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只是新闻头条,而是他们的生活日常。
在踏上革命的路口上,抗争者为何时而奋勇向前,时而徬徨踌躇? 如果民主无法承诺太平,专制未必不能苟活,市井小民该何去何从? 《端传媒》国际新闻主任──周轶君,呈现最真实的革命面孔。 北非强人穆巴拉克、格达费为何倒台?伊朗人民是否仍然对什叶派领袖何梅尼敬若神明?以普丁为师的厄多安,还能把持土耳其政坛多久?查维斯在美国后院竖起反美大旗的真相如何?摆盪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乌克兰,要投靠强权还是追求独立?位在世界边陲的尼泊尔,那里的人们又是如何被毛泽东思想感召而挺而抗暴?在英国、瑞士,乃至列支敦士登等富裕的西欧国家,民主又面临什么新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那些在这些历史现场的小老百姓,怎么看待这一切?那些既受革命风潮左右命运、也推动着历史巨轮向前滚动的中产市民,如何面临一连串加诸在他们身上的选择?
从2004年乌克兰的「橘色革命」、2009年伊朗的「绿色革命」、2010年底席卷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之春」,进而到2013年土耳其反对厄多安总统威权作风的「占领盖齐公园运动」,整个欧亚大陆的心脏带地接续烧起反威权、争自由的燎原野火,成为整个21世纪初除了反恐、金融危机之外,最重要的全球政治事件。然而这一波民主浪潮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永远不畏烽火、哪里有危险往哪里跑的周轶君要在《拜访革命》去探索的。
「每一瓢革命的滋味,冷暖自知。而每一种滋味都是真实。」 为此,她去了全球记者都得去的开罗、伊斯坦堡、德黑兰、巴格达、基辅、大马士革,也造访了不太有人去的加德满都、列支敦士登。在一个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冒着扒窃、歧视、性骚扰、甚至汽车炸弹攻击的危险,採访计程车司机、示威民众、盗版DVD小贩、地下乐团歌手、地产开发商、各大主流媒体记者、穆斯林兄弟会青年领袖、报社总编,多国政府首长。我们会看到宁愿戴上面纱而舍弃大学教育的土耳其妇女、就算发现车上有炸弹也只想敷衍了事的巴格达卫兵,以及哭着忏悔自己的暴行的警察。
借由真诚的态度、犀利的提问,周轶君时而牵引出受访者的热切渴望,时而逼问他们的犹豫困惑:拼经济还是争自由、本土或开放、反美或亲美、集体认同还是个体自由,回归传统还是拥抱现代?
那些对一般台湾人来说只是「国际新闻」、「时事分析」的事件,例如军事镇压、贪腐、经济封锁、宗教对立,究竟是如何影响着当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激起人民抗争的意志?又如何限制了成功迈向民主化的可能?
在问与答之间,作者也邀请读者一起反思:置身事外的我们,该如何公正客观看待远方人们的奋斗?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又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本书特色 1.三十五篇採访报导,是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见证了21世纪民主的挑战与机遇。
2.作者周轶君为《端传媒》国际新闻主任,曾为全世界唯一常驻以色列加萨走廊地区的国际记者,堪称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
3.针对21初全球各地重大民主抗争事件的第一手报导採访与深刻反思。除了推翻穆巴拉克、格达费的阿拉伯之春之外,本书还涵盖了许多目前书市较少触及的领域,如全球最富裕的列支敦士登罢免大公的公投、英国女王之存废、委内瑞拉强人查维斯的评价等等。
4.全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撰写,综合记者採访与旅游文学的特色,文笔俐落、轻快,不时穿插着生动的比喻、尖锐的反讽,相比于一般同类的新闻分析作品,可读性非常高。
联名推荐 李志德(《端传媒》台湾新闻主编)
房慧真(作家、着有《单向街》、《小尘埃》)
苗博雅(社会民主党全国委员)
梁文道(香港作家、「一千零一夜」主讲人)
刘 瑜(北京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着有《民主的细节》)
《东方历史评论》
李志德╱《端传媒》台湾新闻主编: 「这几年,愈来愈多台湾年轻人走到世界各个地方,尝试着独立写出当地的报导。但很遗撼的是放眼台湾新闻界,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效法的先行者。周轶君其人其书所补足的,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遗憾。尼泊尔、伊朗、利比亚......周轶君自己走进每一个新闻现场,这样的採访经历,可以轻松地看,更应该严肃地读。」
房慧真╱作家、着有《单向街》、《小尘埃》: 「今年八月《端传媒》周年,我在网路上看到了一篇周轶君的文章,这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名字,在茫茫网海里,每天涌上来的文字数以千万计,我独独愿意为了她的字,花几分钟Google她的其他文章。这是个令人敬重的新闻对手,能够看到她的文字成书,是读者之福。」
苗博雅╱社会民主党全国委员: 「随着网路的普及与社群网站的扩散,人们凭借着数位载具,便可自认「不出户,知天下」。不只既有的人际互动模式改变,连资讯生产、传递的模式也随之转变。过往只有学术菁英才能掌握的知识成为庶民透过Google就能取得的常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过往会随着新闻社群自律而不会见诸报端的极端虚伪的谣言,也可成为上百万人分享的热门「新闻」。我们乘着新科技的浪潮,瞬间浏览全世界,但也被浪潮带来极度碎片化的资讯淹没……
在这个「桌上型」记者取代调查、驻地记者的年代,《拜访革命》在华文书市,是少数坚持着古老手工艺的奢侈品。从来就不会有真正「价值中立」的写作,或许读者不会全然赞成作者的观点,但华文世界,需要更多读者鼓励这样的新闻人。」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拜访革命》,便佈满了大大小小的不方便细节,没法被纳入当下争议两造的任何一端,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北京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颜纯钩╱香港天地图书总编: 「周轶君的新书,以跳脱鲜活的文字,描述不同国家的政治变迁。在「革命」的现场,速写「领袖」和「民众」的形象,令人大开眼界之余,也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世道在变,潮流如斯,中国人如何自处,我们都要选择。」
魏城╱FT中文网资深编辑: 「轶君的文章既有女性常有的那种温柔和感性,又有女性少见的那种冷静和理性,她的丰富阅历和国际视野则使这两个特点获得奇妙的结合,读她的文章确实是一种享受。」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