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人际沟通

新时代的人际沟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际沟通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商
  • 社交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职场沟通
  • 人际交往
  • 现代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受到广大学生与教师的喜爱,主要是因为本书以简短的、有趣的、且同时严谨地针对人类沟通重要技巧的相关探讨,回应读者的需求。本书持续以爱因斯坦的话语为目标:「事情应该力求简单,不过不能过于简单。」在本书中,我们持续提供简洁但深入的内容,以促使学生理解。并且也挑战学生得以批判思考与发展基本的人际、小团体、与公开演讲的技巧。这个新的版本更进一步地以「沟通抉择点」强调在真实世界与职场中如何应用相关技巧,以及更新科技应用的部分,与借由结构与内容的改变以强化沟通的实质内涵,增加学生可用以沟通的广泛内容。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跨文化商务礼仪与实践》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跨文化商务礼仪与实践》图书简介 导言:全球化浪潮下的隐形挑战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贸易、跨国合作与文化交流已成为商业活动的主旋律。然而,仅仅掌握专业技能和语言能力,已不足以确保商务活动的圆满成功。真正的壁垒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软技能”之中——即跨文化商务礼仪与实践。 《跨文化商务礼仪与实践》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渴望在全球舞台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企业高管、外交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操作指南。本书深刻洞察到,文化差异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乃至行为规范的根本性差异。对这些差异的误读或轻视,轻则导致合作受阻,重则可能造成重大的商业损失和声誉危机。 本书摒弃了流于表面的文化符号罗列,而是将重点放在理解深层文化驱动力、构建高效的跨文化沟通框架以及掌握具体场景下的应对策略上。我们相信,成功的跨文化交往,源于尊重、洞察与灵活应变的智慧。 第一部分:文化基石——理解差异的底层逻辑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它将带领读者从人类学和管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影响商务行为的文化根源。 第一章:文化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霍夫斯泰德(Hofstede)或特朗皮纳斯(Trompenaars)等经典模型的介绍层面。本书将这些模型融入情境感知(High-Context vs. Low-Context)的分析框架中。 权力距离与组织层级: 探讨在等级森严的文化(如东亚部分国家)与扁平化管理文化(如北欧)中,如何恰当地进行汇报、请求授权以及表达异议。 时间观的冲突与协调: 深入解析“单线时间观”(Monochronic Time, M-Time,强调准时与议程)与“多线时间观”(Polychronic Time, P-Time,强调关系与灵活性)之间的张力,并提供在多线时间文化中优化项目进度的实用方法。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边界重塑: 剖析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何通过影响“集体决策者”而非“个体代表”来推动合作,以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何有效激励团队成员。 第二章:非语言沟通的密码破译 非语言信息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解与情境化分析。 空间距离与亲密区(Proxemics): 详细列举不同文化中商务洽谈、接待宴请时可接受的物理距离,避免因“靠得太近”或“过于疏远”引发的不适。 眼神接触与敬意表达: 区分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诚实的眼神接触,与在部分亚洲或中东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挑战或不敬的行为。 手势的陷阱: 罗列常见的手势(如“OK”手势、竖拇指等)在不同目标市场上的真实含义,帮助读者避免“无心之失”。 第二部分:实战场景——礼仪的精确制导 这一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商务操作流程,涵盖了商务活动的关键节点。 第三章:商务会面与接待的艺术 成功的初次印象决定了合作的基调。 名片交换的仪式感: 详述在日韩、德法等国家,名片交换不仅仅是递交动作,更是一项庄严的仪式,包括双手递交、阅读时间、放置位置等细节处理。 着装规范的文化解读: 不仅限于西装领带,更深入探讨了在热带气候国家、宗教文化地区(如海湾国家)的商务着装禁忌与得体选择,强调“尊重场合”的核心原则。 寒暄与破冰的技巧: 分析从直接切入话题(如德国、美国)到需要充分建立信任基础(如拉丁美洲、中东)的不同开场白策略。 第四章:商务宴请与款待的文化密码 餐饮是商务交流中最重要、但也最容易出错的领域之一。 座次安排的权力学: 详细解析不同文化中主位、副主位、贵宾位的确定标准(是基于职位、年龄还是与主人的亲疏关系),并提供平面图示例。 祝酒与敬酒的艺术: 从俄罗斯式的连饮传统到中式宴席上的劝酒文化,再到日本对“乾杯”的谨慎态度,教授读者如何得体地参与或拒绝敬酒。 餐桌礼仪与禁忌: 涵盖食物偏好(清真、素食、犹太洁食)、餐具使用规范,以及关于谈论特定话题(如政治、家庭收入)的界限。 第五章:谈判桌上的文化博弈 谈判是文化冲突最集中的体现。本书提供一套结构化的谈判准备与执行工具。 从“关系驱动”到“合同驱动”: 识别目标伙伴是更看重事先建立的个人信任(关系驱动,如地中海地区)还是严格依赖法律文件(合同驱动,如英美法系),并据此调整谈判节奏。 异议表达的策略: 学习如何在“直接反馈”的文化中清晰陈述反对意见,以及如何在“委婉表达”的文化中,识别那些“看似同意”实则拒绝的微妙信号。 赠礼的时机与价值: 探讨送礼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是贿赂的暗示还是友谊的表示?),以及何时(合同签订前、中途还是结束后)赠送礼物最为适宜,避免触犯当地反腐法规。 第三部分:冲突管理与全球领导力 跨文化合作必然伴随摩擦,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文化差异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第六章:识别与化解跨文化冲突 归因偏差的自我审视: 教授读者如何避免将他人的行为错误地归因于其性格(“他就是不负责任”),而应归因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他遵循了更灵活的时间观”)。 调解机制的选择: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推荐使用更侧重于“第三方中立调解”还是“内部协商解决”的冲突管理模型。 第七章:建立全球化团队的文化智商(CQ)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读者的文化智商。 自我监控与适应性: 强调高CQ领导者应具备的“情境调整能力”——知道何时需要坚持自己的文化标准,何时需要完全融入对方的文化框架。 培育“第三文化空间”: 指导团队如何共同创造一套融合了各方优势的新型工作规范,超越简单的“文化妥协”,实现真正的“文化融合创新”。 结语:从容应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跨文化商务礼仪与实践》不仅仅是一本手册,它更是一扇通往全球商业智慧的窗口。它要求读者从被动的“遵守规则”,转变为主动的“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通过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本书所提供的框架与案例,您的每一次跨文化互动都将更加顺畅、高效且充满尊重,从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张珍玮

 
  学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资讯学研究所博士
  现职:国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10年8月迄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保罗弗雷勒学生暑期交流学程副主任(2007年迄今)
 
郑英杰
 
  学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资讯学研究所博士
  现职:国立体育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2014年迄今)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国际暨两岸合作组组长(2014年迄今)

图书目录

新版本,新内容 iii               沟通是不可避免的、不能重来与无
译者序 v                        法重复的 18
关于译者 vii文化与人类沟通 19    文化的重要性 20
第一部分 人际沟通的基础 1       文化的面向 21
第一章 人类沟通的本质 1         文化观点的目标 21
人类沟通的基础 2              民族认同与民族优越感 22
沟通的技巧 2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24
沟通的形式 2                 关键字测验 26
沟通的迷思 4                 第二章 自我与知觉 27
人类沟通模式和概念 5               人类沟通中的自我 28
传播讯息(讲者)与接收讯息(听     自我概念 28
者) 6                            自我觉察 29
讯息 7                             自尊 31
沟通脉络 8                        自我揭露 33
管道 8                             影响自我揭露的因素 33
噪音 9                             自我揭露的奖励与风险 36
效果 10                            自我揭露的指引 37
人类沟通能力 10                    知觉 39
有能力的沟通者要能批判思考 11      刺激(第一阶段) 40
有能力的沟通者会觉察权力的角色    组织(第二阶段) 40
11                               解读―评估(第三阶段) 42
有能力的沟通者具文化敏感度 12      记忆(第四阶段) 42
有能力的沟通者有道德概念 12        回想(第五阶段) 43
人类沟通原则 14                    形成印象 44
沟通具目的性 14                    形成印象的过程 44
沟通是一个调适的过程 15            增加印象形成的准确性 48
沟通是模煳的 15                   印象管理:目标与策略 50
沟通包含内容与关系向度 16     被喜欢:找关系与有礼的策略 50
沟通具有权力向度 16           被信任:可信策略 52
沟通是有段落的 18             谅失败:自我设限策略 53
争取帮助:自嘲策略 53             有效使用语言讯息的原则 94
遮掩过错:自我监控策略 54          外延化:避免内在导向 94
领导角色:影响力策略 54            看树不看林:避免以偏概全 95
确认自我形象:形象确认策略 54      分辨事实和推论:避免事实―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55                   推论的混淆 96
关键字测验 57                       分辨相似,避免模煳 96
第三章 聆听 59                        描述中间地带:避免两极化的
聆听的重要性:专业与关系的益处 60     论点 98
聆听的过程 60                       更新讯息:避免静止的评估 99
接收 61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100
了解 62                           关键字测验 101
记忆 63                         第五章 非语言讯息 103
评估 63                           非语言沟通的功能 104
反应 64                            与语言讯息整合 104
聆听障碍 65                         形成印象 105
分心:物理的与心理的 65            定义关系 106
偏见与成见 66                      结构会话 107
缺乏适当的专注 66                  影响与欺骗 107
不成熟的判断 67                    表达情感 107
有效聆听的类型 67                  非语言沟通的管道 108
同理与客观聆听 68                  肢体沟通 108
非判断性与批判的聆听 68            面部与眼部沟通 110
表层与深层聆听 70                  空间与领域的沟通 113
礼貌的与不礼貌的聆听 70            工艺沟通 115
主动与被动的聆听 71                接触沟通 118
聆听差异:文化与性别 73             副语言与沉默 119
文化与聆听 74                      时间沟通 123
性别与聆听 76                     文化、性别与非语言沟通 125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77                 手势 126
关键字测验 78                       面部表情与眼部动作 126
第四章 语言讯息 79                    色彩 127
口语讯息的原则 80                   接触 127
讯息的意义因人而异 80              副语言与沉默 128
语言有字面义和引申义 80            时间 129
语言的抽象程度不同 81             非语言沟通技巧 130
讯息意义的礼貌程度有所不同81       解码非语言讯息 130
讯息的自信程度有所不同 83          编码非语言讯息 131
讯息会受到文化与性别的影响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132
84                                关键字测验 133
不予确认与确认 86                第二部分 人际与小团体沟
种族歧视言论 88                          通 135
异性恋主义 88                   第六章 人际沟通与会话 135
年龄歧视言论 89                   会话 136
开始 137                           人际冲突议题 178
前馈 138                           与人际冲突有关之迷思 179
事件 139                          人际冲突的原则 179
回馈 139                           内容与关系冲突 180
结束 140                           冲突可以是负面或是正面的
会话的原则 140                        180
轮流的原则 140                     冲突会受到文化与性别的影响
对话的原则 143                       181
直接性的原则 144                   冲突类型的后果 182
每日的会话 145                     冲突管理策略 184
闲聊 145                           逃避与积极地争论 185
介绍他人 147                       强迫与对话 185
借口与道歉 149                     防卫与支持 186
称赞 151                           面子攻击与面子提升策略 188
建议 153                           使静默法与促进开放的表达 189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155                塞布袋与专注当下 190
关键字测验 156                      言语侵犯与辩护 190
第七章 人际关系 157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193
人际关系的阶段 158                 关键字测验 194
接触期 158                      第九章 小团体沟通 195
涉入期 159                        小团体与团队的基本要素 196
亲密期 159                         小团体 196
恶化期 159                         团队 197
修复期 161                         虚拟团体与团队 198
崩溃期 161                         小团体的阶段 198
人际关系的类型 162                  小团体的形式 199
友谊 163                           小团体恐惧 200
爱情 163                           小团体文化 200
基础关系与家庭 164                脑力激盪团体 203
人际沟通与关系理论 166             资讯分享团体 204
人际吸引 166                       教育或学习团体 204
关系法则 167                       焦点团体 205
社会渗透 169                      问题解决团体 206
社会交换与公平 170                 问题解决流程 206
文化、科技、工作与关系 171          职场中的问题解决 208
文化与性别 171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210
科技 173                          关键字测验 211
工作 173                        第十章 小团体沟通中的成员与领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174                    导者 213
关键字测验 176                     小团体沟通中的成员 214
第八章 人际冲突管理 177               成员角色 214
人际冲突的基本要素 178              成员参与和技能 216
人际冲突的定义 178                小团体沟通中的领导者 218
有关领导的迷思 219                 空间模式 256
领导的取径 219                     主题模式 256
领导的一般形态 222                 问答模式 257
领导技能 223                       原因―结果模式 257
成员、领导与文化 226                激发听众模式 258
个体式与集体式倾向 227             其它模式 259
高与低权力距离 227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262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229               关键字测验 263
关键字测验 230                  第十二章 公开演讲的准备与发表
第三部分 公开演讲 231                   (步骤7-10) 265
第十一章 公开演讲的准备与发表        步骤7:演讲用字 266
(步骤1-6) 231               清晰 266
公开演讲的本质 232                  变化抽象程度 267
公开演讲的好处与技巧 232           适切性 268
管理你的沟通恐惧:十个建议         个人风格 268
233                              力道 269
文化与公开演讲 235                 句型结构 269
提早开始 236                      步骤8:建构你的结论与导言 270
步骤1:选择你的主题与目的 238       结论 270
你的目的 239                       导论 271
步骤2:分析你的听众 241             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272
分析听众社会学 241                 转接语与内部的概述 273
分析听众的心理 242                 准备性的大纲 274
在演讲过程中的分析与适应            骨架性的大纲 277
243                               大字报性的大纲 277
步骤3:研究你的主题 244        步骤9:排演你的演讲 280
普遍的研究原则 244                 发表的方法 280
图书馆 245                         排演演讲 281
新资料来源 245                    步骤10:发表你的演讲 281
自传资料 246                       声音 281
学术研究文章 246                   肢体动作 284
书目资料 247                       用笔记 285
使用与评断网路资料 247            批判性地思考演讲与评价 285
将研究结果整合至你的演讲中         思考的问题 285
249                              陈述你的评价 287
註明研究资源出处 250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291
步骤4:有系统地陈述你的主题并     关键字测验 293
确认你的主要主张 251            第十三章 知识性演讲 295
选择你的主题 251                 知识演讲的原则 297
选择你的主要论点 252              将资讯植基于听众身上 297
步骤5:支持你的主要主张 254        限制资讯量297
步骤6:组织你的演说资料 256        调整内容的复杂程度 297
时间模式 256                      连结新旧资讯 297
让资讯易于理解 298组织 335
支持的证据 299                    价值性问题的说服性演讲 335
举例、说明、叙述 299              主题与主要观点 336
证词 299                          佐证 336
数据化资料 300                    组织 337
定义 301                         政策性问题的说服性演讲 337
额外的佐证型式 302                主题与主要观点 338
报告辅助工具 303                   佐证 338
报告辅助工具的种类 303            组织 338
报告辅助媒体工具 304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343
活用报告辅助工具 306             关键字测验 344
电脑化辅助简报 307               名词解释 345
描述性演讲 310                    参考文献 351
主题与主要观点 311               索引 365
佐证 311
组织 311
定义性演讲 312
主题与主要观点 313
佐证 313
组织 313
示范性演讲 314
主题与主要观点 314
佐证 314
组织 314
观念与技巧的摘要 319
关键字测验 320
第十四章 说服性演讲 321
说服的目标 322
说服性演讲的原则 323
专注于你的听众上 323
要求适量的改变 323
选择性的暴露 324
遵循激励顺序性 324
佐证资料 325
逻辑性 325
避免逻辑推理的谬误 327
情感性诉求 328
信誉的诉求 330
从文化的观点来检视佐证资料
332
事实性问题的说服性演讲 333
主题与主要观点 334
佐证 334

图书序言

新版本,新内容
    
  本书的前几个版本,受到广大学生与教师的喜爱,主要是因为本书以简短的、有趣的、且同时严谨地针对人类沟通重要技巧的相关探讨,回应读者的需求。本书持续以爱因斯坦的话语为目标:「事情应该力求简单,不过不能过于简单。」在本书的第七版中,我们持续提供简洁但深入的内容,以促使学生理解。并且也挑战学生得以批判思考与发展基本的人际、小团体、与公开演讲的技巧。这个新的版本更进一步地以「沟通抉择点」强调在真实世界与职场中如何应用相关技巧,以及更新科技应用的部分,与借由结构与内容的改变以强化沟通的实质内涵,增加学生可用以沟通的广泛内容。在这一版改版的部分包括:

  1. 以三部分组织本书:这样的组织方式可以使本课程的主要呈现部分更为有效,包括人类沟通、人际与团体沟通,与公开演讲。第一部分:「人类沟通的基础」包括五章涵括沟通过程、自我与知觉、倾听、口语讯息,与非口语讯息。第二部分:「人际与小团体沟通」也包括五章,第六、七、八章包含人际沟通与会话的概念与技巧,第九与第十章则聚焦在小团体互动与管理人际冲突,与有效团体成员与领导者的原则。第三部分:「公开演讲」解释公开演讲的本质与准备即呈现有效资讯与有说服力演讲的原则。

  2. 透过个别章节对于人际沟通与会话(第六章)与人际关系(第七章),更大规模地涵括人际沟通内容:第六章现在包括针对每日会话的主要讨论,包括聊天、介绍、做出借口与道歉,给予与接受赞美,并给予与接受建议。

  3. 沟通抉择点:在各章的边缘有提出两难情境,让学生们有机会批判性地思考,评估沟通的选择,并应用原则与技巧去发展适切的回应。

  4. 增加科技与沟通的涵盖内容:包括更多针对社群网站(第一章)、虚拟团体与团队(第九章),与评估网路来源(第十一章)。

  5. 特别强调沟通礼貌的部分:像是在印象管理方面的礼貌性策略(第二章)、礼貌与不礼貌地倾听、线上礼貌、礼貌与手机、在社群网络中的礼貌(第四章)、语言讯息中的礼貌特征(第五章)、以及面子攻击与面子提升在冲突管理中的策略(第八章)。

  6. 全书中相关的练习与讨论方块都以崭新主题予以更新:包括新的「道德沟通」即在回应关于说谎、八卦,以及领导者道德责任等相关议题。

译者序
    
  对现代人而言,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技巧是极为基本与重要的成功必备条件。本书(Essentials)作者论及许多重要的人际沟通类型、理论概念与多样的范例,让希望能够针对人际沟通内涵有更进一步认识的读者,能够得到易懂、全面并可应用的相关知识。

  本书作者Joseph A. Devito是颇负盛名的美国沟通理论学者,是Hunter College的荣誉教授,也同时担任多本知名学术期刊(如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编辑委员,此外作者同时出版多本畅销的人际沟通理论书籍,如已出版到第十四版并有多语言译本的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Interpersonal Messages、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Public Speaking、50Communication Strategies等。此次翻译是根据本书第七版的内容。本书所涵括内容包括人类沟通的本质、人际与小团体的沟通、公共演说,作者浅显易懂撰写笔触,搭配生动的相关测验与活动,非常适合提供给对人际沟通有兴趣的读者与大学相关系所的学生作为入门的读物。

张珍玮、郑英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這本《新時代的人際溝通》,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現在這個時代,人跟人之間的連結好像越來越方便,但有時候反而覺得更疏離,或是溝通起來卡卡的。書裡頭提到好多關於「同理心」的練習,我真的覺得太受用了!以前總以為溝通就是把話講清楚,但其實更重要的是理解對方心裡在想什麼,還有他為什麼會這樣說、這樣做。書中有個案例,是關於同事間的誤會,透過一步步的引導,去拆解那些看似很難解的結,我讀的時候,腦袋裡浮現了好多我自己的經驗。尤其是在職場上,有時候一句無心的話,或是處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樣,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摩擦。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理論,更像是實際操作指南,我學到怎麼去「聽」對方話語背後的情緒,而不是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且,書裡也講到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救星!我常常會因為害怕衝突,而吞下很多委屈,看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多了幾個可以勇敢說「不」的翅膀,而且是很溫和、很有智慧的那種。真的,在人際關係裡,學會表達和學會傾聽,就像是學會了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方向的指南針,太重要了!

评分

這次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新時代的人際溝通》真的是一本「活」的書。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了生活感,讓你讀著讀著,就忍不住想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的人際互動。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界線」的探討。我們常常聽到「保持距離」或是「畫出界線」,但具體該怎麼做?什麼樣的界線是健康的?這本書提供了很清晰的框架。它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容易被情緒勒索,或是答應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往往是因為他們的界線模糊不清。書裡舉了好幾個生活化的例子,像是如何婉拒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在親密關係中保護自己的空間、如何在職場上設定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我以前總是覺得,對別人好、有求必應,才是人際關係好的表現,但事實證明,這樣反而會讓自己身心俱疲,而且有時候也會讓對方誤以為你可以被無限度地索取。這本書讓我了解到,設定健康的界線,並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和他人都負責任的表現。它教導我們如何在保有連結的同時,也保護好自己的能量和感受。看完之後,我真的開始練習去辨識和劃設屬於我自己的界線,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也更有力量去經營真正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评分

這次接觸到《新時代的人際溝通》,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視角。過去我總以為,人際關係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性」或「緣分」,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是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去改善和提升我們的人際互動品質的。書中對於「衝突管理」的論述,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以前遇到衝突,我總是選擇迴避,或是覺得是自己的錯,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衝突並非全然負面,它可以是促進關係成長的契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處理它。書中提供了許多具體的策略,教導我們如何在衝突發生時,保持冷靜,辨識問題的核心,而不是陷入情緒的泥沼。它強調了「尋求雙贏」的目標,而不是爭輸贏。這對我來說,就像是學會了在風暴中找到一艘穩定的船。我開始嘗試用書中的方法去處理一些生活中的小摩擦,比如跟伴侶討論家務分工,或是跟朋友協調行程安排。以前總是很難達成共識,現在則能更平和地溝通,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人際關係是可以透過「技巧」來經營的,而且這份經營,最終會回饋到自己的幸福感上。

评分

《新時代的人際溝通》,老實說,這本書的內容讓我重新思考了「連結」這件事。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我們好像擁有無數的「朋友」,但心靈上的距離,卻可能比以往更遙遠。書中探討了「真誠」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建立真正深入、有意義的連結。我尤其欣賞書裡關於「賦予」和「被賦予」的觀點。它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付出很多,卻依然覺得不被愛,或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感覺自己好像一直在索取。這本書引導我們去探索,在人際互動中,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給予」,以及如何去「接受」別人的善意,而不是讓它變成一種負擔。書裡提到,真誠的連結,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之上,而這需要時間和努力去培養。它鼓勵我們勇敢地展現真實的自我,也學會欣賞和接納他人的獨特性。我讀的時候,腦海裡浮現了好多我生命中重要的人,感覺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讓我去更深入地理解和珍惜這些關係。它讓我明白,真正的人際溝通,不只是語言的交流,更是心靈的呼應和情感的共鳴。

评分

坦白說,《新時代的人際溝通》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很「硬」的書,畢竟「溝通」這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有點壓力。但讀完之後,我只能說,我的想法被徹底顛覆了!作者的文字非常親切,而且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書裡提到了「積極傾聽」的技巧,我以為我已經懂得聽了,但書中引導我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傾聽。原來,我們常常在對方講話的時候,腦袋裡已經在想自己要怎麼回應,或是已經在判斷對方說的是否正確,根本就沒有真正進入對方的世界。書中提供了一些很有趣的練習,像是「重複和澄清」的技巧,讓我知道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聽懂,也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我試著在跟家人、朋友聊天時運用這些技巧,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大家反而更願意跟我分享心事,我們的對話也變得更深入、更真誠。而且,書裡也強調了「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像是眼神、表情、肢體語言等等,這點我以前真的很少意識到。有時候,我們說的話可能跟我們實際想表達的不太一樣,而這些非語言的信號,反而更能傳達真實的情感。這本書讓我學到,溝通不只是一連串的對話,更是一種全然的連結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