「洞见深刻、感动人心……谢普勒的文字优雅无比,捕捉了穷忙族所承受的重大挫败,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国家杂志》(The Nation)
「乐见的一本重要着作……无论是心理、个人、社会等层面,谢普勒都设法看到了贫穷的各环节,并检视这些因素如何产生关联……书中有许多能让各党派都好好思考的内容。」《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
关怀推荐 作家 房慧真
文字工作者 阿泼
《眉角杂志》副总编辑 刘美妤
中山大学社会系副教授 万毓泽
作家 卢郁佳
台大社会系教授 蓝佩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